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鑷:基於雷射技術綻放出的綺麗之花

2021-01-15 科學出版社


光學是一門既古老又現代的學科。經典光學主要是以電磁輻射本身為研究對象,而近代光學的發展則是以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為主要研究內容。自20世紀60年代雷射的誕生,強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產生了一系列非線性效應,使光學領域煥然一新。


光鑷是80年代基於雷射技術綻放出來的一朵綺麗之花,光鑷技術將光具有動量屬性的一面展現得淋漓盡致,她不僅豐富和推進了光學領域的發展,也為光學聯合眾多姊妹學科搭建了一座橋梁,彰顯出她獨特的魅力。


光鑷是由光形成的一種特殊工具,類比人們常用的機械鑷子,光鑷是「無形」的,它能夠對微粒實施無損無菌操控、視屏動態跟蹤、進行微小力的測量。這種能夠用一束光在三維空間控制懸浮的微粒的實驗,結構簡潔而有效,技術達到完美的境地。正值納米科技蓬勃發展之際,生物學研究從系綜深入到定量,人類對自然界和自身的認識不再滿足於對宏觀現象的了解,我們渴望深入到對每一個個體微觀機理和功能的定量研究,以便接近自然本質,從而更好的認識和改造自然。所以,光鑷一問世,科學家們就預感用光力控制微米尺度顆粒的技術潛藏著不可估量的發展和應用前景。二十多年來,基於光鑷操控顆粒的原理和應用研究,證明了該技術的獨到和不可或缺的價值。


光鑷技術作為皮牛(pN)力的探針,其微觀操縱能力和超高的空間、時間解析度,已經為我們拉開了研究生物單分子的序幕,使我們充分領略到光鑷那巧奪天工之神力。我們的身體內,主宰生命運動的無數個川流不息的生物大分子的運動規律已被光鑷所窺測;我們的食物通過消化系統形成的各種化學能,又如何轉化成我們運動的原動力已被澄清;導致血液凝結的單分子機理也已被揭曉。特別是光鑷技術已經嫩鞏固直接控制活體動物血管內細胞,可望成為生物基礎研究和醫學臨床提供重要工具。


我們發現,生物教課書上精細描繪的那一幅幅充滿想像的卡通圖中隱含著諸多的物理思想,從此他們將經受物理學家精確的實驗檢測和驗證,一層層揭開其神秘的面紗。人類在19世紀末完成了偉大的人類基因組計劃,我們相信下一個計劃就應該是「生物單分子力譜」的宏偉工程。回答「什麼是生命」這一古老話題,揭秘生命的奧秘,解決人類疾病總是令人神往的,讓我們共同來譜寫這部天書吧。


從Ashkin A 1986年發表的第一篇單光束光鑷論文起,已經歷了約30年。光鑷從鮮為人知、集中在少數物理學家的實驗室中,從簡單的微米細胞的操控到目前可以實現對單分子亞納米精度的測量。極大地促進了定量生物學的發展。光鑷技術已成為眾多學科科學家渴望的工具。光鑷領域正迎接應用技術蓬勃發展的未來。


光鑷名稱的由來

A.Ashkin於1970年發現當一束雷射射向微米微粒時,該微粒會受到一個沿光線傳播方向的推力;用兩束雷射對射時就可以將微粒夾持住。後來,他進一步發現利用一束會聚雷射可以在三維方向上控制微粒,由此開拓了光捕獲微粒研究的新領域。



A. Ashkin

光鑷,顧名思義,它是一種利用一束光抓住物體的工具。經驗告訴我們,傳統的機械鑷子用來夾持物體時,必須使鑷尖接觸到物體,並施加一定的壓力,物體才會被鉗住,然後就可以固定物體或對它進行目標遷移等操作。而光鑷與之不同,光鑷使物體整個受到光的束縛從而達到「鉗」的效果,然後通過移動光束(或改變物體的環境)來遷移物體。


