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式光鑷

2020-11-26 OFweek維科網

  最近,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研究人員演示了一種新式光鑷:用雷射照射一種蝴蝶結形的納米光學天線陣列,調節雷射的照明屬性就成為一種靈巧的光鑷,鑷住各種粒子並能把不同粒子按大小排列。相關論文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納米快報》上。
 
  納米光學天線是一種能將光頻電磁波高效耦合到亞波長尺度的納米光子器件,在小面積聚光方面獨具優勢。伊利諾斯大學厄本納-香檳分校機械科學與工程副教授凱曼尼•圖森特介紹說:「我們首次演示了利用金質蝴蝶結形納米天線陣列(BNAs)實現多種形式的光捕獲,能操控從亞微米到微米大小的物體。」

  研究小組根據經驗繪製了「光捕獲相位圖」,利用該圖成功演示了多種形式的捕獲反應,包括在整個納米天線範圍上用單束光鑷住單個粒子、用單束光鑷住排成2維六邊形的多個粒子、將粒子按大小排列、將從亞微米到微米的粒子以3維形式堆疊起來等。

  「和其他等離子鑷相比,金質蝴蝶結形納米天線陣列不僅能捕獲粒子,還能通過調節光學參量如低輸入能量的密度、波長和極性來操控粒子。」論文第一作者、圖森特小組研究生布瑞恩•洛克斯沃斯說。

  「實驗顯示,只要很低的能量密度就能實現各種控制,我們能用普通的雷射筆就做到這些。」圖森特說,「利用熱效應結合光壓力,能一次鑷住幾十個粒子。」 

  研究人員解釋說,蝴蝶結形納米光學天線有很強的聚束和增強效應,可作為一種高效光鑷,允許在水性環境中以極低密度的能量輸入,實現對亞微米和微米級粒子的高速控制。這些特性對於光流應用(如晶片實驗室設備)、光物質形成、膠體動力學基礎物理研究方面非常有用,還能在控制生物物質時,降低對樣本的拍攝傷害。
 

