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高錕:給我的?哦……挺好的

2021-01-15 中國青年報

  

  

    年輕時的高錕

    CFP供圖

    2008年10月7日,香港中文大學何善衡工程學大樓裡,100多位師生站在一個大型諾貝爾獎證書的前面,手舉印有諾貝爾頭像的金牌模型,齊聲用英語高呼:「高錕教授,恭喜您!」

    這位中文大學的原任校長,和兩位美國科學家共同獲得了2009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因為在駕馭光能方面作出的巨大貢獻,被評獎委員會譽為「光學大師」。

    其中,高錕獲獎是為了表彰他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成就。這一43年前就已完成的研究成果,已經成為越洋通信、網際網路技術基礎,並推動人類社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面對記者的採訪,一位學生激動地表示:「他是我們中大同學之光,也是中國人之光!」

    相比於校園裡熱鬧的場面,在地球的另一側,高錕本人看起來卻平靜得多。

    「電視裡在播諾貝爾獎,那是給你的。」在美國的家裡,他的太太黃美芸告訴他。

    「給我的?哦……挺好的。」這位華裔科學家說。

    事實上,76歲的高錕早在5年前就已經被診斷患上了阿爾茨海默氏症(老年痴呆)。現在,他雖然明白自己獲獎,卻已經無法用一個完整的句子,來表達自己的得獎感言。

    這位「光纖之父」,經歷了數十年的漫長等待,終於獲得了科學界的最高榮譽,但這一切顯得太遲了。

    為了贏得學界的認可,他等了15年

    儘管記憶力已經出現衰退,但高錕還是清楚地記得,當年關於光纖的研究「真的好難做」。

    1966年,他和他的同事在一次會議上發布他們令人興奮的新發現時,大多數人覺得,這是「痴人說夢」。

    當時,人們的通訊主要通過電來完成。科學家們希望,用光的脈衝信號來代替電流,用光導纖維來代替電線,以實現更遠距離和更高效率的信息傳輸。

    所謂光導纖維,是把塑料或者玻璃拉伸到足夠長後,形成的一種像頭髮絲一樣又細又軟的透明纖維。當光線進入纖維後,這根透明的細絲就像一根內壁是鏡面的管道,能夠把光線牢牢地「鎖」在纖維內,讓它們乖乖地按照纖維所指定的方向來傳輸。

    不過,光纖傳輸信號當時面臨著一個巨大的障礙:由於當時的玻璃纖維純度不高,因此會吸收很大一部分光。光纖信號每傳導一米,就要損耗約20%的光,這樣一來,光線在裡面的傳輸距離不會超過10米。因此,當時很多科學家斷定,光導纖維根本就不具備進行長距離通信的能力。

    可高錕和他的同事喬治·霍克曼卻不這麼認為。當時,他們都在國際電話電報公司的英國子公司——標準電話與電纜有限公司任工程師。在倫敦電子工程學院的一次會議上,他們發表論文提出,光線在纖維內不斷減弱,並不是玻璃本身的問題,而是因為玻璃內部的雜質。如果玻璃能夠達到足夠的純度,光線就能幾乎不受損失地傳遞很遠的距離,那麼光纖通信的障礙就被清除了。

    這一理論在很長的時間裡,受到了其他科學家「公開的嘲笑」。畢竟,在那個時候,能夠讓光線傳輸幾米才消失的光導纖維,已經是當時能造出來的最高純度了。高錕在實驗中所提出的「高純纖維」,實在更像一種「幻想」。

    面對嘲笑,這位年輕的研究者能做的,就是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觀點。於是,很長的時間裡,高錕都泡在實驗室裡,每天都很晚才回家吃飯。這讓太太黃美芸很生氣。一天晚上,高錕回到家告訴太太:「我馬上就要完成一個震驚世界的大項目了!」

    黃美芸根本不相信:「你騙誰呢!」

    多年以後,高錕回憶道:「我當時有預感,這的確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項目。但我也知道,我需要花時間讓別人相信我。」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4年。1970年,一家玻璃廠終於造出了足夠純淨的玻璃纖維,他的理論終於得以驗證。又過了4年,光導纖維開始被大量生產,到了1981年,第一個光纖傳輸系統終於問世。這時,距離高錕發表論文已經過去了15年。

