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纖之父」趙梓森:在廁所旁拉出第一根光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2020-12-03 文拓說教育

光纖技術,一直被視作是網際網路通信技術的命脈之一。我們如今之所以能夠輕鬆上網通信,躺在家裡就能通過網絡,盡知天下大事,就是因為這一根根看似不起眼的光纖,將千家萬戶聯繫到了一起。

但是,我們在享受便捷的光纖技術的同時,卻很少有人知道,40多年前,有人帶領團隊,第一次不依靠國外,自主拉出了我國第一根石英光纖。徹底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讓原本價格高昂的光纖材料,徹底降低了身家,繼而走進千家萬戶。

他,就是中國光纖之父,趙梓森院士。

1.在廁所旁拉出第一根光纖

上世紀70年代初,美國康寧公司用改進型化學相沉積法,成功研製成傳輸損耗只有20dB/km的低損耗石英光纖,標誌了光纖技術第一次從理論走向實際。光纖技術,利用了光的全反射原理,利用光在材料中的反射傳遞數據。這種傳遞數據的技術,有著損耗低、重量輕、抗幹擾能力強等諸多優點。這項技術的出現,從根本上改變了信息傳遞的量級和消耗。

然而,當時的中國,在光纖技術領域,還處於一片空白的階段。當時中國科學家研究的方向,是大氣雷射通信方向;然而這種技術,卻受天氣影響極大,一旦碰上雨、雪、霧等天氣,就無法完成通信。而光纖技術,則因為技術領域的空白,被國內很多專家斷定,是天方夜譚,是根本無法實現的技術。

正是在這種環境下,1972年年底,趙梓森從一本外國雜誌上,看到美國正在研究光纖通信技術。在查閱大量資料後,了解到美英等發達國家,已經在研製光纖通信技術並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他敏銳地意識到,用玻璃絲搞通信,可能會引起一場通信技術的革命。

不過,當時國內的科學界,對於光纖技術還沒有一個完整的認知。所以,趙梓森能夠得到的支持極為有限。當時趙梓森及團隊,只能在單位廁所旁邊的清洗室裡,搭建出中國第一個光纖製造實驗室。當時實驗室環境極其簡陋,一臺破舊工具機、幾個電爐、幾隻燒瓶,趙梓森及團隊便開始研製工作。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如此簡陋的環境下,1976年3月,趙梓森團隊拉出一根7米的玻璃細絲,這是中國第一根石英光纖!自此,中國人有了自己的光纖技術,為日後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

2.一生獻身光纖技術,無怨無悔

第一根光纖製造成功後,1977年,在郵電部工業學大慶展覽會上,趙梓森展示了自行研製的光纖傳輸黑白電視信號,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自此,光纖通信被破格列為國家重點攻關項目。

1979年,中國第一根具有實用價值的低損耗光纖面世。1982年,我國第一個光纖通信系統工程按期開通,武漢市民開始用光纖打電話。1998年,全國八縱八橫光纜骨幹網建成,全國長途光纜達到20萬公裡。2018年,中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的世界第三大光通信技術強國,市場份額佔到全世界一半以上。2019年,科研人員在國內首次實現了1.06P/s的光傳輸系統實驗,可以實現300億人同時用一根光纖通話。……

趙老的一生,無怨無悔的奉獻在我國光纖技術的發展,正是因為趙老及團隊的付出,才讓我們今天能夠享受到低價而且發達的光纖技術。在中國真正發展出完善的光纖技術之前,國際市場光纖價格為每芯公裡上千元人民幣。如此高昂的價格,如果沒有自己的技術,需要完全進口的話,可想而知,我們國家要想建設起如今這樣發達的通信網絡,需要消耗多麼龐大的資金!

而在國內光纖製造技術成熟後,我們將原本上千元的價格,降低到每芯公裡80元左右。像這樣的光纖,中國每年可以生產500萬盤,總長2.5億芯公裡,位居全球第一。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因為有著成熟且發達的光纖技術的支持,我們今天才能享受到如此發達的網際網路紅利,為中國的快速發展提供充足的動力。

3.回顧趙老的一生,最重要的決定是選對了專業

在趙老傳奇的一生當中,有一件趣事,卻是非常值得我們去深思。

1932年2月,趙老出生在上海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父親是百貨公司的售貨員,母親靠做縫紉活兒、銷售小商品貼補家用。趙老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展現出了非常高的理科天分,但同時,也展現出了很多理科少年的令人憂心的一面。

數理化班級永遠排名前幾位,但需要背誦的英語、歷史、地理等文史類學科,他常常距離及格線都很遠。

1949年解放,高中畢業的趙梓森在考取大學的時候,因為中學時成績並不突出,他不敢報考學費便宜但難度較高的公立大學理工科。為減輕家庭負擔壓力,最終報考了浙江大學農學院。