相關焦點

  • 新一代光鑷--全息光鑷
    它是由高度匯聚的單束雷射形成的,可彈性地捕獲從幾nm 到幾十μm 的生物或其他大分子微粒 (球) 、細胞器等,並在基本不影響周圍環境的情況下對捕獲物進行亞接觸性、無損活體操作。光鑷自1986 年發明以來,以其非接觸、低損傷等優點,在雷射冷卻、膠體化學、分子生物學等領域的實驗研究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 研究人員開發出新的N-和O-糖蛋白組學分析方法
    研究人員開發出新的N-和O-糖蛋白組學分析方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0 13:47:21 美國密西根大學Alexey I.
  • 《光鑷》技術
    結合以上信息可知,關於利用光鑷捕獲一個微小粒子的情況,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微粒被捕獲時,受到雷射的作用力一定沿著雷射傳播的方向   B.微粒被捕獲時,受到雷射的作用力一定垂直雷射傳播的方向   C.微粒向光斑中心移動時,在能量勢阱中對應的勢能可能增大   D.被捕獲的微粒在獲得較大的速度之後,有可能逃離能量勢阱
  • LUMICKS螢光光鑷系統在相分離研究領域的應用
    相分離 (Phase separation)是目前發展非常迅速的一個研究領域,大量研究表明相分離在細胞中普遍存在,與基因組的組裝、轉錄調控等生物學過程密切相關;相分離的失衡可能會導致一些疾病(如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生,通過幹擾異常「相分離」也有希望會成為治療相關疾病的新手段。  由於技術的限制,研究相分離的方法並不多。
  • 科技 | 神奇的光鑷
    近幾十年來人們對光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如雷射的誕生、光學成像、光學測量等等。一種神奇的光學技術——光鑷,最近成為人們討論的熱點。光鑷技術是光對物體力的作用的體現,早在1619年,德國天體物理學家Kepler發現彗星尾巴總是背向太陽的,認為彗星是收到了太陽的輻射壓,開創性地提出了「光壓」的概念。隨著雷射器的出現,才對光輻射壓的研究有了進展。
  • 科普:什麼是光鑷?你真的知道嗎?
    光鑷技術已經成為在生物領域最強有力的工具之一。主要是採用高度聚焦的雷射來引導,操控微米甚至納米尺度的目標對象。光鑷技術可以達到細胞內部,對其液體含量和結構進行力學特性的研究。由於實驗是在沒有物理接觸的情況下進行,所以避免了組織損傷的情況發生。
  • 精儀學院微納測試團隊提出了一種光鑷可控旋轉新方法
    本站訊(通訊員 胡春光)光鑷技術以其精密的力操控與測量性能,在生物大分子力與構象動力學研究中大放異彩,如核酸和蛋白質的摺疊動力學研究。角旋轉光鑷技術被認為是解決這一難題的有效方法,是光鑷技術研究的重要方向。近日,天津大學精儀學院微納測試團隊提出了一種基於人工化學合成的異質兩面神(Janus)微球的光鑷可控旋轉新方法,為光鑷多自由度操控微結構體提供了新的思路。
  • 大自然的奇蹟 安順未開發瀑布美出新高度
    大自然的奇蹟 安順未開發瀑布美出新高度 發布時間:2020-07-31 11:13:53      來源:黔中早報 提起瀑布,你肯定會想到貴州
  • 光鑷:基於雷射技術綻放出的綺麗之花
    光鑷是80年代基於雷射技術綻放出來的一朵綺麗之花,光鑷技術將光具有動量屬性的一面展現得淋漓盡致,她不僅豐富和推進了光學領域的發展,也為光學聯合眾多姊妹學科搭建了一座橋梁,彰顯出她獨特的魅力。光鑷是由光形成的一種特殊工具,類比人們常用的機械鑷子,光鑷是「無形」的,它能夠對微粒實施無損無菌操控、視屏動態跟蹤、進行微小力的測量。
  • 可探測飛摩爾水平抗原的光鑷問世
    光學鑷子就是用光形成的鑷子,其基於光輻射壓原理,對粒子無損傷,作用力均勻,可選擇特定個體,並在生命狀態下進行操作,達到微米量級的精確定位,特別適用於對細胞和亞細胞層次上的活體研究。   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已對美國血液技術公司授予了此項技術的非獨家許可權。新型光鑷可探測濃度極低的生物物質,如附在物體表面的病毒等。
  • 光鑷這麼神奇,你知道是怎麼產生的嗎?
    那就是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Arthur Ashkin發明的「光鑷(Optical Tweezer)」。 「光鑷之父」Arthur Ashkin圖源:dy.163.com 「光鑷之父」Arthur Ashkin早在1986年就發明了光鑷,他的工作核心是利用光學梯度力進行光學捕獲和操控小型介質粒子
  • 利用光之力操控細胞,光鑷「爆冷」奪下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兩項成果雖然都歸屬於雷射研究領域,但彼此仍然有著較大的區別。其中的光鑷雖然內涵深奧,但其實稍加簡介就能讓普通人建立概念。今天,我們就先試著讓大家了解一下這個能夠以光的力量來操縱細胞的諾獎成就。光鑷誕生的發想——光之力伴隨著上世紀60年代以來雷射束流相關的產生、控制技術的進展,利用光來操作微小物體的"光鑷"隨之登上了歷史舞臺。
  • 光鑷之父去世 曾獲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基於這些研究,Ashkin將這項工作擴展到捕獲和操縱細菌,病毒和細胞等生物材料。Ashkin利用「光鑷」探索細胞內部,操縱其內部結構,並為理解人體正常和患病狀態的新方法奠定基礎。光鑷技術作為一種微位移特有操控手段和粒子間微小相互作用的探針,在研究活體的實時動態,具有無機械接觸、
  • 研究人員開發出高覆蓋度的單細胞拉曼分選-測序技術RAGE-Seq
    它通過聯用光鑷及微流控液滴技術,將特定拉曼表型的細菌單細胞從群體中精準分離,並包裹到皮升級液滴中,然後採用宏觀移液的方式便可將包裹有目標細胞的液滴導出轉移到試管中,從而快速、精確、簡便地實現「單個細胞-單個液滴-單個試管」的拉曼分選流程,可直接耦合下遊細胞培養或基因組分析。
  • 美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可在室溫下工作的新型液態金屬電池
    美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可在室溫下工作的新型液態金屬電池 來源:科技日報 • 2020-07-10 17:20:58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可在室溫下工作的新型液態金屬電池
  • 日本發現宮頸癌相關基因 有助於開發出新療法
    東方網5月24日消息:日本東京醫科大學研究人員黑田雅彥領導的研究小組最近通過老鼠實驗發現與宮頸癌相關的基因,控制這一基因的活動有助於開發出新的宮頸癌治療方法。   據《日本經濟新聞》24日報導,黑田等人在老鼠細胞中被認為與癌症相關的200個基因中,發現了「WAPL」基因,把這種基因注入老鼠體內,約兩個星期以後老鼠長出宮頸癌。
  • 美國開發出新減肥法:抑制胃分泌"飢餓激素"
    美國開發出新減肥法:抑制胃分泌"飢餓激素" 2008年09月18日 08:50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9月18日電 美國研究人員成功開發出一種新減肥法
  • 「光鑷」之父逝世:利用光之力操控細胞,曾為最高齡諾獎得主
    因成功探索如何利用雷射束抓取粒子、原子、分子和活細胞,以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阿什金獲得 2018 年的諾貝爾獎,他稱自己的發明為「光鑷」。他的女兒在 9 月 28 日向《紐約時報》證實了他的死訊。光鑷——更確切地說是光學阱,是利用高度聚焦的雷射束的壓力來操縱從原子到活細胞的微觀物體,如病毒和細菌。這一功能在研究和理解生命基本組成部分的科研工作中,具有開創性的實際應用。時至今日,科研人員已經在廣泛使用光鑷。阿什金的 「鑷子」 是用一束通過微小的放大鏡製造出來的相干的單色雷射。透鏡為雷射創造了一個焦點,粒子被吸引到這個焦點附近並被固定在那裡,不能移動。
  • 美科學家開發出新的洪水預警系統
    圖片來自原文2020年7月13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報導,其資助的馬裡蘭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個快速洪水預警系統,通過開發的新的傳感器檢測和監測河流的水位以及其他關於天氣、降雨和附近其他地點的水位信息,對洪水的發生作出預判和預警。
  • 美研究人員繪製出新冠病毒關鍵蛋白分子的3D結構
    美國科研團隊首次繪製出新型冠狀病毒一個關鍵蛋白分子的3D結構,這種蛋白是開發疫苗、治療性抗體和藥物的關鍵靶點。 研究成果19日在線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