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光纖之父,曾憑一篇論文引世界通信革命,如今去世無人知

2021-02-08 創史人

大家好,本期我們繼續走進中國歷史風雲,感受華人傑出前輩的魅力。

光纖是本世紀一大重要發明,光纖雖小,它的作用卻堪稱巨大。一根頭髮絲般細小的光纖,其傳輸量等於飯桌大小的銅線,信息化時代正是通過這個細小的東西,加速向前邁進,說起光纖,我們必須談到一位華裔科學家,他是中國的光纖之父,當年曾憑一篇論文引世界通訊技術革命,如今去世無人知。

他的名字叫高錕,1933年生於上海。高錕的父親是個律師,家住上海法租界,小學是在上海度過的,小時候的高錕就對化學十分敏感而且感興趣,他曾經自己製造過諸如滅火筒,焰火,煙花,和曬相紙之類的東西,他還曾經製造過炸彈,還好他的家人也沒怎麼發現,更不可能干預他這些危險的「地下遊戲」,再後來他又對無線電十分感興趣。

小時後的他,十分好奇信息的傳遞是怎麼通過無線電做到的,眾所周知,自古以來,人類傳播信息的方法十分有限,古代常常用信鴿來和遠方的人交流,古代中國人還發明出了點燃烽火臺來傳遞軍事情報的方法,「烽火戲諸侯」之類的典故充分說明了國人的睿智。

到了近代隨著電話的發明,甚至跨越大西洋鋪設電話線,人們甚至能夠跨過大洋和遠方的人用聲音交流。而無線電技術的產生,無疑使得人類在信息上又邁進了一步。

迷上了無線電的高錕憑藉自己獨自的摸索,小小年紀就曾成功安裝了一部裝有五六個真空管的收音機。

1948年,高錕一家舉家遷往香港,高錕先是在聖約翰書院就讀,後來曾考入香港大學,但高錕已經立志攻讀電機工程,港大沒有這個專業可以選擇,於是他只好輾轉來到倫敦大學,畢業後,他又加入英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ITT任工程師,因為他出色的表現,他被公司聘為研究實驗室研究員,同時一邊完成倫敦大學博士學位,1967年他從倫敦大學畢業。

1966年,高錕在論文中提出,可以利用玻璃清澈,透明性質,使用光來傳送信號。於是提出了用玻璃代替銅線的大膽設想。他認為,以改善傳統的通訊系統,使它傳輸的信息量更多,速度更快為出發點,沒有比具有諸多有利於傳輸的性質的玻璃更適合的了。

但是大家都覺得這個設想匪夷所思,甚至認為高錕腦子有問題。但高錕經過理論研究,充分論證了光導纖維是可以實行的。不過,為了尋找那種:「沒有雜質的玻璃」,高錕下了一番苦心,為此,他前往許多玻璃工廠,到過世界各地的研究室,以及工廠,企圖找到突破。

那段時間,他飽受嘲笑,許多科學家都說,世界上不存在沒有雜質的玻璃,他說:「所有科學家都要覺得自己是對的,都應該固執,否則哪來的成功?」

經過高錕的不懈努力,世界上第一根光導纖維用石英玻璃製造了出來,使得科學界震驚不已。

高錕的發明改變了世界,使得全球信息化的腳步越發提速,他因此獲得國際級別的聲譽,美國耶魯大學校長在授予他「榮譽科學博士學位」的儀式上說:「你的發明改變了世界通訊的模式,為信息高速公路奠下基石。」

高錕離開英國後,1987年時他就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就是在他1996年退休後,高錕也並沒有停滯不前,1997年香港回歸,他講到:「香港給了我機會,我要盡力報答她。」

2009年,高錕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世界對於他的成就做出了肯定。而在前不久2018年9月23日,高錕病逝於香港,終年84歲,他的一生都在為人類的信息化時代的科技發展做貢獻,也許從他小時候搬弄無線電開始,他就很模糊的意識到人類正在走向一個信息更加快速更加密集的時代,而高錕也一直為這個持續的努力著,不斷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如今中國光纖上網技術已經普及到全國的大街小巷,試想一下,如果高錕當年因為眾人的嘲笑而退縮了,認為玻璃並不可能發揮這樣的效果,我們也許不會迎來這樣一個光纖時代。今天我們必須紀念這位為世界資訊時代做出貢獻的偉大科學家。

本期就說到這裡,歡迎各位踴躍留言,下期更精彩!

