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鑷」之父逝世:利用光之力操控細胞,曾為最高齡諾獎得主

2020-10-03 DeepTech深科技

亞瑟 · 阿什金(Arthur Ashkin)於 9 月 21 日在新澤西州拉姆森的家中去世,享年 98 歲。因成功探索如何利用雷射束抓取粒子、原子、分子和活細胞,以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阿什金獲得 2018 年的諾貝爾獎,他稱自己的發明為「光鑷」。

他的女兒在 9 月 28 日向《紐約時報》證實了他的死訊。

光鑷——更確切地說是光學阱,是利用高度聚焦的雷射束的壓力來操縱從原子到活細胞的微觀物體,如病毒和細菌。

這一功能在研究和理解生命基本組成部分的科研工作中,具有開創性的實際應用。時至今日,科研人員已經在廣泛使用光鑷。

阿什金的 「鑷子」 是用一束通過微小的放大鏡製造出來的相干的單色雷射。透鏡為雷射創造了一個焦點,粒子被吸引到這個焦點附近並被固定在那裡,不能移動。

圖 | 亞瑟 · 阿什金 (來源:諾貝爾獎網站)

阿什金髮明光鑷的過程,純屬偶然。

1966 年,阿什金擔任貝爾實驗室雷射研究部門的負責人。一次,他正在菲尼克斯參加學術討論會。會中,他聽到兩位研究人員在討論一件奇怪的事情,是他們在研究六年前發明的雷射時發現的:光束內的塵埃粒子前後傾斜。他們推測,可能是光壓力的原因。

阿什金進行了計算,最終得出不是光壓力——最有可能的是熱輻射。但這項研究重新點燃了阿什金童年時對光壓力的熱情。

光排斥一切,包括人,因為它包含了數以萬計被稱為光子的微小粒子。大多數時候,光的壓力是無關緊要的,比如人對此是沒有感覺的。但阿什金認為,如果物體足夠小,就可以用雷射控制它們。

阿什金用一個微小的透明玻璃球做實驗,雷射的光子可以穿過這個玻璃球,發現確實能夠推動它。但意外的是,小球被吸引到光束的中心,並固定在那裡。

這一現象的原因與一個永恆的物理定律有關:動量守恆。當光子通過小球並被它偏轉時,球體的運動方向與偏轉光子的運動方向相反。因為在光束的中心有更多光子,所以球體被推向中心。

阿什金意識到,使用兩束相對的光束,就有可能捕獲並移動微小的物體。這一發現具有裡程碑意義,相關文章發表在 1970 年的《物理評論快報》上。

16 年後,阿什金和包括朱棣文在內的幾位同事,實現了光鑷的第一次實際應用,他們通過一束雷射穿過透鏡來操縱微觀物體。這篇研究論文再次登上《物理評論快報》。朱棣文使用光鑷冷卻和捕獲原子,這是一項突破,他也因此與另兩位學者共同分享了 1997 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諾貝爾委員會在頒獎時沒有認可阿什金所做的基礎性工作。這讓他很惱火,但並未影響他的科研探索,他開始將光鑷用於另一種目的:捕捉活的生物體和生物材料。

最初,其他科學家並不看好這一設想。

直到阿什金能夠捕捉到包括單細胞草履蟲的亞細胞結構和一種攻擊菸草植物的小病毒。這樣一來,觀察 DNA 的複製過程就成為可能。

圖 | 亞瑟 · 阿什金在實驗室 (來源: LASER FEST)

阿什金獲得了 2018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與法國的傑拉德 · 莫魯和加拿大的唐娜 · 斯特裡克蘭分享,兩人各獲得四分之一。96 歲的他成為了當時最高齡的諾獎得主。第二年,約翰 ·B· 古迪納夫以 97 歲的高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阿什金於 1922 年 9 月 2 日出生在布魯克林。他的哥哥朱利葉斯也是一名物理學家,在二戰期間秘密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詹姆斯 · 麥迪遜高中畢業後,亞瑟跟隨朱利葉斯到哥倫比亞大學求學。他在哥倫比亞輻射實驗室研究磁控管,磁控管產生的微波,是雷射的前身。

1947 年,阿什金博士於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在康奈爾大學學習核物理。1952 年在康奈爾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他加入了貝爾實驗室,並在那裡工作直到 1992 年退休。1963 年到 1987 年,他引領了實驗室的雷射科學部門。

除了光鑷,阿什金還發現了光折變效應。光折變效應可以暫時改變材料 (尤其是晶體) 對光的散射或彎曲。這種效果的實際用途包括製作臨時全息圖。科學家們認為,這將導致更強大的計算機使用光而不是電來存儲數據。