但是進入學校後,他發現二年級全是細胞學、生物學等需要大量記憶的課程。苦苦堅持了一年,趙梓森得出一個結論,「自己根本不是念農學院的料」。

這一年,趙老下定決心,重新高考。

1950,趙梓森考上了復旦大學,報的是物理系,結果因為成績沒達到,被錄到中文系。這一次,趙老沒有妥協,放棄了復旦,最後到了私立的上海大同大學電機系學習。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大同大學併入上海交通大學。趙梓森如願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電子通信學科,因為專業都是趙老喜愛的,所以門門課程都是優秀。

多年後,面對青少年高考專業如何選擇的提問,趙梓森用自己的成長曆程現身說法。

「好專業比名牌大學更重要。要了解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專業,將來一定有前途,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從趙老的傳奇人生,我們不難看出,趙老之所以能夠成就自身,為國家奠定了先進的光纖技術,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趙老追隨自己的本心,堅持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

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

如果當年趙老沒有放棄農學院,或者因為復旦更有名而沒能放棄復旦的中文系,最後會怎麼樣呢?以趙老並不喜歡文科和背誦類科目的性格,也許趙老最後也無法在相關領域,取得令人驕傲的成績,自然也不可能像後來那樣,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做出極大貢獻。

所以,趙老的傳奇故事啟示我們,在選擇自己人生方向的時候,我們雖然要考慮種種自身情況,但更重要的,是要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向,儘量跟著自己的興趣走。

如果沒有興趣,再有毅力的人,恐怕也很難做到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學習。多半也只是大學畢業之後,便停止了前進,最終泯然眾人矣。