    這時候,終於沒有人再嘲笑這個「痴人說夢」的方案,因為它已經成為光學通信技術的核心。在這一技術的支持下,光纖網絡和海底電纜這些影響現代生活的重要設施,都一一成為現實。據瑞典皇家科學院預計,如果將圍繞全球的玻璃纖維展開,其長度將達到10億公裡,足以環繞地球25000多圈,而且其長度還在以每小時數千公裡的速度增長。

    而高錕也從一名普通的工程師變成了人們口中的「光纖之父」,他終於贏得了學界應有的尊敬。

    為了這一刻,他等待了15年。

    等到光纖技術的廣泛應用,這又是20多年

    不過,這時距離「一瞬間」就能從地球的一端向另一端傳輸文字、聲音和影像的便利,還有很大的差距。

    高錕還記得,20世紀80年代初的一個聖誕節,當時自己在香港,想與在倫敦的嶽父嶽母通個電話。於是,他先打給電話公司預約好時間,然後把孩子召集起來,圍在電話旁,等著鈴聲響起。

    當預約的時間到來的時候,電話響了:「這是你們打到倫敦的電話,你有三分鐘的時間。」

    緊接著,外婆的聲音傳了過來:「聖誕快樂,你們打開禮物了嗎?烤火雞了嗎……」

    還沒等到孩子們向外婆問候,聽筒裡就傳來電話公司工作人員的聲音:「對不起,時間到了……」

    當時,他已經不再從事相關的科研,而是投身於教育事業。1987年,54歲的高錕開始「棄科從文」。他辭去了英國工程師的職務,擔任香港中文大學的校長。在這裡,他致力於營造自由開放的氛圍,也常常鼓勵學生眼光放遠,不要在乎實時的科研應用。

    在港中大人的眼中,校長高錕是個「謙謙君子」。他謙遜低調,工作到多晚也不覺得累;而他溫和的性情也常常為人所稱讚,連與他共事多年的私人助理,也從未見他發過脾氣。

    鳳凰衛視的主持人許戈輝在7年前採訪過高錕。她記得當時的現場滿地都是機器設備,甚至伸腳都會磕碰到,而高錕毫不介意,還徵詢拍攝時如何坐姿。他說:「假使科學家太固執的話,就不能夠想像不同的未來。」

    上海交通大學的陳益新教授則用「謙虛、和善」來形容高錕。他們共同參加過多次學術活動。其中高前輩從來沒有擺過「權威」的架子,總是一副笑眯眯的樣子。聽說陳益新來自上海後,高錕還立刻笑著跟他「套」起了「近乎」:「阿拉都是上海人啊!」

    很難想像,這位謙恭的學者,曾經是個科學頑童。一位昔日同窗回憶,高錕上小學時,在位於上海家中的陽臺上,專門搭建了一個小型實驗室。在這裡,小男孩製造了5個真空管的收音機,還有「幾乎能毒死全城人」的氯化物。

    他還對化學有興趣,嘗試製造「土炸彈」。他用紅磷粉和氯酸鉀混合,加上水並調成糊狀,再摻入溼泥內,搓成一顆顆彈丸。待風乾之後扔下街頭,果然發生爆炸,幸好沒有傷及路人。

    不過,很少有人知道,這種濃厚興趣最初的來源,竟然是高錕在看完《三國演義》之後,開始不斷猜想,諸葛亮的「木牛流馬」到底是怎麼造出來的。

    儘管就讀的小學和中學都是西化的教育,但在上學前,高錕的父親專門聘請了家庭教師,為他補習傳統文化。這戶書香人家可謂人才輩出:高錕的祖父高吹萬是江南一帶有名的藏書家、詩人、書法家,叔叔高平子是赫赫有名的天文學家,父親高君湘也是留美大律師。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系的崔之元教授多年前在耶魯大學曾與高錕偶遇。在得知對方是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者後,高錕立刻同他談起了對「中國政治傳統的一些看法」。「非常獨到,讓我很佩服。」崔之元驚訝地說。