阿什金擁有 47 項專利,並於 2013 年入選美國發明家名人堂。

阿什金從貝爾實驗室退休後並沒有停止他的研究。當他收到獲諾貝爾獎的消息時,正在自家地下室裡進行一個改善太陽能收集的項目。而當被問及是否會慶祝時,他說:「我正在寫論文。我不喜歡慶祝舊事物。」

相關焦點

  • 利用光之力操控細胞,光鑷「爆冷」奪下諾貝爾物理學獎
    其中的光鑷雖然內涵深奧,但其實稍加簡介就能讓普通人建立概念。今天,我們就先試著讓大家了解一下這個能夠以光的力量來操縱細胞的諾獎成就。光鑷誕生的發想——光之力伴隨著上世紀60年代以來雷射束流相關的產生、控制技術的進展,利用光來操作微小物體的"光鑷"隨之登上了歷史舞臺。
  • 光鑷之父去世 曾獲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Arthur Ashkin近日逝世,享年98歲。Ashkin 被稱作是雷射輻射壓力之父,獲得了許多該領域的「第一」。基於這些研究,Ashkin將這項工作擴展到捕獲和操縱細菌,病毒和細胞等生物材料。Ashkin利用「光鑷」探索細胞內部,操縱其內部結構,並為理解人體正常和患病狀態的新方法奠定基礎。
  • 諾獎得主是個愛開跑車的拉風漢子?你所不知道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次諾獎頒獎詞中,尤其強調其在生物領域的應用。例如對細胞和DNA分子的精確操控。由於光是「無形」的,它對實驗操控對象是無損的。就在兩個多月前,日本科學家開發出了利用光自由操縱人類的內源性蛋白定位的技術,在全球首次利用光成功操縱了細胞分裂(紡錘體)的排列。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rthur Ashkin去世,他發明了「雷射鑷子」,曾抱怨被諾獎遺忘
    他的故事十分傳奇,參與過美國核武器研究、諾獎靈感來自無意聽到的對話,後來卻被同組華人科學家「搶」走了諾獎……這位為廣大科研人員提供「生產工具」的Arthur Ashkin,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歷?放棄核武器,轉投雷射研究1922年9月2日,Arthur Ashkin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區。Ashkin家是來自烏克蘭的猶太裔移民。
  • 20世紀物理學巨人、諾獎得主菲利普安德森逝世,享年96歲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系教授William Bialek等多位科學家在社交媒體上發布消息,美國理論物理學家菲利普安德森(Philip Warren Anderson)於當地時間3月29日逝世,享年96歲。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rthur Ashkin去世,他發明了「雷射鑷子」,曾...
    他的故事十分傳奇,參與過美國核武器研究、諾獎靈感來自無意聽到的對話,後來卻被同組科學家「搶」走了諾獎……這位為廣大科研人員提供「生產工具」的Arthur Ashkin,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歷?放棄核武器,轉投雷射研究1922年9月2日,Arthur Ashkin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區。
  • 光鑷:基於雷射技術綻放出的綺麗之花
    經典光學主要是以電磁輻射本身為研究對象,而近代光學的發展則是以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為主要研究內容。自20世紀60年代雷射的誕生,強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產生了一系列非線性效應,使光學領域煥然一新。光鑷是80年代基於雷射技術綻放出來的一朵綺麗之花,光鑷技術將光具有動量屬性的一面展現得淋漓盡致,她不僅豐富和推進了光學領域的發展,也為光學聯合眾多姊妹學科搭建了一座橋梁,彰顯出她獨特的魅力。光鑷是由光形成的一種特殊工具,類比人們常用的機械鑷子,光鑷是「無形」的,它能夠對微粒實施無損無菌操控、視屏動態跟蹤、進行微小力的測量。
  • 發明DNA測序法的兩次諾獎得主桑格逝世
    原標題:發明DNA測序法的兩次諾獎得主桑格逝世他是第四位兩度諾獎得主,唯一兩獲化學獎的諾獎得主,唯一兩獲諾獎的英國人。他被認為是20世紀世界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根據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11月20日證實的消息,桑格是19日在劍橋一家醫院熟睡中去世的。  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前主任科林·布萊克莫爾教授說,桑格發明的兩項技術打開了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和基因組學研究領域的大門。
