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前,一個華裔工程師高錕(Charles Kao)發表了一篇論文,徹底改變了現代通信方式。
1966 年,當時只有 32 歲的高錕發表了題為《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的論文,提出了光導纖維在通訊上應用的基本原理,大膽設想用純淨的玻璃代替銅線,通過光來傳送信號。
高錕因為這篇論文,被稱為是「光纖之父」。然而,在真正被外界認可之前,高錕一度被諷刺是「痴人做夢」。
發表論文的時候,高錕正在英國標準電信實驗有限公司(STL)當工程師。當時正處於通訊事業的變革時代,傳統的電通信方式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很多研究者意識到是時候該改善通訊設施。
那時候,做通訊技術最先進、最權威的是貝爾實驗室,而熱門的通信技術是毫米波通信。貝爾實驗室的研究重點還是空心光波導。因此,這篇論文剛發表時,並沒有在通訊行業引起很大的迴響,做同類研究的不多,主流的研究室都不看好光纖通信。
在高錕發表論文前,其實貝爾實驗室的 Rudolf Kompfner 也有研究光纖,只是 Rudolf 打算用玻璃纖維來傳輸雷射,不過他考慮到的是世界上並沒有太多能用到的純淨玻璃,後來還是放棄了這個項目。
法國人Werts 和Spitz 也有研究光纖通信,不過高錕的論文發表恰好比他們早了兩個月,而這兩個人後來因為沒有研究資金,不得不放棄研究。
這些巧合,使得他們跟光纖通訊失之交臂。
其實,本來高錕的工作重點是研究和改進微波傳送通訊系統。研究了三年後,他發現這個技術面臨著各種限制,沒辦法從根本改善通訊。高錕的在 STL 的上司 Antoni Karbowiak 帶領著他,尋找了另一種不同的方法。
Antoni 希望用光通訊來取代傳統的毫米波通訊技術。他試圖使用薄膜波導結構來實現傳輸,研究了很久但一直沒辦法實現,就在研究到了最後時期的時候,Antoni 離開了 STL 去了澳洲任教(另一個悲傷的故事……)。
高錕和另一個同事 George Hockham 繼承並改進了Antoni 的研究,高錕放棄了薄膜波導結構,改用玻璃纖維進行傳輸。通過研究波導的結構和介質的損耗性質,發現了玻璃纖維的損耗是由於玻璃中的金屬雜質引起的,高純度的玻璃介質能實現光通信,最後還計算出噹噹玻璃介質的損耗低於 20dB/km 時,便可實現光速通訊。
要做出損耗低於 20dB/km 的玻璃纖維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知道當時世界上最好的光學玻璃是德國的 Ziss 照相機鏡頭,其損耗是 700dB/km,常規玻璃損耗約為幾萬 dB/km。因此,當時貝爾實驗室的權威專家都斷定光纖通訊沒有前途,而是繼續致力於研究空心光波導系統。高錕訪問貝爾實驗室,想尋求幫助時,還受到了冷遇。
不過高錕並沒有因此灰心。為了找到那種「沒有雜質的玻璃」,高錕跑了很多地方,去了許多玻璃工廠。
高錕的執著打動了英國國防部和英國郵政總局。1967 年,英國郵政總局撥款 1200 萬英磅給高錕研究纖維光學。
當時世界最大的玻璃公司 Corning(康寧,iPhone 屏幕上的保護玻璃就是他家的)看完高錕的研究後,斥資 3000 萬美元,在 1970 年首次研製成功損耗為 20dB/km 光纖。
康寧公司製造的世界第一根光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