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為何沒有做出什麼世界級成果,產生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
百年清華為什麼沒有諾獎獲得者?我們可以從清華的發展歷程來簡單探索這個問題的答案。
清華是因為美國退賠「庚子賠款」而建立起來的,最初,主要發揮的是留美預備學校的功能。何況,在民國時代,清華雖然也取得了很大發展,但在當時國家處於戰亂頻仍、風雨飄搖之中,清華不可能迅速向一所實力強大的研究型大學嬗變。因而,清華要在當時做出重大開創性成果而獲得諾獎,實在力有未逮。
清華的重大變化是在新中國建立之後的1952高校院系大調整中。仿照前蘇聯的模式,清華轉變為一所理工科大學。那次高校大調整,在此後的半個多世紀中,對當代中國大學和高等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使得我國教育沿著「文理分家」的路子越走越遠。
對於清華而言,直接導致它在理工科方面,特別是工科方面發展得很好,而文科方面則殊不足道。所以清華培養出來的人才是「跛足」的,也就是只是強於理科,而文科方面則是明顯的短板。最終,清華培養的科研人才嚴謹有餘而靈活不足,在科研工作中邏輯思維強大而缺乏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而不拘一格的想像力是一流創新人才需要具備的關鍵性要件之一,所以在此後的半個多世紀中,清華幾乎沒有產生重大科研成果,也沒能獲得諾獎,並不讓人意外。
同時,在清華取得長足進步的最近四十年裡,我國社會經濟固然高歌猛進,但整個社會對於短期經濟效應的急功近利,對整體科研環境產生了明顯的消極影響。科研界對於基礎科學有意無意的忽視,使得基礎科學發展緩慢,應用科學也就幾乎變成了無根之水、無源之木。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主要從事自然科學類研究的清華研究人員要做出重大成果,其難度可想而知。而諾獎是基礎科學與應用科學並重,清華人很難在這兩個領域中的某一個獲得突破,與自然科學類諾獎無緣,不是有點合情合理嗎?
綜合來看,新中國建立後,清華未能獲得諾獎,實際上主要是「文理分家」的教育制度及整體的科研環境、社會環境,讓清華人很難產生重大成果,百年清華與諾獎絕緣,並不讓人意外。
實際上,百年清華未能產生世界級的重大成果並獲得諾獎,是中國科研界的一個縮影,清華只是典型代表而已。
往者不可及,來者猶可追。當前的中國,從上到下,早已集體性地意識到了「文理分家」的弊端,而尋求「文理融合」。最近十來年,中國大學整體性的走綜合化路線,尋求「文理融合」;中國教育界也在做出制度性變革,比如未來幾年,教育不再走「文理分家」的路子,而是「融合文理」;包括科研界在內的整個社會也在反思浮躁和急功近利對於中國科研的傷害;政府更是通過方方面面的措施,比如經費、人才引進、優化環境等提升我國的科研能力。
可以預期,在經過這些方面的不斷地改進之後,未來二十年後,我國將有可能像日本過去的二十年那樣,迎來一個諾獎「爆發期」。而到時,百年清華終究會將「沒有諾獎獲得者的記錄」推入歷史的塵埃中。
對此,你怎麼看呢?你覺得清華什麼時候可以獲得諾貝爾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