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纖之父高錕:遲來的榮耀

2020-12-03 OFweek光電新聞網

  五十年前,一個華裔工程師高錕(Charles Kao)發表了一篇論文,徹底改變了現代通信方式。

  1966 年,當時只有 32 歲的高錕發表了題為《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的論文,提出了光導纖維在通訊上應用的基本原理,大膽設想用純淨的玻璃代替銅線,通過光來傳送信號。

  高錕因為這篇論文,被稱為是「光纖之父」。然而,在真正被外界認可之前,高錕一度被諷刺是「痴人做夢」。

  發表論文的時候,高錕正在英國標準電信實驗有限公司(STL)當工程師。當時正處於通訊事業的變革時代,傳統的電通信方式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很多研究者意識到是時候該改善通訊設施。

  那時候,做通訊技術最先進、最權威的是貝爾實驗室,而熱門的通信技術是毫米波通信。貝爾實驗室的研究重點還是空心光波導。因此,這篇論文剛發表時,並沒有在通訊行業引起很大的迴響,做同類研究的不多,主流的研究室都不看好光纖通信。

  在高錕發表論文前,其實貝爾實驗室的 Rudolf Kompfner 也有研究光纖,只是 Rudolf 打算用玻璃纖維來傳輸雷射,不過他考慮到的是世界上並沒有太多能用到的純淨玻璃,後來還是放棄了這個項目。

  法國人Werts 和Spitz 也有研究光纖通信,不過高錕的論文發表恰好比他們早了兩個月,而這兩個人後來因為沒有研究資金,不得不放棄研究。

  這些巧合,使得他們跟光纖通訊失之交臂。

  其實,本來高錕的工作重點是研究和改進微波傳送通訊系統。研究了三年後,他發現這個技術面臨著各種限制,沒辦法從根本改善通訊。高錕的在 STL 的上司 Antoni Karbowiak 帶領著他,尋找了另一種不同的方法。

  Antoni 希望用光通訊來取代傳統的毫米波通訊技術。他試圖使用薄膜波導結構來實現傳輸,研究了很久但一直沒辦法實現,就在研究到了最後時期的時候,Antoni 離開了 STL 去了澳洲任教(另一個悲傷的故事……)。

  高錕和另一個同事 George Hockham 繼承並改進了Antoni 的研究,高錕放棄了薄膜波導結構,改用玻璃纖維進行傳輸。通過研究波導的結構和介質的損耗性質,發現了玻璃纖維的損耗是由於玻璃中的金屬雜質引起的,高純度的玻璃介質能實現光通信,最後還計算出噹噹玻璃介質的損耗低於 20dB/km 時,便可實現光速通訊。

  要做出損耗低於 20dB/km 的玻璃纖維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知道當時世界上最好的光學玻璃是德國的 Ziss 照相機鏡頭,其損耗是 700dB/km,常規玻璃損耗約為幾萬 dB/km。因此,當時貝爾實驗室的權威專家都斷定光纖通訊沒有前途,而是繼續致力於研究空心光波導系統。高錕訪問貝爾實驗室,想尋求幫助時,還受到了冷遇。

  不過高錕並沒有因此灰心。為了找到那種「沒有雜質的玻璃」,高錕跑了很多地方,去了許多玻璃工廠。

  高錕的執著打動了英國國防部和英國郵政總局。1967 年,英國郵政總局撥款 1200 萬英磅給高錕研究纖維光學。

  當時世界最大的玻璃公司 Corning(康寧,iPhone 屏幕上的保護玻璃就是他家的)看完高錕的研究後,斥資 3000 萬美元,在 1970 年首次研製成功損耗為 20dB/km 光纖。

