8位兩彈元勳,2位諾獎,這個大學僅存在了8年,卻完爆清華北大

2021-01-21 楊田說育兒

1999年,中國授予23位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其中8位,出自同一所學校。

有人覺得難以置信。

事實上,這所學校,還培養出了2名諾獎得主、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100多名人文大師以及174名兩院院士。

這就是由三所大學臨時合併而成的西南聯大,僅僅在昆明存在了8年零8個月,畢業生不過3343名。

但就是它,被稱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中國最好的大學。

校徽的三角分別代表原來的三所學校 / 《西南聯大》紀錄片

許多著名學者的重要著作,都在這8年時間內鑄成。

如錢穆的《國史大綱》,馮友蘭的「貞元六書」,華羅庚的《堆壘素數論》等,著作的數量與質量,至今難以超越。

央視推出了關於它的紀錄片——《西南聯大》,一播出,就在豆瓣拿了9.3分。

有人說,被這段百看不厭的歷史,承包了全年淚點。

「西南聯大,心嚮往之。」

它的存在本身,就足夠成為一代人的精神滋養。

傳奇的老師

牛叉的學生

西南聯大,由當時的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三所名校組成。

這次合併,看似強強聯合,實際是迫不得已。

1937年盧溝橋事變,北平淪陷,北大清華兩所頂尖名校,開始後撤。

天津抗日大本營私立南開大學,也幾乎被日軍全部炸毀。

局勢殘酷,但人才培養絕不能停滯。

就這樣,三所學校南遷至長沙,後定址昆明,組成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三所大學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共同組成常務委員會,共同領導校務。

三名校長先進的的辦學理念與治學水平,帶著西南聯大在嚴峻的形勢下繼續向學。

更為傳奇的是,當時西南聯大的師資水平,是如今任何一個學校都無法達到的。

據統計,1941年在西南聯大任教的179名教授和副教授,其中156位有留學經歷。

全校各學院院長也都是留學歸來的博士,既接受過傳統文化的教育,又與世界學術前沿接軌。

聞一多、陳寅恪、湯用彤、馮友蘭、沈從文、錢鍾書、吳晗、錢穆、費孝通、吳大猷(yóu)……

每一個,都是現代史上響噹噹的人物。96歲的翻譯大師許淵衝,至今念念不忘自己在西南聯大的經歷。

「朱自清、聞一多、沈從文、羅庸……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好的國文課。」

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的汪曾祺,便是因為追隨沈從文,才來到西南聯大讀書。

他寫過一篇有許多對話的小說,交給沈從文批閱。

沈從文說,「這不是對話,這是『兩個聰明腦殼打架』。」

不真。

知道後來在沈從文的指點下,厚積薄發,才寫出了平靜但有巨力的文章。

可是如大師的沈從文,在當時的老師隊伍裡面,卻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一人。

名流薈萃,連沈從文這樣的新文學創作大家,都顯得有些「不具備師資」。

研究莊子的劉文典,就公開看不起沈從文。

劉文典是國學大師,他上課之時,吳宓(mì)等老師也會趕來聽講。

他曾說:在西南聯大,陳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該拿400塊錢,我該拿40塊錢,沈從文該拿4塊錢。可我不會給他4毛錢!

意思是,沈從文根本不配做西南聯大的教授。

甚至碰到日軍飛機轟炸時,劉文典還不忘譏諷他一番:

我跑是為了保存國學經典,學生跑是為了保留希望,可是該死的,你跑什麼跑?

8年間,西南聯大一共有800多人入伍,加上長沙臨時大學時期,從軍人數達1100多人。

西南聯大,也成為抗戰時期從軍人數最多的一所大學。

落後的西南——卻為「諾獎」奠基

文科教授聲名赫赫,物理、數學系的教授也著作等身,年紀輕輕,便在國外發表過幾十篇論文。

落後的西南,也有前沿的科學存在。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那時候只是西南聯大一個普通的學生,大四那年才有機會上到吳大猷教授的課。

