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技術再獲突破!可操控<10 nm物體和生物分子的光鑷技術

2020-09-04 研之成理


▲第一作者:Chuchuan Hong;通訊作者:Justus C. Ndukaife
通訊單位:Vanderbilt Institute of Nanoscal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Vanderbilt University, Nashville, TN, USA;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Vanderbilt University, Nashville, TN, USA

DOI: 10.1038/s41565-020-0760-z

背景介紹

光鑷已經成為非侵入性捕獲和操縱膠體粒子和生物細胞的強大工具。然而,衍射極限阻止了納米尺度物體的低功率俘獲,大幅度增加雷射功率可以提供足夠的捕獲勢深度來捕獲納米尺度的物體。但是,大量所需的光強會在捕獲的生物標本中造成光毒性和熱應力。由等離子體納米天線和光子晶體腔組成的低功率近場納米光鑷已被開發用於穩定的納米尺度物體跟蹤。然而,演示的方法仍然要求物體被困在高光強區域。

本文亮點

● 本文報導了一種新型的光控納米鑷子,稱為光-熱-電流體動力鑷子,它能夠在距離高強度雷射焦點數微米的位置捕獲和動態操縱納米級物體,在捕獲位置,納米級物體經歷的光熱加熱和光強度都可以忽略不計。

● 光-熱-電流體動力鑷子採用有限陣列的等離子體納米孔,在光和外加交流電場的照射下產生空間變化的電流體動力學勢,可根據需要快速捕獲飛摩爾濃度下的10 nm以下生物分子。

● 通過提供前所未有的對納米級物體(包括光敏生物分子)的控制,這種無創光學納米鑷子方法有望為納米科學和生命科學領域帶來新的機遇。

圖文解析

● 圖1 OTET系統的說明與理論分析

a、OTET系統的運行機制。通過在等離子體納米孔陣列上移動雷射,單個粒子(藍色球體)被困在遠離雷射的地方,並沿著圖形邊緣水平地跟隨雷射束的運動。插圖顯示了當雷射和交流電場作用於被困粒子上的力。ACEO,交流電滲流;FACEO,交流電滲流的阻力;FETP,來自ETP流的阻力;Fes,粒子表面相互作用力;b、雷射聚焦在納米孔陣列中心時的電場分布。在俘獲位置,來自光的電場很小,足以消除它對被俘獲粒子的影響。c、雷射聚焦在納米孔陣列中心時金膜表面的溫度分布。粒子俘獲發生在離最高溫度區幾微米遠的地方。d、 當雷射聚焦在納米孔陣列中心時,表面附近的徑向速度矢量圖。粒子捕獲位置被圈起來。虛線如圖4b-e所示,雷射聚焦偏離中心時,表面附近的徑向速度矢量圖。粒子俘獲位置隨雷射光斑的平移而改變。

● 圖2 演示單個BSA蛋白分子的轉運、捕獲和釋放,以及單個BSA分子的穩定性

a、當雷射和交流電場同時作用時,快速啟動和長期穩定陷阱的逐幀序列。紅點顯示雷射的位置,單個BSA分子(微小的亮點)以藍色矩形突出顯示。b、被捕獲單分子的橫向位置。如a所示,x位置是沿圖案s邊的位置,y位置是垂直於圖案s邊的位置。c、d,分別沿x和y方向的橫向位移直方圖。橙色曲線顯示高斯形狀擬合曲線。

● 圖3 一幀一幀的圖像顯示了單個BSA蛋白分子的動態操作

紅點表示雷射光斑的位置,單個分子(微小的亮點)在藍色矩形內突出顯示。黃色箭頭表示雷射運動的方向,藍色箭頭表示分子的運動。在t=0s,單個分子被困在圖案的邊緣附近,雷射開始相對於納米孔陣列移動。在雷射運動過程中(持續2.1s),單個分子跟隨雷射,同時保持一個距離雷射光斑數微米的捕獲位置。第二幀是在t=1.0s時捕捉到的典型時刻,在雷射停止運動的時刻,單分子繼續沿著原來的方向運動,最後在與雷射光斑處於同一水平時停止運動。這兩個步驟在第三和第四幀中演示。從t=3.1s開始,我們將雷射器朝相反的方向向下移動,單個分子跟隨雷射向下移動。

