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中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被借鑑,借鑑者還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

2021-01-11 胖福的小木屋

說起非常遺憾沒有得到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一定少不了王淦昌院士和趙忠堯院士了。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趙忠堯院士。

趙忠堯:全球首位發現反物質的科學家

趙忠堯院士是中國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早在1927年的時候,趙忠堯就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學習,從師於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密立根教授。

在趙忠堯進行博士論文的時候,密立根教授最初給趙忠堯布置的博士論文題目是「利用光學幹涉儀做實驗」。

但趙忠堯感覺這個題目對於他來說太一般了,請求密立根給他換一個難一點的具有突破性意義的題目。密立根在過了一些日子後讓趙忠堯改做「硬伽馬射線通過物質時的吸收係數」這個題目。

硬伽馬射線是原子核能級躍遷退激時釋放出的射線,是波長短於0.01埃的電磁波。當時,人們認為硬伽馬射線通過物質時的吸收主要是由自由電子的康普頓散射所引起的。

用於計算吸收係數的克萊因——仁科公式當時剛剛問世。密立根讓趙忠堯通過實驗來驗證這一公式的正確性。克萊因-仁科公式顯示了光子和電子碰撞之後出現不同散射角度的可能性。

當趙忠堯將測量的結果與克萊因——仁科公式做比較時,卻發現硬伽馬射線只有在輕元素上的散射符合這個公式,而當硬伽馬射線通過重元素——比如鉛時,所測得的吸收係數比公式的結果大了約40%。這個結果令密立根教授也非常吃驚,所以遲遲沒有同意趙忠堯論文發表。

左一趙忠堯

直到替密立根管理研究生工作的教授鮑文向密立根證實了實驗結果的可靠性。他對密立根說:「我對趙忠堯實驗的全過程很了解,從儀器操作、實驗設計、測量記錄到計算的全過程,都進行得非常嚴謹,實驗結果是完全可靠的。」密立根終於同意趙忠堯將論文送出發表,該論文於1930年5月發表在美國的《國家科學院院報》上。

後來,趙忠堯想進一步研究硬伽馬射線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機制,觀測重元素對硬伽馬射線的散射現象,趙忠堯在第二次實驗中首次發現伴隨著硬伽馬射線在重元素中的反常吸收,還存在一種特殊輻射。

事實上這就是正負電子對的產生和「湮滅」過程的最早實驗證據。趙忠堯是利用自己親手製造的儀器,用天然放射性的一種被稱為「硬」r射線的高能量光子束,在重金屬元素中觀測到正物質和反物質成對地產生,造成了「反常吸收」現象。

如果正物質和反物質互相碰撞,就會產生「湮滅」反應,兩者迅速消失,變成了光子,這種光子與原先的「r射線」不同,它是一種沒有方向的、被「軟」化了的「r」射線。光子束的能量比原來小了,趙忠堯測出這種「軟」r射線光子的質量恰好是電子的靜止質量。趙先生的這些觀測和定量的記錄,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觀測到了直接由反物質產生和「湮滅」所造成的現象。

趙忠堯把這個結果撰寫成第二篇論文《硬伽馬射線的散射》,於1930年10月發表在美國的《物理評論》雜誌上。

趙忠堯的這些研究成果是正電子發現的前導,國際物理學界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可以說,趙忠堯是第一個觀測到正反物質湮滅的人,也是物理學史上第一個發現了反物質的物理學家。

正負電子對撞

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布萊克特(P.M.S.Blackett)教授指出:硬r射線的反常吸收是由於r射線和原子核發生作用而產生了一對「正-負」電子,而特殊輻射是正電子與負電子重新結合併轉化為兩個光子的「湮滅」輻射。這種機制被以後的許多實驗所證實。所以趙先生實際上是最早觀測到正負電子對產生的物理學家,又是最早觀察到「正-負」電子「湮滅」現象的人。

這個發現足以使趙忠堯獲得諾貝爾獎,當時瑞典皇家學會也曾鄭重考慮過授予他諾貝爾獎。不幸的是,有一位在德國工作的物理學家對趙忠堯的成果提出了疑問,雖然後來事實證明趙忠堯的結果是完全準確的,錯誤的是提出疑問的科學家,但這卻影響了趙忠堯的成果被進一步確認。

