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錕簡介

2021-01-12 OFweek光通訊網

個人經歷
 

  英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1957)
  英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附屬標準通訊實驗室(1960)
  香港中文大學
  電子學系教授及講座教授(1970-1974)
  校長(1987-1996)
  英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
  首席科學家(1974)
  工程總裁、行政科學家(1982);
  研究事務總裁(1986)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1990)
  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92)
  香港高科橋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總裁(1996-)

 學術榮譽
  
  美國矽酸鹽學會摩尼獎(1976) 高錕(Charles K. Kao)
  美國富蘭克林研究所史特活·柏蘭亭獎章(1977)
  英國蘭克信託基金會蘭克獎(1978)
  美國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摩理斯·H·利柏曼紀念獎(1978)
  瑞典艾力松基金會L·M·艾力松國際獎(1979)
  美國武裝部隊通訊及電子學會金章獎(1980)
  美國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亞歷山大·格林姆·貝爾獎章(1985)
  美國馬可尼基金會馬可尼國際科學家獎(1985)
  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理學博士(1985)
  義大利熱那亞市哥倫布獎章(1985)
  日本通訊及計算機促進基金會通訊及計算機獎(1987)
  英國電機工程師學會法拉第獎章(1989)
  美國物理學會新材料國際獎(1989)
  英國塞薩斯大學榮譽理學博士(1990)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1990)
  日本創價大學榮譽博士(1991)
  英國格拉茲高大學榮譽工程學博士(1992)
  SPIE金章獎(1992)
  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92)
  英帝國司令勳章(1993)
  英國達勒姆大學榮譽理學博士(1994)
  世界工程組織協會傑出工程成就金章(1995)
  澳大利亞格理斐思大學第一服務榮譽博士(1995)
  第十二屆日本國際賞(1996)
  北京郵電大學名譽教授(1997)
  諾貝爾物理學獎(2009)
  
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高錕一九九六年在「高錕星」命名典禮上香港中文大學前任校長高錕一九九六年在「高錕星」命名典禮上。 圖為香港中文大學向中新網提供
  
  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華裔科學家高錕以及美國科學家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這是高錕、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從左到右)的照片。新華社/路透
  
  高錕、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 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將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華裔科學家高錕以及美國科學家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新華社記者吳平攝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瑞典皇家科學院6日宣布,將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華裔科學家高錕以及美國科學家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

 個人其它信息
  
  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貢諾·厄奎斯特在記者招待會上說,高錕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他將獲得今年物理學獎一半的獎金,共500萬瑞典克朗(約合70萬美元);博伊爾和史密斯發明了半導體成像器件——電荷耦合器件(CCD)圖像傳感器,將分享今年物理學獎另一半獎金。
  
  隨後,諾貝爾物理學獎評選委員會主席約瑟夫·努德格倫用一根光纖電纜形象地解釋了高錕的重要成就:早在1966年,高錕就取得了光纖物理學上的突破性成果,他計算出如何使光在光導纖維中進行遠距離傳輸,這項成果最終促使光纖通信系統問世,而正是光纖通信為當今網際網路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社會評價
  
  另一位評委英厄馬爾·倫德斯特勒默手持一部數位照相機深入淺出地描述了另兩位科學家的成就。他說,博伊爾和史密斯1969年共同發明了CCD圖像傳感器。這個傳感器好似數位照相機的電子眼,通過用電子捕獲光線來替代以往的膠片成像,攝影技術由此得到徹底革新。此外,這一發明也推動了醫學和天文學的發展,在疾病診斷、人體透視及顯微外科等領域都有著廣泛用途。
  
  在記者招待會上,厄奎斯特還撥通了博伊爾的電話向他表示祝賀。85歲高齡的博伊爾表示,能夠成為今年的獲獎者他非常激動,自己從來沒有想過會獲得諾貝爾獎。
  
  高錕1933年生於中國上海,人稱「光纖之父」,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博伊爾1924年出生於加拿大阿默斯特,史密斯1930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兩人發明CCD圖像傳感器時均供職於美國貝爾實驗室。諾貝爾科學獎通常頒發給年齡較大的科學家,因為獲獎成果都經過了幾十年的檢驗。
  
