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北大,你們能培養出幾個獲諾貝爾獎的拔尖人才嗎?拜託了!

2020-11-28 網易新聞

清華和北大作為我國兩所拔尖高校是眾多學子夢寐以求的求學聖地,就算是在世界名校排名中也能佔有應有的席位!

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仍然迴響在耳旁,讓人不能釋懷。

儘管傑出人才的培養尤其是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拔尖人才的培養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蘊、優良的科研氛圍、堅定的探索精神、良好的合作意識等等但頂尖高校要有責任擔當的勇氣和底氣!

清華和北大是匯聚了幾乎所有精良資源的拔尖高校,理應在培養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拔尖人才方面作出自己應有的責任擔當,至少也應該在畢其功於一役或者在厚積即將要薄發之時助推一把,將人才推向拔尖層次!

清華、北大,期待你們將來也能培養出幾個獲得諾貝爾獎的拔尖人才!拜託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北大數學「拔尖計劃」十年記:打造數學高地 培養一流人才!
    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數學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計劃」可以說是「一號院系」的築夢計劃計劃實施十年來一系列拔尖人才培養舉措以及自由、包容的學術氛圍浸潤著這裡的每一位學生2005年,錢學森向溫家寶總理提出一個問題,後來被稱為「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 清華北大一個諾貝爾獎沒有,為何自稱一流大學?
    討論的要點,主要有以下幾個: 第一、國內的一流大學,像清華北大,連一個諾貝爾獎都沒有培養出來,為何自詡於一流呢? 有些網友的話,可能比較刻薄,但是呢,往往又能說明一些問題。比如說,網友們覺得,清華北大,不就是吸收了國內最好的學生嗎?但是這些學生,其實不就是一些刷題機器嗎?他們的創造力在哪裡呢?他們的表現力在哪裡呢?一所連諾貝爾獎獲得者都培養不出的大學,為何就敢於自稱是一流大學呢?這裡的一流,究竟是指什麼?
  • 清華、北大人才流失的根源在哪裡?
    清華、北大人才流失的根源在哪裡?我們大家都知道清華、北大是國內最高學府,而每一年清華、北大都有一批優秀的學生往美國跑呢?現在就有部分人嘲諷清華、北大是美國大學的學前班,專門為美國大學培養人才。清華、北大人才流失的根源到底在哪裡呢?
  • 拔尖人才培養——高等教育風向標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
    國家非常關注本科教育,中共中央組織部和教育部提出培養頂尖人才計劃,在中國十個大學的基礎科學領域(包括計算機科學)開展這項計劃,正是對於拔尖人才培養的支持。  我開辦計算機科學實驗班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在本科教育方面讓中國的學生有更出色的底子,將來不管是就業還是從事更深入的學習、科研,都能夠有一個更高的起點,能和國外一流大學如斯坦福、麻省理工的畢業生競爭。
  • 雅禮中學60人獲清華北大等雙一流高校保送或錄取優惠!全省第一!
    榮獲全國決賽10枚金牌、18枚銀牌,陳子云等 60人獲得清華、北大、上海交大等雙一流高校保送或最優錄取優惠資格!保送及最優錄取優惠人數位居全省第一位。龔宸、李俊傑等16人獲得北大、清華各學科營二、三等獎錄取優惠,其中高三年級12人次榮獲金牌、 7人次入選國家集訓隊,47人獲清華北大保送或最優錄取優惠,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碩果纍纍。
  • 清華北大專門「給美國培養人才」?真實數據「打臉」謠言
    這種種謠言之下,讓不少人都對清華、北大形成一種偏見,難道清華、北大專門「給美國提供人才」? 而這樣的數據經過自媒體的「大肆宣揚」,清華北大似乎成為了美國的「人才輸送基地」。 一旦出現點兒國際上相關的風吹草動,就覺得清華北大「不過如此」。 而在真實的數據和實情下,其實清華北大並非大家表面上看到的這些,很多都是謠言。
  • 清華北大有多了不起?沒什麼了不起,網友:敢招差生培養成才嗎?
    清華北大真的了不起嗎?我不這麼認為。我認為是清華北大「收割」的學生厲害。你收的這些學生就是全國排名前百分之零點一。清華北大把他們培養四年,從0.1培養成1,你說你做什麼貢獻?清華的教育就是在教小鳥飛。眾所周知小鳥它本來就會飛翔,你培養四年把小鳥教會飛了,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了。小鳥本來就會飛,這根本就不是你的功勞。如果清華北大招收差等生,並把他們培養成才,我想才能讓人信服。雖然清華北大沒有招收差生的慣例。
  • 清華發布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從娃娃抓起」,培養...
    無須高考、面向全球招生、初三學生也可入學……連日來,清華大學新近發布的「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備受關注。一個個關鍵詞衝撞眼球,計劃被不少人視作「不設任何框框的拔尖人才培養特區」,由此引發了眾多討論:這個特殊的「特區」要培養什麼人?怎麼招怎麼教?指向的又是當前教育的哪塊短板?