● 圖4 捕獲穩定性和捕獲位置與交流頻率的函數關係
a、逐幀演示不同交流頻率下被困分子的位置。在2khz交流頻率下,單分子被困在離圖案邊緣較遠的地方。當交流頻率調高,從2千赫調到5千赫時,陷波位置向內移動,更靠近圖案的邊緣。b、沿著垂直於圖案長度方向的不同交流頻率下的模擬徑向速度,在圖1d中的虛線之後。正徑向速度是指遠離納米孔陣列的速度,而負速度是指向內的速度。停滯區的位置(即速度為零的位置)取決於交流頻率。c、每個交流頻率下單個分子的平均距離。模式s邊定義為y位置=0,而x=0定義為單個分子的平均x位置。d、不同交流頻率下BSA分子位置的散點圖。結果表明,在較低的交流電場頻率下,捕獲穩定性較高。

● 圖5 一幀一幀的序列顯示了使用OTET的基於尺寸的聚苯乙烯顆粒的分類


20nm聚苯乙烯珠(PS)以藍色矩形突出顯示,而100nm的珠子位於黃色圓圈內,亮度更高。最初,交流頻率設置為2.5kHz,20納米和100納米聚苯乙烯小球都被困在納米孔陣列的邊緣附近。3秒後,交流頻率調到3.5千赫,這樣所有珠子都會移近圖案。當交流頻率增加到4kHz時,100nm磁珠變得不穩定並被分選,而20nm磁珠仍被捕獲。前四個幀按時間順序演示排序過程。為了確保20納米珠子被穩定地捕獲,交流頻率再次調低到3.5千赫茲,並且它們仍然被捕獲。