  諾貝爾物理學獎是今年公布獲獎名單的第二個諾貝爾獎項。本年度諾貝爾獎各獎項得主將獨享或分享總額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0萬美元)的獎金。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教授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前任校長高錕一九九六年在「高錕星」命名典禮上。 圖為香港中文大學向中新網提供瑞典皇家科學院表示,高錕教授獲獎是因為他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做出了突破性成就。高錕教授在一九六六年發表「光通訊」基礎理論,提出以一條比頭髮絲還要細的光纖代替體積龐大的千百萬條銅線,用以傳送容量幾近無限的信息傳送,當時被外界笑稱為「痴人說夢」,但高錕教授的理論於九十年代被廣泛利用,造就了今天網際網路的大發展,被譽為「光纖之父」。
  • 高錕的中國故事
    其中一位是當年研發出LAS-CDMA的教授李道本,另一位就是剛剛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光纖之父」高錕。  謙和與堅持  得知記者為高錕而來,電話那頭原本沉穩的聲音多了幾分興奮,語調也一下高揚了起來。  如果說大陸通信業與高錕最相熟的人,恐怕非院士趙梓森莫屬。
  • 光纖之父高錕逝世 高錕一生最大成就發明光纖通訊
    原標題:「光纖之父」高錕辭世 香港特首及中文大學致以深切哀悼【環球網綜合報導】據香港媒體23日報導,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逝世,享年84歲。高錕一生最大成就,莫過於發明光纖通訊,也因如此,他有「光纖之父」之稱,享譽全球。
  • 光纖之父高錕:遲來的榮耀
    五十年前,一個華裔工程師高錕(Charles Kao)發表了一篇論文,徹底改變了現代通信方式。  1966 年,當時只有 32 歲的高錕發表了題為《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的論文,提出了光導纖維在通訊上應用的基本原理,大膽設想用純淨的玻璃代替銅線,通過光來傳送信號。
  • 遲到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光纖之父」高錕
    實際上,演說由高錕夫人黃美芸代講,標題《一沙一世界》(Sand From CenturiesPast Send Future Voices Fast)為兩人共同擬定,內容則由香港友人整理,大多出自他的自傳《潮平岸闊——高錕自述》。。5 年前,「光纖之父」高錕被診斷出罹患阿茲海默症候群,即老年性痴呆,如今記憶和語言能力都嚴重衰退,很難說出哪怕一句完整的話。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在港逝世
    新華社香港9月23日電(記者丁梓懿 張雅詩)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23日在香港逝世,享年84歲。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3日對高錕辭世表示深切哀悼,並代表特區政府向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問。她表示,高錕出類拔萃,是香港人的驕傲。
  • 諾獎得主高錕:給我的?哦……挺好的
    ,手舉印有諾貝爾頭像的金牌模型,齊聲用英語高呼:「高錕教授,恭喜您!」高錕在實驗中所提出的「高純纖維」,實在更像一種「幻想」。     面對嘲笑,這位年輕的研究者能做的,就是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觀點。於是,很長的時間裡,高錕都泡在實驗室裡,每天都很晚才回家吃飯。這讓太太黃美芸很生氣。一天晚上,高錕回到家告訴太太:「我馬上就要完成一個震驚世界的大項目了!」     黃美芸根本不相信:「你騙誰呢!」
  • 諾貝爾獎得主高錕舉殯 香港送別「光纖之父」
    主色白色靈堂內,臺上鋪滿白花,高錕的彩色遺像被置於正中,搖曳的燭光映襯兩旁。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致悼詞,以「德澤滿天下,靈光施四海」讚揚高錕的卓越貢獻,認為他一生力求創新,其發明帶來劃時代的改變,改寫人類歷史,造福全球社群。他的成就讓香港乃至全球的華人引以為傲,他的離世為學術界帶來無法彌補的缺失。
  • 視頻:諾貝爾獎得主高錕美國生活近況
    視頻:諾貝爾獎得主高錕美國生活近況 發布時間:2009年12月10日13:57 我來說兩句  | 來源:深圳衛視 > 【深圳衛視 《正午30分》】據香港媒體報導,香港政務司司長唐英年表示,相信每一位中國人對高錕教授奪得諾貝爾獎都感到驕傲.
  • 「光纖之父」高錕逝世,曾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高錕病逝於香港,終年84歲。1933年11月4日,高錕在上海金山出生,在高錕15歲的時候,高錕一家遷往香港。高錕在中學畢業之後考入香港大學,後來又去往英國格林威治大學繼續深造。高錕之後又在伍爾維奇理工學院和倫敦大學學院學習並順利畢業,高錕還獲得了倫敦大學學院的電機工程博士學位。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逝世 被譽為「光纖之父」
