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全世界都欠「光纖之父」一個大人情?

2020-09-14 蜂窩上的啄木鳥

高錕先生與光纖

開始演講前,我想先為大家介紹一個人——高錕博士,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半個世紀之前,他發明了光纖通信,極大地改變了全人類的通訊方式。

光纖是光導纖維的簡稱,是一種由玻璃或者塑料製成的纖維,標準直徑只有250微米,和頭髮絲差不多,利用光的全反射原理傳輸信息。

一般來說,光纖由三部分組成:纖芯、包層和塗覆層。纖芯由高度透明材料製成,用來傳輸光信號;包層的折射率略低於纖芯,與纖芯構成全反射,可以束縛光信號;塗覆層用來增強光纖的柔韌性,起到保護光纖的作用。

光纖分為通信光纖和非通信光纖兩種。通信光纖又可分為單模光纖和多模光纖;非通信光纖根據應用領域的不同,分為傳感光纖、雷射光纖、信號處理光纖……

歐巴馬曾說過,高錕先生的光纖研究極大地改變了世界,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全世界都欠高坤先生一個大人情。

更令人敬佩的是,被稱為「光纖之父」的高坤先生並沒有為他的發明申請專利,因為他希望有一天全人類都能夠利用光纖上網。如今他的願望已經實現了:光纖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戶,走進了我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制棒→拉絲→光纖

光纖是使用四氯化矽、四氯化鍺等原材料製成的。對於一般的石英光纖來說,標準的製作工序有兩個:制棒和拉絲。這兩個工序直接決定了光纖的機械強度、壽命等各個參數。

光纖的製作:制棒→拉絲→光纖

制棒就是把四氯化矽等原材料製成和芯棒具有相同折射率的預製棒。目前通用的制棒方法有四種,都是基於氣象沉積法,根據燒制方式不同又分為管內法和管外法,各有優缺點,我們一般採用組合工藝。

製造光纖預製棒的四種方法

制棒過程中,四氯化矽和四氯化鍺發生氧化反應,生成二氧化矽和二氧化鍺,同時排出有毒的氯氣。

拉絲的工序也很簡單,有點像河南拉麵。拉麵是把一個面棒棒拉成細細的拉麵,光纖則是把燒成的預製棒加熱熔融拉錐以後拉成細細的光纖。拉絲時,我們要用樹脂材料把光纖快速包裹起來,形成保護。

光纖拉絲

從本質上來說,光纖就是一根細細的玻璃棒。下面結合兩個具體產品,我來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光纖的應用。

第一個產品是碳密封塗覆光纖,圈內一般叫它黑光纖,因為標準的光纖是沒有顏色的,這個卻是黑乎乎的。

黑光纖其實就是在光纖包層外又加了一層碳密封塗覆,填充包層裡一些固有的結構缺陷,這樣在惡劣環境中使用時,會降低環境因素對光纖的損傷。這種光纖可用於海洋探測、石油探測或是有高可靠性、高壽命使用要求的特殊環境。

第二個產品是一個雙包層摻鐿光纖。

這種光纖一般用於高功率光纖雷射器、放大器,用來提供增益介質,也就是提供儲能。根據摻雜的稀土粒子的不同,可分為摻鐿、摻鉺、摻銩、摻鐠等各種摻雜光纖,能夠滿足工業加工和軍事需求。光纖本身比較脆弱,我們使用時要把它承載,也就是在光纖的外面加一層加強件,或者叫填充層,然後在外面擠一層護套,最終形成了我們實際使用的光纜。

這是我們研製的野戰光纜,能在野戰環境下快速建立通訊指揮,也可用於應急搶險。它的特點是能滿足野外使用環境的要求,例如可在樹上打結、被土方車快速碾壓等。

光纖成纜之後,為了滿足不同使用場合的需求,還需要連接。連接器的分類比較多,下圖是我們研製的一個比較特殊的連接器,能滿足兩個轉動機構之間的信號傳輸需求。在兩個對接機構轉動的過程中,它能保證信號連續不斷,同時還可以滿足高達幾噸的抗拉需求,一般用在浮空平臺系統上。

