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錕的中國故事

2021-01-12 搜狐網

  作 者:倪蘭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有一定道理。

  近一年間,在記者的報導對象中,有兩位長者有著十分類似的幼年軌跡——愛擺弄一些普通人看不懂的東西,做各種有些危險性的實驗,甚至小小年紀就組裝出自己的收音機。

  其中一位是當年研發出LAS-CDMA的教授李道本,另一位就是剛剛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光纖之父」高錕。

  謙和與堅持

  得知記者為高錕而來,電話那頭原本沉穩的聲音多了幾分興奮,語調也一下高揚了起來。

  如果說大陸通信業與高錕最相熟的人,恐怕非院士趙梓森莫屬。作為同行,趙梓森經常在各種國際會議場合遇見高錕,而高錕也先後來到武漢郵電科學院考察過兩次。

  「友好,很友好。」一提起高錕,趙老首先做出的是這樣的評價。而這似乎也是認識高錕的人們對他的普遍看法——謙和,無論是他早年的科研夥伴、中年在企業裡的同事,抑或是後來他任校長的香港中文大學的師生,乃至如今每周陪他散步的一個拉丁裔小夥子。

  從不以自己通信裡程碑式的成果為高於別人的資本,這種謙和或許源於他良好的家庭教養,又或許來自其成果曾多年備受爭議的經歷。

  不同於其他一些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成果,那篇讓高錕成為光纖領域先驅,如今享譽全球、為普通百姓所知的論文——《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在問世之初曾被人批為「痴人說夢」;此後的十數年間,也一直遊走於邊緣。

  「在當年我也是不大相信的,」趙梓森說,「一直到後來1970年康寧真正做出第一條光纖,我才開始相信,慢慢開始做了。」他說他已經算是比較早進入這一領域的,當時仍有許多人不以為然。

  實際上,即使光纖真正誕生,高錕的理論得以實現,這條路仍是漫漫。在上世紀70年代,由於半導體雷射器還未出現,人們還在使用速度很慢的發光管,光纖的能力遠低於傳統電纜。比如我國,到1979年打電話,「電纜能支撐1800路,光纖容量只有120路」。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半導體雷射器誕生,光纖的能力獲得極大提升,才得到廣泛重視。此間,高錕一直堅持著他的光纖事業,做著各種努力,無論是研發、商業推動或是教學。

  「我們講中文」

  趙梓森清楚記得自己與高錕的第一次見面。

  那是1979年,義大利舉行世界光通信會議,趙梓森隨著原郵電部代表團去參加了這個會議,當時中國剛剛改革開放。

  彼時的高錕,已經是大會領導人,身上有著英國蘭克信託基金會蘭克獎、美國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摩理斯·H·利柏曼紀念獎、瑞典艾力松基金會L·M·艾力松國際獎等多個榮譽。

  趙梓森等人去拜訪了高錕。「當時只看到他是黑髮黃種人,但我們不知道他是不是華裔,所以我就用英文問他『你是不是發明光纖的CharlesK.Kao』,他說是。而當他得知我們是從中國來的,非常高興,馬上說『我會講中文,我們講中文』。」趙梓森對他的這一舉動記憶猶新。

  高錕的夫人對自己的丈夫有個評價——「他總是思維超前」,這一點從高錕對光纖的研究、堅持中就可看出;而鮮為人知的是,高錕對於中國光纖領域的關注也一樣超前。

  在趙梓森與高錕初次見面的同一年,前者拉制出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根實用光纖。而僅僅兩三年後,當時已成為ITT首席科學家的高錕帶著一批人來到武漢參觀了武漢郵電科學院。

  看到中國自主研發的光纖,高錕稱之為一個「surprise」,認為「中國光纖通信有了個好的開端」。20多年後的今天,武漢光谷的聲譽已遠播海外。

  此後,趙梓森又多次在香港講學或在國外開會碰見他,兩人每每一塊探討、交流技術問題,高錕還會向趙梓森了解國內的一些情況。2003年,高錕來到武漢參加光博會,第二次去武漢郵電科學院考察交流,待了大半天。

  時間證明

  在身處通信行業,尤其光纖領域的人們看來,憑藉對於世界進步所做出的貢獻,高錕獲得諾貝爾獎是實至名歸。然而,他的獲獎卻也折射出世界對於這一領域在現代社會中的關鍵性作用的最終認可。如果沒有這種認知轉變,這一獎項可能還將旁落。

