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光纖之父」,用玻璃做導線是世界難題,他卻做到了

2021-02-08 行者星格

據環球網報導,9月23日,華裔物理學家、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逝世,享年84歲。製造出世界上的第一根光導纖維是高錕一生最偉大的成就,它為本世紀的信息高速公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高錕

他老人家為物理事業奉獻一生,憑著執著的理念,高度的信仰,堅持不懈的科學精神最終取得超高成就,為世界通訊做出巨大貢獻。

光纖電纜是本世紀最重要的發明之一。光纖電纜以玻璃作介質代替銅,使一根頭髮般細小的光纖,其傳輸的信息量相等於一條飯桌般粗大的銅「線」。它徹底改變了人類通訊的模式,使「用一條電話線傳送一套電影」的幻想成為現實。

1966年,高錕開始第一次在一篇論文中提出用玻璃纖維作為光波導用於通訊的理論。這個理論引起了世界通信技術的一次革命。

1981年光纖系統成功問世,高錕被評為「光纖之父」,美譽傳遍世界。

1987年,高錕回港出任中文大學第三任校長,期間創立訊息工程學系,直至1996年退休。

2003年,高錕由於打麻將時反應遲緩,在朋友建議之下到醫院檢查,確診為阿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症)。

2009年,高錕首次提出光纖通訊後四十多年後終獲得遲來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委員會讚揚他「在纖維中傳送光以達成光學通訊的開拓成就。

2010年,高錕先後獲得「影響世界華人大獎」,以及英女王壽辰「爵士勳銜」及香港「大紫荊勳章」。同年在妻子協同下成立高錕慈善基金。

高錕從小對化學最感興趣,他曾經自己製造過滅火筒,焰火,煙花,和曬相紙。最危險的一次是自製炸彈,後來他又迷上了無線電,小小年紀就曾成功地裝了一部有五六個真空管的收音機。考上博士後高錕提出了用玻璃代替銅線的大膽設想:利用玻璃清澈、透明的性質,使用光來傳送信號。他當時的出發點是想改善傳統的通訊系統,使它傳輸的信息量更多、速度更快。對這個設想,許多人都認為匪夷所思,甚至認為高錕神經有問題。但高錕經過理論研究,充分論證了光導纖維的可行性。不過,他為尋找那種「沒有雜質的玻璃」也費盡周折。為此,他去了許多玻璃工廠,到過美國的貝爾實驗室及日本、德國,跟人們討論玻璃的製法。那段時間,他遭受到許多人的嘲笑,說世界上並不存在沒有雜質的玻璃。但高錕的信心並沒有絲毫的動搖。他說:所有的科學家都應該固執,都要覺得自己是對的,否則不會成功。後來,他發明了石英玻璃,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根光導纖維。

在高錕患病的十幾年裡,他的智力在逐漸退化,從記不清身邊的人事,到記不清自己曾經偉大的貢獻,甚至可能再記不起光纖,但這些卻永遠停留在了世人的眼裡,今天就讓我們永遠銘記他的所有,向偉大的人致敬!