被用在浮空平臺系統上的光電複合旋轉轉接頭

在通訊行業,需要傳輸的聲音信號、圖像信號等經過電光轉換,轉化成光信號,長程傳輸之後再進行光電轉換,還原成我們需要的數據、聲音、圖像等信號。

我們通常把電光轉換模塊叫光端機,通常是一收一發地配對使用。下圖所示是我們研究的數字光端機、模擬光端機和綜合業務光端機。

數字光端機、模擬光端機和綜合業務光端機

光纖未來的發展方向

隨著科技發展,光纖損耗已經降得很低,但是因為實際使用時通常需要傳輸幾百、甚至上千公裡,所以信號會大幅度衰減。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使用各種光纖放大器

下圖所示是我們研製的各種型號的光纖放大器,有比香菸盒還小的小型光纖放大器,也有模塊化的機箱式放大器,還有滿足多路集成需求的插箱式光纖放大器。從使用環境需求來說,也有許多滿足特定使用環境需求的放大器,比如空間站用的耐輻照的光纖放大器等等。

各種型號的光纖放大器

除了用於通信領域外,光纖還可用於工業加工領域,例如光纖雷射器就廣泛應用於打標、切割、焊接、熔覆、除鏽……在軍事領域,光纖可用於毀傷、對抗,雷達探測……

光纖還可以用於傳感領域,因為它本身對溫度、應力、形變、聲壓比較敏感,這些因素的變化會引起光纖雙折射率的變化,導致光纖傳輸信號的相位發生變化。我們通過對信號光的檢測,可以還原出需要探測的溫度、應變、聲壓等變化。

光纖的應用

前面介紹的都是光纖的功能單元,或者說是功能單元應用,但在實際使用時,我們通常需要把各個功能單元集成起來構成一個系統,才能滿足一個使用需求。

下圖是我們為浮空平臺研製的一個光信號傳輸子系統。浮空平臺其實就是一張皮、一根繩,上面浮起來的球就是一張皮,纜繩要把球拉住,一般需要承受四五噸的拉力,同時還要滿足信號傳輸的要求,還要有防雷劈的功能。

在實際應用中,球上的高清攝像機、雷達的信號經球上的光端機電光轉換後,經過纜繩傳到下面錨泊車上面的光端機上,然後再經過光電轉換還原成原本的信號。在世博會、北京奧運會等需要應急指揮系統的活動上,浮空平臺系統都能發揮作用。