  • 清華北大算個啥,進這些班級才算牛!姚班,智班,圖靈班你知多少?
    這個獎號稱是計算機界的諾貝爾獎。姚先生在2005年創辦了這個班,目的是培養領先世界技術的計算機大神。 他們有強大的國際化師資隊伍,全是世界級大牛導師來上課,課堂全用英語,光專業課就有25門,這個強度和難度不是一般人能hold住的!
  • 為什麼北大有1個諾貝爾獎,清華卻沒有?原來是因為這所211!
    榜單雖然從各個排行榜來看,都是清華碾壓北大,但有一樣東西,清華是遠遠不及北大的。那就是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數量。眾所周知,中國共有兩個諾貝爾獎,一個是莫言,一個是屠呦呦。其中屠呦呦是屬於北大的校友,所以從名義上來說,屠呦呦的諾獎,屬於北大培養出來的。而清華大學,則比較尷尬,如今還未能產生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那麼,為什麼清華沒有諾獎,而北大卻有呢?
  • 清華發布丘成桐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從娃娃抓起,培養頂尖數學家
    光明日報1月10日消息,無須高考、面向全球招生、初三學生也可入學……連日來,清華大學新近發布的「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備受關注。一個個關鍵詞衝撞眼球,計劃被不少人視作「不設任何框框的拔尖人才培養特區」,由此引發了眾多討論:這個特殊的「特區」要培養什麼人?怎麼招怎麼教?指向的又是當前教育的哪塊短板?
  • 奧林匹克競賽獲冠軍,能保送清華北大嗎?答案很現實
    6位選手全部來自知名高中,其中高一學生2人,高二學生3人和高三學生1人,其中有四人已被保送清華和北大,另外兩人已進入預保送名單。很多網友提問說,只要是在奧林匹克競賽中取得名次,都能被保送清華或北大嗎?我相信這也是很多學生和家長非常關係的話題,今天在這裡統一給大家回復。
  • 「丘賽」清華慘敗北大完勝,丘成桐震怒,網友:黃金一代在哪?
    以他名字命名的數學賽事,他所在的清華大學慘敗,主場作戰,自己手下的戰將,參加自己名字命名的數學賽事,大敗虧輸,他能不震怒發飆嗎?丘大師在列舉了清華北大賽事中取得的成績之後,說了這樣的話:我們需要嚴格的檢討!現在大家都不想負責任教好學生,研究亦不見超勝,如何向學校,如何向政府交代?
  • 如果鄭強教授當清華和北大的校長,能留住這兩所學校的人才嗎?
    去國外留學是很必要的事情,閉關鎖國是不可以的,高端技術都在國外,出列與它國同檔次優惠條件招回優秀人才,沒學成的不要招,單靠愛國沒有資金基礎又回到60年代水平,鄭教授是書記材料。一身兩職!兩個都是他當的話,定能教育出品質兼優的人才,兩校的校長都不好當,但鄭強教授的愛國情懷!肯定能夠使愛錢的,慢慢被他教育出愛國的,願鄭強教授身體健康,精力興旺!為國家育英才。
  • 拔尖人才培養的國際範式和理論模型
    戴雲(David Yun)等學者認為拔尖人才教育範式的本質是要從理論及實踐共四個方面完整闡釋該實踐活動。在理論層面,首先要對「拔尖人才」的本質給出較為清晰的假設,以作為對這類特殊群體所擁有的品質、特徵和行為的定義及對其本質狀態的理解;其次,對為何在普通教育之上提供「拔尖人才」這種特殊的教育供給和服務給出清晰的目的。
  • 清華北大成為「歐美人才基地」,究竟錯在何處?
    清華北大由於厚重的歷史積澱,歷來是莘莘學子夢想之地,更是國人眾望所歸之處。但是近些年,這兩所國內頂尖高校在國人眼目中,卻評價持續下滑。在種種負面評價中,最為重要的則是:錄取了是全國最出色的學生,花費了國家大量經費,最後卻是培養出來的人才大量出走他國,不能服務於自己國家的建設。
  • 上百年名校清華,沒有培養出諾貝爾獎獲得者,你覺得是什麼原因?
    清華大學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頂級學府,並且清華建校也一百多年了,那麼建校上百年的名校清華,為啥就沒有培養出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你覺得會是什麼樣的原因。其實我們可以從清華的發展史來看待這個問題,清華大學的建立是因為美國退賠庚子賠款建立起來的,最開始主要發揮的是留美預備學校的功能。
  • 北大和清華對嫦娥五號貢獻有限,難道北大清華不再是頂尖大學了嗎
    是因為清華和北大實力不行嗎?就國防來說,清華和北大是先天不足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清華北大就不行了。北大的強項是在文科專業,也同樣為國家輸送了很多人才北京大學歷史悠久,可稱之為中國第一大學。北大在民國時期就是中國大學和文化進步的風向標。
  • 以「未名學者計劃」為名,北大開啟「拔尖計劃2.0」
    這意味著,北大將人文社會科學(即中國語言文學)和醫學(即基礎醫學)首次納入拔尖人才培養項目中,拔尖計劃將走出北大校本部,拓展至北大醫學部; 每個基地都將設置一名首席教授和由首席顧問教授、校內指導教授和校(國)外指導教授組成的三人專家指導組。
  • 諾貝爾獎獲得者排名,美國的大學絕對領先,清華北大也需要加油!
    今天看到了世界大學諾貝爾獎獲獎排名,首先不用懷疑,沒有咱們的學校。我把前20名給截圖了,大家可以發現:在前20名裡,美國的高校佔了13所、德國3所、英國2所,丹麥和法國各1所。我計算了一下,美國學校佔比高達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