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為何沒有做出什麼世界級成果,產生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

2021-01-17 一枝花論教育

百年清華為何沒有做出什麼世界級成果,產生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

百年清華為什麼沒有諾獎獲得者?我們可以從清華的發展歷程來簡單探索這個問題的答案。

清華是因為美國退賠「庚子賠款」而建立起來的,最初,主要發揮的是留美預備學校的功能。何況,在民國時代,清華雖然也取得了很大發展,但在當時國家處於戰亂頻仍、風雨飄搖之中,清華不可能迅速向一所實力強大的研究型大學嬗變。因而,清華要在當時做出重大開創性成果而獲得諾獎,實在力有未逮。

清華的重大變化是在新中國建立之後的1952高校院系大調整中。仿照前蘇聯的模式,清華轉變為一所理工科大學。那次高校大調整,在此後的半個多世紀中,對當代中國大學和高等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使得我國教育沿著「文理分家」的路子越走越遠。

對於清華而言,直接導致它在理工科方面,特別是工科方面發展得很好,而文科方面則殊不足道。所以清華培養出來的人才是「跛足」的,也就是只是強於理科,而文科方面則是明顯的短板。最終,清華培養的科研人才嚴謹有餘而靈活不足,在科研工作中邏輯思維強大而缺乏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而不拘一格的想像力是一流創新人才需要具備的關鍵性要件之一,所以在此後的半個多世紀中,清華幾乎沒有產生重大科研成果,也沒能獲得諾獎,並不讓人意外。

同時,在清華取得長足進步的最近四十年裡,我國社會經濟固然高歌猛進,但整個社會對於短期經濟效應的急功近利,對整體科研環境產生了明顯的消極影響。科研界對於基礎科學有意無意的忽視,使得基礎科學發展緩慢,應用科學也就幾乎變成了無根之水、無源之木。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主要從事自然科學類研究的清華研究人員要做出重大成果,其難度可想而知。而諾獎是基礎科學與應用科學並重,清華人很難在這兩個領域中的某一個獲得突破,與自然科學類諾獎無緣,不是有點合情合理嗎?

綜合來看,新中國建立後,清華未能獲得諾獎,實際上主要是「文理分家」的教育制度及整體的科研環境、社會環境,讓清華人很難產生重大成果,百年清華與諾獎絕緣,並不讓人意外。

實際上,百年清華未能產生世界級的重大成果並獲得諾獎,是中國科研界的一個縮影,清華只是典型代表而已。

往者不可及,來者猶可追。當前的中國,從上到下,早已集體性地意識到了「文理分家」的弊端,而尋求「文理融合」。最近十來年,中國大學整體性的走綜合化路線,尋求「文理融合」;中國教育界也在做出制度性變革,比如未來幾年,教育不再走「文理分家」的路子,而是「融合文理」;包括科研界在內的整個社會也在反思浮躁和急功近利對於中國科研的傷害;政府更是通過方方面面的措施,比如經費、人才引進、優化環境等提升我國的科研能力。

可以預期,在經過這些方面的不斷地改進之後,未來二十年後,我國將有可能像日本過去的二十年那樣,迎來一個諾獎「爆發期」。而到時,百年清華終究會將「沒有諾獎獲得者的記錄」推入歷史的塵埃中。

對此,你怎麼看呢?你覺得清華什麼時候可以獲得諾貝爾獎呢?