就是這一年的課,把楊振寧領進了一個關於對稱的領域,為後來的諾貝爾獎奠定了基礎。

另一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也是吳大猷的學生。

當時的歐美學者稱,世界的教育中心有三個:美國,英國,還有中國昆明。

正是這些真正的大師匯聚一堂,才讓西南聯大熠熠生輝。

西南聯大學生,中科院院士王希季曾對自己的一次機械學考試「耿耿於懷」。

那次老師要求結果準確到小數點後三位,但他因計算尺限制,便沒太在意這回事。

結果這個題什麼都對,就是沒有準確到第三位,最後老師給了自己零分,機械學考試不及格。

"可以說沒有昨天的零蛋,便沒有今天的飛彈。「

右邊第四位為黃鈺生

黃鈺生:有一件東西,我們當做嫩芽看待,那就是兒童的興趣。

西南聯大,可謂是做到了興趣教學的巔峰。從今往外到現在,再也沒有其他任何一所大學做到現在的地步。

當年西南大學條件艱苦,宿舍修建在墳地上,40個學生擠在一個茅草房裡面當宿舍,每日吃的「八寶飯」裡只有紅米、稗子、穀子,甚至夾雜著石頭子和耗子屎。女生們因經濟拮据,就選擇吃胡蘿蔔。吃著胡蘿蔔聊詩詞,是當時再常見不過的事情。

就是在這麼艱苦的條件下,還有不少的學生不計千辛萬苦也要從全國各地趕來,即使是教室全滿,學生只能站著上課,也阻擋不住他們學習的熱情。在西南聯大教書的黃鈺生自述:本校同仁不敢希冀培養天才,但是不踐踏天才。

有一件東西,我們當做嫩芽看待

那就是兒童的興趣。

興趣,的確是學生最好的老師。

楊振寧說:我曾和愛因斯坦交談1.5小時,但卻沒有從中獲得「智慧」,而有一個叫劉薰宇數學家,他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擅長將許多通俗易懂,而且非常有趣的數學寫成科普文章,我(念書時)曾經讀過他寫的一個關於智力測試的文章,不經意間就明白了排列和奇偶排列這些極為重要的數學概念。原來數學還可以這麼理解,從那以後,我便逐漸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由此可見,激起孩子的興趣真的很簡單。一本好書,或者一個好故事就足以讓他的思想態度產生轉變。

楊振寧口裡所說的這本書,就是劉薰宇老先生撰寫的《馬先生談數學》裡面,這位數學家、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化身「馬先生,為孩子們把數學原理、知識用故事的形式娓娓道來,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愛上數學。

這三本書,非常適合做孩子的數學啟蒙書。從小學的四則運算到初中的函數,這三本書裡面都通過故事的形式向孩子展示數學的樂趣。

裡面一個個的數學故事,把孩子逗得哈哈大笑的,原本不愛學習的數學,也突然有了興趣學了。

這3本書,包郵79元。其實就是男家長几包煙錢,女家長一瓶化妝品的錢,卻能讓孩子感受數學的樂趣。

如果您想購買的話,點擊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購買了:

相關焦點

  • 中國「最牛」大學,8年建校時間,培養出174位院士和9位領導人
    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小編陳三,很開心又和大家見面了,說到中國最牛的大學,很多人都會想到清華和北大,從綜合教學質量上來說,這兩所大學確實讓很多高校望塵莫及,不過今天要說的這所大學,可以說是「最牛」的高校,那就是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是西南聯大。
  • 北大清華算不算世界一流大學?網友:一個諾獎都沒有!
    去年12月,北大校長林建華教授宣布,北大已經晉升到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之中了,並且,根據北大的規劃,到2035年,北大要晉升到世界一流大學的前列。作為中國內地實力最強且綜合實力相當的北大與清華,它們在國際上地位到底如何?算世界一流大學嗎?針對這個問題,網友歷來眾說紛紜。
  • 9位北大校友獲2019年美國斯隆研究獎 總數居國內高校第一
    編者按:近日,2019年美國斯隆研究獎獲獎名單揭曉,北京大學有9位校友獲獎。其中在化學領域,北大有5位本科校友獲獎。斯隆研究獎被譽為「諾獎風向標」,旨在獎勵職業生涯早期的傑出青年學者。新聞網轉載微信公眾號「青塔」關於此次獎項評選結果的最新報導(標題有改動),供讀者了解更多信息。
  • 排名沒有清華北大高!卻出了11位諾貝爾得獎者,日本這所大學真牛
    1970屆畢業生,而這也是繼本庶佑獲得2018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之後又一位京都人,這也不禁讓我們深思:為何這所屢次排名在我國清華北大之下的京都大學,能培養如此多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吉野彰在吉野彰今年為京都大學再收穫一座諾貝爾獎座之後,目前京都大學已經誕生了11名諾貝爾獎得主,堪稱是「諾獎收割機
  • 程開甲走了,兩彈一星元勳在世僅餘4位—新聞—科學網
    1946年,程開甲來到愛丁堡大學,成為被稱作「物理學家中的物理學家」M·玻恩的學生。玻恩共帶過彭桓武、楊立銘、程開甲和黃昆4位中國學生,他們都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彭桓武、程開甲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黃昆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兩彈一星元勳在世僅餘4位
    2018年11月17日,中國核武器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程開甲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至此,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僅有4位在世。1946年,程開甲來到愛丁堡大學,成為被稱作「物理學家中的物理學家」M·玻恩的學生。玻恩共帶過彭桓武、楊立銘、程開甲和黃昆4位中國學生,他們都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彭桓武、程開甲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黃昆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哈佛劍橋諾貝爾獎得主超百位,清華北大和世界一流大學差距大
    7-10名分別為耶魯大學、加州理工學院、芝加哥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歷史和當前均排名第一,麻省理工、斯坦福、普林斯頓、耶魯2000年後相比2000年之前,諾獎得主增加較多;加州伯克利、劍橋、芝加哥、哥倫比亞和牛津等校,2000年後獲得的諾貝爾獎相對減少。
  • 這所大學一個論壇,2位諾獎得主出席,2位諾獎得主發來視頻!
    三天前,第一屆索維奇國際分子科學論壇在武漢大學舉行。咋一聽不過是一個論壇,沒有什麼稀奇的,但這個論壇卻與別的論壇有所不同,來了2位諾貝爾獎得主,還有2位諾獎得主發來視頻,1位美國院士、1位荷蘭院士和6位國內院士共同出席,堪稱國際頂級科學論壇。
  • 16位華人獲「諾獎風向標」斯隆獎,4人來自北大數院
    關注前沿科技 量子位賴可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2020斯隆研究獎公布,北大數院成為最大閃光點。16位華人獲獎者中,4位來自北大數院。
  • "中國核能之父"盧鶴紱:11位兩彈元勳7位是其學生
    當20世紀帶著諸如相對論、量子論、資訊理論和基因論等物理學巨大成就被載入史冊之時,一定不會少了這樣一個中國人的名字,他就是九三學社第六、七、八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享譽世界的核物理學家——盧鶴紱(1914.6.7~1997.2.13)。  2014年6月7日,是盧鶴紱的百歲誕辰。
  • 這4位中國科學家做出巨大貢獻,本應獲得諾貝爾獎,卻留下遺憾
    我國目前獲得諾獎的人並不多,其實還有一些優秀的人才因為種種原因錯失獲了獎項。一、湯非凡這位科學家的名氣不高,但為微生物學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出生於1897年,畢業於哈佛。當時正值抗戰時期,他毅然回到國內,組建中央防疫處。利用自己的學識和技能,為我國瘟疫的解決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 20位「大國工匠」,僅1人畢業於清華,北大無人入選