這是我們研製的一個大型雷射系統,為國家一些重大專項配套的種子源雷射系統,採用高度集成的插件式結構,由幾千個功能單元構成的。

大型雷射系統

由於光纖本身固有的損耗小、耐電磁幹擾、重量輕等優點,正在逐漸替代傳統意義上的電纜。

光聯萬物,光纖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在不久的將來,曾經只在科幻片中出現的雷射炮,也可能會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讓我們共同期待光纖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改變。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世界欠「光纖之父」個大人情?曾被嘲笑的天才
    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每一次科學技術的發展,都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次飛躍,都是人類徵服自然、戰勝自我劃時代的勝利。中國科學家高錕博士,半個世紀之前,他發明了光纖通信,極大地改變了全人類的通訊方式。被譽為光纖之父。他也是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
  • 高錕並非光纖之父?看光纖技術的前世今生
    我們再來看一下另外兩位的得獎理由,"for the invention of an imaging semiconductor circuit – the CCD sensor",即Willard Boyle和George Smith發明了CCD,在當今的數碼成像設備中都可以找到它,無論是價值不菲的單眼相機還是不足百元的USB攝像頭,它們的成像原理其實都是一樣的。
  • 「光纖之父」高錕逝世,曾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高錕高錕,1933年出生於上海,華裔物理學家,光纖通訊、電子工程專家,被譽為「光纖之父」,2018年9月23日,高錕在電磁波導和光纖製造方面獲得28項專利,由於高琨對光纖的研究成果,現在世界上有超過10億公裡的光纜為全球各地提供高速的數據傳輸。1933年11月4日,高錕在上海金山出生,在高錕15歲的時候,高錕一家遷往香港。高錕在中學畢業之後考入香港大學,後來又去往英國格林威治大學繼續深造。
  • 光纖之父以傳奇經歷告訴你:專業與名校、知識與創新哪個更重要?
    2018年,一根光纖可實現67.5億對人同時通話,中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的世界第三大光通信技術強國,市場份額佔到全世界一半以上。這就是光纖通信專家,被譽為「中國光纖之父」,武漢中國光谷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梓森創造的成就。
  • 光纖之父高錕逝世 高錕一生最大成就發明光纖通訊
    原標題:「光纖之父」高錕辭世 香港特首及中文大學致以深切哀悼【環球網綜合報導】據香港媒體23日報導,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逝世,享年84歲。高錕一生最大成就,莫過於發明光纖通訊,也因如此,他有「光纖之父」之稱,享譽全球。
  • 「光纖之父」、中科院外籍院士
    高錕一生最大成就,莫過於發明光纖通訊,亦因如此,他有「光纖之父」之稱,享譽全球。高錕一生都離不開科學,曾為入讀心儀的電機工程系,刻意到英國留學。 高錕在六十年代已提出光纖理論,但初時不獲認同,更被批評「痴人說夢」。然而,他並沒有放棄,更持續不懈研究,終獲得世人拜服的成就。
  • 諾貝爾獎得主高錕舉殯 香港送別「光纖之父」
    10月8日上午,被譽為「光纖通訊之父」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告別儀式在香港殯儀館舉行。其告別儀式8日上午在香港殯儀館舉行,眾多親友、市民到場向這位被譽為「光纖之父」的教授作最後的道別。  各界致送的花圈滿滿排列於殯儀館內外,寄託著人們的哀思與敬意。主色白色靈堂內,臺上鋪滿白花,高錕的彩色遺像被置於正中,搖曳的燭光映襯兩旁。
  • 欠什麼,都不要欠人情
    1 真情難得,人情難還 人生這一輩子,欠什麼都不要欠人情 2 欠下人情,
  • 光纖之父高錕:遲來的榮耀
    五十年前,一個華裔工程師高錕(Charles Kao)發表了一篇論文,徹底改變了現代通信方式。  1966 年,當時只有 32 歲的高錕發表了題為《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的論文,提出了光導纖維在通訊上應用的基本原理,大膽設想用純淨的玻璃代替銅線,通過光來傳送信號。
  • 遲到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光纖之父」高錕
    5 年前,「光纖之父」高錕被診斷出罹患阿茲海默症候群,即老年性痴呆,如今記憶和語言能力都嚴重衰退,很難說出哪怕一句完整的話。演講結尾的錄像來自早前他接受中國媒體採訪的畫面。站在舞臺中央,黃美芸接受了瑞典皇家科學院院長的熱烈祝賀。坐在觀眾席第二排、與兒女緊緊相依的高錕從口袋中掏出紙巾,擦了擦溼潤的眼角。
  • 俄羅斯怒斥美國:你們欠全世界一個解釋
