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中國光纖通信之父逝世 | 緬懷

2020-12-03 騰訊網

文藝小仙

本文字數:1600字

閱讀耗時:6分鐘

獲得過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享有光纖通訊之父譽稱的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高琨(Charles Kuen Kao)於本月23號在香港逝世,享年84歲。

高博士於1933年11月4日出生於上海市金山區,當時金山區為江蘇省金山縣。在上海完成了小學與初中一年級課程。就讀時,除了讀中文之外,也讀英文和法文,學校聘請留法的學者回來教授,高錕自此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在英國留學時,高錕於舞會中認識後來的妻子黃美芸,兩人於1959年結婚,婚後有一子一女。

20世紀60年代,高博士為英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British Telephone and Telegraph Corp.)工作時,開始研究利用玻璃纖維傳送訊號,發表過一篇題為《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的論文,提出利用石英基玻璃纖維,可進行長距離及高訊息量的訊息傳送。

高博士的理論初時未獲認同,更有媒體嘲笑他「痴人說夢」。但他未曾放棄,繼續研究及改良技術,至1981年第一代光纖系統面世,他亦因此獲得「光纖通訊之父」美譽。在1987年,高博士回港出任中文大學第三任校長,期間創立訊息工程學系,直至1996年退休。

由於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理論獲確認需要較長時間,即使有傑出成就,往往也要在數十年後才能得獎,高博士也不例外。2009年,高博士首次提出光纖通訊後四十多年,終獲得遲來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委員會讚揚他「在纖維中傳送光以達成光學通訊的開拓成就。因在當時,高博士沒有中國國籍,所以國內政府拒絕成為獎項認領國之一。

高博士於2003年確診腦退化症後,行動和認知能力受到很大影響。2009年獲得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對他來說,可算是「遲來的獎項」。

「儂好,我也是上海寧」

「他是你們上海的記者,你快和他說說吧。」聽說記者來自上海媒體,黃美芸拉著高錕到我面前,似乎很著急地想讓他多說話。

這位繼楊振寧、朱棣文等人之後,第七位獲諾貝爾獎的華人科學家,因患有老年痴呆症,已被瑞典皇家科學院貼上「不可能採訪」的標籤。

「儂好,我也是上海寧。」高錕笑眯眯地望著記者,一句標準的上海話從口中蹦了出來;「上海話、普通話、廣東話和英語,我都會說。」這也是整個採訪過程中,他難得的幾個完整句子之一。

黃美芸在一旁補充:「這個獎再早5年給他就好了,現在他很多事情都不記得了。以前他會說很多國家的語言,現在語言能力退化了很多。」

「他很開心。喂,你快對人家記者說啊,獲得諾貝爾獎讓你很開心。」看到丈夫沒有任何反應,只有很恬淡的微笑,直爽的黃美芸著急地推了推他,忍不住代他回答了記者的問題。

笑著笑著,高錕仿佛突然想起什麼,臉色有點漲紅,喉結動了動,嘴張了張,卻沒有說一個字。又停頓了一會,他搖搖頭,吶吶地用英語說:「You know, it is ... very difficult for me ... verydifficult」(你知道,這太困難了)。

「困難」這個英文單詞貫穿在採訪過程。每當高錕想回答問題時,最後都以這個詞的反覆出現而夭折。

「他心裡什麼都明白,但不知道怎麼說出口,很多詞句都忘記了。」輕輕地撫摸丈夫的手,黃美芸並不忌諱高錕的病情。

-獲得諾貝爾獎,高博士與其妻接受國內媒體採訪

高博士孩童時期就對化學領域有著極大的興趣,據高博士回憶道,當年在家做實驗時,化學材料沒放好,不小心腐蝕了哥哥的褲子。父母非常生氣並並沒收了其所有的化學工具,包括氰化物等材料。後來在諾貝爾獲獎感言時,他半開玩笑的提到當年父母沒收了所有的作案工具之後,便把興趣從化學轉到物理上了。

