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光壓到光鑷

2021-01-18 物理文化與施鬱世界線

1997年,因「用雷射冷卻和囚禁原子的方法」,朱棣文、科恩-塔諾季(C. Cohen-Tannoudji)和菲利普斯(W. D. Phillips) 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朱棣文在諾貝爾演講中回憶了他在貝爾實驗室的重要經歷:


我進入雷射冷卻和囚禁領域始於我從新澤西默裡山搬到霍姆德爾(Holmdel)的分部去領導量子電子學研究室。我從與在霍姆德爾的辦公室隔壁的阿瑟•阿什金的交談中,開始了解他用光囚禁原子的夢想。他發現我聽得越來越認真,開始給我讀他的文章。 

自學生時代起,阿什金就對光壓感興趣,雷射發明之後,就開始用雷射研究光壓。光壓又叫輻射壓(單位面積上的壓力),或者說光力,也就是光照射到物體上時施於物體的力。


400年前,克卜勒就曾猜測彗星尾巴背向太陽是因為太陽光的光壓(現在我們知道,這只是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太陽風),他還寫信給伽利略,猜想可以用光壓驅動帆船


150餘年前,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證明了光確實有動量、能施加壓力。凡爾納在科幻小說中暢想了用光壓驅動星際旅行。蘇聯的齊奧爾科夫斯基(K. Tsiolkovsky)和贊德(F. Zander)也提出太陽帆的想法。


2010年,日本發射了第一個利用太陽帆技術的「伊卡洛斯(Ikaros)」號飛船。在美國「海盜(Viking)」號火星探測器的運行軌跡設計中也考慮了光壓效應。



對於宏觀物體或微粒,正如阿什金所喜歡的,我們可以借用牛頓力學來討論問題——


考慮一束光射進一個小球。光被小球折射,動量改變了。但是光與球的總動量守恆,因此小球得到了動量。單位時間裡的動量改變就是它受到的力,這就是牛頓第二定律。所以,光的動量改變導致小球受到光力,這個力叫做散射力。光的密度越大,散射力也越大。另一方面,如果光束不均勻,那麼光密的地方受力大,光疏的地方受力小,這導致還有一個正比於密度梯度的梯度力,朝向高密度區域。巧妙地利用散射力和梯度力,就可以實現囚禁


1969年,阿什金用聚集的雷射移動了空氣和水中的介電小球,演示了梯度力,並用兩束相向傳播的雷射束囚禁了粒子,並提出這個方法可以用於囚禁原子、分子。後來他還利用光力與重力的平衡,將粒子懸浮起來。


1977年,為了囚禁和冷卻原子,阿什金提出全光單束梯度力囚禁的構想。這就是光鑷


1985年,阿什金與同事成功地用光鑷囚禁了一個介電小球。他們先藉助透鏡,將光射進介電小球,小球將光折射。為了使得梯度力能夠抵消散射力,他們藉助顯微鏡物鏡來實現大數值孔徑和大角度會聚。


1986年,朱棣文等人與阿什金合作,使用阿什金的方法,並將原子減速冷卻下來,成功實現了原子的雷射冷卻和囚禁


1997年,朱棣文在諾貝爾演講中介紹了阿什金的前期工作,有趣的是,也介紹了阿什金以及他本人將雷射囚禁用於生物學的工作。


施鬱. 科學,2019,71(1):1-4; 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雷射物理的突破性發明,科學畫報,2018,(12): 10-11.