相關焦點

  • 上百年名校清華,沒有培養出諾貝爾獎獲得者,你覺得是什麼原因?
    清華大學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頂級學府,並且清華建校也一百多年了,那麼建校上百年的名校清華,為啥就沒有培養出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你覺得會是什麼樣的原因。其實我們可以從清華的發展史來看待這個問題,清華大學的建立是因為美國退賠庚子賠款建立起來的,最開始主要發揮的是留美預備學校的功能。
  • 清華北大一個諾貝爾獎都沒有,為何自詡世界一流大學?
    但是,這樣的前提是需要有高技術人才的帶動,缺少了高技術人才,有再多的錢不知道怎麼操作使用又有什麼用處呢?「一流大學」的評比結果,自然是需要有比較的。相信大家都曾看過各種各樣的全國高校、世界高校排行榜,不少的平臺以此來吸引目光,這也使得學校間與學生間有了心理變化。作為學習和進修的地方,怎麼能夠有這樣膚淺的想法呢?不少我國的「一流大學」都為身處這一檔次而十分驕傲,但是現實卻讓人十分尷尬。
  • 清華北大一個諾貝爾獎沒有,為何自稱一流大學?
    討論的要點,主要有以下幾個: 第一、國內的一流大學,像清華北大,連一個諾貝爾獎都沒有培養出來,為何自詡於一流呢?比如說,網友們覺得,清華北大,不就是吸收了國內最好的學生嗎?但是這些學生,其實不就是一些刷題機器嗎?他們的創造力在哪裡呢?他們的表現力在哪裡呢?一所連諾貝爾獎獲得者都培養不出的大學,為何就敢於自稱是一流大學呢?這裡的一流,究竟是指什麼? 第二、所謂的排名機構在作祟。
  • 歷經上百年,清華大學還沒有出現諾貝爾獎獲得者,到底是為什麼?
    清華大學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頂級學府,很多人學子都紛紛爭先恐後的想去清華北大讀書,可以說清華大學裡面真的是人才濟濟,但是清華大學建校也一百多年了,那麼建校上百年的名校清華,為啥就沒有培養出諾貝爾獎的獲得者?
  • 為什麼北大有1個諾貝爾獎,清華卻沒有?原來是因為這所211!
    榜單雖然從各個排行榜來看,都是清華碾壓北大,但有一樣東西,清華是遠遠不及北大的。那就是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數量。眾所周知,中國共有兩個諾貝爾獎,一個是莫言,一個是屠呦呦。其中屠呦呦是屬於北大的校友,所以從名義上來說,屠呦呦的諾獎,屬於北大培養出來的。而清華大學,則比較尷尬,如今還未能產生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那麼,為什麼清華沒有諾獎,而北大卻有呢?
  • 北大清華算不算世界一流大學?網友:一個諾獎都沒有!
    北大清華作為中國內地大學金字塔尖的雙子座,是內地大學的標杆和象徵。每年,無數高三學子為了進入燕園和清華園而精心備考、拼搏不休;無數考研學子,為了考上北大清華的研究生而廢寢忘食、殫精竭慮。但更多的網友表示了否定意見,有人說,一個諾貝爾獎都沒有,重大原始創新幾乎沒有,所以北大清華根本在世界一流大學排不上名次!其實有些網友弄錯了一件事情,說北大清華沒有一個諾貝爾獎是不對的,獲得中國第一個諾貝爾自然科學類獎項的屠呦呦老太太,不就是北大的嗎?
  • 不是吹,一所中國大學出過兩個諾貝爾獎獲得者,比清華北大還厲害
    接下來要說的這所讓清華北大都望塵莫及的大學,也如曇花一現,留在了時代的記憶裡。西南聯大教師合影真不是給你吹牛,這所大學不僅走出過兩個諾貝爾獎獲得者,還為祖國培養出許許多多的科學家,文學家,比如汪曾祺,比如中科院院士潘際鑾,翻譯家楊苡等。
  • 清華沒有一個諾貝爾獎,而這個大學,有158個!
    如果拿兩個大學來相比,想必必然會拿出諾貝爾獎來比較,諾貝爾獎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也是在世界上最享譽盛名的獎項,能拿到諾貝爾獎,基本就代表了一個學校在這個領域的世界一流地位,如果諾貝爾獎拿的多了,結果自然不言而喻,幾乎等於這個大學的硬實力。
  • 諾貝爾獎獲得者排名,美國的大學絕對領先,清華北大也需要加油!
    今天看到了世界大學諾貝爾獎獲獎排名,首先不用懷疑,沒有咱們的學校。我把前20名給截圖了,大家可以發現:在前20名裡,美國的高校佔了13所、德國3所、英國2所,丹麥和法國各1所。我計算了一下,美國學校佔比高達65%。
  • 記者採訪30位諾貝爾獎得主 中國科學家如是說
    ■每一個諾貝爾獎背後,都將是科學家探索和發現的精彩故事。  ■「諾貝爾獎」為何如此魅力四射  從宇宙的歷史來看,人類的進程只是一瞬間,20世紀文明的歷史更是電光石火。  在這短暫又不平凡的百年中,人類進出海洋和宇宙,漸漸深入理解宇宙、地球和生命。「諾貝爾獎」設立的百年,有幸目睹了20世紀量子力學、信息科學、生命科學等學科驚天動地的發展。
  • 北大清華存在什麼問題?施一公看得很清楚,這也許是他離開的原因
    雖然這份榜單,並不是什麼「光榮榜」,但是能夠引起美國人的害怕,受到美國人的制裁,對於我們來說,就是「光榮榜」,那麼北大清華為何沒有上榜呢?對於這個問題,原清華大學校長施一公曾經透露出這麼一個數據:將近七八成的清華高考狀元都去了經濟管理學院,都想去金融公司。
  • 清華與哈佛差多遠?諾貝爾獎獲得者數量0:160!差在哪?
