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液滴微流控技術 萬乘基因致力高通量單細胞多組學測序的應用普及

2020-12-05 同花順財經

2001年2月12日,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六國科學家公布了人類23對染色體DNA大規模測序的精確圖譜。這是人類首次從分子視角探索生命的奧秘,而這項被稱為生命科學「登月計劃」的研究也成為推動精準醫學發展的基礎性力量。

此後一段時期,包括華大基因在內的大批基因檢測企業應運而生,他們輸出了海量的人體微觀數據。然而,隨著人們對疾病認識不斷深入,基於多細胞測序獲得的數據已經不能滿足一些複雜疾病診斷所需的顆粒度水平。

2016年10月,全球頂級科學家在英國倫敦啟動了人類細胞圖譜計劃(Human Cell ATLAS,HCA),這項計劃將測定人類全身40萬億個細胞中每種細胞的獨特身份信息,並根據細胞間的協作路徑繪製三維人類基因圖譜。單細胞測序技術是HCA計劃實施的重要底層技術。

與基於大量細胞樣品提供平均化了組學數據的傳統測序方法不同,單細胞測序可以獲取關於樣品中每一個細胞的所有組學數據,明確樣本中包含的細胞類型,並記錄別個細胞所發生的特定變化。因此,單細胞技術對於生物醫學的革命性意義可以和顯微鏡的發明相比較,二者都可使研究者真正看到單個細胞的細微差異。

施威揚教授從2015年開始研究單細胞測序技術,這距離該項技術首次被用於胚胎細胞研究剛剛過去6年時間。施教授告訴動脈網,儘管單細胞測序已經走過了完全依靠人工手動操作的最早期階段,但即使自動化了的單細胞測序仍是一項技術門檻非常高的工作。

「現階段,單細胞測序還沒有辦法讓研究人員通過簡單培訓就上手操作,但科研和臨床中對這項技術確實存在剛性需求。」讓更多的研究人員能夠使用單細胞測序技術,並推動這項技術快速走向標準化,正是施威揚教授創辦萬乘基因的初衷。

2018年2月,在同濟大學和中國海洋大學任教多年後,施威揚教授積累了豐富的單細胞測序技術前沿應用經驗,他決定成為國內單細胞測序技術推廣的先行者。

隨後,施教授與他本科期間在清華大學生物系的同學吳子牛先生聯合在北京成立了萬乘經緯基因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簡稱萬乘基因,公司致力於推動高通量單細胞多組學測序技術實現標準產品化,為客戶提供穩定的單細胞測序服務。

成立一年後的1月,萬乘基因獲得合力投資的500萬天使輪融資,而後快速啟用新實驗室,並推出了多種單細胞組學的服務。施教授告訴動脈網,在前期並沒有主動出擊做市場的情況下,公司已經服務了國內的近30家客戶,其中包括醫院、研究機構、測序企業和工業企業。

目前,萬乘基因對外提供科研服務,並滿足臨床科室的生物學問題研究需求。此外,萬乘基因自主設計的微流控設備原型機已經設計完成,將陸續向用戶提供使用,並持續改進至量產標準。

應對個體疾病細胞水平差異的精準醫療2.0時代

施威揚教授認為,基於單細胞測序實現的直接針對病變細胞的疾病個性化診療對是基於個體基因組信息的精準醫療的迭代,是為精準醫療2.0。精準醫學2.0認為,每個個體的每種疾病都是獨特的存在,每位患者的病況、疾病進展及對應的細胞病變類型各不相同,對應不同的藥物需求。當前,單細胞測序在臨床上主要應用於包括腫瘤免疫治療在內的複雜疾病病變細胞的精準診斷與治療。

複雜疾病的致病機理往往涉及多種細胞病變,在沒有準確掌握細胞層面真正病因前,單一療法通常只對特定的某種細胞產生作用,大量的其他類型細胞則不會響應,這大大降低藥物的療效。如果能夠一次獲得細胞的所有信息,就可以基於有針對性的診斷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據施教授介紹,單細胞測序技術已經在腫瘤免疫療法、自體免疫疾病(如多發性硬化)、複雜神經系統疾病(如阿爾茲海默症)等方面得到應用,研究人員在單個細胞中發現了指向疾病的特定病變。