    如今人們終於想起來他的成就,可他自己卻記不清楚了

    1996年,高錕從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的崗位上卸任,開始了自己的退休生活。他投資了一間公司,創辦了一所學校,閒暇時間還會和朋友打打牌。

    悠閒的生活直到幾年前才被打破。2004年,有牌友提醒黃美芸,高錕的反應變慢了很多。黃美芸領著老伴兒去看醫生,才發現高錕已經患上了阿爾茨海默氏症。

    隨著病情的發展,高錕的記憶力、表達能力都逐漸下降,平時的言談舉止就像小孩子一樣。幫助黃美芸洗完菜後,他會扭頭向妻子邀功:「你看,我做好了。」而黃美芸也笑著鼓勵他「做得不錯」。

    高錕本人很難解釋清楚自己的變化:「我自己現在很不太好。我自己,人裡面,他們要講出來是很難做。」還好黃美芸明白他的意思:「他是說,他自己有話,但是講不出來。」

    除了一條小消息偶爾透露下高錕的病情,他幾乎完全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每天,他只是和妻子打網球,去健康中心和其他老人運動一下手腳。日子似乎就要這樣平靜地繼續下去了。

    可是當諾貝爾獎的消息傳來後,一切又都不同了。

    10月6日凌晨,睡夢中的黃美芸突然接到一個來自瑞典的電話。電話裡的人告訴她,高錕剛剛與兩位美國科學家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將獲得一半的獎金,共5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488萬元)。

    黃美芸嚇了一跳:「真的假的?我不是在做夢吧。」

    很快,祝賀的電話,蜂擁而至的採訪記者就驗證了消息的真實性。每天,黃美芸不斷用普通話、上海話、廣東話和英語回復著不同朋友的祝賀,並且應付著不同地區媒體的採訪。

    在他們所住的小區裡,高錕也迅速成為「明星」。每次他走在路上,都會有街坊鄰居專程趕來,圍觀這位熱門的新聞人物。

    連黃美芸僱來負責陪高錕散步的小夥子都看出了變化。看著周圍的人群,這位拉丁裔年輕人忍不住問一位前來採訪的記者,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當他得知自己攙著的這位老人居然是新一任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他忍不住驚呼起來:「哇,太棒了!我現在感覺完全不一樣了。」

    甚至在萬裡之外的香港,變化也迅速而直接。精明的出版商也立刻加印了高錕4年前出版的自傳。這本出版幾年一直反響平平的書,在高錕得獎後的幾天內,竟然迅速脫銷了。

    一片喧囂之中,只有他本人是平靜的。面對不同媒體鏡頭,高錕總是穿著一件紅色的線衫,淺淺地微笑著。「我實在不是一個太有趣的人,沒有什麼大喜大悲,一直以來都太過平穩。」他總是這樣總結自己。