    我們從小就會聽到身邊的家長對我們手:好好學習,將來去清華,還有很多父母給孩子起名字直接叫清華。高清華、李清華、董清華 ……作為我國最好的大學,清華大學在近些年的成長頗受國內外的關注。那歷經這麼多年的發展,清華大學究竟已經到了一個什麼樣子的水平,如果放在世界大學之中,是否能經得起風雨? 相信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比較關心的問題。哈佛大學作為世界最頂級的名校之一,在多個世界性的大學排名中,都能夠穩居前三的高校。
  • 諾貝爾獎評委清華暢談:什麼樣的人能夠獲諾獎
    諾貝爾獎評委清華暢談:什麼樣的人能夠獲諾獎    4位來自瑞典的諾貝爾獎評選團成員來到清華大學,為大學生詳細披露了諾獎評選的整個過程    什麼樣的科學家才能夠問鼎諾貝爾獎?昨天在清華大學,由瑞典皇家工學院院長安德士·弗洛斯特姆與諾貝爾獎三位評委博吉·詹森、伯蒂弗·雷德霍姆、斯文·林丁做客「清華論壇」主講「諾貝爾獎與科學發現」,為在場的400餘名清華師生揭示了諾貝爾獎評選中的諸多事情,也探詢了諾貝爾獎與科學探索之間的關係。    諾貝爾科學獎從1901年首次頒獎至今,已走過了一百多個年頭。
  • 寫出時間簡史的霍金,為何沒有獲得諾貝爾獎?
    近日,諾貝爾獎陸續公布。作為世界知名的獎項,諾貝爾獎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尤其是科學愛好者。最近有個朋友提出了一個問題:寫出時間簡史的霍金,為何沒有獲得諾貝爾獎?儘管霍金一生都在為他所熟知,對理論物理學產生了影響,但這個領域最著名的獎項卻和霍金無緣。那麼,為什麼科學最具標誌性的先驅之一從未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呢?
  • 父親是清華數學系的主任,兒子是諾貝爾獎獲得者,這父子倆是誰?
    這個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曾引國人高度關注和熱議。今天我們要介紹的父子倆,就是父親楊武之,兒子楊振寧。一. 父親楊武之讀者朋友們大都知道和李政道一起獲諾貝爾獎的楊振寧教授。卻鮮有人知,他的父親楊武之先生也是一位數學家,一位傑出的數學教育家。
  • 為什麼中國很少諾貝爾獎獲得者?聽華人「諾獎」得主朱棣文怎麼說
    作為擁有355項專利的擁有者,這個名字您一定不陌生,他就是諾貝爾獎的創立者諾貝爾。而「諾貝爾」獎更是對一個科學家、一個學者所獲成就的最大認同,然而國外頻頻獲獎,可中國人很少有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原因是什麼,聽華人「諾獎」得主朱棣文怎麼說。
  • 這位中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被借鑑,借鑑者還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
    說起非常遺憾沒有得到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一定少不了王淦昌院士和趙忠堯院士了。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趙忠堯院士。趙忠堯:全球首位發現反物質的科學家趙忠堯院士是中國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早在1927年的時候,趙忠堯就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學習,從師於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密立根教授。
  • 諾貝爾獎有五大獎項,為何沒有數學獎
    諾貝爾獎是科學家們的至高榮譽,凡是得過諾貝爾獎的,必定是在某一領域對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人,所以說世界上最牛的獎就是諾貝爾獎。諾貝爾獎是科技能力的象徵,現在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徵,某一國家獲得諾貝爾獎人數越多,則說明這個國家科技越發達,綜合國力越強大。
  • 2020年諾貝爾獎開獎周,盤點所有諾獎百年風雲際會
    在百年的諾獎風雲中,諾獎是不是每年都頒發,到底一共頒發了多少次,有多少人獲獎,獲獎者年齡最小的有多小,年紀最大的有多高?獲得諾獎很難,但有人一生卻多次獲得諾獎,甚至還有夫妻、父子都獲得諾獎,甚至在獄中獲獎的,不過也有人放棄諾獎。百年諾獎風雲中,有多少鮮為人知的秘密,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盤點百年諾獎風雲中那些鮮為人知的秘密。
  • 排名沒有清華北大高!卻出了11位諾貝爾得獎者,日本這所大學真牛
    三位2019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三位獲得者之一的71歲日本化學家吉野彰,是從京都大學1970屆畢業生,而這也是繼本庶佑獲得2018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之後又一位京都人,這也不禁讓我們深思:為何這所屢次排名在我國清華北大之下的京都大學,能培養如此多的諾貝爾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