    新華社電(記者  丁梓懿  張雅詩)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23日在香港逝世,享年84歲。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3日對高錕辭世表示深切哀悼,並代表特區政府向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問。她表示,高錕出類拔萃,是香港人的驕傲。他是開發和應用光纖技術的先驅,為現代通訊科技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 唐英年表示:高錕獲諾貝爾獎是中國人的驕傲
    唐英年表示:高錕獲諾貝爾獎是中國人的驕傲 來源:中國廣播網 2009年12月10日13:25   中新網12月10日電 據香港媒體報導,香港政務司司長唐英年表示,相信每一位中國人對高錕教授奪得諾貝爾獎都感到驕傲。
  • 高錕獲得諾貝爾獎 曾與鄧小平入選亞洲風雲人物
    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高錕、博伊爾和史密斯(從左至右)高錕(資料圖)快訊:2009年諾貝爾物理獎三人分享 「光纖之父」高錕獲獎中新網10月6日電 瑞典皇家科學院6日宣布,華人科學家高錕以及兩名美國科學家韋拉德-博伊爾(Willard Boyle)和喬治-史密斯(George Smith)獲得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以獎勵他們在光纖和半導體領域上的開創性研究。
  • 「光纖通訊之父」高錕告別儀式在香港舉行
    10月8日上午,被譽為「光纖通訊之父」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告別儀式在香港殯儀館舉行。圖為告別儀式結束後高錕的子女持遺像走出殯儀館。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抵達香港殯儀館,林鄭月娥是告別儀式的扶靈人。
  • 我的老校長高錕
    高錕馬上停下來,回頭很不解地反問那個記者:「懲罰?我為什麼要罰我的學生?」我以前從來都不覺得香港的大學有多好。你看那些學生,畢業典禮總是人人手抱一隻毛毛熊,不說還以為是幼稚園結業呢。至於老師,不是不好,只不過研究多用英文出版,而且以論文為主,書店很難見得著,不像大陸學者,著作等身的人多得是,看他們的作品一字排開擺在書店,威風得不得了。
  • 高錕妻子回憶私奔結婚 談丈夫患病淚如雨下(圖)
    中新網12月22日電 據香港《明報》報導,「光纖之父」高錕和妻子黃美芸從瑞典接過諾貝爾物理學獎後已返回美國,高太太領獎後在美國接受港媒訪問,暫放下光纖理論,回顧兩人的愛情故事。  高太太透露當年與高錕墮入愛河,因家人反對而跟高錕私奔,排除萬難與高錕締結婚盟,至今年度過50年頭。
  • 諾獎得主高錕:與腦退化症抗爭的15年(上)
    陳方正提供照片  2高錕再次出現在香港中文大學,是在1985年,他被授予榮譽理學博士。兩年後,高錕應邀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開始了教育家之路。金耀基也就在這一年認識了高錕,他結束在德國海德堡大學為期半年的講學,回港不久,應高錕之邀出任副校長,由此共事7年,見證了高錕打造世界級研究型綜合大學的努力。
  • 諾獎得主高錕:與腦退化症抗爭的15年(下)
    高錕是聯合書院電子系創系系主任,他1974年卸任後,繼任系主任就是陳之藩。打桌球時,餘濟美會講到余光中,講到陳之藩,高錕不說話,慢慢地聽。高錕與陳之藩頗有淵源。據港媒報導,2007年,陳之藩被授予中文大學榮譽教授時,高錕還特地跑去他辦公室與他合影。2012年陳之藩去世,高錕與黃美芸署名的花牌送到靈堂,但他可能已經不知道故友了。餘濟美還帶著他去慰問過陳夫人童元方。
  • 高錕並非光纖之父?看光纖技術的前世今生
    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於了高錕(Charles K. Kao),Willard Boyle和George Smith三位物理學家。第二張圖片是關於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評獎科學背景文章的第一頁,所謂「背景」說白了就是,某某人因為什麼方面的成就而得獎。
  • 香港中文大學發文悼念光纖之父高錕
    IT之家9月23日消息 今天下午,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在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離世,終年84歲。而作為高錕曾經擔任校長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也在今天發文,回顧了高錕的生平,同時發文悼念這位光纖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