目前,最近非常火熱的腫瘤新抗原療法成為單細胞測序技術與臨床應用進行早期結合的一個應用方向。腫瘤新抗原是一種純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每個人的腫瘤上面都有特異性的抗原,研究人員由此預測新抗原,並進行針對性治療。新抗原的存在性和抗原性檢測是基於DNA而非基因表達做出的,這就需要結合單細胞測序來確定新抗原的表達強度,從而實現快速篩選。

據施教授介紹,萬乘基因正在與多家研究新抗原的公司探索用單細胞測序技術作為工具,檢測腫瘤的單個細胞中是否表達了他們預測出來的抗原。

不過,由於單細胞測序技術本身尚存在諸多瓶頸,並且測序成本高、耗時長,操作難度大,尚無法大規模替代多細胞測序,「單細胞測序只有實現了與多細胞測序相近的便捷度和成本效益,才能夠在更多的研究和分析得到應用。」

基於液滴微流控技術的高通量多組學單細胞測序技術

將單個細胞放入管道中,完成標記、建庫、測序等一系列操作後得到這個細胞的組學信息,即是簡化了的單細胞測序流程。其中,標記與建庫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測序的通量。

科學家們採用了多種方式嘗試將大量的單細胞進行標記,爭取每個細胞都有獨特的標記(Index),而這個標記是一段barcode DNA可以在測序中讀到,從而將每條Reads單獨歸為某個單細胞,實現對單細胞數據的區分讀取。

2015年,液滴微流控和微孔板這兩項當前主流的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標記和建庫技術幾乎同時數出現。在國內,大多數從事單細胞測序研究的早期公司都是採用了微孔板標記路線。

然而,由於微孔板技術只能對細胞進行分離,基於微孔板的高通量單細胞技術只能用於轉錄組測序,沒有其他組學應用。萬乘基因則選擇更加具有擴展性的液滴微流控路線,核心技術是在微液滴中實現大量單個細胞的標記、測量和評價。

現有市場上的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主要的瓶頸是組學技術單一,只能應用於少數幾種組學。施威揚教授告訴動脈網,萬乘基因的目標是開發所有組學的單細胞測序技術,最終實現一次性同時測定細胞中的多種組學信息。

目前,萬乘基因已經能夠實現轉錄組、基因組、ATAC、甲基化、ChlP、蛋白組、免疫組的高通量單細胞測序。與對標的美國單細胞測序標杆企業10×Genomics相比,萬乘基因在基因組、甲基化、ChlP、蛋白組測序中表現更為優異。

現階段,萬乘基因既提供科研服務,又提供上遊的儀器設備和試劑。施威揚教授表示,在所有人能夠用好單細胞測序技術之前,需要專業公司提供專業的測序服務。不過,提供標準化的高通量單細胞多組學測序產品才是萬乘基因追求的真正目標,施威揚教授告訴動脈網,萬乘基因的願景是成為頂層的技術提供商。

據了解,萬乘基因正在進行第二輪融資,目標金額2000~3000萬元,資金將主要用於開發新的組學產品和市場拓展。施威揚教授表示,萬乘基因計劃擴大國內更大規模的科研服務市場中影響力的同時,在今年內推出包括ATAC和甲基化的表觀組單細胞測序產品,,並針對免疫治療和抗體研發等推出免疫組測序等臨床和工業應用。

