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獲悉,基因檢測初創公司萬乘基因已獲得500萬元天使輪融資,投資方為合力投資,本輪融資主要用於建立上海中心實驗室和代理商網絡、研發細胞核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以及設計製造單細胞測序設備。
萬乘基因成立於2018年,主要業務是利用自主研發的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平臺服務於科研、臨床以及工業市場。現階段,其高通量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商品化服務已經落地,並和數十家頂級三甲醫院開展合作,為醫生(科室主任以上)發表論文提供單細胞技術服務,且已有成果發表於Protein & Cell雜誌。據悉,該成果是國內發表的首篇使用非10x Genomics技術的高通量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平臺進行研究的論文,初步證明了該技術平臺的穩定度。
據創始人施威揚博士介紹,萬乘基因現有服務包括樣品製備、建庫測序、分析,以及樣品處理等步驟,可根據客戶需要自由組合,也會提供樣品製備的培訓、生信分析等周邊服務。為確保最終數據質量,萬乘基因除了會對樣品、建庫各個步驟分別做嚴格質控外,也會參與到樣品製備環節中;另外,鑑於很多組織(尤其病變組織)中的細胞比較脆弱,往往不能獲得高質量的單細胞實驗結果,萬乘基因通過細胞核測序解決了該問題,並減少了用戶自己處理樣本的難度。
萬乘基因服務流程
傳統「批量的」RNA測序方法測量的是樣品中成千上萬個細胞的平均基因表達水平;而單細胞測序則能揭示出每個細胞獨特的微妙變化,甚至可以揭示全新的細胞類型,具有重大科研和臨床意義,該技術現已被生物界視作和PCR,Crispr一樣顛覆性的技術。
單細胞測序目前又被分為低通量單細胞測序和高通量單細胞測序。目前,低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和市場相對成熟,已開發出PGD/PGS、CTC單細胞測序等臨床或科研應用,但囿於成本和工作量,低通量單細胞測序很難在更複雜的臨床環境和科研領域進行大規模應用。隨著微流控技術應用的推廣和普及,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以美國10x Genomics的GemCode技術為代表——才開始得到大規模應用,並成為科研中大幅度提高細胞檢測解析度的通用型工具。
其中,成立於2012年的10x Genomics通過為客戶提供高通量單細胞測序儀和配套試劑,現已發展為單細胞市場的獨角獸公司,年銷售額超過1億美元;反觀國內,尚無比肩10x Genomics的公司。
施威揚告訴36氪,目前本土市場上絕大多數單細胞測序服務廠商均使用10x Genomics的儀器平臺提供標準化的建庫測序服務,通常自身不提供配套的單細胞樣品製備和質檢服務,且由於其服務基本依賴單一儀器平臺,因此靈活性低也無法提供定製化服務。
施威揚表示,高通量單細胞測序的原理看似簡單,但它是一項高難度的複合技術(涉及多學科),若要滿足商業化的前提,還要完成自動化儀器平臺研製,建庫試劑盒的研發、整套標準化的檢測,以及生信分析流程的構建,這些都有很高的壁壘;萬乘基因已建立好了具備100%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通量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平臺,包括設備、晶片、試劑和分析工具等,能將業務規模複製。
至於市場前景和未來的研發方向,現階段公司主要聚焦於科研服務,鑑於10xGenomics的市場表現,施威揚認為,未來5年純科研服務的增速也會非常可觀;另外,公司未來也會延伸至臨床市場。他告訴36氪,未來圍繞單細胞的檢測手段,能直接帶動疾病早篩、腫瘤伴隨診斷、藥物篩查等產生新機會,也會刺激形成諸多下遊應用,包括醫藥研發和工業微生物等。
另外,因單一組學也越來越不能滿足市場需求,萬乘也在著力研發多組學(包括表觀組、基因組、蛋白組等)測序手段,對細胞差異進行多維度檢測。據悉第二個組學測序平臺預計在2019年第二季度研發完成。
最後介紹一下核心團隊,創始人兼核心技術負責人施威揚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生物系,為美國華盛頓大學博士,長期研究胚胎發育中細胞命運決定的基因網絡調控機制和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市場運營負責人吳子牛畢業於清華大學生物系,擁有20年以上生物醫療產業市場與銷售管理經驗;實驗室負責人李蒨畢業於德國Universitt Ulm大學細胞學專業,擅長樣品處理和分子實驗;生信團隊負責人於天維博士為埃莫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國際知名生物信息學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