相關焦點

  • 欣賞| 打開這部影片,分享「中國光纖之父」趙梓森的追光故事
    而與光谷發展息息相關的,是這樣一位老人,他被譽為「中國光纖之父」,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梓森。花木扶疏、樹影斑駁,趙梓森夫婦在這裡享受他們平靜的晚年生活。86歲的趙梓森,如同一位普通的老人,和藹可親也詼諧幽默。高中時期起,他就開始拉小提琴,孟德爾頌、巴赫、莫扎特、柴可夫斯基,他都喜歡,《天鵝》更是每天必拉的曲目,一直到80歲之後手指靈敏度下降,才開始放棄拉琴,改聽音樂。他說,「叫我光纖之父也好,叫我什麼都好,那都是外加的光環。」
  • 趙梓森如何成為「中國光纖之父」
    第一步攻關是研製實用型光纖(理論上石英純度高於109、光損低於20dB/km)。當時的情況是,雖然通過「背靠背辯論」把光纖研製納入到國家級課題,但武漢郵科院內部並未真正重視,沒有為此建立團隊,也沒有專門的實驗室。他好不容易說服領導,才把辦公樓一樓廁所旁一個廢棄洗手間改造成簡陋的實驗室。
  • 光纖之父以傳奇經歷告訴你:專業與名校、知識與創新哪個更重要?
    1973年,創立了系統而完整的光通信系統(包括器件、光纖)設計理論,實現了光纖通信三個重要領域的有機結合,在國內率先提出用石英做光纖、半導體雷射器做光源、數字編碼做通信機的正確技術路線。1976年,拉出了中國第一根7米長的石英光纖。1979年,拉出了中國第一根具有實用價值的光纖。
  • 2次退學,放棄復旦,光纖之父:專業和大學若不能兩全,就這麼選
    趙梓森,我國的光纖通信專家。早在1973年就建議開展光纖通信技術的研究,並提出正確的技術路線,為我國光纖通信發展少走彎路起了決定性作用。作為我國光纖通信公認的開拓者之一,趙梓森被譽為中國光纖之父,因發展中國的光纖通信技術和工業所作貢獻,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神奇光纖:1米長的「玻璃棒」拉出400公裡光纖
    首頁楚天都市報今日要聞  神奇光纖:1米長的「玻璃棒」拉出400公裡光纖  (2005-10-01 04:03:15)  荊楚網(楚天都市報)(記者宋效忠大學生記者羅欣)一根細若髮絲的光纖,至少可供1000萬市民同時通話。
  • 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梓森:世界光纖通信新進展
    ,論壇以「寬帶中國·迎接光纖通信發展第二春」為主題。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及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改委、國家科技部、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國家電網、廣電總局以及國內外通信行業資深專家出席會議並演講,以促進我國光纖通信系統與世界同行的交流與合作,推動我國「光進銅退」、「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通信產業報》(網)為此次論壇官方合作媒體。  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梓森做了題目是「世界光纖通信新進展」的演講。
  • 光纖:改變世界的十大發明之一
    光纖利用光在玻璃或塑料製成的纖維中的全反射原理達成光傳導。通常,光纖的一端的發射裝置使用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LED)或一束雷射將光脈衝傳送至光纖,光纖的另一端的接收裝置使用光敏元件檢測脈衝。它最初出現在在19世紀後期,但是實際到了20世紀70年代才投入使用,因為當時的技術解決了傳輸長距離後信號衰減的問題。
  • 光纖之父高錕:遲來的榮耀
    高錕因為這篇論文,被稱為是「光纖之父」。然而,在真正被外界認可之前,高錕一度被諷刺是「痴人做夢」。  發表論文的時候,高錕正在英國標準電信實驗有限公司(STL)當工程師。當時正處於通訊事業的變革時代,傳統的電通信方式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很多研究者意識到是時候該改善通訊設施。
  • 「光纖之父」、中科院外籍院士
    高錕一生最大成就,莫過於發明光纖通訊,亦因如此,他有「光纖之父」之稱,享譽全球。高錕一生都離不開科學,曾為入讀心儀的電機工程系,刻意到英國留學。 高錕在六十年代已提出光纖理論,但初時不獲認同,更被批評「痴人說夢」。然而,他並沒有放棄,更持續不懈研究,終獲得世人拜服的成就。
  • 高錕並非光纖之父?看光纖技術的前世今生
    對比一下這兩段得獎理由不難看出,光纖並不是高錕先生發明的,「光纖之父」這一稱號對於高錕先生似乎不太適合。一般認為,高錕先生是「光纖通信之父」而非「光纖之父」。那被稱為「光纖之父」的人到底是誰呢?經過查閱相關資料,筆者發現原來是一位印度裔的科學家Narinder Singh Kapany。
  • 悼念「光纖之父」,用玻璃做導線是世界難題,他卻做到了
    製造出世界上的第一根光導纖維是高錕一生最偉大的成就,它為本世紀的信息高速公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光纖電纜是本世紀最重要的發明之一。光纖電纜以玻璃作介質代替銅,使一根頭髮般細小的光纖,其傳輸的信息量相等於一條飯桌般粗大的銅「線」。它徹底改變了人類通訊的模式,使「用一條電話線傳送一套電影」的幻想成為現實。1966年,高錕開始第一次在一篇論文中提出用玻璃纖維作為光波導用於通訊的理論。這個理論引起了世界通信技術的一次革命。
  • 兩家用一根光纖怎麼接 光纖使用注意事項
    隨著網絡時代的發展,網絡走進了千家萬戶,光纖是連接網絡非常重要的傳輸的載體。正常情況下一戶人家是用一根光纖的,但是有的朋友為了節約開支,想用一根光纖同時接到兩戶人家,這種情況該如何操作呢,不清楚的沒關係馬上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光纖改變生活 全民期待光纖到戶
    一條條細如髮絲的光纖,令電子信息越洋千裡,建立起網際網路世界。76歲的「光纖之父」高錕,憑藉40年多前的發明,奪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高錕確實很牛,他對全球通訊科技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吳重慶,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理學院光信息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所長這樣評價這位新晉諾獎得主。
  • 為什麼說全世界都欠「光纖之父」一個大人情?
    通信光纖又可分為單模光纖和多模光纖;非通信光纖根據應用領域的不同,分為傳感光纖、雷射光纖、信號處理光纖……歐巴馬曾說過,高錕先生的光纖研究極大地改變了世界,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全世界都欠高坤先生一個大人情。更令人敬佩的是,被稱為「光纖之父」的高坤先生並沒有為他的發明申請專利,因為他希望有一天全人類都能夠利用光纖上網。
  • 遲到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光纖之父」高錕
    5 年前,「光纖之父」高錕被診斷出罹患阿茲海默症候群,即老年性痴呆,如今記憶和語言能力都嚴重衰退,很難說出哪怕一句完整的話。演講結尾的錄像來自早前他接受中國媒體採訪的畫面。站在舞臺中央,黃美芸接受了瑞典皇家科學院院長的熱烈祝賀。坐在觀眾席第二排、與兒女緊緊相依的高錕從口袋中掏出紙巾,擦了擦溼潤的眼角。
  • 光子晶體光纖催化中國光纖行業
    ICCSZ訊 (文/廉正剛、婁淑琴)一根細細的玻璃纖維(光纖)可以把等同於上千本書的信息幾乎瞬時地傳輸到數百公裡外。
  • 塑料光纖助力三網融合引發全球課題
    通信塑料光纖光纜進展 塑料光纖的研究始於二十世紀60年代。1968年美國杜邦公司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為芯材製備出塑料光纖,但光損耗較大。1980年三菱公司以高純MMA單體聚合PMMA,使塑料光纖損耗下降到100-200dB/km,達到通信實用水平。
  • 光纖之父高錕逝世 高錕一生最大成就發明光纖通訊
    原標題:「光纖之父」高錕辭世 香港特首及中文大學致以深切哀悼【環球網綜合報導】據香港媒體23日報導,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逝世,享年84歲。高錕一生最大成就,莫過於發明光纖通訊,也因如此,他有「光纖之父」之稱,享譽全球。
  • 諾貝爾獎得主高錕舉殯 香港送別「光纖之父」
    10月8日上午,被譽為「光纖通訊之父」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告別儀式在香港殯儀館舉行。其告別儀式8日上午在香港殯儀館舉行,眾多親友、市民到場向這位被譽為「光纖之父」的教授作最後的道別。  各界致送的花圈滿滿排列於殯儀館內外,寄託著人們的哀思與敬意。主色白色靈堂內,臺上鋪滿白花,高錕的彩色遺像被置於正中,搖曳的燭光映襯兩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