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最佳技術文章 TOP10(低溫電子顯微鏡、高通量測序、DNA標記

2020-12-05 儀器信息網

  繼1月Cell、Cell Reports先後推出「Best of 2015」合集後,近日Molecular Cell雜誌也推出了年度最佳合集,回顧了去年的一些突出技術進展。該合集包括了4篇Review &Perspectivey,以及6篇技術論文。

  Review & Perspectivey

  Cryo-EM: A Unique Tool For The Visualization Of Macromolecular Complexity

  3D低溫電子顯微鏡(cryo-electron microscopy ,cryo-EM)是一種結構生物學技術,近期取得了飛躍的發展。由於所需樣品量少,不需要結晶,且可在電腦中成像分類,該技術在分析混合物的組成和構象方面有很大的潛能。這一綜述主要介紹了cryo-EM的發展歷史、Single-Particle EM Reconstruction原則以及近期技術突破等內容。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Technologies

  人類基因組測序已經深刻地改變了我們對生物學、人類多樣性和疾病的理解。過去的十年裡,DNA測序技術取得了非凡的進展,基因組醫學時代也逐漸成為可能。

  這一綜述盤點了可選擇的商業化高通量測序(HTS)平臺,來源公司包括Illumina、Life Technologies/ThermoFisher/Ion Torrent、Pacific Biosciences以及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總結了HTS的用途,包括繪製基因組的3D結構、表徵轉錄組、微生物測序、罕見病測序和癌症基因組測序等;此外,文章還分析了HTS技術目前的限制性以及在個體化醫學時代中的角色。

  Imaging Live-Cell Dynamics and Structure at the Single-Molecule Level

  過去十年裡,螢光顯微鏡、螢光關聯譜和螢光標記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我們能夠在高解析度下觀察活細胞中不同分子的Robustness和Stochasticity。這篇綜述介紹了光學顯微鏡觀察分子結構細節的困難之處(衍射極限)、單分子的定位和追蹤、螢光關聯譜、Noninvasive單細胞成像原則、單分子成像方式、標記和染色的發展,以及相關技術未來發展的方向和挑戰等內容。

  Expanding the Biologist’s Toolkit with CRISPR-Cas9

  關於CRISPR技術已經不用做太多的背景介紹,這篇Perspective的作者之一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Jennifer A. Doudna,文章介紹了CRISPR/Cas9的發現過程、基因編輯機制、高通量篩選功能、脫靶效應以及未來發展方向等內容。

  Technology Articles

  Monitoring Mitochondrial Pyruvate Carrier Activity in Real Time Using a BRET-Based Biosensor: Investigation of the Warburg Effect

  將丙酮酸運送到線粒體中需要一種特定的載體,即線粒體丙酮酸載體(mitochondrial pyruvate carrier,MPC)。MPC代表了碳代謝的中心節點,它的活性在生物能學中可能發揮著關鍵的作用。為了確定MPC在惡性細胞中是否仍起作用,領導該研究的科學家小組開發出了一種生物傳感器來測量它的實時活性。結果表明,癌細胞中的MPC活性較低;當增加細胞溶質中丙酮酸的濃度時,這種低活性狀態可以被逆轉。這一生物傳感器有望成為研究多種類型細胞中碳代謝和生物能學的獨特工具。

  Tracking Distinct RNA Populations Using Efficient and Reversible Covalent Chemistry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種標記和純化4-thiouridine(s4U)-containing RNA的化學方法。研究證明,與常用的HPDP-biotin相比,methanethiosulfonate試劑與s4U形成二硫鍵更有效。這一改進有望用於基於追蹤不同的RNA的研究方法,如標記4-thiouridine研究組織特異性轉錄。

  SpDamID: Marking DNA Bound by Protein Complexes Identifies Notch-Dimer Responsive Enhancers

  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開發出一種Split DamID(SpDamID)技術,能夠精確地標記「稱為轉錄因子的調控蛋白」是在活細胞細胞核中的哪個部位與DNA相互作用。作者報導稱,SpDamID可標記活細胞中的DNA,並且僅在兩個標記的蛋白在相同的DNA鏈上彼此接近相互作用的情況下。

  A Regression-Based Analysis of Ribosome-Profiling Data Reveals a Conserved Complexity to Mammalian Translation

  基因組學的一個基本目標是鑑定表達蛋白的完整集合。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展示了一個基於核糖體分析和線性回歸的實驗和分析框架,用於翻譯過程的系統識別和量化。在lipopolysaccharide刺激的小鼠樹突狀細胞和HCMV感染的人成纖維細胞中使用這一方法鑑定出了許多新型蛋白質編碼序列,包括micropeptides和已知蛋白的突變體。這一研究揭示了哺乳動物翻譯過程意想不到的複雜性。

