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術新突破「豪豬」分子標記系統可追蹤微小物體

2020-11-04 東南網

生物技術新突破——

「豪豬」分子標記系統可追蹤微小物體

科技日報北京11月3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通訊》雜誌3日報告了一項生物技術最新突破——美國科學家團隊研發出一個利用DNA序列來超快速標記物體的系統,並將其命名為「豪豬」(Porcupine)。「豪豬」分子標記系統可用於追蹤物體,即使是在射頻識別(RFID)標籤或二維碼不適用的很小的物體上也可以用,同時,它的標籤可以通過可攜式設備在幾秒鐘內進行解碼。

RFID和二維碼目前已十分常見,這二者在閱讀器與標籤之間建立了非接觸式數據通信,以識別目標。它們的應用非常廣泛,譬如RFID可用於動物晶片、汽車防盜、門禁管制、停車場管制、生產線自動化、物料管理等;人們更熟悉的二維碼則經常用於信息獲取、廣告推送、防偽溯源、在線支付及帳號登錄等。不過,它們都對物體的尺寸有一定要求,而且當數量巨大時,速度也受限制。

研究團隊主要成員美國華盛頓大學科學家卡提·德拉察克、傑夫·尼維拉及他們的同事,研發設計出的分子標記系統「豪豬」,使用DNA序列作為標識。DNA標記由預定義的序列製成,研究團隊稱這些序列為「分子比特」(molbits)。分子比特可以組合成獨特的「條形碼」——每個DNA序列都可以直接使用可攜式納米孔DNA測序儀讀取,以實現低資源環境下的按需讀取。

根據設計,「豪豬」系統利用基本的實驗室設備生成大量的唯一標籤——約42億個。在原理驗證實驗中,研究團隊能夠利用他們的系統在幾秒鐘內對縮寫MISL(分子信息系統實驗室)進行可靠地編碼,然後再解碼。

研究人員表示,「豪豬」名字的靈感,來自於動物豪豬的剛毛粘住東西的方式。他們設想,這種新系統可用於現有標記方法(如RFID標籤或二維碼)無法應用的情況,如對極小物品或大量物品進行標記,或兩者兼而有之。其他用途還包括防偽,因為防偽往往要求標籤是隱形的。