    3年前,當一位記者在採訪中提到他那篇深刻影響人類生活的論文時,他笑著對記者說:「我真高興,你們還記得。」

    而現在,妻子在記者的鏡頭前逗他:「你是不是『光纖之父』呀?」他卻只能喃喃地重複道:「光纖之父,光纖之父……」

    在43年的等待之後,人們終於記起了他的成就,可他自己卻記不清楚了。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高錕等待43年 成就被肯定自己不知(圖)
    諾獎得主高錕:給我的?哦……挺好的  本報記者 付雁南  2008年10月7日,香港中文大學何善衡工程學大樓裡,100多位師生站在一個大型諾貝爾獎證書的前面,手舉印有諾貝爾頭像的金牌模型,齊聲用英語高呼:「高錕教授,恭喜您!」
  • 諾獎得主高錕:與腦退化症抗爭的15年(上)
    1993年,香港中文大學舉行第一屆冼為堅講座時,陳方正(右二)和兩位未來諾獎得主高錕(右一)、高行健(左一)的合影。他說,「哦哦,很好很好……」據金耀基2009年文章《高錕的笑容——科學與教育的卓越貢獻》記錄,黃美芸說,Charles講話支離破碎,對諾獎事一時清楚,一時又不清楚;當她在電視裡看到瑞典皇家科學委員會宣布諾貝爾物理學獎時,Charles在身邊,她說諾貝爾獎是一個很大榮譽,Charles只是漫然應之,她提高聲調說:「這是頒給你的!」Charles就說:「哦,很好呀」。
  • 諾獎得主高錕:與腦退化症抗爭的15年(下)
    高錕自1970年加盟中大時,就屬於聯合書院。高錕獲諾獎後,夫婦回港慶祝時,朋友、同事們紛紛勸他回港居住。聯合書院的校友更是積極,力邀校長回聯合書院居住。回港的日子,讓黃美芸知道了, 香港有服務更完善的日間護理中心,請一個全職護理比在加州便宜得多。高錕慈善基金成立前夕,黃美芸決定回到香港。
  • 「光纖之父」、諾獎得主、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高錕逝世,享年84歲
    香港01新聞9月23日報導,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逝世,享年84歲。高錕一生最大成就,莫過於發明光纖通訊,亦因如此,他有「光纖之父」之稱,享譽全球。高錕一生都離不開科學,曾為入讀心儀的電機工程系,刻意到英國留學。高錕在六十年代已提出光纖理論,但初時不獲認同,更被批評「痴人說夢」。然而,他並沒有放棄,更持續不懈研究,終獲得世人拜服的成就。
  • 高錕簡介
    美國馬可尼基金會馬可尼國際科學家獎(1985)   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理學博士(1985)   義大利熱那亞市哥倫布獎章(1985)   日本通訊及計算機促進基金會通訊及計算機獎(1987)   英國電機工程師學會法拉第獎章(1989)   美國物理學會新材料國際獎(1989)   英國塞薩斯大學榮譽理學博士(1990)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 諾獎得主高錕靈堂在香港設立 致祭者嘆其貢獻卓越
    中新社香港10月7日電 (記者 楊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上月辭世,香港社會各界紛紛表示哀悼。其靈堂本月7日在香港殯儀館設立,供公眾致祭。2004年初,高錕被證實患上早期阿茲海默症,為協助阿茲海默症患者和家屬,高錕及夫人黃美芸成立高錕慈善基金。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在港逝世
    新華社香港9月23日電(記者丁梓懿 張雅詩)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23日在香港逝世,享年84歲。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3日對高錕辭世表示深切哀悼,並代表特區政府向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問。她表示,高錕出類拔萃,是香港人的驕傲。
  • 加拿大盛產諾貝爾獎得主?原來這些名校校友都是諾獎得主
    ,已經有20多位諾獎得主來自加拿大,而且6個領域獎項(物理、化學、文學、生物或醫學、和平、經濟學)全部覆蓋。>生理學或醫學獎關鍵詞: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他是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班廷1916年畢業於多倫多大學醫學院, 1920年到1921年他在韋仕敦大學(西安大略大學)兼職教授整形外科,1921年到1922年在多倫多大學擔任藥理學講師。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說情理之中,是因為他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貢獻確實非常突出,夠諾獎的分量。說意料之外,是因為他的很多重要工作都是和丹尼爾·卡勒曼一起完成的,而卡勒曼已經在2002年得過了諾獎,所以我先前認為再給塞勒的可能性不會太大。沒想到,今年諾獎委員會還是垂青了塞勒,並且還是獨得,這點確實令我有些意外。」陳永偉說,相對於很多學院派的經濟學家,塞勒對於政策的關注更多,更致力於用理論去影響和改變政策。
