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學家獲得了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沒想到諾獎也能蟬聯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研究方向都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獎。實際上,諾貝爾獎只有6個領域: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和平、文學和經濟學。我們比較關注的自然科學方面,包括物理學獎、化學獎和生理學與醫學獎,是這三大領域科學家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研究這個有什麼用
10月6日,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英國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德國物理學家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美國物理學家安德裡亞·格茲只是,讓我與人說起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時,有人反問了一句:研究這個有什麼用?我愣了一下,無法回答。以我有限的認知來看,研究這個好像真沒有什麼用。研究宇宙黑洞,又是不能當飯吃,能有什麼用呢?不研究,不了解,那黑洞對我們也不會有什麼影響,天也不會塌下來。這樣說起來,研究黑洞還真沒有什麼用。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研究這個有什麼用
10月6日,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英國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德國物理學家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美國物理學家安德裡亞·格茲(Andrea Ghez),因為研究宇宙黑洞的傑出成果而獲獎。
-
中國在80年前就應該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已經揭曉,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英國人羅傑·彭羅斯,另外一半授予德國人萊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裡亞·格茲。每當這個時候,國人就會有個普遍的疑問,諾貝爾物理學獎什麼時候能夠花落中國呢?
-
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給我們的啟示
儘管這是一項部分物理學家有意見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儘管獲獎者沒有「高大上」的光環,但是,本屆諾貝爾物理學獎及獲獎人的經歷很值得中國科技界思考、借鑑和認真學習。 首先,這三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憑藉他們的洞察力,持續多年圍繞一個重大問題而攻關的精神和經歷值得我們學習。
-
25歲與96歲,歷史上的那些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Genzel和Ghez各自領導了一個天文學家小組,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他們就把重點放在了銀河系中心一個名為Sagittarius A*的區域上,逐漸繪製出越來越精確的最亮最靠近銀河系中心的恆星軌道,這兩組的測量結果一致,都發現了一個非常重的、看不見的物體,它牽引著這一團恆星,使它們以令人眩暈的速度四處亂竄,也就是說大約400萬個太陽的質量聚集在一個不比我們的太陽系大的區域裡。
-
歷史上三個擦身而過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道盡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
而當時如果能發布,這項偉大的成就很可能能讓科龍尼克能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時至今日,甚至很多資深的物理學家都至今仍然不清楚這段故事,不知道電子自旋或者叫費米子內稟自旋的最初的發現人物。讓科龍尼克最終默默無聞地抱憾了一生。
-
25歲與96歲,歷史上的那些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北京時間10月6日18時許,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有三位:Roger Penrose,因為他發現了「黑洞形成的發現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Reinhard Genzel和Andrea Ghez,因為他們「在銀河系中心發現了一個超大質量的緻密天體」。
-
25歲與96歲,歷史上的那些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虎嗅網
世紀90年代初開始,他們就把重點放在了銀河系中心一個名為Sagittarius A*的區域上,逐漸繪製出越來越精確的最亮最靠近銀河系中心的恆星軌道,這兩組的測量結果一致,都發現了一個非常重的、看不見的物體,它牽引著這一團恆星,使它們以令人眩暈的速度四處亂竄,也就是說大約400萬個太陽的質量聚集在一個不比我們的太陽系大的區域裡。
-
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解讀
那麼,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成果的具體內涵和意義是什麼,這個半導體領域的應用性成果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給物理界同仁什麼啟示,作為該領域的物理學工作者,談談我們個人的見解。針對這類現象,應該從物理學的內涵和我國物理學學科建設的高度做一些反思。 國內少數物理學工作者的另一誤區是把應用物理研究與科技開發、技術服務劃等號。他們的理解是,從事這方面工作的人就應該去創造經濟效益,以經濟效益的多少作為衡量工作成效的主要標準。
-
俄科學家金茨堡在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後談感想
俄科學家金茨堡在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後談感想> NEWS.SOHU.COM 2003年10月09日13:17 新華網
-
弦論和諾貝爾物理學獎賭局
他在著名的打賭平臺Long Bets 上向各種大一統理論的支持者發出挑戰:到2020為止,現有的幾類大一統備選理論,都無法孕育出諾貝爾物理學獎! 著名的物理學家、科普作家、同時也是弦論學者加來道雄Michio Kaku欣然迎戰。圈量子理論的支持者、 物理學家Lee Smolin原本打算參與賭局,但是因為在賭協議的措辭上抱有分歧,最終選擇了退出。
-
諾貝爾物理學獎歷史上的「拼桌」
)百年歷史上確實有多次頒獎給不同領域的研究,但又暗含關聯的成果。後來另一位蘇聯物理學家朗道理論上解釋了超流現象的原因,他因「對凝聚態特別是液氦的先驅性理論」獲得了196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諾獎頒給最具原創性的,又不能給四個人,那就湊個對挺好。
-
關注丨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終於頒給了黑洞研究
關注丨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終於頒給了黑洞研究 2020-10-09 13: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遲到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光纖之父」高錕
我認為,如果有,起碼要一千年之後。但是,請不要相信我說的話,因為我自己就從來都不相信什麼專家的話。」10月8日,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演講廳,大屏幕上放映著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獲獎演說的普通話結束視頻。臺下觀眾在笑聲中鼓掌,這是今年這裡持續時間最長的掌聲。
-
諾貝爾"C位"獎項物理學獎今日揭曉:誰將"續寫"物理學教科書?
中新網10月2日電(郭炘蔚)當地時間2日,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將在瑞典揭曉。作為被百年前的人們認為是最重要科學的物理學,其獎項曾授予眾多著名的科學家,百餘年來的獲獎名單,幾乎書寫了一部物理學的教科書。今年,又有哪些科學家有望加入這張「星光熠熠」的獲獎名單呢?
-
3位天文學家獲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改變我們對銀河系的認識
北京時間10月6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位天體物理學家:英國的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德國的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美國的安德裡亞·蓋茲(Andrea Ghez),以表彰他們在黑洞相關的研究,改變了我們對宇宙和銀河系的認識。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尼爾斯·玻爾:活著只為較真兒
尼爾斯·玻爾(Niels Bohr)是個難纏的對手。對此,愛因斯坦、英國首相邱吉爾和美國總統羅斯福都深有體會。
-
解讀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尋找另一個「地球」
10月8日,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宣布,201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為詹姆斯·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米歇爾‧馬約爾(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
-
中國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在哪裡?
愛因斯坦憑藉這一理論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圖為普朗克在1922年為愛因斯坦頒發諾貝爾獎章。 你以為這就算完了?同年,愛因斯坦還憑一己之力,親自引爆了另外一顆核彈——相對論的前奏,狹義相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