相關焦點

  • 悼念「光纖之父」,用玻璃做導線是世界難題,他卻做到了
    高錕他老人家為物理事業奉獻一生,憑著執著的理念,高度的信仰,堅持不懈的科學精神最終取得超高成就,為世界通訊做出巨大貢獻。光纖電纜是本世紀最重要的發明之一。光纖電纜以玻璃作介質代替銅,使一根頭髮般細小的光纖,其傳輸的信息量相等於一條飯桌般粗大的銅「線」。它徹底改變了人類通訊的模式,使「用一條電話線傳送一套電影」的幻想成為現實。1966年,高錕開始第一次在一篇論文中提出用玻璃纖維作為光波導用於通訊的理論。這個理論引起了世界通信技術的一次革命。1981年光纖系統成功問世,高錕被評為「光纖之父」,美譽傳遍世界。
  • 為什麼說世界欠「光纖之父」個大人情?曾被嘲笑的天才
    中國科學家高錕博士,半個世紀之前,他發明了光纖通信,極大地改變了全人類的通訊方式。被譽為光纖之父。他也是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回想以前,在一家英國國際電話公司裡,高錕提出了光纖通信的理論。那時還不能確定是否可行。由於他告訴別人他想用玻璃來傳送信號。甚至有人說他是個瘋子。他就輾轉到不同的國家去研究這種東西。歐巴馬曾說,高錕的光纖通信研究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他在為全世界服務。更為令人欽佩的是,被稱為光纖之父的高坤先生並沒有為這項發明申請專利,因為他希望有朝一日所有人都能使用光纖上網。
  • 「光纖之父」高錕逝世,曾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高錕高錕,1933年出生於上海,華裔物理學家,光纖通訊、電子工程專家,被譽為「光纖之父」,2018年9月23日,高錕在電磁波導和光纖製造方面獲得28項專利,由於高琨對光纖的研究成果,現在世界上有超過10億公裡的光纜為全球各地提供高速的數據傳輸。1933年11月4日,高錕在上海金山出生,在高錕15歲的時候,高錕一家遷往香港。高錕在中學畢業之後考入香港大學,後來又去往英國格林威治大學繼續深造。
  • 他擁有英美兩國國籍,同時持有中國香港居民身份,被譽為光纖之父
    光纖通信這個詞相信每個人都不陌生,光纖通信對電信工業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其傳輸容量大、保密性好、快捷等優點漸漸替代了古老的通信方式,成為了當今最主要的有線通信方式。在我們享受著光纖通信帶來的便利時,是否想過是誰帶來了這一革命性的進展,是誰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
  • 光纖之父高錕:遲來的榮耀
    五十年前,一個華裔工程師高錕(Charles Kao)發表了一篇論文,徹底改變了現代通信方式。  1966 年,當時只有 32 歲的高錕發表了題為《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的論文,提出了光導纖維在通訊上應用的基本原理,大膽設想用純淨的玻璃代替銅線,通過光來傳送信號。
  • 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中國光纖通信之父逝世 | 緬懷
    文藝小仙本文字數:1600字閱讀耗時:6分鐘獲得過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享有光纖通訊之父譽稱的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高琨(Charles Kuen Kao)於本月23號在香港逝世,享年84歲。高博士於1933年11月4日出生於上海市金山區,當時金山區為江蘇省金山縣。
  • 欣賞| 打開這部影片,分享「中國光纖之父」趙梓森的追光故事
    而與光谷發展息息相關的,是這樣一位老人,他被譽為「中國光纖之父」,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梓森。高中時期起,他就開始拉小提琴,孟德爾頌、巴赫、莫扎特、柴可夫斯基,他都喜歡,《天鵝》更是每天必拉的曲目,一直到80歲之後手指靈敏度下降,才開始放棄拉琴,改聽音樂。他說,「叫我光纖之父也好,叫我什麼都好,那都是外加的光環。」
  • 光纖之父以傳奇經歷告訴你:專業與名校、知識與創新哪個更重要?
    「七五」期間,作為國家科委光纖通信專業組總組組長,組織力量完成了國家重點攻關課題——140兆畢/秒光纜通信工程,建成了當時世界上最長的京-漢-廣140兆畢/秒架空通信工程,全部採用中國獨立研製的光電設備。
  • 「光纖之父」、中科院外籍院士
    高錕一生最大成就,莫過於發明光纖通訊,亦因如此,他有「光纖之父」之稱,享譽全球。高錕一生都離不開科學,曾為入讀心儀的電機工程系,刻意到英國留學。 高錕在六十年代已提出光纖理論,但初時不獲認同,更被批評「痴人說夢」。然而,他並沒有放棄,更持續不懈研究,終獲得世人拜服的成就。
  • 「光纖之父」趙梓森:在廁所旁拉出第一根光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光纖技術,一直被視作是網際網路通信技術的命脈之一。我們如今之所以能夠輕鬆上網通信,躺在家裡就能通過網絡,盡知天下大事,就是因為這一根根看似不起眼的光纖,將千家萬戶聯繫到了一起。但是,我們在享受便捷的光纖技術的同時,卻很少有人知道,40多年前,有人帶領團隊,第一次不依靠國外,自主拉出了我國第一根石英光纖。