相關焦點

  • 香港中文大學發文悼念光纖之父高錕
    而作為高錕曾經擔任校長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也在今天發文,回顧了高錕的生平,同時發文悼念這位光纖之父。中大校長段崇智教授表示:「高教授是出類拔萃的學者,也是高等教育界高瞻遠矚的領袖,他作為中大第三任校長,在任內積極推動中大整體發展,建立穩固基礎,為有才之士開拓發展空間,成就超卓。高教授於科研方面亦力求創新,矢志追求卓越,其於光纖方面的研究,促成網際網路發展,為人類通信史寫下全新一頁。高教授的離世對中大、香港及全球學術界均是重大損失。
  • 他擁有英美兩國國籍,同時持有中國香港居民身份,被譽為光纖之父
    「光纖之父」,他擁有英、美兩個國家的國籍,還持有中國香港居民身份。他就是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華裔物理學家,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高琨。1933年11月4日,高琨出生在江蘇省金山縣,家庭條件還算優渥,全家居住在法租界當中。高琨10歲時就讀於上海世界學校,在此學校中,高琨完成了小學和初中知識的學習。
  • 他是中國光纖之父,曾憑一篇論文引世界通信革命,如今去世無人知
    光纖是本世紀一大重要發明,光纖雖小,它的作用卻堪稱巨大。一根頭髮絲般細小的光纖,其傳輸量等於飯桌大小的銅線,信息化時代正是通過這個細小的東西,加速向前邁進,說起光纖,我們必須談到一位華裔科學家,他是中國的光纖之父,當年曾憑一篇論文引世界通訊技術革命,如今去世無人知。他的名字叫高錕,1933年生於上海。
  • 為什麼說世界欠「光纖之父」個大人情?曾被嘲笑的天才
    這類現代化工具的出現,不僅證明了科技已邁向一個新平臺,而且證明了世界不同地區之間的交流離不開科技。科學和技術是人類戰勝和改造自然的武器,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光纜是本世紀的一項重大發明。纖維是以玻璃為介質而不是銅的,所以毛狀纖維能像桌子狀的粗銅線一樣傳遞信息。這完全改變了人類的通訊方式,為目前的信息高速公路奠定了基礎,也將「通過電話線傳送一系列影片」的幻想變成了現實。
  • 「光纖之父」高錕逝世,曾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高錕高錕,1933年出生於上海,華裔物理學家,光纖通訊、電子工程專家,被譽為「光纖之父」,2018年9月23日,高錕在電磁波導和光纖製造方面獲得28項專利,由於高琨對光纖的研究成果,現在世界上有超過10億公裡的光纜為全球各地提供高速的數據傳輸。1933年11月4日,高錕在上海金山出生,在高錕15歲的時候,高錕一家遷往香港。高錕在中學畢業之後考入香港大學,後來又去往英國格林威治大學繼續深造。
  • 光纖之父高錕:遲來的榮耀
    1966 年,當時只有 32 歲的高錕發表了題為《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的論文,提出了光導纖維在通訊上應用的基本原理,大膽設想用純淨的玻璃代替銅線,通過光來傳送信號。  高錕因為這篇論文,被稱為是「光纖之父」。然而,在真正被外界認可之前,高錕一度被諷刺是「痴人做夢」。
  • 光纖之父高錕逝世 高錕一生最大成就發明光纖通訊
    原標題:「光纖之父」高錕辭世 香港特首及中文大學致以深切哀悼【環球網綜合報導】據香港媒體23日報導,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逝世,享年84歲。高錕一生最大成就,莫過於發明光纖通訊,也因如此,他有「光纖之父」之稱,享譽全球。
  • 「光纖之父」、中科院外籍院士
    高錕一生最大成就,莫過於發明光纖通訊,亦因如此,他有「光纖之父」之稱,享譽全球。高錕一生都離不開科學,曾為入讀心儀的電機工程系,刻意到英國留學。 高錕在六十年代已提出光纖理論,但初時不獲認同,更被批評「痴人說夢」。然而,他並沒有放棄,更持續不懈研究,終獲得世人拜服的成就。
  • 光纖:改變世界的十大發明之一
    1870年的一天,英國物理學家丁達爾到皇家學會的演講廳講光的全反射原理,他做了一個簡單的實驗:在裝滿水的木桶上鑽個孔,然後用燈從桶上邊把水照亮。  後來人們造出一種透明度很高、粗細像蜘蛛絲一樣的玻璃絲──玻璃纖維,當光線以合適的角度射入玻璃纖維時,光就沿著彎彎曲曲的玻璃纖維前進。由於這種纖維能夠用來傳輸光線,所以稱它為光導纖維。
  • 「光纖之父」、諾獎得主、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高錕逝世,享年84歲
    高錕一生最大成就,莫過於發明光纖通訊,亦因如此,他有「光纖之父」之稱,享譽全球。高錕一生都離不開科學,曾為入讀心儀的電機工程系,刻意到英國留學。高錕在六十年代已提出光纖理論,但初時不獲認同,更被批評「痴人說夢」。然而,他並沒有放棄,更持續不懈研究,終獲得世人拜服的成就。高錕於2003年確診腦退化症後,行動和認知能力受到很大影響。