此外,萬乘基因將啟動「腫瘤多組學計劃」——徵召20名腫瘤治療前沿領域的研究者,應用高通量單細胞多組學技術開展深度臨床科研合作。

來源: 動脈網

相關焦點

  • 36氪首發 | 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成果落地,「萬乘基因」獲500萬元...
    萬乘基因成立於2018年,主要業務是利用自主研發的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平臺服務於科研、臨床以及工業市場。現階段,其高通量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商品化服務已經落地,並和數十家頂級三甲醫院開展合作,為醫生(科室主任以上)發表論文提供單細胞技術服務,且已有成果發表於Protein & Cell雜誌。
  • ...Bio成功舉辦高通量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和單細胞液滴包裹技術交流會
    因此,針對單個細胞的研究技術,單細胞基因組學研究(Single Cell Genomics Study)成為生物學研究迫切的方向,並成為再生醫學,發育生物學,腫瘤研究,免疫學研究必不可少的關鍵研究手段。
  • 「單細胞測序」技術發展迅速,實現產業化還要多久?
    單細胞樣品經捕獲分離獲得活性單細胞,隨後將活性單細胞遺傳信息擴增,建立測序文庫,最後使用Illumina測序系統對單細胞文庫進行測序,並進行遺傳物質的生信分析。目前,國內單細胞測序企業大部分集中在高通量單細胞轉錄組測序設備、試劑、微流控晶片的開發,並積極探索高通量單細胞多組學測序相關技術。
  • 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成果落地,萬乘基因獲500萬元天使輪融資
    據報導,該結果是國內首次採用非10x基因組技術的高通量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平臺進行研究,初步證明了該技術平臺的穩定性。據萬城基因創始人楊瑞文博士介紹,萬城基因現有服務包括樣品製備、文庫測序、分析、樣品加工等步驟,可根據客戶需求自由組合,並提供樣品製備培訓、盛新分析等周邊服務。
  • 高通量多通道的單細胞測序設備,將投入醫療科研應用
    彼時,Bulk RNA測序還是細胞活檢組織轉錄組研究的主要手段,通過將組織中RNA釋放出來,然後進行全轉錄組的高通量定量檢測。 2012年美國上市公司Fluidigm推出了C1系統,96個單細胞腔體的Smart-Seq cDNA建庫解決方案,使得對96個細胞進行RNA測序和定量成為可能。
  • 什麼是高通量單細胞RNA測序技術?
    該五篇文章幾乎都是同時發表,表明該領域的競爭激烈,同時也說明了單細胞測序技術在植物研究應用中已經成熟,期待未來更多的植物組織細胞的測序,為解決植物如何從胚發育成全株提供更多的信息! 什麼是高通量單細胞RNA測序技術?
  • 單細胞測序,你這麼火大家知道嗎?---記2015基因組學前沿研討會之單...
    最近幾年,關於單細胞測序的報導日益增多。事實上,單細胞測序是一個新興的領域。據了解,單細胞測序萌芽於2010年,13年左右才真正發展起來。2014年,單細胞測序的應用被列為《自然—方法學》(Nature Methods)年度最重要的方法學進展。
  • 環球公司成功舉辦單細胞RNA測序和液滴微流控技術交流會
    2011 年,《自然方法》雜誌( Nature Methods )將單細胞測序列為年度值得期待的技術之一,2013 年,《科學》雜誌(Science>)將單細胞測序列為年度最值得關注的六大領域榜首,表明單細胞測序已成為科研熱點。
  • 聚焦單細胞多組學測序,Mission Bio獲C輪7千萬美元融資
    [ 億歐導讀 ] 本次融資將用於拓展其單細胞多組學平臺Tapestri,它是首個能在單個細胞中對DNA和蛋白質進行測序的平臺,能夠更準確地識別癌症靶標。目前該平臺技術主要應用於肺癌、白血病等小細胞癌。Mission Bio本次融資將用於拓展其單細胞多組學平臺Tapestri,它是首個能在單個細胞中對DNA和蛋白質進行測序的平臺,能夠更準確地識別癌症靶標。目前該平臺技術主要應用於肺癌、白血病等小細胞癌。Fusion Fund創始人張璐透露,Mission Bio的C輪融資已經超募。「目前它的估值大概在2.2-2.3億美元之間。」
  • 專注高通量單細胞多組學技術,「新格元生物」完成3000萬美元A輪融資
    本輪資金將用於加速單細胞測序平臺產品的進一步開發及臨床應用轉化;推進單細胞測序技術及數據在藥物開發中的應用;加速自主開發產品的國內商業化布局,並開展國際化運營。「新格元生物」成立於2018年,從事高通量單細胞多組學平臺產品的自主開發及臨床轉化。
  • 液滴微流控技術實現單細胞水平的抗體篩選與測序
