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纖通信這個詞相信每個人都不陌生,光纖通信對電信工業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其傳輸容量大、保密性好、快捷等優點漸漸替代了古老的通信方式,成為了當今最主要的有線通信方式。
在我們享受著光纖通信帶來的便利時,是否想過是誰帶來了這一革命性的進展,是誰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
這個研究出光纖通信的科學家被人們譽為「光纖之父」,他擁有英、美兩個國家的國籍,還持有中國香港居民身份。
他就是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華裔物理學家,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高琨。
1933年11月4日,高琨出生在江蘇省金山縣,家庭條件還算優渥,全家居住在法租界當中。高琨10歲時就讀於上海世界學校,在此學校中,高琨完成了小學和初中知識的學習。
1948年,高琨隨父母遷居香港,並考上香港大學,在香港大學學習期間,就對物理和通信方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隨後,高琨被送到英國深造,在英國,高琨學習了先進的電機工程技術,並獲得博士學位。高琨在讀博士期間,還進入了英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ITT)就職,獲得了十分寶貴的經驗。
1957年,高琨在ITT就職期間,就已經開始從事光導纖維在通信領域的研究,並在1964年成功提出電話網絡中以光代替電流,以玻璃纖維代替導線的理論。之後,高琨全身心投入到對光導纖維的研究上。
1966年,高琨發表了一篇題為《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的論文,提出只要能解決好玻璃純度和成分等問題,就能夠利用玻璃製作光學纖維,以此來提高傳輸信息的效率。這一理論提出後引起了很多學者的質疑,他們認為高琨的這一想法簡直匪夷所思,但高琨逐步將自己的猜想變成了現實。
1970年,此時的香港中文大學已經有了電子學系,高琨受邀成為其系的教授兼系主任,不久後又成為該系首任講座教授。四年後,高琨為了能夠得到更好的電子學先進知識,選擇回到英國ITT公司繼續工作,並被分配至美國維吉尼亞州分廠,在其擔任了光電產品的主任科學家。
1979年,高琨取得美國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終身會員,三年後又被英國ITT公司任命為首位「ITT」執行科學家。要知道,其研究成果能夠同時被兩個國家所認可是多麼不容易,可高琨做到了。
1981年,世界上第一個光纖研究成功,高琨成功證實了自己的猜想,並在全世界掀起了一場光纖通信的革命。
隨後,高琨再次回到香港中文大學,此次的他帶著更為完善的電子光學知識,為香港中文大學培養出了大批人才,使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學系的學術結構和知識結構更加合理完善,還開設了多個新的本科和研究院,為中大成為世界級研究型綜合大學打下了堅實基礎。
1989年,高琨被英國評選為英國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又在第二年被美國評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1996年,高琨被我國評選為中國科學院第二批外籍院士,2009年,高琨因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做出的突破性成就,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8年9月23日,高琨院士在香港逝世,享年8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