海外部分媒體曾爆料說高博士對外不稱自己是中國人,實屬造謠。高博士一生從未對外宣傳過自己不是一個中國人,相反以自己是香港人為榮,高博士雖有英美雙重國籍,但是在香港人心中,他仍然屬於香港的驕傲,也是中國的驕傲。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光纖之父」高錕逝世,曾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高錕高錕,1933年出生於上海,華裔物理學家,光纖通訊、電子工程專家,被譽為「光纖之父」,2018年9月23日,高錕在電磁波導和光纖製造方面獲得28項專利,由於高琨對光纖的研究成果,現在世界上有超過10億公裡的光纜為全球各地提供高速的數據傳輸。1933年11月4日,高錕在上海金山出生,在高錕15歲的時候,高錕一家遷往香港。高錕在中學畢業之後考入香港大學,後來又去往英國格林威治大學繼續深造。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逝世 被譽為「光纖之父」
    新華社電(記者  丁梓懿  張雅詩)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23日在香港逝世,享年84歲。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3日對高錕辭世表示深切哀悼,並代表特區政府向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問。她表示,高錕出類拔萃,是香港人的驕傲。他是開發和應用光纖技術的先驅,為現代通訊科技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 《諾貝爾物理學獎》那些年的他們距離摘冠只差一點
    他2016年1月在一次講座上開玩笑稱,自己未能獲得諾貝爾獎是可惜的事,人類至今仍未找到任何黑洞,倘若有的話,他將獲得諾貝爾獎。諾貝爾物理學獎:香港也有人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2009年獲獎,圖為「光纖之父」高錕。
  • 「光纖之父」、諾獎得主、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高錕逝世,享年84歲
    香港01新聞9月23日報導,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逝世,享年84歲。高錕一生最大成就,莫過於發明光纖通訊,亦因如此,他有「光纖之父」之稱,享譽全球。高錕一生都離不開科學,曾為入讀心儀的電機工程系,刻意到英國留學。高錕在六十年代已提出光纖理論,但初時不獲認同,更被批評「痴人說夢」。然而,他並沒有放棄,更持續不懈研究,終獲得世人拜服的成就。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在港逝世
    新華社香港9月23日電(記者丁梓懿 張雅詩)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23日在香港逝世,享年84歲。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3日對高錕辭世表示深切哀悼,並代表特區政府向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問。她表示,高錕出類拔萃,是香港人的驕傲。
  • 他擁有英美兩國國籍,同時持有中國香港居民身份,被譽為光纖之父
    光纖通信這個詞相信每個人都不陌生,光纖通信對電信工業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其傳輸容量大、保密性好、快捷等優點漸漸替代了古老的通信方式,成為了當今最主要的有線通信方式。在我們享受著光纖通信帶來的便利時,是否想過是誰帶來了這一革命性的進展,是誰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
  • 高錕並非光纖之父?看光纖技術的前世今生
    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於了高錕(Charles K. Kao),Willard Boyle和George Smith三位物理學家。第二張圖片是關於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評獎科學背景文章的第一頁,所謂「背景」說白了就是,某某人因為什麼方面的成就而得獎。
  • 光纖之父高錕逝世 高錕一生最大成就發明光纖通訊
    原標題:「光纖之父」高錕辭世 香港特首及中文大學致以深切哀悼【環球網綜合報導】據香港媒體23日報導,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逝世,享年84歲。高錕一生最大成就,莫過於發明光纖通訊,也因如此,他有「光纖之父」之稱,享譽全球。
  • 為什麼說世界欠「光纖之父」個大人情?曾被嘲笑的天才
    中國科學家高錕博士,半個世紀之前,他發明了光纖通信,極大地改變了全人類的通訊方式。被譽為光纖之父。他也是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高錕是中國物理學家,教育家,光纖通訊,電子工程專家,996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9年獲諾貝爾物理獎,2010
  • 細數11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這才是我們真正的榜樣!
    進入21世紀以後的這18年裡日本誕生了18位諾獎得主,平均年均一人。除歐美諸國之外,日本是獲得諾貝爾獎人數最多的國家。達到「21世紀前50年獲得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幾無懸念。而相信大家看到這裡心裡多少也會納悶,既然日本有這麼多獲得諾貝爾獎的人,那麼中國呢?又有多少的中國華人獲得諾貝爾獎呢?