  • 欣賞| 打開這部影片,分享「中國光纖之父」趙梓森的追光故事
    而與光谷發展息息相關的,是這樣一位老人,他被譽為「中國光纖之父」,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梓森。高中時期起,他就開始拉小提琴,孟德爾頌、巴赫、莫扎特、柴可夫斯基,他都喜歡,《天鵝》更是每天必拉的曲目,一直到80歲之後手指靈敏度下降,才開始放棄拉琴,改聽音樂。他說,「叫我光纖之父也好,叫我什麼都好,那都是外加的光環。」
  • 中國力學之父錢偉長逝世 上海大學悼念最年長校長
    中國力學之父錢偉長逝世 上海大學悼念最年長校長    錢偉長是我國近代力學的奠基人,被稱為中國近代「力學之父」、「應用數學之父」。逝世的消息傳出,人們無比悲痛,他擔任校長的上海大學的師生們自發舉行悼念活動。
  • 光纖之父以傳奇經歷告訴你:專業與名校、知識與創新哪個更重要?
    1973年,創立了系統而完整的光通信系統(包括器件、光纖)設計理論,實現了光纖通信三個重要領域的有機結合,在國內率先提出用石英做光纖、半導體雷射器做光源、數字編碼做通信機的正確技術路線。1976年,拉出了中國第一根7米長的石英光纖。1979年,拉出了中國第一根具有實用價值的光纖。
  • 從玻璃工人到天體物理學之父,「他使星星變近」
    從玻璃工人到天體物理學之父,「他使星星變近」 2019-02-22 04:43:01來源:科技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左盛丹
  • 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中國光纖通信之父逝世 | 緬懷
    文藝小仙本文字數:1600字閱讀耗時:6分鐘獲得過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享有光纖通訊之父譽稱的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高琨(Charles Kuen Kao)於本月23號在香港逝世,享年84歲。高博士於1933年11月4日出生於上海市金山區,當時金山區為江蘇省金山縣。
  • 高錕並非光纖之父?看光纖技術的前世今生
    Two Revolutionary Optical Technologies  高錕先生的得獎理由是"for groundbreaking achievements concerning the transmission of light in fibers for optical communication",簡單的講就是他在光通信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 諾貝爾獎得主高錕舉殯 香港送別「光纖之父」
    10月8日上午,被譽為「光纖通訊之父」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告別儀式在香港殯儀館舉行。其告別儀式8日上午在香港殯儀館舉行,眾多親友、市民到場向這位被譽為「光纖之父」的教授作最後的道別。  各界致送的花圈滿滿排列於殯儀館內外,寄託著人們的哀思與敬意。主色白色靈堂內,臺上鋪滿白花,高錕的彩色遺像被置於正中,搖曳的燭光映襯兩旁。
  • 沉痛悼念「中國航天之父」、我校創始人之一、近代力學系首任系...
    沉痛悼念「中國航天之父」、我校創始人之一、近代力學系首任系主任錢學森先生  10月31日早晨,中國航天之父、國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錢學森先生在北京逝世
  • 「光纖之父」趙梓森:在廁所旁拉出第一根光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徹底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讓原本價格高昂的光纖材料,徹底降低了身家,繼而走進千家萬戶。他,就是中國光纖之父,趙梓森院士。正是在這種環境下,1972年年底,趙梓森從一本外國雜誌上,看到美國正在研究光纖通信技術。在查閱大量資料後,了解到美英等發達國家,已經在研製光纖通信技術並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他敏銳地意識到,用玻璃絲搞通信,可能會引起一場通信技術的革命。
  • 為什麼說全世界都欠「光纖之父」一個大人情?
    高錕先生與光纖開始演講前,我想先為大家介紹一個人——高錕博士,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半個世紀之前,他發明了光纖通信,極大地改變了全人類的通訊方式。光纖是光導纖維的簡稱,是一種由玻璃或者塑料製成的纖維,標準直徑只有250微米,和頭髮絲差不多,利用光的全反射原理傳輸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