相關焦點

  • 利用光之力操控細胞,光鑷「爆冷」奪下諾貝爾物理學獎
    其中的光鑷雖然內涵深奧,但其實稍加簡介就能讓普通人建立概念。今天,我們就先試著讓大家了解一下這個能夠以光的力量來操縱細胞的諾獎成就。光鑷誕生的發想——光之力伴隨著上世紀60年代以來雷射束流相關的產生、控制技術的進展,利用光來操作微小物體的"光鑷"隨之登上了歷史舞臺。
  • 科技 | 神奇的光鑷
    光是生命的起源,我們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光。近幾十年來人們對光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如雷射的誕生、光學成像、光學測量等等。一種神奇的光學技術——光鑷,最近成為人們討論的熱點。光鑷技術是光對物體力的作用的體現,早在1619年,德國天體物理學家Kepler發現彗星尾巴總是背向太陽的,認為彗星是收到了太陽的輻射壓,開創性地提出了「光壓」的概念。隨著雷射器的出現,才對光輻射壓的研究有了進展。
  • 新一代光鑷--全息光鑷
    空間光調製器(SLM)所形成的全息光鑷,在多粒子操控方面的優勢,為光鑷技術走向實用化、規模工業生產打開了新局面,是目前光鑷家族極具活力的成員。本文簡單介紹了全息光鑷的原理和應用,以及市面上唯一的商用全息光鑷系統--美國Meadowlark(BNS)公司的全息光鑷系統CUBE。引言光鑷又稱單光束粒子阱,是A.
  • 物理|光壓
    光壓蔣浩林親愛的朋友們,我們又見面了!
  • 光鑷原理淺談——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
    光鑷技術由來已久,阿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 )在1986年就發明了第一代光鑷。經過30多年的發展,光鑷技術已經越來越成熟,並應用在生物學、物理學、醫學等領域。這裡我們將儘量通俗地介紹光鑷的原理。 光鑷,簡單來講,就是用雷射來俘獲、操縱、控制微小粒子的技術。
  • 《光鑷》技術
    由於光的作用使微粒具有勢能,光斑形成了一個類似於"陷阱"的能量勢阱,光斑中心為勢能的最低點。所以光在物體表面形成反射和吸收,同時會對表面形成壓力作用。   「光輻射壓力」可以用動量定理解釋:光的發生變化,就是動量發生變化,根據動量定理FΔt=mΔv可知F,於是物體表面受到光的反作用力F',這就是光輻射壓力。
  • 科普:什麼是光鑷?你真的知道嗎?
    梯度力是物體在不均勻電場中發生極化,將物體吸引到電場最強的位置。輻射壓力是由散射引起,光子攜帶動量,沿著光的傳播方向推動路徑上的物體。當梯度力與輻射壓力平衡時,就可實現穩定的光學捕獲(optical trapping)。光鑷技術已經成為在生物領域最強有力的工具之一。
  • 光鑷:基於雷射技術綻放出的綺麗之花
    光鑷是80年代基於雷射技術綻放出來的一朵綺麗之花,光鑷技術將光具有動量屬性的一面展現得淋漓盡致,她不僅豐富和推進了光學領域的發展,也為光學聯合眾多姊妹學科搭建了一座橋梁,彰顯出她獨特的魅力。光鑷是由光形成的一種特殊工具,類比人們常用的機械鑷子,光鑷是「無形」的,它能夠對微粒實施無損無菌操控、視屏動態跟蹤、進行微小力的測量。
  • 光鑷這麼神奇,你知道是怎麼產生的嗎?
    同時,他也是許多研究的「第一人」: 第一個觀察到作用於原子的光學梯度力;第一個實現雷射冷卻原子的「光學粘膠」;第一個觀察到光對原子的捕獲現象。 並且,Arthur Ashkin將光學捕獲技術發展到了捕獲並操控活體材料,例如細菌、病毒和細胞。而將材料「夾」在一定位置的雷射技術,則被稱為「光鑷」。
  • 美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式光鑷
    最近,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研究人員演示了一種新式光鑷:用雷射照射一種蝴蝶結形的納米光學天線陣列,調節雷射的照明屬性就成為一種靈巧的光鑷,鑷住各種粒子並能把不同粒子按大小排列。相關論文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納米快報》上。
  • 「光鑷」之父逝世:利用光之力操控細胞,曾為最高齡諾獎得主
    光鑷——更確切地說是光學阱,是利用高度聚焦的雷射束的壓力來操縱從原子到活細胞的微觀物體,如病毒和細菌。這一功能在研究和理解生命基本組成部分的科研工作中,具有開創性的實際應用。時至今日,科研人員已經在廣泛使用光鑷。阿什金的 「鑷子」 是用一束通過微小的放大鏡製造出來的相干的單色雷射。透鏡為雷射創造了一個焦點,粒子被吸引到這個焦點附近並被固定在那裡,不能移動。
