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前任校長高錕一九九六年在「高錕星」命名典禮上。 圖為香港中文大學向中新網提供
高錕。 圖為香港中文大學向中新網提供。
中新社香港十月六日電原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光纖之父」高錕教授六日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表示,高錕教授獲獎是因為他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做出了突破性成就。
高錕教授在一九六六年發表「光通訊」基礎理論,提出以一條比頭髮絲還要細的光纖代替體積龐大的千百萬條銅線,用以傳送容量幾近無限的信息傳送,當時被外界笑稱為「痴人說夢」,但高錕教授的理論於九十年代被廣泛利用,造就了今天網際網路的大發展,被譽為「光纖之父」。
高錕教授曾表示,一個人有這樣的好運氣,能夠做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而且做出來的影響非常非常大,「我感覺很滿足,拿到獎沒有拿到獎,完全對我是沒有什麼意思;我實在不是一個太有趣的人,沒有什麼大喜大悲,一直以來都太過平穩。」
高錕教授一九三三年出生於上海,曾住在法租界。高錕的父親是位律師,家境還算富裕,住在一棟三層樓的房子裡,而三樓就成了高錕教授童年的實驗室。
有人說「科學家都應該是很固執的」。高錕教授說,我不是,假使科學家太固執的話,就不能夠想像不同的未來。因為腦子裡面想的東西是幻想,所以假使一個人很固執的話,那個人可能是很容易想不通的。
科學是和實驗分不開的。有傳說稱高錕和夫人結婚之前,夫人提出要做一個試驗:兩人分開半年不見面,看彼此是不是還掛念對方,如果是的話就說明是相愛的。高錕承認有這事,但他說那樣不行。他說,時間當然是一個考驗的過程,但婚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大家分手半年,這種提議沒有什麼意思。
高錕教授說,「實驗室應該做實驗的,但是這個(婚姻的)實驗不能夠做,我不需要做」。
高錕於一九四八年移居香港,就讀於聖約瑟書院,未畢業就前往英國留學,先後取得倫敦大學理學士及哲學博士學位。一九八七至一九九六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備受學界尊重。一九九六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將一顆於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三日發現的國際編號為「三四六三」的小行星命名為「高錕星」。
高錕亦曾獲多個國際學術獎,包括美國工程學會的一個被譽為「工程界諾貝爾」的獎項。如今,諾貝爾獎委員會終於將二OO九年物理學獎授予他。
高錕教授是繼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崔琦及錢永健之後,第八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華裔科學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