與機械鑷子相比,光鑷是以一種溫和的非機械接觸的方式完成夾持和操縱物體的。尤為重要的是,在以形成光鑷的光為中心的一定區域內,物體一旦落入這個區域就有自動移向光束中心的趨勢,其現象尤如微粒被吸塵器吸入,或者像一個飛行物墜入宇宙黑洞那樣,表現出光鑷具有「引力」效應(也有人稱之為牽引束)。已經落入阱中的微粒(處在光束中心的微粒),若沒有外界力的擾動,物體將不會偏離光束中心。由於各種外界作用或微粒自身布朗運動等原因,當微粒略偏離光束中心也會很快恢復到原位,所以光鑷又酷似一個陷阱(trap,snare)。這個陷阱有一定範圍,在該範圍邊界處存在一個勢壘。當物體的動能不足以克服勢壘時,它將繼續停留在陷阱內,這個範圍就叫做阱域(trap region)。


由此可見,會聚的雷射光束具有抓住物體的作用,所以稱為光鑷,即光學鑷子(optical tweezers)。所謂的光鑷,其實是比擬宏觀機械鑷子對光的勢阱效應的一種形象而通俗的描繪,既利用鑷子的概念又不失其光學本質地賦予光勢阱一個獨特的命名。當我們在研究光鑷自身的物理性質時,還會採用「光學勢壘」(optical barrier)、「光捕獲阱」(optical trap)、「光梯度力阱」(optical gradientforce trap)或「光阱」(optical trap)等物理術語。






本文由安靜摘編自李銀妹、姚焜著啊《光鑷技術》之前言和第二章,內容有刪減。


978-7-03-046670-9

《光鑷技術》分為上中下三篇,系統地介紹光鑷技術的原理、技術、裝備和應用。上篇從光的力學效應發展的歷史,全面介紹光鑷技術的由來、光鑷技術的原理、功能和特點,光鑷設備,設備的設計,操控和測量技術與方法。給出表徵光鑷技術的參數。中篇對光鑷儀器單元技術和測試技術做了全面介紹,詳細介紹了光鑷力的測量方法和精度,分析了各種方法的測量誤差,給出了光鑷光場的電磁場和幾何光學的基本理論分析方法,較全面地分析光鑷技術應用過程中遇到的光鑷儀器自身的技術問題。下篇將其應用分為光鑷與單分子生物學、光鑷與細胞生物學、光鑷與膠體科學以及光鑷與物理學四個領域進行介紹,例舉了國際上已用光鑷技術成功解決這些領域難以解決科學問題,詳細闡述了每一個問題解決的方法,讀者可以根據自己工作領域的需求尋找與光鑷技術結合的切入點,用於解決本學科的問題。也可以借鑑前人經驗用於解決本學科的問題。



用您的手指點亮科學!

歡迎轉發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勵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相關焦點