原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5-020-0760-z.pdf

相關焦點

  • |諾獎成果又獲突破,納米級光鉗(OTET)!
    近日,範德比爾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對該技術進行了升級,實現了對10 nm以下物體的操控,從而使得利用光鉗對DNA、病毒等小分子進行直接操控成為可能。由於光鑷的力可以精準地直接作用於細胞甚至更小的目標,在生物學方面的應用變得越來越廣泛。但是目前光鉗的操控能力約為微米級別,而提升光鉗對更小尺寸的操控能力將極大地拓寬該技術在生物、物理、化學等領域的應用。其實從理論上來講,為了獲得納米級的操控能力,可以通過增加雷射功率以提供足夠的俘獲電位深度來俘獲納米級物體。
  • 利用光之力操控細胞,光鑷「爆冷」奪下諾貝爾物理學獎
    來源:諾獎官網△斬獲諾獎的三位科學家肖像本次物理諾獎結果揭曉之後,各路觀察家都表示沒有想到,絕對堪稱"黑馬""大冷門",很多科研界人士甚至壓根沒聽說過這幾種技術。其中的光鑷雖然內涵深奧,但其實稍加簡介就能讓普通人建立概念。今天,我們就先試著讓大家了解一下這個能夠以光的力量來操縱細胞的諾獎成就。光鑷誕生的發想——光之力伴隨著上世紀60年代以來雷射束流相關的產生、控制技術的進展,利用光來操作微小物體的"光鑷"隨之登上了歷史舞臺。
  • 諾獎之後,又有新突破!
    【傳統光鑷技術】雖然如今眾所周知,但是當年(2018)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光鑷(optical tweezer)可算是一匹「黑馬」。在這個位置上,目標物體所受的光強和光熱效應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該技術可以根據需要在極低濃度下(飛摩爾)迅速捕獲低於10 nm的生物分子。
  • 諾獎之後,又有新突破
    【傳統光鑷技術】雖然如今眾所周知,但是當年(2018)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光鑷(optical tweezer)可算是一匹「黑馬」。光鑷技術原理目前,光鑷已經成為了非侵入性捕獲和操縱膠體粒子和生物細胞的強大工具,其產生的皮牛(pN)數量級的力十分適用於生物細胞、亞細胞以及原子物理方向上的研究
  • 諾獎之後,又有新突破!
    【傳統光鑷技術】雖然如今眾所周知,但是當年(2018)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光鑷(optical tweezer)可算是一匹「黑馬」。」的論文,公開了他研究的第一代光鑷技術,用雷射束來隔離和移動微米級的物體(紅血球的大小)。
  • 光鑷之父去世 曾獲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基於這些研究,Ashkin將這項工作擴展到捕獲和操縱細菌,病毒和細胞等生物材料。Ashkin利用「光鑷」探索細胞內部,操縱其內部結構,並為理解人體正常和患病狀態的新方法奠定基礎。光鑷技術作為一種微位移特有操控手段和粒子間微小相互作用的探針,在研究活體的實時動態,具有無機械接觸、
  • 新一代光鑷--全息光鑷
    Ashkin在1969年以來關於光與微粒子相互作用實驗的基礎上於1986 年發明的。單光束粒子阱實質上是光輻射壓梯度力阱,是基於散射力和輻射壓梯度力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能夠網羅住整個米氏和瑞利散射範圍粒子的勢阱。它是由高度匯聚的單束雷射形成的,可彈性地捕獲從幾nm 到幾十μm 的生物或其他大分子微粒 (球) 、細胞器等,並在基本不影響周圍環境的情況下對捕獲物進行亞接觸性、無損活體操作。
  • 從搬運粒子到近視矯正 雷射技術又亮了—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光鑷研究組教授李銀妹: 曾為阿瑟感到惋惜,認為他錯過了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他曾在Bell實驗室與朱棣文一起研究原子冷卻,當時阿瑟關注到光場對比較大的粒子的力學效應,並在這個方向做了很多延伸,有了許多新發現,最終發明了光鑷。 阿瑟開闢了這項技術後,並一直堅持研究光鑷對細胞、單分子、單個顆粒的應用。
  • 「光鑷」之父逝世:利用光之力操控細胞,曾為最高齡諾獎得主
    因成功探索如何利用雷射束抓取粒子、原子、分子和活細胞,以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阿什金獲得 2018 年的諾貝爾獎,他稱自己的發明為「光鑷」。他的女兒在 9 月 28 日向《紐約時報》證實了他的死訊。光鑷——更確切地說是光學阱,是利用高度聚焦的雷射束的壓力來操縱從原子到活細胞的微觀物體,如病毒和細菌。這一功能在研究和理解生命基本組成部分的科研工作中,具有開創性的實際應用。時至今日,科研人員已經在廣泛使用光鑷。阿什金的 「鑷子」 是用一束通過微小的放大鏡製造出來的相干的單色雷射。透鏡為雷射創造了一個焦點,粒子被吸引到這個焦點附近並被固定在那裡,不能移動。
