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發文悼念光纖之父高錕

2021-01-15 IT之家

IT之家9月23日消息 今天下午,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在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離世,終年84歲。而作為高錕曾經擔任校長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也在今天發文,回顧了高錕的生平,同時發文悼念這位光纖之父。

以下是香港中文大學的悼文: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第三任校長、工程學榮譽講座教授及榮譽博士及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教授大紫荊勳賢於2018年9月23日離世,享年八十四歲。中大對高教授離世深感哀痛,並向高教授的家人致以深切慰問。

中大校長段崇智教授表示:「高教授是出類拔萃的學者,也是高等教育界高瞻遠矚的領袖,他作為中大第三任校長,在任內積極推動中大整體發展,建立穩固基礎,為有才之士開拓發展空間,成就超卓。高教授於科研方面亦力求創新,矢志追求卓越,其於光纖方面的研究,促成網際網路發展,為人類通信史寫下全新一頁。高教授的離世對中大、香港及全球學術界均是重大損失。大學同人將銘記高教授對中大及全球的重大貢獻,我謹代表中大教職員、同學及校友向高教授的家人致以深切慰問。」

高錕教授1933年於上海出生,曾負笈英國倫敦大學攻讀電機工程學,先後獲理學士學位和哲學博士學位。他曾於英國和美國著名的電訊工程機構工作。1966年,他首度提出光導纖維在通信上應用的基本原理,並開發了實現光通訊所需的輔助系統,促成網際網路的出現。高教授於1970年出任中大新成立的電子學系(現稱電子工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並為中大首位電子學講座教授;1985年獲頒授榮譽理學博士銜,1987年至1996年出任中大校長。高教授榮休後,一直擔任中大工程學榮譽講座教授。

高教授出任中大校長九年間,獨具遠見,積極籌建工程學院,凝聚五個學系的力量,集中在信息技術和電子工程的教育和研究,為學院多年來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此外,高教授成立了教育學院及多間研究所,開設多個新的本科及研究院課程,成功帶領中大擴充成為一所世界級研究型綜合大學。本科生人數由1987年的7,000多名增至1996年近13,000人。他亦於任內成立第四所成員書院-逸夫書院。

高錕教授首創將光纖應用於通信的研究,通信方式因光纖有了翻天覆地的改革,促進全球信息流通,造福全球社群。今天網際網路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科技,大大促進全球信息交流。因為光纖通信這個劃時代貢獻,高教授於2009年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也為他贏得「光纖之父」的美譽。此外,他在1996年獲英國皇家工程學會頒授菲臘王子獎,以及於2010年獲封為爵士。

歷年來高教授獲得之獎譽多如恆河沙數,包括美國富蘭克林研究所史特活.柏蘭亭獎章、瑞典艾力松基金會L·M·艾力松國際獎、美京美亞協會成就獎、美國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亞歷山大‧格林姆‧貝爾獎章、英國電機工程師學會法拉第獎章、日本創價大學榮譽博士、世界工程組織協會傑出工程成就金章、日本國際賞、英國皇家工程學院菲利普親王獎章、義大利帕多瓦大學電信工程學榮譽博士、美國國家工程學會查爾斯.史塔克.德瑞普獎、英國電機工程師學會國際演講獎章、香港星島集團2002年傑出領袖獎–創意/科技組別、千禧傑出工程師獎、大英帝國司令勳章、帕多瓦市章、義大利鑄幣局章及香港工程師學會榮譽大獎等。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亦以「高錕星」命名小行星。

中大與高錕教授的淵源長達近半世紀,自高教授於1970年成立中大電子學系以來,中大一直致力研發嶄新光纖通信技術,打造中大成為光纖通信研發的領先學府。他出任校長期間,研究勃旺,各科研究所先後成立,領導中大穩步發展,建樹良多;其科研成就改變了人類通信的模式,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更緊密,為社會帶來顯著的改變,其偉大貢獻至今仍為世人所稱頌。至今哲人雖萎,其貢獻永留青史。