    新冠病毒源頭究竟來自哪裡,為什麼它會快速蔓延到全世界各地,造成超過60萬例的感染者?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世界,但最令人質疑的是,為什麼美國會突然關閉最頂級的生化武器基地--德特裡克堡,而且在該基地關閉後,美國就爆發了大流感,奪走了至少2萬人的生命,這背後究竟藏著什麼樣的秘密,美國欠全世界一個解釋。針對這個情況,俄羅斯也開始擔憂自己的邊界安全了。
  • 欣賞| 打開這部影片,分享「中國光纖之父」趙梓森的追光故事
    而與光谷發展息息相關的,是這樣一位老人,他被譽為「中國光纖之父」,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梓森。高中時期起,他就開始拉小提琴,孟德爾頌、巴赫、莫扎特、柴可夫斯基,他都喜歡,《天鵝》更是每天必拉的曲目,一直到80歲之後手指靈敏度下降,才開始放棄拉琴,改聽音樂。他說,「叫我光纖之父也好,叫我什麼都好,那都是外加的光環。」
  • 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中國光纖通信之父逝世 | 緬懷
    文藝小仙本文字數:1600字閱讀耗時:6分鐘獲得過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享有光纖通訊之父譽稱的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高琨(Charles Kuen Kao)於本月23號在香港逝世,享年84歲。高博士於1933年11月4日出生於上海市金山區,當時金山區為江蘇省金山縣。
  • 香港中文大學發文悼念光纖之父高錕
    而作為高錕曾經擔任校長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也在今天發文,回顧了高錕的生平,同時發文悼念這位光纖之父。高教授於科研方面亦力求創新,矢志追求卓越,其於光纖方面的研究,促成網際網路發展,為人類通信史寫下全新一頁。高教授的離世對中大、香港及全球學術界均是重大損失。大學同人將銘記高教授對中大及全球的重大貢獻,我謹代表中大教職員、同學及校友向高教授的家人致以深切慰問。」高錕教授1933年於上海出生,曾負笈英國倫敦大學攻讀電機工程學,先後獲理學士學位和哲學博士學位。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逝世 被譽為「光纖之父」
    他是開發和應用光纖技術的先驅,為現代通訊科技帶來革命性的變化。林鄭月娥說,高錕不但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也是一位有承擔的教育家,對香港的科研發展高瞻遠矚,力促成立香港科學園,為香港創科發展奠下穩固基礎。有「光纖之父」之稱的物理學家高錕於1987年至1996年出任港中大校長。他榮休後,一直擔任港中大工程學榮譽講座教授。
  • 全世界都欠胖子們一句「謝謝」
    為什麼會用這個題目呢? 身邊不乏體胖的人,當然也有許多本身不胖卻天天嚷嚷著要減肥的人。幾乎人類能夠看到的所有自然生態現象和極端氣象災害事件都與全球變化有聯繫。 應對氣候變化,減緩氣候變化帶來的危害,不是一個人、一個國家可以獨立完成的。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是全人類的共同使命。
  • 他擁有英美兩國國籍,同時持有中國香港居民身份,被譽為光纖之父
    光纖通信這個詞相信每個人都不陌生,光纖通信對電信工業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其傳輸容量大、保密性好、快捷等優點漸漸替代了古老的通信方式,成為了當今最主要的有線通信方式。在我們享受著光纖通信帶來的便利時,是否想過是誰帶來了這一革命性的進展,是誰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
  • 兩彈一星帷幕後的英雄,世界欠他一個諾貝爾獎,時代欠他一個勳章
    葬身烈火卻緊抱文件的郭永懷先烈,含屈而死的中國衛星之父趙九章,放棄科研事業甘當伯樂的錢三強老先生,此外中國兩彈一星事業的背後還有兩個重量級的名字,葉企孫和趙忠堯。榮獲兩彈一星的院士之中,至少有一半人是葉企孫的弟子,其他兩彈一星榮譽獲得者也或多或少接受過老先生的指導,王淦昌、錢三強、彭桓武、趙九章、鄧稼先、朱光亞、鄧稼先、李政道等等科學家都是葉企孫老前輩的徒子徒孫,整個中國的物理界有一半江山都是老先生和他的學生打下來的。
  • 悼念「光纖之父」,用玻璃做導線是世界難題,他卻做到了
    光纖電纜是本世紀最重要的發明之一。光纖電纜以玻璃作介質代替銅,使一根頭髮般細小的光纖,其傳輸的信息量相等於一條飯桌般粗大的銅「線」。它徹底改變了人類通訊的模式,使「用一條電話線傳送一套電影」的幻想成為現實。1966年,高錕開始第一次在一篇論文中提出用玻璃纖維作為光波導用於通訊的理論。這個理論引起了世界通信技術的一次革命。
  • 「光纖通訊之父」高錕告別儀式在香港舉行
    10月8日上午,被譽為「光纖通訊之父」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告別儀式在香港殯儀館舉行。圖為告別儀式結束後高錕的子女持遺像走出殯儀館。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抵達香港殯儀館,林鄭月娥是告別儀式的扶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