  • NB獎得主高琨教授的開山之作發表在哪裡?
    在網上,已見多篇沉痛悼念和緬懷的文章。大家之所以尊敬高琨教授,是因為他在光纖通訊方面為人類社會發展所做出的傑出貢獻。然而,他未有放棄,經不斷發展與完善,在解決光通訊技術中最棘手的材料問題上取得了系列突破,直至1981年第一代光纖系統面世, 他因此被譽為「光纖之父」,後又獲得2009年NB物理學獎。以後的事兒大家都曉得了,光纖技術在現代通訊領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光鑷之父去世 曾獲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FUTURE | 遠見 暮成雪 選編 近日,美國科學家,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Arthur Ashkin近日逝世,享年98歲。,1952年在康奈爾大學獲得核物理博士學位。2018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因其「光鑷及其在生物系統中的應用」 將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
  • 遲到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光纖之父」高錕
    5 年前,「光纖之父」高錕被診斷出罹患阿茲海默症候群,即老年性痴呆,如今記憶和語言能力都嚴重衰退,很難說出哪怕一句完整的話。演講結尾的錄像來自早前他接受中國媒體採訪的畫面。站在舞臺中央,黃美芸接受了瑞典皇家科學院院長的熱烈祝賀。坐在觀眾席第二排、與兒女緊緊相依的高錕從口袋中掏出紙巾,擦了擦溼潤的眼角。
  • 了解諾貝爾物理學獎
    ;瑞典語:Nobelpriset i fysik)是根據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五個諾貝爾獎之一,該獎旨在獎勵那些對人類物理學領域裡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190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首次頒發。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甄選委員會通常在每年10月公布得主。頒獎典禮於每年12月10日,即諾貝爾逝世周年紀念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並由瑞典國王親自頒獎 。
  • 中國有幾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的?
    李政道和楊振寧發現在弱對稱下宇稱不守恆理論,並於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楊振寧·物理學獎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裡程碑性的貢獻。)李政道·物理學獎;1926年11月25日生於中國上海。1957年,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學界專家普遍認為,黑洞研究獲得諾獎一直是眾望所歸,羅傑·彭羅斯與霍金在黑洞理論上的工作,早就被認為是可以拿諾貝爾獎的成果。 逝者已矣,在此,讓我們致敬霍金。
  • 香港中文大學發文悼念光纖之父高錕
    IT之家9月23日消息 今天下午,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在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離世,終年84歲。而作為高錕曾經擔任校長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也在今天發文,回顧了高錕的生平,同時發文悼念這位光纖之父。
  • 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啟示
    每年的諾貝爾科學獎於10月上旬公布,12月10日頒獎(瑞典科學家諾貝爾的逝世紀念日)。,以期從中獲得一些啟發。在此領域耕耘多年的詹姆斯·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分享了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2017年諾獎的引力波探測是多年堅持的結果。雷納·韋斯(Rainer Weiss)1967年想到方法,1972年開始實驗,美國科學基金會於1974年開始支持,1984年啟動LIGO。1994年,該項目轉化為國際合作。2002年,LIGO開始探測引力波,後來升級幾次,2015年成功。
  • 諾貝爾獎得主高錕舉殯 香港送別「光纖之父」
    諾貝爾獎得主高錕舉殯 香港送別「光纖之父」 2018-10-08 16:28:5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孟湘君
  • 11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楊振寧(1922年生於安徽合肥,1957年,與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李政道(1926年生於上海,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57年,與楊振寧因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