  Measuring In Vivo Mitophagy

  線粒體自噬(mitophagy)的變化與衰老及其相關疾病的關係越來越緊密。然而,現在依然沒有一種很便捷的方法可用於分析體內的mitophagy過程。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描述了一種轉基因小鼠模型,這一模型表達了螢光標記Keima的線粒體靶向形式(mitochondrial-targeted form of the fluorescent reporter Keima,mt-Keima)。廣泛比較mt-Keima小鼠的原代細胞和組織揭示了mitophagy過程中的許多重要差異。此外,研究人員還通過mt-Keima小鼠分析了mitophagy如何隨條件變化。

  Massively Systematic Transcript End Readout, 『『MASTER』』: Transcription Start Site Selection, Transcriptional Slippage, and Transcript Yields

  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基於下一代測序的技術,稱作MASTER。利用這一技術,研究人員確定了大腸桿菌RNA聚合酶在體外和體內的共同核心啟動子全部轉錄起始位點;定義了決定TSS選擇、反覆啟動和轉錄量的TSS區域的DNA序列;明確了DNA拓撲學和三磷酸核苷(NTP)濃度的影響。這種快速的測序方法,結合先進的生物化學及化學方法有望幫助揭示轉錄過程中DNA解鏈的關鍵機制。

相關焦點

  • 什麼是高通量單細胞RNA測序技術?
    打開APP 什麼是高通量單細胞RNA測序技術?該五篇文章幾乎都是同時發表,表明該領域的競爭激烈,同時也說明了單細胞測序技術在植物研究應用中已經成熟,期待未來更多的植物組織細胞的測序,為解決植物如何從胚發育成全株提供更多的信息! 什麼是高通量單細胞RNA測序技術?
  • Cell年度最佳論文:張鋒DNA顯微鏡入選|張鋒|細胞|電子顯微鏡|螢光...
    近日,生命科學領域最頂尖學術期刊Cell雜誌推出了「Best of 2019」特刊,評選了了年度最佳Cell論文,共9篇。顯微鏡可分為兩大類: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人們早在幾百年前使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到了細胞,近年來用冷凍電鏡觀察到了蛋白的三維立體結構,然而,這兩類顯微鏡都無法再基因組水平觀察細胞。
  • 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原理和應用——第二代測序技術
    , HTS) 是對傳統Sanger測序技術革命性的變革,可以一次對幾十萬到幾百萬條核酸分子進行序列測定,因此也稱其為下一代測序技術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出現使得對一個物種的轉錄組和基因組進行細緻全貌的分析成為可能。
  • 結構生物學裡程碑:低溫電子顯微鏡技術時代來臨
    在劍橋大學一幢建築的地下室裡,一場技術革命正在醞釀。  一個笨重的、大約3米高的金屬盒子通過連接細胞的橙色纜線,安安靜靜地傳輸著以萬億字節計算的數據。這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低溫電子顯微鏡之一:低溫電子顯微鏡通過電子束對冷凍的生物分子進行成像,從而得到分子的三維結構。
  • 低溫電鏡被評為2014年值得關注的技術
    同時,雜誌還介紹了2014年值得關注的技術,包括單粒子低溫電子顯微鏡、CRISPR和基因組編輯、原位測序、迷你胞內探針等。   低溫電子顯微鏡   低溫電子顯微鏡(cryo-EM)雖然是結構生物學研究中的重要工具,但其潛力還未充分發揮出來。近期的技術進步大大提高了cryo-EM的解析度,正在重振這一領域。
  • 高通量多通道的單細胞測序設備,將投入醫療科研應用
    該企業在Nasdaq上市,目前是單細胞基因測序領域的旗艦企業,2020年初市值曾高達100億美元。同時期,林巍博士所在實驗室也啟動單細胞測序項目開發,並與合作者陸續發表了基於液滴高通量單細胞技術框架應用的相關研究論文。
  • 專注液滴微流控技術 萬乘基因致力高通量單細胞多組學測序的應用普及
    單細胞測序技術是HCA計劃實施的重要底層技術。與基於大量細胞樣品提供平均化了組學數據的傳統測序方法不同,單細胞測序可以獲取關於樣品中每一個細胞的所有組學數據,明確樣本中包含的細胞類型,並記錄別個細胞所發生的特定變化。因此,單細胞技術對於生物醫學的革命性意義可以和顯微鏡的發明相比較,二者都可使研究者真正看到單個細胞的細微差異。
  • 高通量測序的前世今生
    「高通量測序」這詞我想大部分人都不會感到陌生,因為現如今它算得上是一個比較熱門的領域,但是您又知道多少關於高通量的知識呢?接下來小編來聊聊它的前世以及今生,帶您走進高通量測序的世界。所有事物的出現都是有必然聯繫的,不可能憑空出現。
  • 三大巨頭高通量測序(NGS)的原理特點、技術應用和意義
    和焦磷酸測序不同,每次DNA的只能延伸一個核苷酸。Solexa的讀長在100-150bp之間,適合小RNA鑑定、甲基化和表觀遺傳學研究。ABI Solid技術的核心是4種螢光標記寡核苷酸的連接反應測序。測序之前,DNA模板通過乳化PCR擴增,和Roche 454的基本相同,只是Solid的微珠更小,只有1μm。
  • Cell:2016年度最佳文章出爐!