  • 新一代光鑷--全息光鑷
    它不僅能構成各種功能的光阱,並且還能實現三維光阱陣列,並且帶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發展。科學家Grier預言,全息光鑷將引發光學操縱的一場技術革命。全息光鑷的原理全息元件是構成全息光鑷的關鍵元件,它是利用底片記錄物光和參考光所形成的幹涉圖樣,物光場再現時,只需用原來的參考光照射全息元件,即可獲得重建的物光場。
  • 最高齡的諾獎得主
    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瑞典科學家託馬斯·林達爾、美國科學家保羅·莫德裡奇和擁有美國、土耳其雙重國籍的科學家阿齊茲·桑賈爾,表他們發現了細胞修復自身DNA的機制,為創新癌症治療手段提供了廣闊前景。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為美國科學家埃裡克·白茲格,美國科學家威廉姆·艾斯科·莫爾納爾和德國科學家斯特凡·W·赫爾,以表彰他們在超解析度螢光顯微技術領域取得的成就。
  • 從光壓到光鑷
    我從與在霍姆德爾的辦公室隔壁的阿瑟•阿什金的交談中,開始了解他用光囚禁原子的夢想。他發現我聽得越來越認真,開始給我讀他的文章。 自學生時代起,阿什金就對光壓感興趣,雷射發明之後,就開始用雷射研究光壓。光壓又叫輻射壓(單位面積上的壓力),或者說光力,也就是光照射到物體上時施於物體的力。
  • 得了諾獎卻不想領?這些諾獎得主的傳奇事跡也太可愛了吧
    提到諾獎得主,你的腦海中一定會浮現出一些光輝的形象,他們代表了人類智識的最高水準,非常高大上。但其實,在諾貝爾獎的光環背後,很多諾獎得主也有著奇奇怪怪的一面——但也可可愛愛的。」凱利·穆利斯(Kary Mullis)是個非常愛開玩笑,總是做出驚人之舉的科學家,就算在諾貝爾獎晚宴上也不收斂——晚宴上他見到國王與王后,聽聞他們16歲的女兒性格叛逆,同樣為人父的他開起了玩笑:「她是一個16歲的公主,我相信她以後會健康成長。
  • 諾貝爾物理學獎2018年得主Arthur Ashkin去世
    他的故事十分傳奇,參與過美國核武器研究、諾獎靈感來自無意聽到的對話,後來卻被同組華人科學家「搶」走了諾獎……「偷聽」來的諾獎靈感Arthur Ashkin獲得諾獎的研究成果,是發現了雷射對微觀物體的捕捉現象。
  • NB獎得主高琨教授的開山之作發表在哪裡?
    1966年,他在一篇題為「Dielectric-Fibre Surface Waveguides for optical frequencies」的論文(開山之作)【1-3】中首先提出:解決玻璃的純度問題和改變玻璃的組分,能獲得光傳輸損耗極低的玻璃光纖;利用石英基玻璃纖維,可進行長距離及高訊息量的訊息傳送。
  • 諾獎最遺憾的華裔陪跑者
    此前,曾有物理學者預測,考慮到諾貝爾物理學獎規律較為明顯,歷年獲獎者幾乎都在天體物理、粒子物理、原子分子與光物理和凝聚態物理學等四大領域中輪流登場,從概率上看,缺席3-4年的粒子物理和凝聚態物理學的中獎率更高。但作為最難預測的獎項之一,今年諾貝爾評審委員會通過約3000名高校教授的推薦,並對250-350個提名者重重篩選,還是將大獎頒給天體物理領域。
  • 科普:什麼是光鑷?你真的知道嗎?
    研究背景分子,細胞和生物組織對光有一定的吸收能力,這會引起局域或潛在的熱傷害。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是確定這些生物組織的最小吸收波長,也就是所謂的透明窗口。通過研究表明,波長在700-1300nm區間的近紅外波對生物組織傷害最小,成為光鑷技術的首選光源。
  • 諾獎得主的花式翻車:學術造假,種族主義,變身神棍
    那些聲名狼藉的諾獎得主,最後都去了哪裡?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了威廉·凱林(William G.然鵝,獲獎一年後,其中兩位諾獎得主就被爆出多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雷格·塞門扎在PubPeer上被掛了41篇,彼得·拉特克利夫被掛了12篇。雖然這些論文都不包括兩位獲獎者最關鍵的那篇研究,但也有不少是諾獎相關的後續研究,對於諾獎的聲譽,也會產生不好影響。大多數情況下,諾獎的科學獎項都是發給一些已經蓋棺定論的研究,出錯的概率很小,但諾獎得主畢竟也非完人,「翻車」的情況並不少見。
  • 《光鑷》技術
    光鑷技術可以用來捕獲、操控微小粒子(目前已達微米級)。雷射經透鏡後會聚成強聚焦光斑,微粒一旦落入會聚光的區域內,就有移向光斑中心的可能,從而被捕獲。由於光的作用使微粒具有勢能,光斑形成了一個類似於"陷阱"的能量勢阱,光斑中心為勢能的最低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