總編輯圈點

又是分子,又是DNA序列,又是比特,看起來讓人如墜雲霧。但抓住一個關鍵詞,就能讓「豪豬」變得更平易近人——標籤。識別一個物體,常常是識別它的標籤。我們最熟悉的二維碼,實際上也是一種標籤。看起來四四方方,黑白相間,但內裡大有乾坤。無論多麼主流的標籤,都有其應用的限制性條件,「豪豬」的優勢,在於它可以標記足夠小的物體,且能快速解碼。但至於它能否成為主流進入市場被人接受,還得看這種標記系統推廣開來的成本和易用性。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生物技術新突破——「豪豬」分子標記系統可追蹤微小物體
    原標題:生物技術新突破——「豪豬」分子標記系統可追蹤微小物體使用「豪豬」分子標記系統創建分子標記。圖片來源:《自然·通訊》在線版英國《自然·通訊》雜誌3日報告了一項生物技術最新突破——美國科學家團隊研發出一個利用DNA序列來超快速標記物體的系統,並將其命名為「豪豬」(Porcupine)。「豪豬」分子標記系統可用於追蹤物體,即使是在射頻識別(RFID)標籤或二維碼不適用的很小的物體上也可以用,同時,它的標籤可以通過可攜式設備在幾秒鐘內進行解碼。
  • 「豪豬」分子標記系統可追蹤微小物體
    科技日報北京11月3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通訊》雜誌3日報告了一項生物技術最新突破——美國科學家團隊研發出一個利用DNA序列來超快速標記物體的系統,並將其命名為「豪豬」(Porcupine)。「豪豬」分子標記系統可用於追蹤物體,即使是在射頻識別(RFID)標籤或二維碼不適用的很小的物體上也可以用,同時,它的標籤可以通過可攜式設備在幾秒鐘內進行解碼。
  • 「豪豬」分子標記系統可追蹤微小物體 利用DNA序列來超快速標記物體
    英國《自然·通訊》雜誌3日報告了一項生物技術最新突破——美國科學家團隊研發出一個利用DNA序列來超快速標記物體的系統,並將其命名為「豪豬」(Porcupine)。「豪豬」分子標記系統可用於追蹤物體,即使是在射頻識別(RFID)標籤或二維碼不適用的很小的物體上也可以用,同時,它的標籤可以通過可攜式設備在幾秒鐘內進行解碼。
  • ...並將其命名為「豪豬」(Porcupine)。「豪豬」分子標記系統可...
    【生物技術新突破:「豪豬」分子標記系統可追蹤微小物體】英國《自然·通訊》雜誌3日報告了一項生物技術最新突破——美國科學家團隊研發出一個利用DNA序列來超快速標記物體的系統,並將其命名為「豪豬」(Porcupine)。
  • 國際最新研究:「豪豬」系統使用DNA標記和追蹤物體
    中新網北京11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生物技術論文稱,一個利用DNA序列來「標記」物體的系統——豪豬(Porcupine),可以用於追蹤物體,即使是在RFID標籤或二維碼不適用的最小的物體上也可用。它的標籤也可以使用可攜式設備在幾秒鐘內進行解碼。
  • 諾獎技術再獲突破!可操控<10 nm物體和生物分子的光鑷技術
    然而,衍射極限阻止了納米尺度物體的低功率俘獲,大幅度增加雷射功率可以提供足夠的捕獲勢深度來捕獲納米尺度的物體。但是,大量所需的光強會在捕獲的生物標本中造成光毒性和熱應力。由等離子體納米天線和光子晶體腔組成的低功率近場納米光鑷已被開發用於穩定的納米尺度物體跟蹤。然而,演示的方法仍然要求物體被困在高光強區域。
  • 工程師製造的鑷子,可以撿起單個納米級分子的微小物體
    工程師們首次製造出了能夠鑷緊單個生物分子和蛋白質而又不會損壞它們的光鑷-這是對技術的巨大改進。 現有的光鑷可以使用高度聚焦的雷射捕獲和操縱微小物體,無法捕獲比紅血球還小的東西。但是,根據周一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雜誌上的研究,新的納米鑷子可以拾取單個的蛋白質和DNA分子。
  • xCELLigence系統—無標記生物檢測新技術
    目前,大部分細胞檢測依然採用傳統的"終點法",僅僅給實驗定格了一個最終結果,而且經常需要標記和破壞細胞。然而,細胞是活體,其生物學和細胞進程是動態而非靜態的,導致了當前細胞分析法的最大限制。因此,為了更充分的了解和測量生物學和細胞進程,應當使用一種非侵入性的系統,來記錄細胞應答某些刺激(如藥物處理或某種生長因子刺激)時所產生的動態變化。
  • 2018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事件:「單細胞水平細胞譜系追蹤技術」奪得...
    《科學》雜誌每年會評出在即將過去的一年裡最為重要的十大科學突破(Science Breakthrough)。今年,奪得年度突破桂冠的是「單細胞水平細胞譜系追蹤技術」,幫助破獲多起懸案的法醫系譜技術、#MeToo 運動等也榜上有名。