    近日,Cell期刊推出「年度最佳文章」合集。今年的「Best of Cell 2016」共列出10篇最佳文章以及4篇綜述,圍繞CRISPR、免疫療法、類器官、阿爾茲海默症、Zika病毒等研究熱點進行了回顧。
  • 漲知識|生命奧義的揭秘者——DNA測序技術
    ,目前只有通過DNA測序技術來實現「看書」的願望。現代DNA測序由高通量方法組成,可在數小時內完成整個DNA序列的測定工作。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測序成本也在不斷地降低,現在已經有很多以高通量技術為依託的產品面向市場,比如基因體檢、無創產前篩查、腫瘤的用藥指導等,為很多家庭提供了DNA的測試。
  • 高通量測序(又名下一代測序, NGS)的原理簡介
    目前高通量測序的主要平臺代表有羅氏公司(Roche)的454測序儀(Roch GS FLX sequencer),Illumina公司的Solexa基因組分析儀(Illumina Genome Analyzer)和ABI的SOLiD測序儀(ABI SOLiD sequencer)。454公司首選將焦磷酸測序應用在測序技術上,之後便被羅氏診斷收購,形成了目前的Roche 454。
  • 《細胞》子刊11篇文章重磅回顧,這些年興起的大牛技術
    高通量測序技術人類基因組測序技術正在徹底改變我們對於生物學,人類多樣性以及疾病的理解。從第一份測序草圖,到個人基因組與基因組醫學時代的到來,幾乎都來自過去十年間DNA測序技術的飛躍發展。「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Technologies」探討了常用高通量測序平臺的發展,相關的檢測方法,以及目前測序平臺及其臨床應用所面臨的問題。
  • 高通量測序技術在產前診斷中的應用
    有學者提出在人力資源不足的產前診斷實驗室可僅使用CMA替代染色體核型分析[2-3];但CMA因探針密度受限,可能漏檢部分P-CNV、不能檢測低比例嵌合體(<30%)等,需要有其他補充檢測技術[4]。基於二代測序(NGS)技術的高通量檢測方法可以在基因組水平上進行拷貝數變異測序(CNV-seq)、基因包(gene panel)測序、全外顯子組測序(WES)、全基因組測序(WGS)以及網際網路背景下的全球化資料和信息共享,共同促進了侵入性產前診斷近年的快速發展。
  • 2017年度聚焦:DNA測序深度分析
    1.1 Illumina公司Illumina作為測序行業的龍頭企業,所佔市場份額達70%。最初由四位博士於1998年共同創建,總部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聖地牙哥,主要銷售微陣列晶片。2006年收購Solexa公司,獲得新一代高通量測序技術,從而成為目前市場上的主流測序技術公司。
  • Cell:B細胞受體高通量測序技術
    近日,美國範德比爾特大學醫學中心等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在Cell上發表了題為「High-Throughput Mapping of B Cell Receptor Sequences to Antigen Specificity」的文章
  • 通過轉錄組技術而測序的dna序列被稱為「dna受體」
    後面的dna受體可通過做dna晶片credit-sweep來獲得,後面的dna受體包括mirna,smallmrna,circrna和ae等。根據技術的不同,dna晶片可以分為三類:測mirna:測定mirna。測dna受體的全雙工轉錄信號的兩轉錄本等等。測vxrna:測vxrna。
  • 入圍科技界「奧斯卡」|中國創造引跑國際電子顯微鏡行業
    100」獎入圍名單,中國科技企業聚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聚束科技」)獨立研發並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通量掃描電子顯微鏡Navigator-100強勢入圍。聚束科技此次入圍的Navigator-100,是全球首款高通量(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也是聚束科技為了克服傳統SEM技術在速度、精度和樣品損傷等方面的局限性,研發出來的具有革新意義的科技產品。
  • Cell | 高質量&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新技術測定染色質潛力
    該研究建立了一種新的實驗技術,SHARE-seq。該技術能夠實現在單細胞中同時高質量,高通量的檢測基因表達和染色質可及性。在該方法中,染色質中的開放區域先被Tn5標記通過多輪的indexing,使得每個單細胞中的RNA和染色質均同時被獨特的DNA barcode標記。最後通過鏈黴素將cDNA和染色質分開,並分別建庫測序。該技術在單次實驗中可以構建多達一百萬個單細胞的文庫,而花費僅不到一千美元。在保持檢測靈敏度的基礎上,該技術大大提高了檢測通量,為對複雜系統的大規模測序打下了基礎。
  • 2020年全國電子顯微學學術年會|高通量掃描電子顯微鏡在材料表徵中...
    大會為期三天,來自科研院所、高校、企事業單位等電子顯微學領域專家學者千餘人出席。本次學術會議旨在了解電子顯微學及相關儀器技術的前沿發展、交流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新進展。本屆年會設立材料科學與生命科學分會場,在23日的第五分會場——先進顯微分析技術在工業材料中的應用中,聚束科技總經理何偉分享了高通量掃描電子顯微鏡的發展及其在材料表徵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