1936年,美國物理學家安德森同趙忠堯的導師密立根一起研究宇宙線是電磁輻射還是粒子的問題。那時大多數人同意康普頓的論證,認為宇宙射線是帶電粒子,密立根對此很不滿意。安德森於是想弄清楚進入雲室的宇宙射線在強磁場作用下會不會轉彎。他在雲室中拍攝了一張照片,這張照片使他一夜沒合眼。他發現,宇宙射線進入雲室穿過鉛板後,軌跡確實發生了彎曲,而且,在高能宇宙射線穿過鉛板時,有一個粒子的軌跡和電子的軌跡完全一樣,但是彎曲的方向卻「錯」了。這就是說,這種前所未知的粒子與電子的質量相同,但電荷卻相反。

當時安德森把所發現的粒子叫做「正電子」。而這也正好符合了當初狄拉克的預言。

1928年狄拉克把相對論引進了量子力學,建立了相對論形式的薛丁格方程,也就是著名的狄拉克方程。這一方程具有兩個特點:一是滿足相對論的所有要求,適用於運動速度無論多快電子;二是它能自動地導出電子有自旋的結論。這一方程的解很特別,既包括正能態,也包括負能態。狄拉克由此做出了存在正電子的預言,認為正電子是電子的一個鏡像,它們具有嚴格相同的質量,但是電荷符號相反。

第二年,安德森又用γ射線轟擊方法產生了正電子,從而從實驗上完全證實了正電子的存在,從此以後,正電子便正式列入了基本粒子的行列。

正電子的發現也證實了狄拉克預言的正確性,開創了反粒子和反物質的理論和實驗研究。

為了表彰正電子的發現這一重要成就,瑞典皇家科學院把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1932年在雲霧室中觀測到正電子徑跡的安德遜,那個時候安德遜年僅31歲。而趙忠堯發現正負電子湮滅現象的時候才28歲。

後來,安德遜在半個世紀之後的1983年也寫出了當年的故事:在加州理工學院時,他與趙忠堯同為研究生,二人辦公室只有一牆之隔。當時他就了解並意識到趙的實驗結果表明存在一種人們尚未知道的新物質,他的研究是受趙的啟發才做的。

20世紀90年代,曾任諾貝爾物理學獎評委主任的瑞典皇家學會愛克斯朋(Ekspong)教授,在解密諾貝爾獎評選過程時就此評論道,這是一個「很令人不安的、沒法再彌補的疏漏」。他進一步明白地指出:趙忠堯先生觀察到的沒有方向性,實際上是由正負電子湮滅出來的,相對「軟」的r射線的能量恰好是電子的靜質量、是對正電子質量的最早的一次測量。憑這一成就,趙忠堯先生完全應該得到諾貝爾物理獎。

1998年,趙忠堯逝世,李政道的唁電說,趙老師發現正電子的工作,與安德遜的實驗同樣具有劃時代重要性,他的逝世是全世界科學界的極大損失!

楊振寧的唁電稱,趙老師所作的關於正負電子對之產生及湮沒的工作是世界第一流的,他誠樸的處世態度是我們的榜樣!

雖然趙忠堯沒有獲得諾貝爾獎,可是他為中國物理學的發展以及兩彈一星的成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趙忠堯為新中國發展作出的卓越貢獻

1931年的時候,趙忠堯在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與原子核大師盧瑟福一起工作。但是心繫祖國的他,在年底毅然回到了自己的故土擔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邊教書、邊用蓋革計數器進行r射線、人工放射性和中子物理的研究工作,論文發表在中國的「物理導報」和英國的「自然」雜誌上。

同年在中國首次開設核物理課程,並主持建立中國第一個核物理實驗室。是中國核物理研究的奠基人。

一排中間為趙忠堯

1937年10月,日軍佔領清華園,趙忠堯與梁思成一起,冒死潛返清華取回50毫克的鐳元素。這50毫克鐳是盧瑟福當年在他歸國的時候送給他的。

鐳在當時全世界都禁運的極其珍貴的高能物理材料,如果這個東西落到日本人之手,後果不堪設想!