  • 中藥材真偽鑑別新方法—— DNA分子標記鑑別技術
    近年來,以PCR為基礎的DNA分子標記鑑別技術在中藥材真偽鑑別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以人參、西洋參的分子標記鑑別研究為例,可以清楚地看出中藥材分子標記鑑別的研究軌跡。②序列分析是各種新方法應用的基礎。
  • 中華鱘研究首次啟用衛星標記追蹤技術
    中華鱘是與恐龍同時代的生物,已在地球上繁衍生息1.4億年,又被稱為「水中活化石」。中華鱘在長江中上遊出生,在大海裡成長,成熟後又能千裡溯源回到出生地長江生兒育女。上世紀80年代,葛洲壩的興建,阻斷了中華鱘洄遊繁殖通道,這一古老魚類生存方式受到挑戰。中華鱘保護由此經歷了從江中捕撈野生親魚繁殖到建立人工養殖群體30多年的歷程。
  • 2015年度最佳技術文章 TOP10(低溫電子顯微鏡、高通量測序、DNA標記
    由於所需樣品量少,不需要結晶,且可在電腦中成像分類,該技術在分析混合物的組成和構象方面有很大的潛能。這一綜述主要介紹了cryo-EM的發展歷史、Single-Particle EM Reconstruction原則以及近期技術突破等內容。
  • 【科技前沿】何萬中團隊原創性開發可克隆電鏡標記技術實現細胞中...
    因此,細胞生物學家迫切希望電鏡領域也能夠開發出類似光學顯微成像領域廣泛應用的 GFP標記技術,通過遺傳操作來實現細胞及生物組織的電鏡超微結構樣品上的分子識別和精確定位,因此可稱之為基於遺傳編碼的可克隆電鏡標記技術。目前科學家們嘗試了兩類基於遺傳編碼的可克隆電鏡標記技術。
  • 可克隆電鏡標記技術實現細胞單分子精準定位
    這道光就是,他帶領團隊原創性地開發了一種新型克隆電鏡標記技術,該技術可直接在細胞中遺傳編碼表達的標記蛋白上原位合成納米金顆粒,從而實現細胞超微結構上單分子水平的精確識別與定位,為細胞的電鏡超微結構單分子水平研究提供了新工具。
  • 《科學》2018年十大科學突破首位:單細胞水平下細胞譜系追蹤
    Science期刊越來越多地認識到技術結合的力量,及其在促進基礎研究和醫學進步方面的潛力,因此,將單細胞水平細胞譜系追蹤技術評選為2018年十大科學突破之首。 德國馬克斯-德爾布呂克分子醫學中心系統生物學家Nikolaus Rajewsky說,今年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的三種技術「將改變未來十年的研究」。
  • 中科院自動化所光學分子影像技術臨床應用獲突破
    中科院自動化所/供圖   中新網北京6月25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5日從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獲悉,該所採用光學分子影像手術導航系統成功研製的中國國內首臺乳腺癌早期臨床檢測設備,通過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等多家醫院開展臨床應用,目前已成功診治百餘例的乳腺癌患者,從而實現光學分子影像技術在臨床應用的重大突破。
  • 重大突破:科學家打造出生物標記感應隱形眼鏡
    這種診斷型隱形眼鏡的原理是:通過佩戴者的眼淚來檢測糖尿病等相關疾病的生物標記分子水平。    接著,科學家們在3D列印模具中倒入水凝膠,模具的表面有微小的凸起,微通道形成於這些脊狀物在透鏡底部的表面。
  • 細胞條碼完勝螢光標記—新聞—科學網
    內嵌雷射器使追蹤單個活細胞成為可能
  • 何萬中團隊原創性開發可克隆電鏡標記技術實現細胞中的單分子定位
    因此,細胞生物學家迫切希望電鏡領域也能夠開發出類似光學顯微成像領域廣泛應用的 GFP標記技術,通過遺傳操作來實現細胞及生物組織的電鏡超微結構樣品上的分子識別和精確定位,因此可稱之為基於遺傳編碼的可克隆電鏡標記技術。目前科學家們嘗試了兩類基於遺傳編碼的可克隆電鏡標記技術。
  • 太陽能電池行業兩大新突破:新材料可利用「不可見光」發電
    太陽能技術行業剛剛見證了兩項突破,它們有望改變我們從太陽獲取電力的方式 第一個突破是將肉眼看不見的低能量光轉換成足夠高的能量光來發電。以前,在沒有新技術的情況下,這種少量的太陽能不能點亮燈泡,但現在不一樣了。 來自RMIT大學,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和美國肯塔基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他們可以利用氧氣將低能量的光轉化為分子,然後將其轉化為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