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鑷之父去世 曾獲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20-09-30 Future遠見

FUTURE | 遠見 暮成雪 選編

近日,美國科學家,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Arthur Ashkin近日逝世,享年98歲。Ashkin 被稱作是雷射輻射壓力之父,獲得了許多該領域的「第一」。



Arthur Ashkin1947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1952年在康奈爾大學獲得核物理博士學位。20世紀60年代後期,他開始用雷射操縱微粒,1986年發明了「光鑷」。


Ashkin被稱作是雷射輻射壓力之父,獲得了許多該領域的「第一」:他第一個觀察到原子上的光學梯度力、第一個對原子進行雷射冷卻、第一個觀察原子光學俘獲。基於這些研究,Ashkin將這項工作擴展到捕獲和操縱細菌,病毒和細胞等生物材料。Ashkin利用「光鑷」探索細胞內部,操縱其內部結構,並為理解人體正常和患病狀態的新方法奠定基礎。


2018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因其「光鑷及其在生物系統中的應用」 將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Arthur Ashkin,另一半授予Gérard Mourou和Donna Strickland。據悉,Arthur Ashkin還打破了諾貝爾獎獲得者最高年齡的紀錄。


光鑷,可理解成「用光做成的子」,普通的鑷子,是有形的夾取物體的器具,靠與物體之間的摩擦力來夾住物體;光鑷是一隻無形的鑷子,它操縱微粒不是靠機械力或者物體之間的摩擦力,而是靠光輻射梯度力和光輻射散射力形成的光輻射力阱,將落入阱內的原子、微粒囚禁。



光輻射與在其中的原子、物質微粒之間發生能量和動量交換,使得光輻射對物質產生壓力。產生的力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光輻射被原子、微粒散射、反射和吸收而產生作用力,它稱為散射力;另一類是光輻射強度的空間分布不均勻而給原子、微粒產生的作用力,它稱為梯度力。


任意光束都可以看成大量光子的集合,光子具有動量,當光子與原子和微粒發生相互作用時,它們將受到光散力的作用。原子受到光輻射的散射力相比之下非常大,比它的重力高出4000倍,在光強度高的光束作用下,如在高功率雷射作用下,多個光子被吸收對原子可以產生更強的作用力,比如當3個光子吸收時,原子受到的散射力大約為單個光子吸收過程的3倍,即,是其自身重力的一萬多倍;粒子受到的光輻射散射力的大小,分析起來比較複雜:當微粒的尺寸遠小於光的波長時,散射力的大小與雷射功率和微粒直徑的6次方成正比,當微粒尺寸遠大於光的波長時,散射力的大小大約是其重力的萬萬倍。


原子、分子受到的光輻射梯度力,是由於原子和分子被看成一個等效的偶極子——即,一個正電荷和一個負電荷組成的系統,當原子和分子受到光電場強度分布不均勻時,電偶極矩的正、負電荷受到的作用力大小和方向都不同,此時,偶極矩將發生平移或者轉動,原子和分子受到的光輻射梯度力,其方向跟輻射光的頻率和偶極子的共振頻率的大小對比有關,可以將其吸引到強光區,也可以把原子推向弱光區;微粒受到的光輻射梯度力,分情況分析:當微粒的尺寸遠小於光波波長時,其梯度力可以束縛微粒,也可以驅散微粒;當微粒尺寸大於光波波長,則可以用幾何光學與光子動量轉移來處理和分析微粒受到的光束作用力。


光散射力和光梯度力可以構成力阱,將落入阱內的原子、微粒囚禁。如果用平行光束相向照射原子,便可構成一個約束力阱,限制原子的自由運動,如果採用6束光束,從上下、左右相向交叉傳播,將使得原子朝任何方向運動都受到阻尼,仿佛是將它們黏膠在光束交叉的地方;匯聚光束梯度力阱:粒子在光強非均勻分布的光束中將受到梯度力作用,驅趕它往光強的方向移動,粒子也受到散射力,驅趕它往光束傳播的方向移動。可以設想構造光強分布適當的光束,讓粒子所受到的梯度力方向話
受到的散射力方向相反,而作用力的大小又幾乎一樣,在這樣的布局光束中的某個位置上,粒子受到的作用力將達到平衡,並被「俘獲」在這個位置上,或者說這樣的光束構造了一個勢阱,能夠囚禁粒子。——這就是光鑷的原理。



強聚焦的雷射束在光束傳播方向上和與之垂直的平面上同時形成梯度力光阱,即形成三維梯度力光阱,它可以捕獲原子、微粒,並把它們囚禁在光阱中心。利用光阱可以操縱原子、微粒,而且這種操作是在基本不影響周圍環境的情況下實施的。同時,光束對原子以及微粒不構成機械損傷,所以這種操作又是無損傷的。這是一種十分珍貴的特徵。