  眾所周知,諾貝爾獎向來只頒給基礎科學,而非應用科學。雖然科學界的人們越來越質疑這種限定的合理性,但事情並沒有多大改現。而高錕憑藉應用科學成果,且是43年前的成果獲獎,其中固然有諾貝爾獎自身謀求改革的原因,恐怕更重要的則是光纖支撐起的通信產業,已經在人類社會中扮演起極其重要、不可或缺的角色。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高錕43年前的智慧,在今天看來依然熠熠生輝。

  因而,在與記者的溝通中,即使許多從未見過高錕的國內通信人也是深以為傲:「這是給高錕的獎項,也是給光纖領域、通信領域的。」

  

相關焦點

  • 高錕簡介
    「高錕星」命名典禮上香港中文大學前任校長高錕一九九六年在「高錕星」命名典禮上。圖為香港中文大學向中新網提供    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華裔科學家高錕以及美國科學家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這是高錕、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從左到右)的照片。
  • 光纖之父高錕:遲來的榮耀
    五十年前,一個華裔工程師高錕(Charles Kao)發表了一篇論文,徹底改變了現代通信方式。  1966 年,當時只有 32 歲的高錕發表了題為《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的論文,提出了光導纖維在通訊上應用的基本原理,大膽設想用純淨的玻璃代替銅線,通過光來傳送信號。
  • 遲到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光纖之父」高錕
    演講結尾的錄像來自早前他接受中國媒體採訪的畫面。站在舞臺中央,黃美芸接受了瑞典皇家科學院院長的熱烈祝賀。坐在觀眾席第二排、與兒女緊緊相依的高錕從口袋中掏出紙巾,擦了擦溼潤的眼角。「儂好,我也是上海寧」「他是你們上海的記者,你快和他說說吧。」聽說記者來自上海媒體,黃美芸拉著高錕到我面前,似乎很著急地想讓他多說話。
  • 高錕妻子回憶私奔結婚 談丈夫患病淚如雨下(圖)
    中新網12月22日電 據香港《明報》報導,「光纖之父」高錕和妻子黃美芸從瑞典接過諾貝爾物理學獎後已返回美國,高太太領獎後在美國接受港媒訪問,暫放下光纖理論,回顧兩人的愛情故事。  高太太透露當年與高錕墮入愛河,因家人反對而跟高錕私奔,排除萬難與高錕締結婚盟,至今年度過50年頭。
  • 光纖之父高錕逝世 高錕一生最大成就發明光纖通訊
    原標題:「光纖之父」高錕辭世 香港特首及中文大學致以深切哀悼【環球網綜合報導】據香港媒體23日報導,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逝世,享年84歲。高錕一生最大成就,莫過於發明光纖通訊,也因如此,他有「光纖之父」之稱,享譽全球。
  • 諾貝爾獎得主高錕舉殯 香港送別「光纖之父」
    諾貝爾獎得主高錕舉殯 香港送別「光纖之父」 2018-10-08 16:28:5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孟湘君
  • 唐英年表示:高錕獲諾貝爾獎是中國人的驕傲
    唐英年表示:高錕獲諾貝爾獎是中國人的驕傲 來源:中國廣播網 2009年12月10日13:25   中新網12月10日電 據香港媒體報導,香港政務司司長唐英年表示,相信每一位中國人對高錕教授奪得諾貝爾獎都感到驕傲。
  • 諾獎得主高錕:給我的?哦……挺好的
    ,手舉印有諾貝爾頭像的金牌模型,齊聲用英語高呼:「高錕教授,恭喜您!」高錕在實驗中所提出的「高純纖維」,實在更像一種「幻想」。     面對嘲笑,這位年輕的研究者能做的,就是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觀點。於是,很長的時間裡,高錕都泡在實驗室裡,每天都很晚才回家吃飯。這讓太太黃美芸很生氣。一天晚上,高錕回到家告訴太太:「我馬上就要完成一個震驚世界的大項目了!」     黃美芸根本不相信:「你騙誰呢!」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教授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前任校長高錕一九九六年在「高錕星」命名典禮上。 圖為香港中文大學向中新網提供 高錕。 圖為香港中文大學向中新網提供。中新社香港十月六日電原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光纖之父」高錕教授六日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 諾獎得主高錕:與腦退化症抗爭的15年(上)
    在今日,AI、生技、納米科技仍是當下最熱門的科技重點……」在陳亮光的致辭中,更有一段涉及高錕和腦退化症的抗爭故事,概括了高錕晚年不平靜的人生:「感謝您的關懷支持,讓高夫人可以全力推動社會對認知障礙症的了解與關注,及對照顧患者之人的關懷與尊敬。這十年社會大眾對認知障礙症了解大大的提升,除了政府的推動,有部分要歸功於高夫人與高錕慈善基金會的努力。」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在港逝世