  • 光鑷之父去世 曾獲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物質微粒之間發生能量和動量交換,使得光輻射對物質產生壓力。產生的力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光輻射被原子、微粒散射、反射和吸收而產生作用力,它稱為散射力;另一類是光輻射強度的空間分布不均勻而給原子、微粒產生的作用力,它稱為梯度力。
  • 可探測飛摩爾水平抗原的光鑷問世
    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已對最先進的光學鑷子授予了專利證書,該光鑷重量極輕且敏感度極強,不需消毒或接觸,便可探知血液樣本中濃度極低的病原體的存在。  光學鑷子就是用光形成的鑷子,其基於光輻射壓原理,對粒子無損傷,作用力均勻,可選擇特定個體,並在生命狀態下進行操作,達到微米量級的精確定位,特別適用於對細胞和亞細胞層次上的活體研究。   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已對美國血液技術公司授予了此項技術的非獨家許可權。新型光鑷可探測濃度極低的生物物質,如附在物體表面的病毒等。
  • 可以用於「抓取」病毒的工具:光鑷
    光鑷技術操控微小生命體那麼,為什麼光可以對物體施加力從而操控物體呢?光鑷又是如何讓光操控微粒成為可能的呢?光鑷技術現在已經得到了哪些應用呢?別急,要想回答上述問題,我們需要先來簡單分析一下,光為什麼可以對物體產生「力」的作用。● 什麼是「光力」?
  • 「光壓」是什麼?它能「驅動」未來人類的科技進程嗎?
    根據經典電磁理論,麥克斯韋首先指出了光壓的存在,根據電磁理論解釋了光壓現象,並計算了光壓值。 人們除了在理論上對光壓進行研究之外,也在不斷探索研究用光壓推動的裝置。當強光照射到這些玻璃裸殼內的黑、白葉片上,由於光粒子對葉片產生的光壓差作用,將把光能轉換成機械能,推動葉片旋轉。打開產品頂部光源,強光照射在光壓風車群體上,風車葉片隨即轉動。由於風能與太陽能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清潔能源,推廣光壓風車因而有著特殊的意義。
  • 傳送門:納米光鑷隔空取物
    雷射的出現改變了這一狀況,使光的輻射壓力(通常約為皮牛頓pN)得到充分體現。光學鑷子(Optical Tweezer 以下簡稱光鑷)就是建立在光輻射壓原理上的,它是利用雷射與物質間進行動量傳遞時產生力學效應形成的一種三維光學勢阱亦稱單光束粒子阱。
  • 光壓理論基礎
    光壓很小,如果陽光直射到地面,並且光被地面全部吸收,那麼地面所感受到的光壓也只有4.5×10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69218.htm光對被照射物體單位面積上所施加的壓力叫光壓
  • 光壓|Light pressure
    理解Ashkin的雷射陷阱就必須理解輻射壓,也俗稱光壓。光壓(light pressure)是指光照射到物體上對物體表面產生的壓力。這裡我要八卦一下,遠在1748年歐拉即已指出光壓的存在,可直到1901年由俄國物理學家列別捷夫首次測量出來。歐拉這位數學天才竟然還預測出了光壓的存在,如果他沒有不幸失明的話會不會在物理學界成為和牛頓一樣的奠基人呢?
  • 精儀學院微納測試團隊提出了一種光鑷可控旋轉新方法
    本站訊(通訊員 胡春光)光鑷技術以其精密的力操控與測量性能,在生物大分子力與構象動力學研究中大放異彩,如核酸和蛋白質的摺疊動力學研究。角旋轉光鑷技術被認為是解決這一難題的有效方法,是光鑷技術研究的重要方向。近日,天津大學精儀學院微納測試團隊提出了一種基於人工化學合成的異質兩面神(Janus)微球的光鑷可控旋轉新方法,為光鑷多自由度操控微結構體提供了新的思路。
  • 光壓和太陽帆
    光照到物體表面時,會對物體產生壓強,這就是「光壓」。光壓是光的粒子性的典型表現。光壓的產生機理如同氣體壓強:由大量氣體分子與器壁的頻繁碰撞產生了持續均勻的壓力,器壁在單位面積上受的壓力就是氣體的壓強。 光照射到物體表面時,光子和物體碰撞,設物體對光子的作用力為F,作用時間為Δt,由動量定理可知:FΔt=ΔP,當光子被物體完全吸收時,FΔt= P;當光子被物體完全反射時,FΔt=2 P。由牛頓第三定律可知,光子對物體的作用力大小等於F。2 關於光壓的實驗 1899年,俄國物理學家列別捷夫用實驗測得了光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