利用光束力阱不僅可以捕獲微粒,而且還可以方便的在三維空間拖動微粒,使之在空間上準確定位和移動,於是便開發出一種新的微型操控技術,稱為「
光鑷技術」。


光鑷技術作為一種微位移特有操控手段和粒子間微小相互作用的探針,在研究活體的實時動態,具有無機械接觸、
機械損傷、遙控、不幹擾粒子周圍環境等突出特點,在生物學和醫學領域,利用這一特徵可以進行分選粒子或細胞,可以深入研究活體細胞和生物大分子個體行為,捕獲單個細胞甚至在細胞內操縱細胞器,完成注入細胞融合、染色體切割與分選、細胞轉基因操縱、細微手術等精細操作。



光鑷技術是探索生命運動規律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在動植物基因工程、農產品改良育種等領域有重要意義,還可以用來探測生物細胞以及分子馬達的動力學特性、DNA摺疊、細胞膜彈性參數的測量以及分散體系的研究。在原子物理學的研究中,光鑷技術可以用來捕獲、冷卻原子,製造原子鐘。在納米生物科技領域,它是生物分子器件組裝的理想工具;在工業領域,它可以用於對微小零部件和物體進行加工、調整、裝配等微操作,如微齒輪的抓取和釋放等。


光鑷技術的發展,使得光鑷家族不斷壯大,現在已經由最先的單光束光鑷發展的到多光束光鑷、特殊光束光鑷、致微粒旋轉光鑷、致樣品分選光鑷、飛秒雷射光鑷等。還有一些特殊用途的光鑷,如全息光鑷、分時掃描光鑷(又可細分為聲光偏轉陣列光鑷、衍射光學元件光鑷、空間光調製器陣列光鑷)、多光束幹涉光鑷、光纖光鑷(又可細分為雙光纖多光纖光鑷、單光纖光鑷,而單光纖光鑷又可細分為端面拋物線形光纖光鑷、端面大錐角形光纖光鑷)。

--OFweek雷射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Future遠見 更多精彩內容等你來看