為了保護鐳不被奪走,趙忠堯幾乎丟掉了所有的行李,化裝成難民,拄著一根木棍,抱著裝鐳的鉛桶,隨著逃難人群南下。一起千裡跋涉前往長沙。35歲的趙忠堯,抱著鹹菜罈子,胸口被磨出了兩道鮮紅的血印子,整整走了一個多月,才終於從北京走到了長沙。

要知道,鐳可是放射性元素,那隻鉛筒究竟能不能擋住放射性極強的鐳放出的射線,鐳放出的射線,是否會危及他的健康,趙忠堯都沒有去考慮這些。

在清華執教期間,趙忠堯與他的老師葉企孫一起,還培養了一批後來為中國的原子能事業做出重要貢獻的人才:王淦昌、彭桓武、錢三強、鄧稼先、朱光亞、周光召、程開甲、唐孝威,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和李政道也都曾經受業於趙忠堯。趙忠堯可以說為新中國培養了大批的人才。

趙忠堯錢三強何澤慧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受中華民國政府的委派,赴比基尼群島參觀美國的原子彈試驗,之後又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等處進行核物理和宇宙線方面的研究。

新中國成立後,趙忠堯迫切想要回到祖國,然而,趙忠堯並不知道,臺灣當局和美國把他作為爭奪目標,已經緊緊盯上了他,千方百計阻止他回到祖國大陸去,趙忠堯整整花了五個多月才得到香港的過境許可證,踏上了返回祖國的航程。

趙忠堯、王淦昌

1950年8月29日,趙忠堯和錢學森夫婦等一起,登上了美國的「威爾遜總統號」。正要起航時,美國聯邦調查局的特工突然上船搜查。錢學森八百多公斤重的書籍和筆記本被扣留,錢學森本人被指為「毛的間諜」,被押送到特米那島上關了起來。

趙忠堯的幾十箱東西也遭到野蠻翻查,幸虧趙忠堯機敏,早在一個月前,他就已經將重要資料和器材託人帶回了祖國,而把其餘的零部件拆散了任意擺放,成功地迷惑了美國的搜查官員,趙忠堯被放行了。然而因為趙忠堯在物理學界的地位,美國還是不甘心,美軍最高司令部連發三道攔截趙忠堯的命令,當輪船途經日本橫濱時,美軍武裝人員氣勢洶洶地衝上船,將趙忠堯押進了美軍在日本的巢鴨軍事監獄,當時臺灣方面說,只要趙忠堯同意來臺灣,就放了他,但趙忠堯堅決不同意。

1950年11月,沈善炯,羅時鈞,趙忠堯被抓

在經過周恩來總理、錢三強以及一大批國際友好人士的努力下,趙忠堯才最終得以回國。趙忠堯用帶回的器材和零件,主持建成了我國第一臺70萬電子伏的質子靜電加速器。為中國核物理、加速器和真空技術、離子源技術的研究打下了基礎。

1958年,他又主持研製成功250萬電子伏的質子靜電加速器,以靜電加速器為基礎,又主持建立了核物理實驗室,具體領導和參加了核反應研究。這兩項研究的成功,對我國的核事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錢三強、趙忠堯

為中國兩彈一星事業培養了一大批人才,為中國的核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趙忠堯為中國所做出的成就,遠遠超過了一個諾獎!

