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已經揭曉,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英國人羅傑·彭羅斯,另外一半授予德國人萊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裡亞·格茲。
每當這個時候,國人就會有個普遍的疑問,諾貝爾物理學獎什麼時候能夠花落中國呢?
事實上,中國並不是沒有足以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研究成果,只不過,諾獎評選是個複雜的工作,裡面有很多事情是無法預料和把控的。
獲諾貝爾獎,有兩種倩況:第一:是知道在哪裡可以獲獎。例如,在1983年前,物理學家誰找到oz粒子,誰可以獲諾貝爾獎;現在,人們確信,在超級超導對撞機上探索質量起源,肯定可產生諾貝爾獎。
第二:不知道有無可能以及什麼時候會取得驚人成果。即是。前一種,一般說需要特別昂貴的設備。後一種,更需要濃厚的學術氣氛與適宜的工作環境。事實上,我國目前這兩種條件均已經日漸成熟,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方面的獎項,已經指日可待。
其實,我國的科學家,早在數十年前,就有一些重量級的科研成果,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獎,只不過由於種種原因失之交臂。
中科院院士鄒承魯等於20世紀60年代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受到全世界的關注,本該走上諾貝爾獎的領獎臺。1966年底,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化學組主席梯斯柳斯訪問中國,對胰島素的人工合成評價很高。
當時人們很自然地把他的來訪與物色獲得諾貝爾獎候選人聯繫起來,但由於當時中國向評審委員會推薦了4個人,而諾貝爾獎根據其評審規則中,單項科學獎一次最多不超過3人的規定,使中國科學家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
趙忠堯教授是中國核物理的開拓者,也是中國近代物理學的先驅者之一。他早在80年前就應該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的一項關於伽馬射線研究成果曾轟動世界物理學界。瑞典皇家學會的教授曾透露,當時瑞典皇家學會曾鄭重考慮過授予趙忠堯諾貝爾獎。
不幸的是,有一位在德國工作的物理學家在文獻上報告了她的結果和趙老師的觀察不同,提出了疑問。當然,趙老師的實臉和觀察是完全準確的,錯誤的是提出疑問的科學家。30年代初,瑞典皇家學會以謹慎為主,沒有授予趙忠堯教授諾貝爾獎。
趙忠堯教授本來應該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中國人,只是由於當時別人的錯誤把趙老師的光榮埋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