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因「用雷射冷卻和囚禁原子的方法」,朱棣文、科恩-塔諾季(C. Cohen-Tannoudji)和菲利普斯(W. D. Phillips) 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朱棣文在諾貝爾演講中回憶了他在貝爾實驗室的重要經歷:
我進入雷射冷卻和囚禁領域始於我從新澤西默裡山搬到霍姆德爾(Holmdel)的分部去領導量子電子學研究室。我從與在霍姆德爾的辦公室隔壁的阿瑟•阿什金的交談中,開始了解他用光囚禁原子的夢想。他發現我聽得越來越認真,開始給我讀他的文章。
自學生時代起,阿什金就對光壓感興趣,雷射發明之後,就開始用雷射研究光壓。光壓又叫輻射壓(單位面積上的壓力),或者說光力,也就是光照射到物體上時施於物體的力。
400年前,克卜勒就曾猜測彗星尾巴背向太陽是因為太陽光的光壓(現在我們知道,這只是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太陽風),他還寫信給伽利略,猜想可以用光壓驅動帆船。
150餘年前,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證明了光確實有動量、能施加壓力。凡爾納在科幻小說中暢想了用光壓驅動星際旅行。蘇聯的齊奧爾科夫斯基(K. Tsiolkovsky)和贊德(F. Zander)也提出太陽帆的想法。
2010年,日本發射了第一個利用太陽帆技術的「伊卡洛斯(Ikaros)」號飛船。在美國「海盜(Viking)」號火星探測器的運行軌跡設計中也考慮了光壓效應。
對於宏觀物體或微粒,正如阿什金所喜歡的,我們可以借用牛頓力學來討論問題——
考慮一束光射進一個小球。光被小球折射,動量改變了。但是光與球的總動量守恆,因此小球得到了動量。單位時間裡的動量改變就是它受到的力,這就是牛頓第二定律。所以,光的動量改變導致小球受到光力,這個力叫做散射力。光的密度越大,散射力也越大。另一方面,如果光束不均勻,那麼光密的地方受力大,光疏的地方受力小,這導致還有一個正比於密度梯度的梯度力,朝向高密度區域。巧妙地利用散射力和梯度力,就可以實現囚禁。
1969年,阿什金用聚集的雷射移動了空氣和水中的介電小球,演示了梯度力,並用兩束相向傳播的雷射束囚禁了粒子,並提出這個方法可以用於囚禁原子、分子。後來他還利用光力與重力的平衡,將粒子懸浮起來。
1977年,為了囚禁和冷卻原子,阿什金提出全光單束梯度力囚禁的構想。這就是光鑷。
1985年,阿什金與同事成功地用光鑷囚禁了一個介電小球。他們先藉助透鏡,將光射進介電小球,小球將光折射。為了使得梯度力能夠抵消散射力,他們藉助顯微鏡物鏡來實現大數值孔徑和大角度會聚。
1986年,朱棣文等人與阿什金合作,使用阿什金的方法,並將原子減速冷卻下來,成功實現了原子的雷射冷卻和囚禁。
1997年,朱棣文在諾貝爾演講中介紹了阿什金的前期工作,有趣的是,也介紹了阿什金以及他本人將雷射囚禁用於生物學的工作。
施鬱. 科學,2019,71(1):1-4; 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雷射物理的突破性發明,科學畫報,2018,(12): 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