相關焦點

  • 國產圍棋AI絕藝和星陣是借鑑了阿爾法狗嗎?
    可以說,創新者因為網際網路技術,彼此更容易了解和借鑑,創新的速度也大大加快。 「絕藝」是由騰訊的人工智慧實驗室自助研發的圍棋AI。這個名字出自唐代大詩人杜牧的《重送絕句》:「絕藝入君天下少,閒人似我時間無」。
  • 國漫又出抄襲事件,借鑑著借鑑著就一模一樣了
    雖然抄襲的本質已經實錘,可還是能在網絡上看到一些人打著借鑑和致敬的旗號,想要把這個事件合理化,借鑑和致敬的手法我們又不是沒有見過,最近播出的新生代奧特曼就把昭和一系的奧特曼都致敬了一遍,可你這完全不調侃出處的借鑑和致敬,說真的還是第一次見,真就是借鑑著借鑑著就一模一樣,變成自己的了。
  • 記者採訪30位諾貝爾獎得主 中國科學家如是說
    ■中科院院長路甬祥說,親身採訪諾貝爾獎獲得者,意義十分深遠  據統計,平均一個國家在建國30年後就有第一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中國成立50周年了為何竟沒有一位中國本土科學家戴上這頂科學皇冠?1999年,毋國光、陳佳洱、楊家福和朱清時四位院士一起提出「中國需要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對中國科學家的意義有多大?
  • ...借鑑——訪埃及病毒學家、中東呼吸症候群「零號病人」發現者扎基
    新華社開羅3月9日電專訪:中國疫情防控做法值得肯定與借鑑——訪埃及病毒學家、中東呼吸症候群「零號病人」發現者扎基新華社記者吳丹妮埃及著名病毒學家、中東呼吸症候群「零號病人」發現者阿里·穆罕默德·扎基日前在開羅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 周緒紅:讓國外的超高層建築借鑑中國技術
    如今,重慶大學「高層鋼-混凝土混合結構的理論、技術與工程應用」的項目成果,已廣泛應用於卡達、科威特等30多個國家以及廣東、重慶等國內省市的300餘項工程中。紐約新世貿大廈,甚至800多米的卡達多哈塔都要借鑑該項目的技術。
  • 莫言的說法,值得借鑑
    莫言的說法,值得借鑑諾貝爾獎恐怕是世界上最令人關注的一個獎項,它包含有文學、物理、醫學、經濟、化學等5個獎項。目前我國獲得諾貝爾獎的有楊振寧、屠呦呦、莫言,分別斬獲諾貝爾物理學、醫學、文學等3大獎項。其中,土生土長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是莫言與屠呦呦,而楊振寧則是先為中國籍再改美國籍,近年才更改為中國籍,原則上不是中國培養的諾獎獲得者。
  • 借鑑別人成功的方法,再與自己的實際相結合,會更容易獲得成功
    牌局中,當你冥思苦想著如何破局但總沒有答案時,可以借鑑別人成功的經驗,學習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更有利於自己獲得成功。在走向成功的路上,人人都在不斷探索、追求,人人都在探索一條捷徑,希望不走彎路。如果僅靠自己一個人慢慢摸索,那取得成功的時間肯定會長得多;如果能借鑑別人成功的方法,再與自己的實際相結合,會更容易獲得成功。
  • 中國科學家:從果蠅研究向諾貝爾獎靠近
    但是對於一些中國科學家而言,小小果蠅不僅是科研生活的全部,還蘊藏著他們向諾貝爾獎靠近的希望。     正在此間舉行的「2006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上,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教授劉力關於果蠅「視覺歸納能力」研究的最新成果引起了包括7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與會者的關注。     「果蠅作為一個重要的生物型模型,是探索生命奧秘的萬能鑰匙。」劉力這樣向新華社記者介紹。
  • 高智發明商務模式的借鑑與思考
    高智發明的資本來自機構與個人投資者,高智發明的主要投資人包括比爾﹒蓋茨本人、杜邦家族基金、惠普家族基金,和以史丹福大學為代表的大學基金,以及許多財富 500 強企業,微軟、英特爾、蘋果、谷歌、思科、亞馬遜、索尼、雅虎、eBay 和諾基亞等為代表的高科技公司。
  • 這4位中國科學家做出巨大貢獻,本應獲得諾貝爾獎,卻留下遺憾
    對於無數優秀的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等人才,都希望能獲得含金量高的獎項,這不僅可以帶來經濟上的效益,而且還是一項榮譽,是對自己成就的認可。提到世界上含金量高的獎項,就一定會想到諾貝爾獎。我國目前獲得諾獎的人並不多,其實還有一些優秀的人才因為種種原因錯失獲了獎項。
  • 物理學家趙忠堯:世界欠中國一個諾貝爾獎,這是沒法再彌補的疏漏
    這樣的重大成果足夠獲得諾貝爾獎。然而,在193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卻頒發給了同樣發現正電子徑跡的安德遜(C.D.Anderson)。有人說這是一場意外,或許是一場意外。但是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卻與他都是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生,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二人辦公室只有一牆之隔。就是這一牆之隔,造就了這樣的結果。