    「大國工匠」是對中國社會做出特殊貢獻的人,可以說是民族的脊梁,沒有他們就沒有當下的幸福生活,讓人詫異的是:20位「大國工匠」僅1人來自清華,北大無人入選!遼寧艦總設計師:朱英富;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2.畢業於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有C919總設計師:吳光輝;嫦娥三號、四號總設計師:孫澤洲;3.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的有殲20總設計師:楊偉;
  • 我國最厲害的科學家,一生培育了70多名院士,多半兩彈元勳專家
    大家好,今天要談談們國家的教育家,這位教育家培養了79名院士,是11個兩彈元勳的學生,大家都知道中國的科學技術界有「三錢」,大家都知道中國人諾貝爾物理獎的獲獎者是楊振寧、李政道,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他們的老師,是中國現代物理科學家宗師、清華大學第一任院長、物理系主任葉企孫。
  • 23位「兩彈一星」元勳:畢業於國內哪些大學?有什麼樣的學歷?
    策劃|冷絲欄目|絲說大學人物從學歷學位看,「兩彈一星」23位元勳中,本科學歷3人,約佔13%;碩士研究生6人,約佔26%;博士研究生14人,約佔61%。他們全部畢業於國內外名牌大學。按照學校來看,多個「兩彈一星」元勳畢業於國內的清華大學,緊接著就是西南聯合大學、現在的南京大學(當年的國立中央大學)和交通大學(現在的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
  • 清華在丘賽慘敗北大,引丘成桐怒斥?北大數學這麼強,還得謝清華
    丘成桐是第一位獲得數學最高獎「菲爾茲獎」的華人、也是繼陳省身後第二位獲得沃爾夫數學獎的華人,他被公認為是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數學家之一,更有美譽稱「丘成桐一個人頂得過哈佛大學半個數學系」。隨後,在2009年,丘成桐正式出任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
  • 培養出9位兩彈元勳,楊振寧都是他的學生,7歲時父親給修身指南
    這個世界上有非常多的誘惑,這些誘惑是會讓人心動神搖的,有時難免不動搖心志,而誤入歧途。如果我們在早期的教育中能夠讓孩子明白這些誘惑,對於一個人的傷害,那麼孩子在他未來的人生,就會有更多明辨是非的能力。他少時好學,1907年,13歲便考入清華,成為清華的第一批學子。幾個月後辛亥革命爆發,葉企孫回到上海,依然是學以度日,1913年,15歲的葉企孫,再次考入清華。葉企孫的同學,在日記中談到這位極有天賦的同學,說他考試時,交卷極快,乃是聰俊之士。
  • 千人冒雨送別「兩彈元勳」王大珩
    當日,「兩彈一星」元勳、著名光學科學家王大珩院士的遺體送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社會各界千餘群眾前來送別。新華社記者 汪永基攝 據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兩彈一星」元勳,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光學科學家、教育家王大珩同志,因病於2011年7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 4位清華校友獲得2019年斯隆研究獎
    4位清華校友獲得2019年斯隆研究獎清華新聞網2月25日電(通訊員 田陽)2月19日,艾爾弗·斯隆基金會(The Alfred P.Sloan Foundation) 公布了2019年斯隆研究獎 (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獲獎名單,來自美國和加拿大的57所高等院校的126位研究人員榜上有名,其中有4位清華校友:2007級物理系碩士校友、中佛羅裡達大學助理教授馮小峰獲得化學獎;2004級計算機系校友、杜克大學助理教授的鬲融獲計算機科學獎;2002級物理系校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助理教授周鑫獲數學獎;
  • 為什麼北大有1個諾貝爾獎,清華卻沒有?原來是因為這所211!
    其中屠呦呦是屬於北大的校友,所以從名義上來說,屠呦呦的諾獎,屬於北大培養出來的。而清華大學,則比較尷尬,如今還未能產生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那麼,為什麼清華沒有諾獎,而北大卻有呢?從醫學諾獎獲得數來看,北京大學是毫無疑問的中國第一醫學大學,獲得這個諾貝爾醫學獎絕非偶然,這次獲獎,是北大底蘊爆發的結果。那麼為什麼這麼說呢?北大的底蘊在哪?這要從北大建校開始說起,北大建校史,最早可追溯到清朝末年,光緒帝支持的「戊戌變法」;在這次變法中,光緒帝批准了建設北京大學的公文,並且建立成功,當然,那時候的北京大學,叫做「京師大學堂」。
  • 8位專家談諾獎:物理學獎給黑洞,或許是因為錯過了霍金
    當然,因為天體物理領域近年來獲得的諾貝爾物理獎實在是太多了,今年又授予了這一領域,所以我還是挺意外的;而且很多人也認為,黑洞的諾獎很可能會給最早的黑洞發現者,獲獎的兩位觀測天文學家很顯然不是。不過這三位獲獎也是實至名歸——對於黑洞的存在,他們分別貢獻了無可爭議的理論預言和無可置疑的觀測證據,在當世科學家中的確最為突出。祝賀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