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錕初中同窗憶昔日情 稱其沒有架子是謙謙君子

2020-12-03 搜狐網

  這幾天,美籍華裔科學家高錕獲得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消息讓全世界華人群情激奮。海內外評論說,他發明的光纖技術通信,是繼中國人發明印刷術、造紙、指南針和火藥之後的「第五大發明」,為今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網際網路和電話帶來方便。

  昨天下午,高錕小學及初中的同班同學、寧波大學圖書館退休教師陶正女士向本報記者獨家披露了高錕的情況。她激動地向記者表示:「他是我們同學的驕傲!更是我們華人的驕傲!」

  他從小就是個愛科學的頑童

  陶老師與高錕同齡,今年77歲了,均為1933年出生。她在寧波鄮山小學(地址在今鎮明中心小學)念到四年級時,因父親赴滬經商,她隨家轉學進入上海世界學校就讀,與高錕同班。

  上海世界學校根據每個學生進入學校的先後時間,統一編排學號。高錕學號為671號,而轉學進入的陶正學號為1115號,孫穗芳的學號為930號。陶老師回憶說,「根據這學號數的差異,說明高錕進入上海世界學校比我至少早二三年」。

  「當時的小夥伴日後不少人成了世界名人,如孫中山的孫女孫穗芳博士,我國食品毒理學學科創始人、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教授,著名電化學專家、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博士生導師蔡生民教授,美國菌類培植專家許維恭教授,著名普外科專家、上海新華醫院原院長、博士生導師張一楚教授等等。」陶老師說,「這所上海世界學校創辦於1936年,是為培養出國留學生的預備學校,校董會由李石曾、蔡元培、張靜江、吳稚暉、齊致和陶玄組成。」

  當時學校採取啟發式教學。比如開設生物課,讓學生自己寫出各類昆蟲的名稱,鼓勵學生越寫多越好。那時候,同學們都寫得很多很多。高錕靈機一動,甚至連「毛毛蟲」也寫上了,惹得老師們哈哈大笑。

  高錕在該校一直念到初中,1948年時隨家移居香港,就讀於聖約瑟書院,未畢業又前往英國留學,先後取得倫敦大學理學士及哲學博士學位。陶正則在上海世界學校一直念到高中,解放後就讀華東人民革命大學。

  時間如水,歲月如歌。提起高錕的經歷,這位「光纖之父」如何走上科學研究道路的,最終能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陶老師說:「他從小就是個愛科學的頑童。」

  陶老師說,高錕出生在上海金山張堰一戶書香人家,人才輩出。他祖父高吹萬是江南一帶有名的藏書家、詩人、書法家,叔叔高平子是赫赫有名的天文學家,父親高君湘也是有名的留美大律師。

  當時他們家的家境還算富裕,住在上海法租界一棟三層樓的房子裡。而三樓就成了高錕童年的實驗室。起初,他對化學最有興趣,嘗試製造「土炸彈」。用紅磷粉和氯酸鉀混合,加上水並調成糊狀,再摻入溼泥內,搓成一顆顆彈丸。待風乾之後扔下街頭,果然發生爆炸,幸好沒有傷及路人。高錕從小就對科學很有興趣,喜歡刨根問底,後來又迷上了無線電。

  在學校裡,他最喜歡和同學一起玩無線電,合作做實驗。與蔡民生同學(現北京大學博導)一起買來幾個真空管,自己動手組裝收音機。1996年3月在一次小學同學會上,高錕與蔡民生開玩笑說,「咱們以前就搞合作,如今你搞電化學,我搞光纖,要不再來次世紀大合作!」

  他是沒有一點架子的謙謙君子

  高錕念念不忘同學情。1996年3月,高錕在廣東珠海主持舉辦小學至初中的同學會。在那次同學會上,已經是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的高錕謙虛地說:「與其說,我是受家庭影響,不如說我受同學影響更多。」

  陶老師說,高錕為人十分謙和,樂於助人、沒有一點架子。他很和藹,為人低調,一點都看不出是大科學家,更有著翩翩的學者風範。讓陶老師印象最深的,就是高錕的這句話:「只要以自己的科研成果的產品為全人類提供服務,讓人們在生活中獲得便捷和快樂,這就是最大的回報。」

  高錕對同學們表示,「發明光纖,一個人有這樣的好運氣,能夠做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而且做出來的影響非常非常大,我感覺很滿足。拿到獎沒有拿到獎,對我來說沒有什麼意思;我實在不是一個太有趣的人,沒有什麼大喜大悲,一直以來都太過平穩。」

  「我的興趣受他人的影響很大。」高錕說,自己在小學的時候已經對化學,進而對科學產生了很大的興趣,這也是因為自己的同學中間,有幾個朋友都是常玩這種東西的。自己不懂得真正的危險性而去做,但有一個很好的自發性。

  「你可以說不聽話就是頑皮,但如果做一點不正常的東西,人家沒有做過的,那不應該算是頑皮的,那是小孩子的自由。」高錕如此為自己的童年「辯護」。他認為科學家必須保留自己的「童真」。

