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傍晚,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兩位科學家: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Allison)和日本生物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以表彰兩位科學家在腫瘤免疫學上的貢獻。
兩位獲獎的科學家
巧合的是,4年前,這兩位科學家曾因同樣的學術貢獻而獲得臺灣首屆「唐獎」。臺媒因此備感興奮,認為「唐獎」是諾貝爾獎的「前哨獎」。臺灣「唐獎」評審委員會也在10月1日當天發出新聞稿,向兩位科學家表達「恭賀」之意。
2014年,馬英九為今年獲得諾獎的兩位科學家頒獎
從2014年開始,兩年一度的「唐獎」至今才舉辦了三屆,緣何「押寶」押中了諾貝爾獎?「唐獎」又有什麼來頭呢?
什麼是「唐獎」?
「唐獎」(英語:Tang Prize)由臺灣企業家尹衍梁效法諾貝爾獎的精神捐助成立,旨在發揚盛唐精神和中華文化。
「唐獎」設置了四大獎項: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法治。每兩年一屆,首屆獲獎名單在2014年6月18日(唐朝開國日為6月18日)公布。此後,2016年與今年的「唐獎」,均在6月18日公布。
唐獎的LOGO
唐獎被廣泛認為是臺灣「第一座真正的國際級大獎」,臺灣媒體則以「東方諾貝爾獎」期許之。
根據「唐獎」官網,之所以被稱為「唐獎」,是因為「盛唐之世是東西方文明交會、政治經濟巔峰時期,唐人對世界展現的自信、兼容各文化的胸懷氣度」至今仍為人稱道。
尹衍梁是誰?
大陸人可能都不太熟悉他,但北大光華獎學金,就是由南懷瑾發起,尹衍梁出資設立的,其設立宗旨是「光大中華文化」,後來他又在北大捐助設立了光華管理學院,並出任學院董事。近年來,他的「光華教育基金會」與浙大、南大、西安交大等合作,分別設立或資助了浙大光華法學院、南大人文基金、西安交大醫學院等。
尹衍梁(左)籤約設立「唐獎」
他的潤泰集團可能有很多人也不太清楚,但你一定知道「大潤發超市」。1996年,尹衍梁創辦大潤發,正式進入量販店市場(2017年,阿里巴巴、騰訊、蘇寧雲商收購了大潤發母公司高鑫零售)。
2011年,尹衍梁公司旗下的南山人壽,由外商成功轉型為本土企業。尹衍梁捐出了95%的財產,其中30億元新臺幣拿出來創設了氣度恢宏的「唐獎」。
尹衍梁年幼時頑劣不堪,曾被父親送到感化院。上中學時與人打架受傷,跑到數學老師那裡求救。數學老師認為他行俠仗義,為他包紮傷口後,沒有向學校告發。這位老師成為尹衍梁一生的導師:他是王金平。
尹衍梁與王金平
維基百科稱,尹衍梁26歲進入社會時,「突然開竅」,開始對學問及研究感興趣,迄今,他已發表論文、專著十餘篇。
如何評審「唐獎」?
第一、二屆「唐獎」由唐獎教育基金會委託「中研院」辦理,第三屆由基金會成立專業獨立評選委員會,邀聘國際著名專家學者(含多名諾貝爾獎得主),組成四個獨立評選小組,由國際化、多元化、專業領域的評選委員會選出。
根據唐獎官網的說法,評選的重點包括「原創性」、「重要影響力」以及在各領域中對社會的實質貢獻。
2014年,馬英九與首屆唐獎得主合影
值得一提的是,唐獎的獎金額非常高。如果以新臺幣計算的話,諾貝爾獎的獎金是3500萬元,邵逸夫獎的獎金是3700萬元,京都賞的獎金是1340萬元,「唐獎」的獎金則創下全球最高紀錄:5000萬元——其中,4000萬元歸獲獎者個人所有,另外1000萬元由獲獎者進行後續研究,規定5年內使用完畢。
尹衍梁與大陸學生交流
此外,唐獎教育基金會也在做一些促進兩岸青年交流的事情。上個月,該基金會邀請中國大陸14所大學的40位師生扺臺交流,並分別參加「唐獎」的頒獎典禮。根據唐獎的官方Facebook報導,9月21日,尹衍梁會見了到訪的大陸青年,「鼓勵同學們努力向上,為世界之美好共同努力」。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