相關焦點

  • 光纖之父高錕逝世 高錕一生最大成就發明光纖通訊
    原標題:「光纖之父」高錕辭世 香港特首及中文大學致以深切哀悼【環球網綜合報導】據香港媒體23日報導,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逝世,享年84歲。高錕一生最大成就,莫過於發明光纖通訊,也因如此,他有「光纖之父」之稱,享譽全球。
  • 「光纖之父」、諾獎得主、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高錕逝世,享年84歲
    香港01新聞9月23日報導,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逝世,享年84歲。高錕一生最大成就,莫過於發明光纖通訊,亦因如此,他有「光纖之父」之稱,享譽全球。高錕一生都離不開科學,曾為入讀心儀的電機工程系,刻意到英國留學。高錕在六十年代已提出光纖理論,但初時不獲認同,更被批評「痴人說夢」。然而,他並沒有放棄,更持續不懈研究,終獲得世人拜服的成就。
  • 諾貝爾獎得主高錕舉殯 香港送別「光纖之父」
    10月8日上午,被譽為「光纖通訊之父」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告別儀式在香港殯儀館舉行。圖為告別儀式結束後高錕的遺像被送上靈車。中新社記者 張煒 攝     中新社香港10月8日電 (記者 楊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上月辭世。其告別儀式8日上午在香港殯儀館舉行,眾多親友、市民到場向這位被譽為「光纖之父」的教授作最後的道別。
  • 「光纖通訊之父」高錕告別儀式在香港舉行
    10月8日上午,被譽為「光纖通訊之父」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告別儀式在香港殯儀館舉行。圖為告別儀式結束後高錕的子女持遺像走出殯儀館。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抵達香港殯儀館,林鄭月娥是告別儀式的扶靈人。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逝世 被譽為「光纖之父」
    新華社電(記者  丁梓懿  張雅詩)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23日在香港逝世,享年84歲。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3日對高錕辭世表示深切哀悼,並代表特區政府向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問。她表示,高錕出類拔萃,是香港人的驕傲。他是開發和應用光纖技術的先驅,為現代通訊科技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 諾獎得主高錕靈堂在香港設立 致祭者嘆其貢獻卓越
    中新社香港10月7日電 (記者 楊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上月辭世,香港社會各界紛紛表示哀悼。其靈堂本月7日在香港殯儀館設立,供公眾致祭。2004年初,高錕被證實患上早期阿茲海默症,為協助阿茲海默症患者和家屬,高錕及夫人黃美芸成立高錕慈善基金。
  • 「光纖之父」高錕逝世,曾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高錕高錕,1933年出生於上海,華裔物理學家,光纖通訊、電子工程專家,被譽為「光纖之父」,2018年9月23日,高錕病逝於香港,終年84歲。高錕在電磁波導和光纖製造方面獲得28項專利,由於高琨對光纖的研究成果,現在世界上有超過10億公裡的光纜為全球各地提供高速的數據傳輸。1933年11月4日,高錕在上海金山出生,在高錕15歲的時候,高錕一家遷往香港。高錕在中學畢業之後考入香港大學,後來又去往英國格林威治大學繼續深造。
  • 遲到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光纖之父」高錕
    實際上,演說由高錕夫人黃美芸代講,標題《一沙一世界》(Sand From CenturiesPast Send Future Voices Fast)為兩人共同擬定,內容則由香港友人整理,大多出自他的自傳《潮平岸闊——高錕自述》。。5 年前,「光纖之父」高錕被診斷出罹患阿茲海默症候群,即老年性痴呆,如今記憶和語言能力都嚴重衰退,很難說出哪怕一句完整的話。
  • 「光纖之父」、中科院外籍院士
    高錕一生最大成就,莫過於發明光纖通訊,亦因如此,他有「光纖之父」之稱,享譽全球。高錕一生都離不開科學,曾為入讀心儀的電機工程系,刻意到英國留學。 高錕在六十年代已提出光纖理論,但初時不獲認同,更被批評「痴人說夢」。然而,他並沒有放棄,更持續不懈研究,終獲得世人拜服的成就。
  • 悼念「光纖之父」,用玻璃做導線是世界難題,他卻做到了
    據環球網報導,9月23日,華裔物理學家、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逝世,享年84歲。製造出世界上的第一根光導纖維是高錕一生最偉大的成就,它為本世紀的信息高速公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光纖電纜以玻璃作介質代替銅,使一根頭髮般細小的光纖,其傳輸的信息量相等於一條飯桌般粗大的銅「線」。它徹底改變了人類通訊的模式,使「用一條電話線傳送一套電影」的幻想成為現實。1966年,高錕開始第一次在一篇論文中提出用玻璃纖維作為光波導用於通訊的理論。這個理論引起了世界通信技術的一次革命。1981年光纖系統成功問世,高錕被評為「光纖之父」,美譽傳遍世界。