  • 《光鑷》技術
    光鑷技術可以用來捕獲、操控微小粒子(目前已達微米級)。雷射經透鏡後會聚成強聚焦光斑,微粒一旦落入會聚光的區域內,就有移向光斑中心的可能,從而被捕獲。由於光的作用使微粒具有勢能,光斑形成了一個類似於"陷阱"的能量勢阱,光斑中心為勢能的最低點。
  • 新一代光鑷--全息光鑷
    同時可以捕獲並觀察到最小達25 nm 的粒子,並有望捕獲更小的納米粒子。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光鑷技術的發展使人們較詳細地了解在複雜的生物系統中分子的運動機製成為可能。就表現形式而言,光鑷儀器由最初的單光束梯度力光阱逐漸演化出了許多類型的光學勢阱。如雙光鑷、三光鑷、四光鑷、掃描光鑷、飛秒光鑷等。
  • 科技 | 神奇的光鑷
    近幾十年來人們對光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如雷射的誕生、光學成像、光學測量等等。一種神奇的光學技術——光鑷,最近成為人們討論的熱點。光鑷技術是光對物體力的作用的體現,早在1619年,德國天體物理學家Kepler發現彗星尾巴總是背向太陽的,認為彗星是收到了太陽的輻射壓,開創性地提出了「光壓」的概念。隨著雷射器的出現,才對光輻射壓的研究有了進展。
  • 光鑷之父去世 曾獲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Ashkin 被稱作是雷射輻射壓力之父,獲得了許多該領域的「第一」。基於這些研究,Ashkin將這項工作擴展到捕獲和操縱細菌,病毒和細胞等生物材料。Ashkin利用「光鑷」探索細胞內部,操縱其內部結構,並為理解人體正常和患病狀態的新方法奠定基礎。
  • 科普:什麼是光鑷?你真的知道嗎?
    光鑷技術已經成為在生物領域最強有力的工具之一。主要是採用高度聚焦的雷射來引導,操控微米甚至納米尺度的目標對象。光鑷技術可以達到細胞內部,對其液體含量和結構進行力學特性的研究。由於實驗是在沒有物理接觸的情況下進行,所以避免了組織損傷的情況發生。
  • 利用光之力操控細胞,光鑷「爆冷」奪下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兩項成果雖然都歸屬於雷射研究領域,但彼此仍然有著較大的區別。其中的光鑷雖然內涵深奧,但其實稍加簡介就能讓普通人建立概念。今天,我們就先試著讓大家了解一下這個能夠以光的力量來操縱細胞的諾獎成就。光鑷誕生的發想——光之力伴隨著上世紀60年代以來雷射束流相關的產生、控制技術的進展,利用光來操作微小物體的"光鑷"隨之登上了歷史舞臺。
  • 可探測飛摩爾水平抗原的光鑷問世
    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已對最先進的光學鑷子授予了專利證書,該光鑷重量極輕且敏感度極強,不需消毒或接觸,便可探知血液樣本中濃度極低的病原體的存在。  光學鑷子就是用光形成的鑷子,其基於光輻射壓原理,對粒子無損傷,作用力均勻,可選擇特定個體,並在生命狀態下進行操作,達到微米量級的精確定位,特別適用於對細胞和亞細胞層次上的活體研究。   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已對美國血液技術公司授予了此項技術的非獨家許可權。新型光鑷可探測濃度極低的生物物質,如附在物體表面的病毒等。
  • 21類雷射技術前沿應用系列大揭秘!(上)
    5、光學相干層析成像(OCT)光學相干層析成像(OCT)是20世紀90年代逐步發展而成的一種新的三維層析成像技術。OCT基於低相干幹涉原理獲得深度方向的層析能力,通過掃描可以重構出生物組織或材料內部結構的二維或三維圖像。
  • 中山大學本科生:首次實現基於光鑷的可控細胞微馬達
    針對這一關鍵科學技術問題,中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雷宏香副教授研究組首次提出了一種基於光鑷的普適性可控細胞微馬達組裝技術,實現具有高度安全性、精確可控性和生物兼容性的細胞微馬達。他們藉助光鑷系統產生一個圓形動態掃描光阱,利用動態光阱捕獲並驅動單個細胞,使其沿著圓形軌跡運動,從而在圓形軌跡內部產生一個微型漩渦,位於漩渦內的細胞在剪切應力或轉矩的作用下即可發生旋轉。重要的是,細胞馬達旋轉速率和方向可通過改變動態光阱的掃描頻率和掃描方向加以精確控制。
  • 從搬運粒子到近視矯正 雷射技術又亮了—新聞—科學網
    UFO照下來一束光,然後就把人定住了,緊接著就是身體不受自己意識控制地進入了飛碟……原來這技術是真的! 阿瑟·阿什金髮明的光學鑷子搬運粒子的情形就酷似一個無形的機械手,這個看不見的機械手將按照你的意志自如地控制目標粒子。 Q:光鑷技術是如何被發現的?有什麼用?
  • 光鑷原理淺談——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