康寧公司製造的世界第一根光纖

相關焦點

  • 「光纖之父」高錕逝世,曾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高錕高錕,1933年出生於上海,華裔物理學家,光纖通訊、電子工程專家,被譽為「光纖之父」,2018年9月23日,高錕在電磁波導和光纖製造方面獲得28項專利,由於高琨對光纖的研究成果,現在世界上有超過10億公裡的光纜為全球各地提供高速的數據傳輸。1933年11月4日,高錕在上海金山出生,在高錕15歲的時候,高錕一家遷往香港。高錕在中學畢業之後考入香港大學,後來又去往英國格林威治大學繼續深造。
  • 光纖之父高錕逝世 高錕一生最大成就發明光纖通訊
    原標題:「光纖之父」高錕辭世 香港特首及中文大學致以深切哀悼【環球網綜合報導】據香港媒體23日報導,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逝世,享年84歲。高錕一生最大成就,莫過於發明光纖通訊,也因如此,他有「光纖之父」之稱,享譽全球。
  • 高錕並非光纖之父?看光纖技術的前世今生
    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於了高錕(Charles K. Kao),Willard Boyle和George Smith三位物理學家。第二張圖片是關於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評獎科學背景文章的第一頁,所謂「背景」說白了就是,某某人因為什麼方面的成就而得獎。
  • 諾貝爾獎得主高錕舉殯 香港送別「光纖之父」
    10月8日上午,被譽為「光纖通訊之父」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告別儀式在香港殯儀館舉行。圖為告別儀式結束後高錕的遺像被送上靈車。中新社記者 張煒 攝     中新社香港10月8日電 (記者 楊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上月辭世。其告別儀式8日上午在香港殯儀館舉行,眾多親友、市民到場向這位被譽為「光纖之父」的教授作最後的道別。
  • 「光纖之父」、諾獎得主、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高錕逝世,享年84歲
    香港01新聞9月23日報導,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逝世,享年84歲。高錕一生最大成就,莫過於發明光纖通訊,亦因如此,他有「光纖之父」之稱,享譽全球。高錕一生都離不開科學,曾為入讀心儀的電機工程系,刻意到英國留學。高錕在六十年代已提出光纖理論,但初時不獲認同,更被批評「痴人說夢」。然而,他並沒有放棄,更持續不懈研究,終獲得世人拜服的成就。
  • 遲到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光纖之父」高錕
    實際上,演說由高錕夫人黃美芸代講,標題《一沙一世界》(Sand From CenturiesPast Send Future Voices Fast)為兩人共同擬定,內容則由香港友人整理,大多出自他的自傳《潮平岸闊——高錕自述》。。5 年前,「光纖之父」高錕被診斷出罹患阿茲海默症候群,即老年性痴呆,如今記憶和語言能力都嚴重衰退,很難說出哪怕一句完整的話。
  • 「光纖之父」、中科院外籍院士
    高錕一生最大成就,莫過於發明光纖通訊,亦因如此,他有「光纖之父」之稱,享譽全球。高錕一生都離不開科學,曾為入讀心儀的電機工程系,刻意到英國留學。 高錕在六十年代已提出光纖理論,但初時不獲認同,更被批評「痴人說夢」。然而,他並沒有放棄,更持續不懈研究,終獲得世人拜服的成就。
  • 香港中文大學發文悼念光纖之父高錕
    IT之家9月23日消息 今天下午,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在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離世,終年84歲。而作為高錕曾經擔任校長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也在今天發文,回顧了高錕的生平,同時發文悼念這位光纖之父。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逝世 被譽為「光纖之父」
    新華社電(記者  丁梓懿  張雅詩)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23日在香港逝世,享年84歲。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3日對高錕辭世表示深切哀悼,並代表特區政府向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問。她表示,高錕出類拔萃,是香港人的驕傲。他是開發和應用光纖技術的先驅,為現代通訊科技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 「光纖通訊之父」高錕告別儀式在香港舉行
    10月8日上午,被譽為「光纖通訊之父」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告別儀式在香港殯儀館舉行。圖為告別儀式結束後高錕的子女持遺像走出殯儀館。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抵達香港殯儀館,林鄭月娥是告別儀式的扶靈人。
  • 悼念「光纖之父」,用玻璃做導線是世界難題,他卻做到了