    液滴微流控技術實現單細胞水平的抗體篩選與測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2 16:05:30 美國1CellBiO公司Colin Brenan、法國巴斯德研究所Pierre Bruhns、巴黎第九大學Andrew
  • 單細胞多組學技術的深度解析
    2020年一月,Nature Method發文將「Single-cell multimodal omics」也就是單細胞多組學技術評選為2019年的年度方法,理由是單細胞多組學的測量為逐個獲得細胞的整體視圖提供了可能。這也是繼2013年將單細胞測序本身當選為年度方法之後,單細胞技術再獲殊榮。今天我們依據Nature Method的文章對單細胞多組學做一個系統的介紹。
  • 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求同存異,追本溯源
    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是在單細胞水平對全基因組進行擴增與測序的一項新技術,它對單個細胞異質性的研究不僅在表觀遺傳學、植物學、微生物學等理論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在癌症腫瘤疾病診斷治療、胚胎植入前遺傳診斷篩查等臨床應用中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致力打造高通量單細胞組學平臺,尋因生物完成過億元A輪融資
    產品性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尋因生物是一家提供基因數據分析解決方案的生物科技公司,它致力於高通量單細胞多組學平臺產品的自主開發及臨床轉化。該公司主要以 SeekOne 高通量單細胞建庫平臺和 SeekPair 免疫單細胞受體抗原匹配平臺為主要研發方向,其自主開發的產品性能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從而推動了單細胞測序技術的臨床轉化應用。
  • 中科院青島能源所發明拉曼激活單細胞液滴分選技術—新聞—科學網
    單細胞精度的高通量功能分選是解析生命體系異質性機制、探索自然界微生物暗物質的重要工具。單細胞拉曼光譜(SCRS)能夠在無標記、無損的前提下揭示細胞固有的化學組成,因此拉曼激活細胞分選技術(RACS)日益受到廣泛關注。但是分選通量是當前限制其廣泛應用的最重要的瓶頸之一。
  • 高通量表面張力限制液滴陣列微流控
    隨著微流控技術的迅猛發展,微流控領域出現了眾多具有創新意義的新技術,如表面張力限制的液滴微流控技術表面張力限制的液滴微流控技術在生物醫藥和材料合成等方面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使用簡便而有效的方法製備出均勻性良好的液滴陣列也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之一。近日,上海大學的巫金波教授團隊通過表面親疏水的差異將微米級尺寸的液滴固定在基片表面,製備出不同形狀、尺寸的液滴陣列,並利用液滴陣列進行單細胞的培養與觀測。
  • 單細胞基因測序市場分析
    ,目前單細胞基因組學逐漸由二代基因測序技術接棒。  二、單細胞基因測序的基本流程:單細胞分離--基因組擴增--測序和分析  單細胞測序,簡單地說,主要經過如下的步驟:單細胞的分離--DNA/RNA的提取和擴增(全基因組擴增和全轉錄組擴增)---測序以及後續的分析和應用。
  • Nat Biotech | 第6期導讀:納米孔測序、單細胞RNA計數技術等
    、單細胞RNA計數技術、微流控抗體篩選技術、利用gRNA篩選進行Cas13 gRNA優化設計以及組蛋白修飾可視化閱讀器的建立等。對單個細胞的RNA進行大規模測序可以揭示不同細胞類型和狀態下的基因、亞型和等位基因表達模式。然而,目前的短讀(Short-read)單細胞RNA測序方法對等位基因RNA的計數和亞型解析度的能力有限,而長讀(Long-read)測序技術又缺乏在細胞中大規模應用所需的深度。在該工作中,作者們建立的Smart-seq3技術結合了全長度轉錄組覆蓋和5種獨特的分子標識RNA計數策略。
  • 專注高通量單細胞組學平臺產品,尋因生物完成過億元A輪融資
    大健康 2021-01-08 09:36 · 億歐 億歐大健康1月8日訊,今日,專注於高通量單細胞組學平臺的尋因生物宣布完成過億元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博遠資本領投,辰德資本跟投,浩悅資本擔任獨家財務顧問。
  • 眾人拾柴火焰高,不斷前進的微流控技術
    單細胞的分析研究手段中,基因測序技術由於有望獲取最多、最完整的信息而備受關注。然而,由於單個細胞內基因物質的含量極少,所以單細胞測序技術面臨巨大挑戰。黃巖誼在報告中介紹了他們團隊通過微流控晶片,穩定進行單細胞俘獲和定量觀測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