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本期我們繼續走進中國歷史風雲,感受華人傑出前輩的魅力。
光纖是本世紀一大重要發明,光纖雖小,它的作用卻堪稱巨大。一根頭髮絲般細小的光纖,其傳輸量等於飯桌大小的銅線,信息化時代正是通過這個細小的東西,加速向前邁進,說起光纖,我們必須談到一位華裔科學家,他是中國的光纖之父,當年曾憑一篇論文引世界通訊技術革命,如今去世無人知。
他的名字叫高錕,1933年生於上海。高錕的父親是個律師,家住上海法租界,小學是在上海度過的,小時候的高錕就對化學十分敏感而且感興趣,他曾經自己製造過諸如滅火筒,焰火,煙花,和曬相紙之類的東西,他還曾經製造過炸彈,還好他的家人也沒怎麼發現,更不可能干預他這些危險的「地下遊戲」,再後來他又對無線電十分感興趣。
小時後的他,十分好奇信息的傳遞是怎麼通過無線電做到的,眾所周知,自古以來,人類傳播信息的方法十分有限,古代常常用信鴿來和遠方的人交流,古代中國人還發明出了點燃烽火臺來傳遞軍事情報的方法,「烽火戲諸侯」之類的典故充分說明了國人的睿智。
到了近代隨著電話的發明,甚至跨越大西洋鋪設電話線,人們甚至能夠跨過大洋和遠方的人用聲音交流。而無線電技術的產生,無疑使得人類在信息上又邁進了一步。
迷上了無線電的高錕憑藉自己獨自的摸索,小小年紀就曾成功安裝了一部裝有五六個真空管的收音機。
1948年,高錕一家舉家遷往香港,高錕先是在聖約翰書院就讀,後來曾考入香港大學,但高錕已經立志攻讀電機工程,港大沒有這個專業可以選擇,於是他只好輾轉來到倫敦大學,畢業後,他又加入英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ITT任工程師,因為他出色的表現,他被公司聘為研究實驗室研究員,同時一邊完成倫敦大學博士學位,1967年他從倫敦大學畢業。
1966年,高錕在論文中提出,可以利用玻璃清澈,透明性質,使用光來傳送信號。於是提出了用玻璃代替銅線的大膽設想。他認為,以改善傳統的通訊系統,使它傳輸的信息量更多,速度更快為出發點,沒有比具有諸多有利於傳輸的性質的玻璃更適合的了。
但是大家都覺得這個設想匪夷所思,甚至認為高錕腦子有問題。但高錕經過理論研究,充分論證了光導纖維是可以實行的。不過,為了尋找那種:「沒有雜質的玻璃」,高錕下了一番苦心,為此,他前往許多玻璃工廠,到過世界各地的研究室,以及工廠,企圖找到突破。
那段時間,他飽受嘲笑,許多科學家都說,世界上不存在沒有雜質的玻璃,他說:「所有科學家都要覺得自己是對的,都應該固執,否則哪來的成功?」
經過高錕的不懈努力,世界上第一根光導纖維用石英玻璃製造了出來,使得科學界震驚不已。
高錕的發明改變了世界,使得全球信息化的腳步越發提速,他因此獲得國際級別的聲譽,美國耶魯大學校長在授予他「榮譽科學博士學位」的儀式上說:「你的發明改變了世界通訊的模式,為信息高速公路奠下基石。」
高錕離開英國後,1987年時他就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就是在他1996年退休後,高錕也並沒有停滯不前,1997年香港回歸,他講到:「香港給了我機會,我要盡力報答她。」
2009年,高錕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世界對於他的成就做出了肯定。而在前不久2018年9月23日,高錕病逝於香港,終年84歲,他的一生都在為人類的信息化時代的科技發展做貢獻,也許從他小時候搬弄無線電開始,他就很模糊的意識到人類正在走向一個信息更加快速更加密集的時代,而高錕也一直為這個持續的努力著,不斷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如今中國光纖上網技術已經普及到全國的大街小巷,試想一下,如果高錕當年因為眾人的嘲笑而退縮了,認為玻璃並不可能發揮這樣的效果,我們也許不會迎來這樣一個光纖時代。今天我們必須紀念這位為世界資訊時代做出貢獻的偉大科學家。
本期就說到這裡,歡迎各位踴躍留言,下期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