相關焦點

  • 時隔55年 女性再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昨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新華社記者 葉平凡 攝唐娜·斯特裡克蘭  系歷史上第三位女性獲獎者;美法加3位科學家因雷射物理學領域突破性貢獻獲獎  據諾貝爾獎官網,當地時間10月2日中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阿瑟·
  • 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Arthur Ashkin 去世
    物理學獎獲得者Arthur Ashkin 近日逝世,享年98歲。Arthur Ashkin 1947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1952年在康奈爾大學獲得核物理博士學位。20世紀60年代後期,他開始用雷射操縱微粒,1986年發明了「光鑷」。
  • 201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三位究竟什麼來頭
    就在剛剛手機上彈出一條消息,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名單公布,作為一名物理學專業學生這是小編最關注的一件事。我們知道這次獲得者分為兩組,三人共享諾貝爾獎,一組是美國物理學家亞瑟·阿什金,因為光鑷極其生物系統中的應用獲得此獎,另外一組是法國物理學家傑拉德·莫羅和加拿大物理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因為發明高強度、超短雷射脈衝獲得此獎。今天就了解了解這三位科學家究竟是什麼來路。亞瑟·阿什金,出生於1922年的美國物理學家,掰指頭數數年齡已經96歲高齡。
  • 美、法、加科學家分享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6位華人曾獲此獎
    新京報快訊(記者陳沁涵)北京時間10月2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Arthur Ashkin、法國科學家 Gérard Mourou和加拿大科學家Donna Strickland,表彰他們「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
  • 「光纖之父」高錕逝世,曾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高錕高錕,1933年出生於上海,華裔物理學家,光纖通訊、電子工程專家,被譽為「光纖之父」,2018年9月23日,1971年,世界上出現了第一條1公裡光纖,1981年,世界上第一個光纖通訊系統正式啟用,全世界也掀起了一場光纖通信的革命。高錕也因此獲得了「光纖之父」的美譽。
  • 諾貝爾物理學獎再次頒給女性 美法加科學家同獲殊榮
    來源:券商中國被視為諾貝爾獎「C位」的物理學獎迎來2018年的三位獲獎者!據AI商業周刊報導,自諾貝爾獎1901年首次頒獎以來,物理學獎是華人拿獎最多的獎項,共有6位華人科學家獲此殊榮,分別是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朱棣文、崔琦以及高錕。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光纖之父高錕於今年9月23日在香港辭世,享年84歲。兩大發明物:光鑷和高強度雷射脈衝今年的獲獎者有兩組,一是美國物理學家 Arthur Ashkin,原因是發明了「光鑷」。
  • 解讀2018年諾貝爾物理獎:關注雷射物理學領域創新發展
    新華網上海11月29日電(李浩)昨日,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新華網「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科協大講壇管理辦公室共同承辦的「解讀2018年諾貝爾物理獎」活動在上海啟動。
  • 利用光之力操控細胞,光鑷「爆冷」奪下諾貝爾物理學獎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大阪大學 張昊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2日17點50分正式揭曉,發明光鑷技術的美國物理學家,阿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以及開創了啁啾脈衝放大技術的唐娜·斯特裡克蘭(Donna Strickland)、 熱拉爾·穆魯(Gérard Mourou)共同分享了該獎項
  • 了解諾貝爾物理學獎
    ;瑞典語:Nobelpriset i fysik)是根據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五個諾貝爾獎之一,該獎旨在獎勵那些對人類物理學領域裡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190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首次頒發。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甄選委員會通常在每年10月公布得主。頒獎典禮於每年12月10日,即諾貝爾逝世周年紀念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並由瑞典國王親自頒獎 。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天體物理學5年3次獲諾獎
    該獎項旨在獎勵那些對人類物理學領域裡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獎金,每年的獎項候選人由瑞典皇家科學院的院士、諾貝爾物理和化學獎評委員會委員、曾被授與諾貝爾物理或化學獎金的科學家、在烏普薩拉、隆德、奧斯陸、哥本哈根、赫爾辛基大學、卡羅琳醫學院和皇家理工學院永久或臨時任職的物理學和化學教授等推薦。截至2018年,只有三名女性科學家獲得物理學獎。
  • 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去世,享年94歲
    中新網11月13日消息,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當地時間12日晚,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逝世,享年94歲。當地時間11月12日晚,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逝世,享年94歲。圖為小柴昌俊生前接受採訪時的畫面。
  • 數讀「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們與物理學獎」擦肩而過
    百年前,物理學曾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學科,也是1895年、瑞典著名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要求設立五大獎項的遺囑中,最先被提到的領域。這樣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你了解多少?資料圖:2018年10月2日,諾獎委員會宣布,美國科學家阿希金 、法國學者穆胡和加拿大科學家斯特裡克蘭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 三位日裔科學家獲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迄今已有22名日本人獲諾獎
    中村修二,日本電子工程學家,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與青紫色雷射二極體的發明者,世稱「藍光之父」。現任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教授、愛媛大學客座教授。 2009年,中村修二獲得日本人首座哈維獎。迄今已有22名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1、湯川秀樹(1949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2、朝永振一郎(1965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3、川端康成(196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4、江崎玲於奈(1973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5、佐藤榮作(1974年獲和平獎)6、福井謙一(1981年獲諾貝爾化學獎)7、利根川進(1988
  • 諾貝爾物理學獎2018年得主Arthur Ashkin去世
    賈浩楠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9月21日,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rthur Ashkin在美國新澤西的家中去世,終年98歲。1947年,他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獲得物理學學位。
  • 光鑷原理淺談——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
    光鑷技術由來已久,阿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 )在1986年就發明了第一代光鑷。經過30多年的發展,光鑷技術已經越來越成熟,並應用在生物學、物理學、醫學等領域。這裡我們將儘量通俗地介紹光鑷的原理。 光鑷,簡單來講,就是用雷射來俘獲、操縱、控制微小粒子的技術。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
    數說迄今共4名女性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物理學獎已經頒發100多次。宏觀至宇宙探索,微觀至原子結構,都是物理學獎得主們的研究領域。回顧過去頒發的這個獎項,能發現不少有趣的數字。114次:自1901年首次頒獎至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已頒發114次。
  • 「光鑷」之父逝世:利用光之力操控細胞,曾為最高齡諾獎得主
    亞瑟 · 阿什金(Arthur Ashkin)於 9 月 21 日在新澤西州拉姆森的家中去世,享年 98 歲。因成功探索如何利用雷射束抓取粒子、原子、分子和活細胞,以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阿什金獲得 2018 年的諾貝爾獎,他稱自己的發明為「光鑷」。
  • 鋰電池之父們獲諾貝爾化學獎,讓我們拿起手機致敬!
    Goodenough)  古迪納夫是一位固體物理學家,於1922年出生於德國,現已有97歲高齡。他使鋰電池體積更小、容積更大、使用更穩定,被稱為「鋰電池之父」。很多「XX之父」都因去世而無緣得獎,但古迪納夫則相對幸運,這得益於重要的一點——他是諾貝爾獎歷史上最高齡的獲獎者。  目前,古迪納夫就職於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任該校機械工程和材料科學教授。
  • 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三名科學家共同分享
    當地時間2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了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名單,本年度獲獎者為:美國科學家阿瑟·阿什金、法國科學家熱拉爾·穆魯和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阿瑟·阿什金,以表彰他在「光學鑷子及其在生物系統中的應用」方面的貢獻,另外一半授予熱拉爾·穆魯和唐娜·斯特裡克蘭,以表彰他們「生成高強度,超短光脈衝的方法」。
  • 2018諾貝爾三大獎,都被生物學帶著節奏走
    阿利森和本庶佑獲得201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就在於兩位科學家通過研究提出了一種與主流思潮不同的治療癌症的新思路。因此,201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其實是獎勵科學家的觀念創新和創新成果。再說阿什金、莫柔和史翠克蘭獲得201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是在雷射物理學領域獲得成果,這與生物有一毛錢的關係嗎?當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