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美籍華裔科學家高錕獲得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消息讓全世界華人群情激奮。海內外評論說,他發明的光纖技術通信,是繼中國人發明印刷術、造紙、指南針和火藥之後的「第五大發明」,為今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網際網路和電話帶來方便。
昨天下午,高錕小學及初中的同班同學、寧波大學圖書館退休教師陶正女士向本報記者獨家披露了高錕的情況。她激動地向記者表示:「他是我們同學的驕傲!更是我們華人的驕傲!」
他從小就是個愛科學的頑童
陶老師與高錕同齡,今年77歲了,均為1933年出生。她在寧波鄮山小學(地址在今鎮明中心小學)念到四年級時,因父親赴滬經商,她隨家轉學進入上海世界學校就讀,與高錕同班。
上海世界學校根據每個學生進入學校的先後時間,統一編排學號。高錕學號為671號,而轉學進入的陶正學號為1115號,孫穗芳的學號為930號。陶老師回憶說,「根據這學號數的差異,說明高錕進入上海世界學校比我至少早二三年」。
「當時的小夥伴日後不少人成了世界名人,如孫中山的孫女孫穗芳博士,我國食品毒理學學科創始人、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教授,著名電化學專家、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博士生導師蔡生民教授,美國菌類培植專家許維恭教授,著名普外科專家、上海新華醫院原院長、博士生導師張一楚教授等等。」陶老師說,「這所上海世界學校創辦於1936年,是為培養出國留學生的預備學校,校董會由李石曾、蔡元培、張靜江、吳稚暉、齊致和陶玄組成。」
當時學校採取啟發式教學。比如開設生物課,讓學生自己寫出各類昆蟲的名稱,鼓勵學生越寫多越好。那時候,同學們都寫得很多很多。高錕靈機一動,甚至連「毛毛蟲」也寫上了,惹得老師們哈哈大笑。
高錕在該校一直念到初中,1948年時隨家移居香港,就讀於聖約瑟書院,未畢業又前往英國留學,先後取得倫敦大學理學士及哲學博士學位。陶正則在上海世界學校一直念到高中,解放後就讀華東人民革命大學。
時間如水,歲月如歌。提起高錕的經歷,這位「光纖之父」如何走上科學研究道路的,最終能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陶老師說:「他從小就是個愛科學的頑童。」
陶老師說,高錕出生在上海金山張堰一戶書香人家,人才輩出。他祖父高吹萬是江南一帶有名的藏書家、詩人、書法家,叔叔高平子是赫赫有名的天文學家,父親高君湘也是有名的留美大律師。
當時他們家的家境還算富裕,住在上海法租界一棟三層樓的房子裡。而三樓就成了高錕童年的實驗室。起初,他對化學最有興趣,嘗試製造「土炸彈」。用紅磷粉和氯酸鉀混合,加上水並調成糊狀,再摻入溼泥內,搓成一顆顆彈丸。待風乾之後扔下街頭,果然發生爆炸,幸好沒有傷及路人。高錕從小就對科學很有興趣,喜歡刨根問底,後來又迷上了無線電。
在學校裡,他最喜歡和同學一起玩無線電,合作做實驗。與蔡民生同學(現北京大學博導)一起買來幾個真空管,自己動手組裝收音機。1996年3月在一次小學同學會上,高錕與蔡民生開玩笑說,「咱們以前就搞合作,如今你搞電化學,我搞光纖,要不再來次世紀大合作!」
他是沒有一點架子的謙謙君子
高錕念念不忘同學情。1996年3月,高錕在廣東珠海主持舉辦小學至初中的同學會。在那次同學會上,已經是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的高錕謙虛地說:「與其說,我是受家庭影響,不如說我受同學影響更多。」
陶老師說,高錕為人十分謙和,樂於助人、沒有一點架子。他很和藹,為人低調,一點都看不出是大科學家,更有著翩翩的學者風範。讓陶老師印象最深的,就是高錕的這句話:「只要以自己的科研成果的產品為全人類提供服務,讓人們在生活中獲得便捷和快樂,這就是最大的回報。」
高錕對同學們表示,「發明光纖,一個人有這樣的好運氣,能夠做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而且做出來的影響非常非常大,我感覺很滿足。拿到獎沒有拿到獎,對我來說沒有什麼意思;我實在不是一個太有趣的人,沒有什麼大喜大悲,一直以來都太過平穩。」
「我的興趣受他人的影響很大。」高錕說,自己在小學的時候已經對化學,進而對科學產生了很大的興趣,這也是因為自己的同學中間,有幾個朋友都是常玩這種東西的。自己不懂得真正的危險性而去做,但有一個很好的自發性。
「你可以說不聽話就是頑皮,但如果做一點不正常的東西,人家沒有做過的,那不應該算是頑皮的,那是小孩子的自由。」高錕如此為自己的童年「辯護」。他認為科學家必須保留自己的「童真」。
陶老師說,高錕就是在科學家和「壞小孩」之間來回切換。以後他周遊列國,像傳道一樣到處推銷他的光纖,儘管當初幾乎無人相信世界上會存在無雜質的玻璃纖維,但從來沒有人阻止他「異想天開」的夢想。9年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的生涯,他同樣有條件去塑造學生們「自由的心靈」,塑造「敢於表達意見的文化」……「能夠做前所未有的事,我感覺很滿足」,這是高錕成功的最大秘密,也是那些朝思暮想諾貝爾獎而不得者最容易忽視的心境。
如今,高錕夫婦定居在美國舊金山,每天生活相當有規律。高錕每周到附近的社區老人中心上體能鍛鍊課、手工課和音樂課。偶爾打網球、散步,早睡早起。
當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消息公布後,陶老師他們許多同學打越洋電話去祝賀他。可惜高錕已患輕度老年痴呆症,不能親自接聽當年的小夥伴激動的聲音了。
新聞連結
高錕,1933年生於上海,1948年舉家遷往香港。1957年畢業於英國帝國理工學院電子工程系,是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藝術學會會員和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1987年至1996年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1996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早在1966年,高錕就首次提出將玻璃纖維和光用於通訊的理論,後來他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根光導纖維,獲得了「光纖之父」的稱號。1981年,第一個光纖系統面世,光纖取代了體積龐大、造價昂貴的銅纜。他因此獲得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高錕是繼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崔琦及錢永健之後,第八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華裔科學家。
記者 陳旭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