  • 高錕並非光纖之父?看光纖技術的前世今生
    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於了高錕(Charles K. Kao),Willard Boyle和George Smith三位物理學家。第二張圖片是關於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評獎科學背景文章的第一頁,所謂「背景」說白了就是,某某人因為什麼方面的成就而得獎。
  • 高錕簡介
    個人經歷   英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1957)   英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附屬標準通訊實驗室(1960)   香港中文大學   電子學系教授及講座教授(1970-1974)   校長(1987-1996)   英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   首席科學家(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教授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前任校長高錕一九九六年在「高錕星」命名典禮上。 圖為香港中文大學向中新網提供 高錕。 圖為香港中文大學向中新網提供。中新社香港十月六日電原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光纖之父」高錕教授六日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 光纖之父高錕:遲來的榮耀
    高錕因為這篇論文,被稱為是「光纖之父」。然而,在真正被外界認可之前,高錕一度被諷刺是「痴人做夢」。  發表論文的時候,高錕正在英國標準電信實驗有限公司(STL)當工程師。當時正處於通訊事業的變革時代,傳統的電通信方式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很多研究者意識到是時候該改善通訊設施。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在港逝世
    新華社香港9月23日電(記者丁梓懿 張雅詩)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23日在香港逝世,享年84歲。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3日對高錕辭世表示深切哀悼,並代表特區政府向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問。她表示,高錕出類拔萃,是香港人的驕傲。
  • 高錕的中國故事
    其中一位是當年研發出LAS-CDMA的教授李道本,另一位就是剛剛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光纖之父」高錕。  謙和與堅持  得知記者為高錕而來,電話那頭原本沉穩的聲音多了幾分興奮,語調也一下高揚了起來。  如果說大陸通信業與高錕最相熟的人,恐怕非院士趙梓森莫屬。
  • 諾獎得主高錕:給我的?哦……挺好的
    年輕時的高錕     CFP供圖     2008年10月7日,香港中文大學何善衡工程學大樓裡,100多位師生站在一個大型諾貝爾獎證書的前面    而高錕也從一名普通的工程師變成了人們口中的「光纖之父」,他終於贏得了學界應有的尊敬。     為了這一刻,他等待了15年。
  • 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中國光纖通信之父逝世 | 緬懷
    文藝小仙本文字數:1600字閱讀耗時:6分鐘獲得過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享有光纖通訊之父譽稱的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高琨(Charles Kuen Kao)於本月23號在香港逝世,享年84歲。高博士於1933年11月4日出生於上海市金山區,當時金山區為江蘇省金山縣。
  • 高錕初中同窗憶昔日情 稱其沒有架子是謙謙君子
    高錕在該校一直念到初中,1948年時隨家移居香港,就讀於聖約瑟書院,未畢業又前往英國留學,先後取得倫敦大學理學士及哲學博士學位。陶正則在上海世界學校一直念到高中,解放後就讀華東人民革命大學。  時間如水,歲月如歌。提起高錕的經歷,這位「光纖之父」如何走上科學研究道路的,最終能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陶老師說:「他從小就是個愛科學的頑童。」
  • 他是中國光纖之父,曾憑一篇論文引世界通信革命,如今去世無人知
    光纖是本世紀一大重要發明,光纖雖小,它的作用卻堪稱巨大。一根頭髮絲般細小的光纖,其傳輸量等於飯桌大小的銅線,信息化時代正是通過這個細小的東西,加速向前邁進,說起光纖,我們必須談到一位華裔科學家,他是中國的光纖之父,當年曾憑一篇論文引世界通訊技術革命,如今去世無人知。他的名字叫高錕,1933年生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