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原創作者芳芳聊搞笑,此百家號不討論政治,不涉及敏感話題,定期的和大家分享一些大千世界的事情。讓我們一起用理性的視角看世界。
清華大學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頂級學府,並且清華建校也一百多年了,那麼建校上百年的名校清華,為啥就沒有培養出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你覺得會是什麼樣的原因。其實我們可以從清華的發展史來看待這個問題,清華大學的建立是因為美國退賠庚子賠款建立起來的,最開始主要發揮的是留美預備學校的功能。更何況在民國的時候,清華也的確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是那時候的中國是處在戰亂頻發,風雨飄搖當中,清華也不可能快速像一所實力強大的研究型大學的過渡。而且清華要在那時候做出開創性的成果從未而獲得諾貝爾獎,實力也的確達不到!
清華轉變比較大的時候是在新中國建立之後的1952年,高校院系在大調整當中。仿照前蘇聯的模式,清華轉變成一所理工科大學,在那一次高校大調整,在此後的半個世紀當中,對當代大學以及高等教育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同樣的也是的我國的教育在文理分科的道路上面也越走越遠!
對清華來說,清華在理工科方面,尤其是在工科方面發展的比較好,但是在文科方面就顯得稍微有點不足,所以說清華培養出開的人才是「跛足」的,也就是清華培養出來的人才只是強於理科而已,在文科方面則是有著非常明顯的不足的地方,也就是短板!
租後清華培養出來的科研人才,嚴謹有餘但是靈活性不夠,在科研工作當中有強大的邏輯思維,但是缺少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但是不拘一格的想像力是一流創新人才需要具備的關鍵性條件之一,所以說小編覺得缺乏想像力,在這之後的半個世紀當中,清華也基本上沒有產生過非常重大的科研成果,同樣個也沒能獲得過諾貝爾獎,這樣的結果其實一點都不意外!同時在清華取得進步的最近這四十年當中,中國的額社會發展還有經濟發展都在高歌猛進,但是整個社會對於短期經濟效應的急功近利,對於整體的科研環境也產生了比較明顯的消極影響。科研界對基礎科學的有意或者是無意的忽視,這樣也使得基礎科學發展的非常的緩慢!
在這樣的環境下面想要有重大的研究成果,難度也是非常大的。在小編看來,新中國建立之後清華沒有獲得這個獎項,主要是跟文理分科的教育的制度還有整體的科研環境,還有社會環境,讓清華人很難產生重大的結果,清華與此獎項無緣,也是毫無意外的!實際上,百年清華未能產生世界級的重大成果並獲得這個獎項,是中國科研界的一個縮影,清華只是典型代表而已。
但是現在的中國已經意識到了文理分科的弊端,現在也在積極地尋找文理結合。最近這十年中國的教育界也在做出制度性的改革,並且在未來的幾年,中國的教育也不會再走以前的路子。現在其實也可以預期,在經過這些方面的不斷地改進之後,未來二十年後,我國將有可能像日本過去的二十年那樣,迎來一個「爆發期」。而到時,百年清華終究會將「沒有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記錄」推入歷史的塵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