  • 如何速讀科技英語期刊論文借鑑寫作方法
    引言是可以略讀的部分,正文部分的文獻綜述可以和參考文獻結合起來讀,以全面了解研究概況。研究方法、討論與結論是論文最精華的部分,能充分體現研究價值,最需要細讀。在讀者沒有明確閱讀目的時,按照以上方法閱讀科技英語期刊論文能夠獲得較全面的信息。但這樣閱讀耗時長,讀完以後未必能把握重點,即這樣閱讀不夠快。如果讀者閱讀目的明確,閱讀方法恰當,就能有效提高閱讀速度。
  • 國外大科學裝置科普功能發揮對我國的借鑑
    本研究綜合考察了國際上具有代表性的大科學裝置的科普功能,了解國外機構在運營大科學裝置過程中所進行科普工作的方法,認識大科學裝置科普工作的特點,以便為我國大科學裝置的科普功能發揮提供借鑑。2.NASA下屬的多個研究機構還建立了教育中心。如噴氣推進實驗室每年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實習與獎學金機會,其中甚至包括高中生。實習生可以通過NASA的相關計劃,在合作大學及NASA機構導師的幫助下獲得在NASA相關機構的實驗室學習與研究機會,其範圍涵蓋了包括機器人、行星科學、航天工程學、天文物理學等科學與技術領域。
  • 中國備受爭議4大科學家,本應獲得諾貝爾獎,卻因此事留終身遺憾
    諾貝爾獎無疑是目前世界上含金量最高的獎項,各國的科學家都希望能夠獲得諾貝爾獎,這不僅代表著個人的榮譽,也是世界對自己科研成果的認可。然而目前我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並不多,這並不是因為我國科學家的水平差,而是有很多優秀的科學家因為種種的原因錯失了諾貝爾獎,就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這4位。
  • 這位頂尖科學家正式回國,美國攔都攔不住!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
    提起科學家,我們想到的一定是威嚴和權威吧,甚至會沒有人情味,今天我們來講述一位中國科學家的故事或許會讓你改變對科學家的態度。這位科學家名叫謝曉亮。是一名剛回國不久的科學家。他不僅身背多種專業頭銜,而且謝曉亮還有個最突出的頭銜「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下面我們就來講述這位科學家傳奇的人生。
  • 此人發明了一種小手術,剝奪數萬人靈魂,卻還因此獲得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作為在全球知名度最高的獎項之一,獲獎者無一不是推動世界發展的人中龍鳳。然而事無絕對,有這麼一位獲獎者,不但配不上諾獎的名頭,反而被其他獲獎者所鄙視,這是怎麼回事呢?這位獲獎者名叫埃加斯·莫尼茲,1874年出生於葡萄牙。18歲時以優異成績考入葡萄牙最有名的科英布拉大學醫學院,28歲在海外讀完了博士,隨後便回到母校擔任了教授職位。從學歷上來看,莫尼茲是個地道的天才。不光如此,莫尼茲同時也在政界發展,43歲時更是被任命為葡萄牙駐西班牙外交大使。
  • 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4年前就獲得了臺灣「唐獎」
    兩位獲獎的科學家巧合的是,4年前,這兩位科學家曾因同樣的學術貢獻而獲得臺灣首屆「唐獎」。臺媒因此備感興奮,認為「唐獎」是諾貝爾獎的「前哨獎」。臺灣「唐獎」評審委員會也在10月1日當天發出新聞稿,向兩位科學家表達「恭賀」之意。
  • 如何區分文藝作品中的抄襲與借鑑?
    只是其轉場形式和敘事節奏等創作方法,借鑑了《銀魂》等一些國外作品。從任何國家的法律上來講,叫獸的這種借鑑都很難說是抄襲。以版權法律較為先進的美國為例,《美國版權法》第102條(b)款規定:「版權對原創作品的保護……不延伸至任何思想」。世貿組織《與貿易有關的智慧財產權協定》也規定:著作權的保護範圍僅限於表達本身,不限於程序,操作方法等。
  • 昨天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成果背後,還有這位華人的重大貢獻
    Semenza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他在1995年克隆缺氧誘導因子(HIF)的工作,為2019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獲獎成果奠定了重要基礎。王廣良現在美國大冢製藥公司(Otsuka American Pharmaceutical)任職,從事新藥的研發工作。
  • 借鑑和抄襲應該如何界定?
    最近於正再次出圈了,7月30日下午三點,於正在微博曬出2015年拍攝半妖傾城時候給何瑞賢做的幾張圖片畫面,矛頭直指當紅少年組合tfboys的七周年宣傳照,並說:假如抄襲創意還義正言辭,那麼我們小透明也只好無語了。從圖片上看兩組圖片的確很像,但也有網友質疑:難不成黑羽毛造型就成你家的了?哈爾的移動城堡也是抄襲你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