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儀學院微納測試團隊提出了一種光鑷可控旋轉新方法

2020-11-26 天津大學新聞網

本站訊(通訊員 胡春光)光鑷技術以其精密的力操控與測量性能,在生物大分子力與構象動力學研究中大放異彩,如核酸和蛋白質的摺疊動力學研究。常規的光鑷力譜測量方法主要採用三維平動方式拉伸耦合生物大分子樣品的微球,但平動測試無法測量單個生物大分子在生命活動中肩負重要作用的旋轉運動,如DNA自身的螺旋結構及其在很多重要生命過程中展現的轉動特性。角旋轉光鑷技術被認為是解決這一難題的有效方法,是光鑷技術研究的重要方向。

近日,天津大學精儀學院微納測試團隊提出了一種基於人工化學合成的異質兩面神(Janus)微球的光鑷可控旋轉新方法,為光鑷多自由度操控微結構體提供了新的思路。該研究首先發展了光阱環境微結構體受力的最低能量法仿真方法,快速分析出Janus微球在線性偏振光阱中的穩定捕獲位置與姿態,確定了此類微球在光學特性上與雙折射材料的等效性。隨後,在自主開發的光鑷系統上,實現PMMA/PSJanus微球的可控旋轉,詳細分析了微球在不同旋轉角度的位姿、穩定性、響應速度以及自旋過程中旋轉中心與微球幾何中心的空間關係,多角度展現了該方法靈活的可控性,實時的可視性,以及在已有光鑷系統上的易拓展性。結合人工合成Janus微球的多樣性和技術的成熟性,該方法有望顯著拓寬光鑷旋轉技術在生物物理領域的應用前景,為在單分子水平精細研究生命結構的多維度力學特性提供了可能。

              

圖1 PMMA與PS組成的Janus微球以及基於最低能量法則仿真的微球穩定捕獲位置與姿態

圖2 Janus微球的可控旋轉

該成果於2020913日以「Angular Trapping of Spherical Janus Particles」為題在線發表在Wiley期刊Small Methods上(影響因子12.13),天津大學精密測試技術及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生高曉晴為第一作者,胡春光副教授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李宏斌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天津大學何學浩教授團隊和華中科技大學朱錦濤教授團隊為研究工作提供了高質量的Janus微球。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1927808),111計劃(B0714)和國家留學基金委(CSC201706250048)的資助。

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002/smtd.202000565

(編輯 張華 陳錚傑)