  陶老師說,高錕就是在科學家和「壞小孩」之間來回切換。以後他周遊列國,像傳道一樣到處推銷他的光纖,儘管當初幾乎無人相信世界上會存在無雜質的玻璃纖維,但從來沒有人阻止他「異想天開」的夢想。9年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的生涯,他同樣有條件去塑造學生們「自由的心靈」,塑造「敢於表達意見的文化」……「能夠做前所未有的事,我感覺很滿足」,這是高錕成功的最大秘密,也是那些朝思暮想諾貝爾獎而不得者最容易忽視的心境。

  如今,高錕夫婦定居在美國舊金山,每天生活相當有規律。高錕每周到附近的社區老人中心上體能鍛鍊課、手工課和音樂課。偶爾打網球、散步,早睡早起。

  當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消息公布後,陶老師他們許多同學打越洋電話去祝賀他。可惜高錕已患輕度老年痴呆症,不能親自接聽當年的小夥伴激動的聲音了。

  新聞連結

  高錕,1933年生於上海,1948年舉家遷往香港。1957年畢業於英國帝國理工學院電子工程系,是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藝術學會會員和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1987年至1996年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1996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早在1966年,高錕就首次提出將玻璃纖維和光用於通訊的理論,後來他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根光導纖維,獲得了「光纖之父」的稱號。1981年,第一個光纖系統面世,光纖取代了體積龐大、造價昂貴的銅纜。他因此獲得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高錕是繼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崔琦及錢永健之後,第八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華裔科學家。