    光鑷技術由來已久,阿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 )在1986年就發明了第一代光鑷。經過30多年的發展,光鑷技術已經越來越成熟,並應用在生物學、物理學、醫學等領域。這裡我們將儘量通俗地介紹光鑷的原理。 光鑷,簡單來講,就是用雷射來俘獲、操縱、控制微小粒子的技術。
  • 光鑷這麼神奇,你知道是怎麼產生的嗎?
    那就是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Arthur Ashkin發明的「光鑷(Optical Tweezer)」。 「光鑷之父」Arthur Ashkin圖源:dy.163.com 「光鑷之父」Arthur Ashkin早在1986年就發明了光鑷,他的工作核心是利用光學梯度力進行光學捕獲和操控小型介質粒子
  • 「光鑷」之父逝世:利用光之力操控細胞,曾為最高齡諾獎得主
    光鑷——更確切地說是光學阱,是利用高度聚焦的雷射束的壓力來操縱從原子到活細胞的微觀物體,如病毒和細菌。這一功能在研究和理解生命基本組成部分的科研工作中,具有開創性的實際應用。時至今日,科研人員已經在廣泛使用光鑷。阿什金的 「鑷子」 是用一束通過微小的放大鏡製造出來的相干的單色雷射。透鏡為雷射創造了一個焦點,粒子被吸引到這個焦點附近並被固定在那裡,不能移動。
  • 從光壓到光鑷
    自學生時代起,阿什金就對光壓感興趣,雷射發明之後,就開始用雷射研究光壓。光壓又叫輻射壓(單位面積上的壓力),或者說光力,也就是光照射到物體上時施於物體的力。2010年,日本發射了第一個利用太陽帆技術的「伊卡洛斯(Ikaros)」號飛船。在美國「海盜(Viking)」號火星探測器的運行軌跡設計中也考慮了光壓效應。
  • 美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式光鑷
    最近,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研究人員演示了一種新式光鑷:用雷射照射一種蝴蝶結形的納米光學天線陣列,調節雷射的照明屬性就成為一種靈巧的光鑷,鑷住各種粒子並能把不同粒子按大小排列。相關論文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納米快報》上。
  • 獲2018諾獎的雷射物理技術,為什麼要用鳥叫命名?
    實際上,我們應該理解為,今年獲獎的領域為雷射物理。自從雷射在1960年被發明之後,與雷射有直接關係的諾貝爾獎有幾十項之多。發明光鑷技術 96歲Arthur Ashkin教授獨享一半獎金Arthur Ashkin發明了光鑷技術,也就是利用雷射光束,像鑷子一樣去「夾」起微觀粒子(原子、分子等)和微小物體(比如細胞、病毒等)。
  • 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官方解讀:他們改變了雷射物理學 | 物理諾獎專題
    今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兩項工作,可以說徹底改變了雷射物理學。它們使科學家可以用全新的技術手段來觀測那些極其微觀的物質和超快的過程。不僅僅是物理學領域,在化學、生物學以及醫學等方面,已經有了大量基於這兩項工作而產生的精密儀器設備,它們或被用於基礎科學研究,或已在生活中有了實際的應用。
  • 精儀學院微納測試團隊提出了一種光鑷可控旋轉新方法
    本站訊(通訊員 胡春光)光鑷技術以其精密的力操控與測量性能,在生物大分子力與構象動力學研究中大放異彩,如核酸和蛋白質的摺疊動力學研究。角旋轉光鑷技術被認為是解決這一難題的有效方法,是光鑷技術研究的重要方向。近日,天津大學精儀學院微納測試團隊提出了一種基於人工化學合成的異質兩面神(Janus)微球的光鑷可控旋轉新方法,為光鑷多自由度操控微結構體提供了新的思路。
  • 獲2018諾獎的雷射物理技術 為什麼要用鳥叫命名?
    自從雷射在1960年被發明之後,與雷射有直接關係的諾貝爾獎有幾十項之多。今年的物理學獎獎勵的確實是兩項相互之間沒有多大關聯的雷射技術,這兩項技術的背後並無多少深刻物理可言,但它們開啟了多個嶄新的學科,為人類認識世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強大工具,儘管出乎很多人的預料,但的確實至名歸。
  • 諾獎技術再獲突破!可操控<10 nm物體和生物分子的光鑷技術
    Nashville, TN, USA;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Vanderbilt University, Nashville, TN, USADOI: 10.1038/s41565-020-0760-z 背景介紹光鑷已經成為非侵入性捕獲和操縱膠體粒子和生物細胞的強大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