  • 光纖:改變世界的十大發明之一
    光纖使用光傳遞信息,它們比傳統的電纜更優秀的特點是:抗電磁幹擾,保護數據安全,不導電,無火花、安裝方便。最重要的一點是,在很長的距離它也能做到100兆兆比特每秒的帶寬。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網際網路革命的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由於光在光導纖維的傳導損耗比電在電線傳導的損耗低得多,光纖被用作長距離的信息傳遞。  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高錕和George A.
  • 無線電通信之父:馬可尼
    1894年,也就是赫茲去世的那年,馬可尼剛滿20歲。有一天,他正和自己的哥哥在阿爾卑斯山度假,偶然讀到了電氣雜誌上赫茲的實驗介紹和論文。他曾是1917年義大利政府赴美使團的成員之一。1919年,一戰結束後,馬可尼擔任義大利特命全權代表,參加巴黎和會。
  • 無線電通信之父:馬可尼
    有一天,他正和自己的哥哥在阿爾卑斯山度假,偶然讀到了電氣雜誌上赫茲的實驗介紹和論文。海因裡希·赫茲(1857-1894)他馬上想到,電磁波可以用於通信。於是,他匆忙結束假期趕回家中,著手進行相關的實踐。很快,馬可尼就取得了進展。他在家裡發明了一個簡陋的無線電裝置,用無線電波打響了樓下的電鈴。
  • 中國粒子加速器之父去世 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中國粒子加速器之父去世 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16-02-21 03:44:56  中國粒子加速器之父  謝家麟1920年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1943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物理系,1951年在史丹福大學獲博士學位。1955年,他在美國芝加哥醫學中心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臺以高能電子治療深度腫瘤的加速器,開拓了高能電子束治癌的全新領域。1955年,他衝破重重阻力回國。
  • 香港中文大學發文悼念光纖之父高錕
    而作為高錕曾經擔任校長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也在今天發文,回顧了高錕的生平,同時發文悼念這位光纖之父。中大校長段崇智教授表示:「高教授是出類拔萃的學者,也是高等教育界高瞻遠矚的領袖,他作為中大第三任校長,在任內積極推動中大整體發展,建立穩固基礎,為有才之士開拓發展空間,成就超卓。高教授於科研方面亦力求創新,矢志追求卓越,其於光纖方面的研究,促成網際網路發展,為人類通信史寫下全新一頁。高教授的離世對中大、香港及全球學術界均是重大損失。
  • 無線電通信之父,誰又可當此殊榮?
    他的母親也身世不凡,是愛爾蘭貴族的後裔,當時擔任音樂教師,名叫安妮·詹姆森(Annie Jameson)。他母親其實是他父親的第二任妻子,他父親的前妻因為難產去世。1894年,也就是赫茲去世的那年,馬可尼剛滿20歲。有一天,他正和自己的哥哥在阿爾卑斯山度假,偶然讀到了電氣雜誌上赫茲的實驗介紹和論文。
  • 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梓森:世界光纖通信新進展
    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中國通信學會光通信委員會、中國光學學會纖維光學與集成光學專業委員會等共同主辦的「2012國際光纖通信論壇」於2012年8月11日-12日在內蒙古呼和浩特隆重召開
  • 無線電通信之父,誰可當此殊榮?
    他的母親也身世不凡,是愛爾蘭貴族的後裔,當時擔任音樂教師,名叫安妮·詹姆森。他母親其實是他父親的第二任妻子,他父親的前妻因為難產去世。馬可尼在家裡排行老二,他有一個哥哥,名叫阿方索。後來他還有一個繼兄弟,叫路易吉。因為家境富裕,馬可尼的童年生活衣食無憂。
  • 光纖通信的過去和未來
    世界光纖通信發展史光纖的發明,引起了通信技術的一場革命,是構成21世紀即將到來的信息社會的一大要素。1966年出生在中國上海的英籍華人高錕,發表論文《光頻介質纖維表面波導》,提出用石英玻璃纖維(光纖)傳送光信號來進行通信,可實現長距離、大容量通信。
  • 遲到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光纖之父」高錕
    實際上,演說由高錕夫人黃美芸代講,標題《一沙一世界》(Sand From CenturiesPast Send Future Voices Fast)為兩人共同擬定,內容則由香港友人整理,大多出自他的自傳《潮平岸闊——高錕自述》。。5 年前,「光纖之父」高錕被診斷出罹患阿茲海默症候群,即老年性痴呆,如今記憶和語言能力都嚴重衰退,很難說出哪怕一句完整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