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報導,9月23日,華裔物理學家、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逝世,享年84歲。製造出世界上的第一根光導纖維是高錕一生最偉大的成就,它為本世紀的信息高速公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他老人家為物理事業奉獻一生,憑著執著的理念,高度的信仰,堅持不懈的科學精神最終取得超高成就,為世界通訊做出巨大貢獻。
光纖電纜是本世紀最重要的發明之一。光纖電纜以玻璃作介質代替銅,使一根頭髮般細小的光纖,其傳輸的信息量相等於一條飯桌般粗大的銅「線」。它徹底改變了人類通訊的模式,使「用一條電話線傳送一套電影」的幻想成為現實。
1966年,高錕開始第一次在一篇論文中提出用玻璃纖維作為光波導用於通訊的理論。這個理論引起了世界通信技術的一次革命。
1981年光纖系統成功問世,高錕被評為「光纖之父」,美譽傳遍世界。
1987年,高錕回港出任中文大學第三任校長,期間創立訊息工程學系,直至1996年退休。
2003年,高錕由於打麻將時反應遲緩,在朋友建議之下到醫院檢查,確診為阿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症)。
2009年,高錕首次提出光纖通訊後四十多年後終獲得遲來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委員會讚揚他「在纖維中傳送光以達成光學通訊的開拓成就。
2010年,高錕先後獲得「影響世界華人大獎」,以及英女王壽辰「爵士勳銜」及香港「大紫荊勳章」。同年在妻子協同下成立高錕慈善基金。
高錕從小對化學最感興趣,他曾經自己製造過滅火筒,焰火,煙花,和曬相紙。最危險的一次是自製炸彈,後來他又迷上了無線電,小小年紀就曾成功地裝了一部有五六個真空管的收音機。考上博士後高錕提出了用玻璃代替銅線的大膽設想:利用玻璃清澈、透明的性質,使用光來傳送信號。他當時的出發點是想改善傳統的通訊系統,使它傳輸的信息量更多、速度更快。對這個設想,許多人都認為匪夷所思,甚至認為高錕神經有問題。但高錕經過理論研究,充分論證了光導纖維的可行性。不過,他為尋找那種「沒有雜質的玻璃」也費盡周折。為此,他去了許多玻璃工廠,到過美國的貝爾實驗室及日本、德國,跟人們討論玻璃的製法。那段時間,他遭受到許多人的嘲笑,說世界上並不存在沒有雜質的玻璃。但高錕的信心並沒有絲毫的動搖。他說:所有的科學家都應該固執,都要覺得自己是對的,否則不會成功。後來,他發明了石英玻璃,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根光導纖維。
在高錕患病的十幾年裡,他的智力在逐漸退化,從記不清身邊的人事,到記不清自己曾經偉大的貢獻,甚至可能再記不起光纖,但這些卻永遠停留在了世人的眼裡,今天就讓我們永遠銘記他的所有,向偉大的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