    新華社香港9月23日電(記者丁梓懿 張雅詩)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23日在香港逝世,享年84歲。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3日對高錕辭世表示深切哀悼,並代表特區政府向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問。她表示,高錕出類拔萃,是香港人的驕傲。
  • 諾獎得主高錕:與腦退化症抗爭的15年(下)
    唐世煌在商海打拼多年,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初,曾參與內地引進西方教育科技工作,後與夥伴在港經銷視聽器材和承包視聽設備工程,經14年努力,公司在香港聯交所創業板上市,但他過去並未參與過社會慈善事務,知道高錕夫婦義舉後,也傾力相助。
  • 高錕初中同窗憶昔日情 稱其沒有架子是謙謙君子
    昨天下午,高錕小學及初中的同班同學、寧波大學圖書館退休教師陶正女士向本報記者獨家披露了高錕的情況。她激動地向記者表示:「他是我們同學的驕傲!更是我們華人的驕傲!」  他從小就是個愛科學的頑童  陶老師與高錕同齡,今年77歲了,均為1933年出生。
  • 視頻:諾貝爾獎得主高錕美國生活近況
    視頻:諾貝爾獎得主高錕美國生活近況 發布時間:2009年12月10日13:57 我來說兩句  | 來源:深圳衛視 > 【深圳衛視 《正午30分》】據香港媒體報導,香港政務司司長唐英年表示,相信每一位中國人對高錕教授奪得諾貝爾獎都感到驕傲.
  • 「光纖之父」高錕逝世,曾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高錕病逝於香港,終年84歲。1933年11月4日,高錕在上海金山出生,在高錕15歲的時候,高錕一家遷往香港。高錕在中學畢業之後考入香港大學,後來又去往英國格林威治大學繼續深造。高錕之後又在伍爾維奇理工學院和倫敦大學學院學習並順利畢業,高錕還獲得了倫敦大學學院的電機工程博士學位。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逝世 被譽為「光纖之父」
    新華社電(記者  丁梓懿  張雅詩)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23日在香港逝世,享年84歲。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3日對高錕辭世表示深切哀悼,並代表特區政府向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問。她表示,高錕出類拔萃,是香港人的驕傲。他是開發和應用光纖技術的先驅,為現代通訊科技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 高錕獲得諾貝爾獎 曾與鄧小平入選亞洲風雲人物
    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高錕、博伊爾和史密斯(從左至右)高錕(資料圖)快訊:2009年諾貝爾物理獎三人分享 「光纖之父」高錕獲獎中新網10月6日電 瑞典皇家科學院6日宣布,華人科學家高錕以及兩名美國科學家韋拉德-博伊爾(Willard Boyle)和喬治-史密斯(George Smith)獲得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以獎勵他們在光纖和半導體領域上的開創性研究。
  • 「光纖通訊之父」高錕告別儀式在香港舉行
    10月8日上午,被譽為「光纖通訊之父」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告別儀式在香港殯儀館舉行。圖為告別儀式結束後高錕的子女持遺像走出殯儀館。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抵達香港殯儀館,林鄭月娥是告別儀式的扶靈人。
  • 我的老校長高錕
    高錕馬上停下來,回頭很不解地反問那個記者:「懲罰?我為什麼要罰我的學生?」我以前從來都不覺得香港的大學有多好。你看那些學生,畢業典禮總是人人手抱一隻毛毛熊,不說還以為是幼稚園結業呢。至於老師,不是不好,只不過研究多用英文出版,而且以論文為主,書店很難見得著,不像大陸學者,著作等身的人多得是,看他們的作品一字排開擺在書店,威風得不得了。
  • 諾獎得主高錕等待43年 成就被肯定自己不知(圖)
    高錕在實驗中所提出的「高純纖維」,實在更像一種「幻想」。  面對嘲笑,這位年輕的研究者能做的,就是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觀點。於是,很長的時間裡,高錕都泡在實驗室裡,每天都很晚才回家吃飯。這讓太太黃美芸很生氣。一天晚上,高錕回到家告訴太太:「我馬上就要完成一個震驚世界的大項目了!」  黃美芸根本不相信:「你騙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