    高錕他老人家為物理事業奉獻一生,憑著執著的理念,高度的信仰,堅持不懈的科學精神最終取得超高成就,為世界通訊做出巨大貢獻。光纖電纜是本世紀最重要的發明之一。光纖電纜以玻璃作介質代替銅,使一根頭髮般細小的光纖,其傳輸的信息量相等於一條飯桌般粗大的銅「線」。它徹底改變了人類通訊的模式,使「用一條電話線傳送一套電影」的幻想成為現實。1966年,高錕開始第一次在一篇論文中提出用玻璃纖維作為光波導用於通訊的理論。這個理論引起了世界通信技術的一次革命。1981年光纖系統成功問世,高錕被評為「光纖之父」,美譽傳遍世界。
  • 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中國光纖通信之父逝世 | 緬懷
    文藝小仙本文字數:1600字閱讀耗時:6分鐘獲得過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享有光纖通訊之父譽稱的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高琨(Charles Kuen Kao)於本月23號在香港逝世,享年84歲。高博士於1933年11月4日出生於上海市金山區,當時金山區為江蘇省金山縣。
  • 為什麼說世界欠「光纖之父」個大人情?曾被嘲笑的天才
    中國科學家高錕博士,半個世紀之前,他發明了光纖通信,極大地改變了全人類的通訊方式。被譽為光纖之父。他也是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回想以前,在一家英國國際電話公司裡,高錕提出了光纖通信的理論。那時還不能確定是否可行。由於他告訴別人他想用玻璃來傳送信號。甚至有人說他是個瘋子。他就輾轉到不同的國家去研究這種東西。歐巴馬曾說,高錕的光纖通信研究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他在為全世界服務。更為令人欽佩的是,被稱為光纖之父的高坤先生並沒有為這項發明申請專利,因為他希望有朝一日所有人都能使用光纖上網。
  • 高錕的中國故事
    其中一位是當年研發出LAS-CDMA的教授李道本,另一位就是剛剛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光纖之父」高錕。  謙和與堅持  得知記者為高錕而來,電話那頭原本沉穩的聲音多了幾分興奮,語調也一下高揚了起來。  如果說大陸通信業與高錕最相熟的人,恐怕非院士趙梓森莫屬。
  • 高錕簡介
    「高錕星」命名典禮上香港中文大學前任校長高錕一九九六年在「高錕星」命名典禮上。新華社/路透    高錕、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 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將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華裔科學家高錕以及美國科學家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
  • 諾獎得主高錕:給我的?哦……挺好的
    現在,他雖然明白自己獲獎,卻已經無法用一個完整的句子,來表達自己的得獎感言。     這位「光纖之父」,經歷了數十年的漫長等待,終於獲得了科學界的最高榮譽,但這一切顯得太遲了。    為了贏得學界的認可,他等了15年     儘管記憶力已經出現衰退,但高錕還是清楚地記得,當年關於光纖的研究「真的好難做」。     1966年,他和他的同事在一次會議上發布他們令人興奮的新發現時,大多數人覺得,這是「痴人說夢」。     當時,人們的通訊主要通過電來完成。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教授簡介
    高錕。 圖為香港中文大學向中新網提供。中新社香港十月六日電原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光纖之父」高錕教授六日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表示,高錕教授獲獎是因為他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做出了突破性成就。高錕教授在一九六六年發表「光通訊」基礎理論,提出以一條比頭髮絲還要細的光纖代替體積龐大的千百萬條銅線,用以傳送容量幾近無限的信息傳送,當時被外界笑稱為「痴人說夢」,但高錕教授的理論於九十年代被廣泛利用,造就了今天網際網路的大發展,被譽為「光纖之父」。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在港逝世
    新華社香港9月23日電(記者丁梓懿 張雅詩)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23日在香港逝世,享年84歲。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3日對高錕辭世表示深切哀悼,並代表特區政府向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問。她表示,高錕出類拔萃,是香港人的驕傲。
  • 諾獎得主高錕等待43年 成就被肯定自己不知(圖)
    事實上,76歲的高錕早在5年前就已經被診斷患上了阿爾茨海默氏症(老年痴呆)。現在,他雖然明白自己獲獎,卻已經無法用一個完整的句子,來表達自己的得獎感言。  這位「光纖之父」,經歷了數十年的漫長等待,終於獲得了科學界的最高榮譽,但這一切顯得太遲了。
  • 他是中國光纖之父,曾憑一篇論文引世界通信革命,如今去世無人知
    光纖是本世紀一大重要發明,光纖雖小,它的作用卻堪稱巨大。一根頭髮絲般細小的光纖,其傳輸量等於飯桌大小的銅線,信息化時代正是通過這個細小的東西,加速向前邁進,說起光纖,我們必須談到一位華裔科學家,他是中國的光纖之父,當年曾憑一篇論文引世界通訊技術革命,如今去世無人知。他的名字叫高錕,1933年生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