  記者 陳旭欽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高錕:給我的?哦……挺好的
    據瑞典皇家科學院預計,如果將圍繞全球的玻璃纖維展開,其長度將達到10億公裡,足以環繞地球25000多圈,而且其長度還在以每小時數千公裡的速度增長。     而高錕也從一名普通的工程師變成了人們口中的「光纖之父」,他終於贏得了學界應有的尊敬。     為了這一刻,他等待了15年。
  • 諾獎得主高錕等待43年 成就被肯定自己不知(圖)
    據瑞典皇家科學院預計,如果將圍繞全球的玻璃纖維展開,其長度將達到10億公裡,足以環繞地球25000多圈,而且其長度還在以每小時數千公裡的速度增長。  而高錕也從一名普通的工程師變成了人們口中的「光纖之父」,他終於贏得了學界應有的尊敬。  為了這一刻,他等待了15年。
  • 諾獎得主高錕靈堂在香港設立 致祭者嘆其貢獻卓越
    中新社香港10月7日電 (記者 楊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上月辭世,香港社會各界紛紛表示哀悼。其靈堂本月7日在香港殯儀館設立,供公眾致祭。2004年初,高錕被證實患上早期阿茲海默症,為協助阿茲海默症患者和家屬,高錕及夫人黃美芸成立高錕慈善基金。
  • 光纖之父高錕逝世 高錕一生最大成就發明光纖通訊
    原標題:「光纖之父」高錕辭世 香港特首及中文大學致以深切哀悼【環球網綜合報導】據香港媒體23日報導,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逝世,享年84歲。高錕一生最大成就,莫過於發明光纖通訊,也因如此,他有「光纖之父」之稱,享譽全球。
  • 月夜憶舍弟
    未休兵:戰爭還沒有結束。  月夜憶舍弟的詩意/月夜憶舍弟的意思  戍樓上的更鼓聲隔斷了人們的來往,邊塞的秋天裡,一隻孤雁正在鳴叫。  從今夜就進入了白露節氣,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  有兄弟卻都分散了,沒有家無法探問生死。
  • 高錕的中國故事
    作為同行,趙梓森經常在各種國際會議場合遇見高錕,而高錕也先後來到武漢郵電科學院考察過兩次。  「友好,很友好。」一提起高錕,趙老首先做出的是這樣的評價。而這似乎也是認識高錕的人們對他的普遍看法——謙和,無論是他早年的科研夥伴、中年在企業裡的同事,抑或是後來他任校長的香港中文大學的師生,乃至如今每周陪他散步的一個拉丁裔小夥子。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教授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前任校長高錕一九九六年在「高錕星」命名典禮上。 圖為香港中文大學向中新網提供瑞典皇家科學院表示,高錕教授獲獎是因為他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做出了突破性成就。高錕教授在一九六六年發表「光通訊」基礎理論,提出以一條比頭髮絲還要細的光纖代替體積龐大的千百萬條銅線,用以傳送容量幾近無限的信息傳送,當時被外界笑稱為「痴人說夢」,但高錕教授的理論於九十年代被廣泛利用,造就了今天網際網路的大發展,被譽為「光纖之父」。
  • 高錕簡介
    「高錕星」命名典禮上香港中文大學前任校長高錕一九九六年在「高錕星」命名典禮上。圖為香港中文大學向中新網提供    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華裔科學家高錕以及美國科學家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這是高錕、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從左到右)的照片。
  • 遲到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光纖之父」高錕
    看到丈夫沒有任何反應,只有很恬淡的微笑,直爽的黃美芸著急地推了推他,忍不住代他回答了記者的問題。笑著笑著,高錕仿佛突然想起什麼,臉色有點漲紅,喉結動了動,嘴張了張,卻沒有說一個字。又停頓了一會,他搖搖頭,吶吶地用英語說:「You know, it is ... very difficult for me ... very difficult」(你知道,這太困難了)。
  • 諾獎得主高錕:與腦退化症抗爭的15年(上)
    聯合書院在港島,其理學院偏居堅巷,美國布蘭迪斯大學物理學博士陳方正在物理系任教,高錕在電子系擔任創系系主任。美國匹茲堡大學哲學博士金耀基也在這一年加盟新亞書院,遠在九龍農圃道。同在理學院,陳方正與高錕相識,但交往並不多。在陳方正印象中,那時的高錕,「一臉笑容可掬,無憂無求的童子軍模樣,既不擺架子也沒有機心,只是按部就班,老老實實做他的系主任」,但又「頗有點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味道」。
  • 61 名抗戰老兵相聚南京,憶崢嶸歲月訴戰友之情
    61 名抗戰老兵相聚南京,憶崢嶸歲月訴戰友之情 2018-10-16 09:52:00 來源:     現代快報訊 10 月 14 日,來自江浙滬地區的 61 名抗戰老兵相聚南京,一起歡度重陽佳節。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在港逝世
    新華社香港9月23日電(記者丁梓懿 張雅詩)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23日在香港逝世,享年84歲。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3日對高錕辭世表示深切哀悼,並代表特區政府向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問。她表示,高錕出類拔萃,是香港人的驕傲。
  • 諾獎得主高錕:與腦退化症抗爭的15年(下)
    高錕回來了,一些慶祝活動又在等著他:香港郵政特地為他發行一款通用郵票小型張,並向高錕慈善基金捐款20萬港幣;中大舉行高錕雕像揭幕典禮,香港特區政府舉行大紫荊勳章授勳儀式等。活動塵埃落定,同事們紛紛去看他。大家發現,他跟以前變化很大。他出去活動時,一定要高夫人陪著,而且開始不認得人。昔日平易近人的他,似乎戒心很重,像保護自己一樣,拒人於千裡之外。
  • 光纖之父高錕:遲來的榮耀
    高錕因為這篇論文,被稱為是「光纖之父」。然而,在真正被外界認可之前,高錕一度被諷刺是「痴人做夢」。  發表論文的時候,高錕正在英國標準電信實驗有限公司(STL)當工程師。當時正處於通訊事業的變革時代,傳統的電通信方式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很多研究者意識到是時候該改善通訊設施。
  • 香港中文大學發文悼念光纖之父高錕
    IT之家9月23日消息 今天下午,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在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離世,終年84歲。而作為高錕曾經擔任校長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也在今天發文,回顧了高錕的生平,同時發文悼念這位光纖之父。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逝世 被譽為「光纖之父」
    新華社電(記者  丁梓懿  張雅詩)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23日在香港逝世,享年84歲。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3日對高錕辭世表示深切哀悼,並代表特區政府向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問。她表示,高錕出類拔萃,是香港人的驕傲。他是開發和應用光纖技術的先驅,為現代通訊科技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 高錕獲得諾貝爾獎 曾與鄧小平入選亞洲風雲人物
    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高錕、博伊爾和史密斯(從左至右)高錕(資料圖)快訊:2009年諾貝爾物理獎三人分享 「光纖之父」高錕獲獎中新網10月6日電 瑞典皇家科學院6日宣布,華人科學家高錕以及兩名美國科學家韋拉德-博伊爾(Willard Boyle)和喬治-史密斯(George Smith)獲得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以獎勵他們在光纖和半導體領域上的開創性研究。
  • 諾貝爾獎得主高錕舉殯 香港送別「光纖之父」
    圖為告別儀式結束後高錕的遺像被送上靈車。中新社記者 張煒 攝     中新社香港10月8日電 (記者 楊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上月辭世。其告別儀式8日上午在香港殯儀館舉行,眾多親友、市民到場向這位被譽為「光纖之父」的教授作最後的道別。
  • 「光纖之父」、諾獎得主、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高錕逝世,享年84歲
    香港01新聞9月23日報導,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逝世,享年84歲。高錕一生最大成就,莫過於發明光纖通訊,亦因如此,他有「光纖之父」之稱,享譽全球。高錕一生都離不開科學,曾為入讀心儀的電機工程系,刻意到英國留學。高錕在六十年代已提出光纖理論,但初時不獲認同,更被批評「痴人說夢」。然而,他並沒有放棄,更持續不懈研究,終獲得世人拜服的成就。
  • 【靜夜有聲】憶江南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詩詞是白居易的《憶江南》。 絕句·遲日江山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