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國的高校,自然而然的就會想起來北大和清華。這兩所大學都屬於中國頂尖,「211、985、雙一流」國家的三個重要教育發展項目,北大清華全都入列。雖然如此,但這兩個學校也是有著高下之分,清華大學在世界的排名,往往都高於北京大學,從國內的錄取分數上來看,北京大學也是略輸於清華大學。

雖然從各個排行榜來看,都是清華碾壓北大,但有一樣東西,清華是遠遠不及北大的。那就是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數量。眾所周知,中國共有兩個諾貝爾獎,一個是莫言,一個是屠呦呦。其中屠呦呦是屬於北大的校友,所以從名義上來說,屠呦呦的諾獎,屬於北大培養出來的。而清華大學,則比較尷尬,如今還未能產生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那麼,為什麼清華沒有諾獎,而北大卻有呢?

北京大學的諾貝爾獎,屬於諾貝爾醫學獎。從醫學諾獎獲得數來看,北京大學是毫無疑問的中國第一醫學大學,獲得這個諾貝爾醫學獎絕非偶然,這次獲獎,是北大底蘊爆發的結果。那麼為什麼這麼說呢?北大的底蘊在哪?
這要從北大建校開始說起,北大建校史,最早可追溯到清朝末年,光緒帝支持的「戊戌變法」;在這次變法中,光緒帝批准了建設北京大學的公文,並且建立成功,當然,那時候的北京大學,叫做「京師大學堂」。戊戌變法失敗後,京師大學堂就留了下來。

從1898年到如今的2019年,已經121年,北大算得上是百年名校。
之後經歷50多年,迎來了中國建國,建國後,為了學習蘇聯的院系調整,國內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高校改革計劃,北京大學也在改革的範圍內。這次改革,將北京大學的「北大醫學院」獨立出去,北京大學有如失去臂膀。
醫學院已經獨立,那麼北京大學是如何獲得這次的諾貝爾獎的呢?畢竟臂膀已失,不經改動的話,北大幾乎不可能在醫學專業獲諾貝爾獎。
不急,我們看一看獨立出去的「北大醫學院」經歷了什麼。「北大醫學院獨立之後,轉由中央衛生部直接領導,也是因此,「北大醫學院」經歷了一次醫學技術的橫飛,一直橫飛到了211的水平。到了國家評選211時,脫胎於北京大學的「北大醫學院」毫無疑問入選211工程,成為中國重點培養學校。這時候,「北大醫學院」已經改名,改名為「北京醫科大學」。
北京大學,此時在醫學專業相對外省已毫無優勢,而北大又地處首都,是國家高等教育建設的重中之重,國家必須將它培養出來,而培養最快的途徑,就是合併。

已經是211工程的「北京醫科大學」重新與北京大學合併,強強聯手。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北京大學左膀右臂又回來了,讓人啼笑皆非。你說吧,一個再菜的學校,合併一個211,怎麼也都強起來了,更何況是北京大學?這麼一整,北京大學醫學專業一飛沖天,幾十年過去,直接就成了國家前三……這是清華大學不能比的,北大能拿諾貝爾醫學獎,全靠這個211,而清華卻沒有這麼強力的醫學院……

如果只看諾獎,它是全國第一。屠呦呦的榮譽,不僅讓北京大學揚眉吐氣,也讓中國揚眉吐氣。但這氣,只吐了一半……為什麼這麼說?畢竟中國只有兩個諾獎……而美國的麻省理工大學,僅一個學校就有93位諾獎獲得者。相比起來還是很丟人。雖然丟人,畢竟是自己的一流大學,也不用太妄自菲薄,畢竟,就算丟人它還是非常的難考。
接下來就有一個比較貼近現實的問題了,北京大學錄取分數是多少?如何才能考取?
從圖上可以看出來,北京大學門檻還是比較高,大概要680分左右。一些特殊地區,分數線會低一些,但再低,想要進入北京大學,高考成績還是得在全省排名前30才行……這也不是說上就能上的。都說,知識改變命運,此話不假,農村人如果考上北大,那基本就真的能夠改變命運,教育這東西,永遠是國家的未來。
北大弱於清華,如果讓你選擇,你會上北大還是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