  • 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2020年10月5日~12日,諾獎陸續揭曉。從實際收入到價值觀上都被鄙薄,拿不到諾獎很正常。一個缺乏諾獎的國度,那麼技術被卡脖子同樣也很正常。可見,沒有諾獎代表著什麼。諾獎是科學最高獎項,直接反映一個國家的科研競爭力,是中國必須競逐的目標。這方面要向日本學習,日本19年有19位諾獎得主!從2001年開始,日本人成為「諾獎收割機」。那麼日本如何成為諾獎「大贏家」?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3000份表格用於書寫諾獎的提名。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逝世 被譽為「光纖之父」
    新華社電(記者  丁梓懿  張雅詩)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23日在香港逝世,享年84歲。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3日對高錕辭世表示深切哀悼,並代表特區政府向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問。她表示,高錕出類拔萃,是香港人的驕傲。他是開發和應用光纖技術的先驅,為現代通訊科技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 73歲諾獎得主、WLA副主席萊維特:我知道B站,手機玩的賊溜
    "當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副主席麥可·萊維特(Michael Levitt)講出"bilibili Cheers"這句B站名言時,我和我的小夥伴們都震驚了!
  • 諾獎最遺憾的華裔陪跑者
    安德裡亞·蓋茲也成為諾貝爾物理學獎歷史上第4名女性得主,包括今年三位最新得主在內,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共有216名獲獎者,但僅有4位女科學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備受矚目的華人科學家戴宏傑遺憾陪跑,無緣成為諾貝爾物理學獎歷史上第7位華人得主。
  • 諾貝爾獎得主高錕舉殯 香港送別「光纖之父」
    10月8日上午,被譽為「光纖通訊之父」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告別儀式在香港殯儀館舉行。圖為告別儀式結束後高錕的遺像被送上靈車。中新社記者 張煒 攝     中新社香港10月8日電 (記者 楊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上月辭世。其告別儀式8日上午在香港殯儀館舉行,眾多親友、市民到場向這位被譽為「光纖之父」的教授作最後的道別。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教授簡介
    瑞典皇家科學院表示,高錕教授獲獎是因為他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做出了突破性成就。高錕教授在一九六六年發表「光通訊」基礎理論,提出以一條比頭髮絲還要細的光纖代替體積龐大的千百萬條銅線,用以傳送容量幾近無限的信息傳送,當時被外界笑稱為「痴人說夢」,但高錕教授的理論於九十年代被廣泛利用,造就了今天網際網路的大發展,被譽為「光纖之父」。
  • 沒有諾獎代表著什麼?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諾獎中隱藏的密碼2020年10月5日~12日,諾獎陸續揭曉。代表人物:恩斯特·魯斯卡不被卡脖子,中國需要諾獎得主可見,沒有諾獎代表著什麼。諾獎是科學最高獎項,直接反映一個國家的科研競爭力,是中國必須競逐的目標。這方面要向日本學習,日本19年有19位諾獎得主!從2001年開始,日本人成為「諾獎收割機」。那麼日本如何成為諾獎「大贏家」?
  • 視頻:諾貝爾獎得主高錕美國生活近況
    視頻:諾貝爾獎得主高錕美國生活近況 發布時間:2009年12月10日13:57 我來說兩句  | 來源:深圳衛視 > 【深圳衛視 《正午30分》】據香港媒體報導,香港政務司司長唐英年表示,相信每一位中國人對高錕教授奪得諾貝爾獎都感到驕傲.
  • 2015諾貝爾獎將出爐:盤點歷史「奇葩」諾獎得主
    中新網10月5日電 綜合報導,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獲獎名單即將出爐,幾乎每年的諾獎都會傳來一些趣聞軼事,下面就帶大家來回顧一下歷史上那些諾獎之「最」。  最令人遺憾的諾獎得主  拉爾夫·斯坦曼因在免疫系統研究領域的貢獻而獲得2011年諾貝爾醫學獎,但是讓頒獎委員會感到尷尬的是頒獎電話怎麼打也打不通。
  • NB獎得主高琨教授的開山之作發表在哪裡?
    看新聞報導【1】獲悉,NB物理學獎得主高錕教授於2018年9月23日離世,享年84歲。在網上,已見多篇沉痛悼念和緬懷的文章。大家之所以尊敬高琨教授,是因為他在光纖通訊方面為人類社會發展所做出的傑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