  • 獲2018諾獎的雷射物理技術,為什麼要用鳥叫命名?
    201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於中國時間10月2日揭曉,Arthur Ashkin 因為發明光鑷技術(Optical Tweezer),獨享一半獎金;Gérard Mourou 和 Donna Strickland 因為發明啁啾脈衝放大技術(Chirped Pulse Amplification),分享另一半獎金。
  • 科普:什麼是光鑷?你真的知道嗎?
    梯度力是物體在不均勻電場中發生極化,將物體吸引到電場最強的位置。輻射壓力是由散射引起,光子攜帶動量,沿著光的傳播方向推動路徑上的物體。當梯度力與輻射壓力平衡時,就可實現穩定的光學捕獲(optical trapping)。光鑷技術已經成為在生物領域最強有力的工具之一。
  • 獲2018諾獎的雷射物理技術 為什麼要用鳥叫命名?
    201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於中國時間10月2日揭曉,Arthur Ashkin 因為發明光鑷技術(Optical Tweezer),獨享一半獎金
  • 諾貝爾物理學獎再次頒給女性 美法加科學家同獲殊榮
    雷射物理通過新的裝置可對非常小的物體進行實驗,並實現難以置信的快速進程,先進的精密儀器正在開闢未知研究領域,並應用於工業和醫療領域。Ashkin發明的光學鑷子使用雷射光束來抓取粒子,原子以及分子。它們可以用來檢驗和操控病毒,細菌和其他活細胞而不會對其造成損傷。
  • 光鑷:基於雷射技術綻放出的綺麗之花
    這種能夠用一束光在三維空間控制懸浮的微粒的實驗,結構簡潔而有效,技術達到完美的境地。正值納米科技蓬勃發展之際,生物學研究從系綜深入到定量,人類對自然界和自身的認識不再滿足於對宏觀現象的了解,我們渴望深入到對每一個個體微觀機理和功能的定量研究,以便接近自然本質,從而更好的認識和改造自然。所以,光鑷一問世,科學家們就預感用光力控制微米尺度顆粒的技術潛藏著不可估量的發展和應用前景。
  • CRISPR技術獲諾獎,為什麼張鋒與諾獎失之交臂?
    因為簡單、廉價和高效,CRISPR已經成為全球最為流行的基因編輯技術,被稱為編輯基因的「魔剪」。科學家通過它可以高效、精確地改變、編輯或替換植物、動物甚至是人類身上的基因,經過改造的CRISPR技術被廣泛地應用於農業和生物醫藥領域。Jennifer Doudna 和 Emmanuelle Charpentier做了什麼貢獻?
  • 諾獎得主是個愛開跑車的拉風漢子?你所不知道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次諾獎頒獎詞中,尤其強調其在生物領域的應用。例如對細胞和DNA分子的精確操控。由於光是「無形」的,它對實驗操控對象是無損的。就在兩個多月前,日本科學家開發出了利用光自由操縱人類的內源性蛋白定位的技術,在全球首次利用光成功操縱了細胞分裂(紡錘體)的排列。
  • 《光鑷》技術
    光鑷技術可以用來捕獲、操控微小粒子(目前已達微米級)。雷射經透鏡後會聚成強聚焦光斑,微粒一旦落入會聚光的區域內,就有移向光斑中心的可能,從而被捕獲。由於光的作用使微粒具有勢能,光斑形成了一個類似於"陷阱"的能量勢阱,光斑中心為勢能的最低點。
  • 生物技術新突破「豪豬」分子標記系統可追蹤微小物體
    生物技術新突破——「豪豬」分子標記系統可追蹤微小物體科技日報北京11月3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通訊》雜誌3日報告了一項生物技術最新突破——美國科學家團隊研發出一個利用DNA序列來超快速標記物體的系統,並將其命名為「豪豬」(Porcupine)。
  • 生物技術新突破——「豪豬」分子標記系統可追蹤微小物體
    原標題:生物技術新突破——「豪豬」分子標記系統可追蹤微小物體使用「豪豬」分子標記系統創建分子標記。圖片來源:《自然·通訊》在線版英國《自然·通訊》雜誌3日報告了一項生物技術最新突破——美國科學家團隊研發出一個利用DNA序列來超快速標記物體的系統,並將其命名為「豪豬」(Porcupine)。「豪豬」分子標記系統可用於追蹤物體,即使是在射頻識別(RFID)標籤或二維碼不適用的很小的物體上也可以用,同時,它的標籤可以通過可攜式設備在幾秒鐘內進行解碼。
  • 諾獎成果光鑷原理的前世今生
    光鑷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發明,為人們研究微納物體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推動了生物、納米科技,光子學以及量子物理等眾多學科的發展,獲得諾獎實至名歸。可以預見,光力必將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Reference1.    Nichols, E. F. and Hull,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