相關焦點

  • 新一代光鑷--全息光鑷
    它是由高度匯聚的單束雷射形成的,可彈性地捕獲從幾nm 到幾十μm 的生物或其他大分子微粒 (球) 、細胞器等,並在基本不影響周圍環境的情況下對捕獲物進行亞接觸性、無損活體操作。光鑷自1986 年發明以來,以其非接觸、低損傷等優點,在雷射冷卻、膠體化學、分子生物學等領域的實驗研究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 中山大學本科生:首次實現基於光鑷的可控細胞微馬達
    中山大學材料學院雷宏香副教授研究組在完全生物兼容的細胞微馬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工作於近日以「Controllable cellular micromotors based on optical tweezers」為題在線發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 吉林大學儀器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代表團訪問精儀學院
    本站訊(通訊員 張茹芳)4月2日,吉林大學儀器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院長嵇豔鞠、黨委書記王愛民、副院長王言章及副院長劉長勝一行訪問天津大學精儀學院。精儀學院院長曾周末、黨委書記王海龍、精密測試技術及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曲興華、副院長楊博和辦公室主任李清會見來賓並參加座談。
  • 北大深圳新材料學院在3D微納列印領域取得新進展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學院以新能源材料的設計與理論計算、能源採集、能源存儲、能源轉換及材料在原子和納米尺度的可控制備等五大方面為總體發展布局,力爭成為新能源材料基礎到應用研發創新的樞紐和支撐平臺,學院以薛面起、陳繼濤、潘鋒等教授領銜的納米微米3D列印材料與技術實驗室最近在3D微納列印新技術開發方面取得新進展,
  • 科普:什麼是光鑷?你真的知道嗎?
    光鑷技術目前被廣泛應用在生物學,用來探測,操縱和定位生物系統,或者測量微納尺度細胞的機械性能。尺寸一般在100nm-10μm。近年來,納米光學和等離激元學的研究促進了光學力和光鑷技術的發展。金屬納米結構支持表面共振並且將光控制到納米級別,利用等離激元納米結構,光可以超越衍射極限並且通過提高光阱深度來提高自身的約束力。這為在納米尺度下實現光學捕獲提供新的思路。
  • 清華微納電子系可重構計算團隊提出人工智慧計算晶片的存儲優化新...
    清華微納電子系可重構計算團隊提出人工智慧計算晶片的存儲優化新方法可大幅提升人工智慧計算晶片的能量效率清華新聞網6月7日電 6月2-6日,第45屆國際計算機體系結構大會(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Architecture,簡稱ISCA)在美國洛杉磯召開。
  • 中國科大採用真空光鑷實現單個微納粒子質量和位置的高精度測量
    我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高靈敏光學檢測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孫方穩教授小組與新加坡國立大學仇成偉教授團隊合作,基於真空光鑷系統實驗實現了高精度全光學的質量和位置測量。該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學知名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 儲能電池微納超結構碳新進展
    【原創】【2020先進電池材料論壇】儲能電池微納超結構碳新進展碳材料文章來源自:高工鋰電網2020-08-31 09:19:14 閱讀:439 摘要通過結構納米化、複合化、有序化設計和功能導向組裝, 實現了碳材料跨越「納-微-宏」的多層次孔道、多尺度網絡、多組分界面的可調可控,構建系列多功能精確耦合的微納超結構碳材料。
  • 科研人員採用真空光鑷實現單個微納粒子質量和位置的高精度測量
    我實驗室在高靈敏光學檢測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孫方穩教授小組與新加坡國立大學仇成偉教授團隊合作,基於真空光鑷系統實驗實現了高精度全光學的質量和位置測量。該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學知名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光學檢測已經成為當前科學以及應用領域最精密的測量方法,在時間、頻率、位置等精密測量領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深研院新材料學院潘鋒和吳忠振團隊發現新一代無機超疏水材料
    然而,超疏水性能的實現大多需要微納結構及低表面能有機材料的修飾,因此其力學、耐高溫、抗老化等方面的性能較差。相比於有機材料,無機材料具有更好的力學性能和耐久性,因此開發無機超疏水材料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與應用價值。
  • 清華《Matter》提出旋轉卷對卷裝置控制納米顆粒生長過程
    導讀:清華大學材料學院伍暉副教授課題組開發出一種全新的納米顆粒製備技術,首次提出利用高速旋轉卷對卷裝置控制納米顆粒的生長過程,成功實現了金屬單質、合金和金屬氧化物等多種材質的納米顆粒製備,為金屬納米粉末的合成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機遇。
  • 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成會明、劉碧錄團隊提出「溶解-析出」方法...
    清華新聞網6月2日電(通訊員 蔡正陽)近日,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以下簡稱TBSI)成會明、劉碧錄團隊開發了一種基於「溶解-析出」機理生長二維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的普適方法。開發基於新原理的新生長方法,實現大面積均勻分布、表面潔淨的二維材料的可控制備,是實現二維材料在高性能電子和光電子器件領域應用的前提。成會明、劉碧錄團隊開發了一種基於「溶解-析出」機理生長二維TMDCs的普適方法。
  • 科技 | 神奇的光鑷
    一種神奇的光學技術——光鑷,最近成為人們討論的熱點。光鑷技術是光對物體力的作用的體現,早在1619年,德國天體物理學家Kepler發現彗星尾巴總是背向太陽的,認為彗星是收到了太陽的輻射壓,開創性地提出了「光壓」的概念。隨著雷射器的出現,才對光輻射壓的研究有了進展。1970年,美國Bell實驗室的Ashkin利用兩束相反傳播的雷射光束成功地捕捉住了水中的電介質微粒,並實現了用光輻射壓加速和捕獲粒子。
  • 高分辨顯微成像:偏振可控多焦點超構透鏡
    然而,由於不同類型的偏振光通常需要旋轉不同的偏振光學元件或者是光調製器產生,因此產生的裝置是非平行的,這樣必然會導致整個的光路系統龐大而且複雜。此外,非平行照明同時限制了高速超分辨顯微鏡的發展。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金鵬教授團隊與中科院蘇州納米所—張寶順研究員團隊合作,為解決這個難題,提供了新的思路。
  • 北京大學在智能微納變體機器人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北京大學工學院段慧玲教授團隊完整搭建了具有製備-表徵-驅動-測試功能的先進位造平臺,研發了基於可調雙光子聚合的四維雷射直寫技術,第一次真正實現了在微納米尺度上可直接進行3D到3D複雜變形的智能變體結構,並可在pH值、溫度、溶劑等多刺激下快速轉換功能形態。
  • 《微尺度》(Small)出版清華大學微納材料研究專刊
    微納科學的可持續增長不僅創造了理解自然的新概念和理論,而且產生了豐富的微/納米材料。新興的微納材料在電子、通信和物聯網、能源存儲、化工和燃料生產、醫療保健、藥物輸送等領域具有前所未有的特性和多種功能。在微納尺度的物質科學研究上,清華大學的科學家們加強學科間協同創新,培育交叉學科群,基於微/納米材料,充分探索其新奇物性,為國家需求提出基於微納尺度上的新解決方案。
  • 科學家提出了一個瘋狂的新想法:從旋轉的黑洞提取能量
    目前,人類正致力於研究可控核聚變,它將為人類提供長久的、清潔的能源。不過,人類對能源的渴望是無止境的,科學家提出了在恆星周圍建造戴森球,以此來利用整個恆星的能源。不過,這種巨大的結構幾乎是不可能的,不死心的人類又提出了一種從黑洞提取能量的方法。這種方法由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彭羅斯提出,因此也被稱為「彭羅斯過程」。旋轉的黑洞存在著能層,在能層內除了正常的軌道之外,還存在著負能的軌道。
  • 首屆微納流控細胞分析學術報告會在京召開
    》內山一美介紹了一種基於噴墨列印技術的在線液滴數字PCR方法。熊春陽介紹了他和團隊在微流控細胞力學檢測技術方面的一些研究進展,包括:可定量表徵細胞與胞外基質物理力學相互作用的細胞牽引力顯微鏡技術;基於介電泳力的細胞粘彈形變測量晶片技術等,以及它們在腫瘤細胞遷移侵襲、淋巴細胞活化、心肌細胞藥物毒性測試等方面的應用探索。
  • 高分辨顯微成像:偏振可控多焦點超構透鏡
    然而,由於不同類型的偏振光通常需要旋轉不同的偏振光學元件或者是光調製器產生,因此產生的裝置是非平行的,這樣必然會導致整個的光路系統龐大而且複雜。此外,非平行照明同時限制了高速超分辨顯微鏡的發展。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金鵬教授團隊與中科院蘇州納米所—張寶順研究員團隊合作,為解決這個難題,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