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首發 | 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成果落地,「萬乘基因」獲500萬元...

2020-12-05 36氪

36氪獲悉,基因檢測初創公司萬乘基因已獲得500萬元天使輪融資,投資方為合力投資,本輪融資主要用於建立上海中心實驗室和代理商網絡、研發細胞核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以及設計製造單細胞測序設備。

萬乘基因成立於2018年,主要業務是利用自主研發的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平臺服務於科研、臨床以及工業市場。現階段,其高通量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商品化服務已經落地,並和數十家頂級三甲醫院開展合作,為醫生(科室主任以上)發表論文提供單細胞技術服務,且已有成果發表於Protein & Cell雜誌。據悉,該成果是國內發表的首篇使用非10x Genomics技術的高通量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平臺進行研究的論文,初步證明了該技術平臺的穩定度。

據創始人施威揚博士介紹,萬乘基因現有服務包括樣品製備、建庫測序、分析,以及樣品處理等步驟,可根據客戶需要自由組合,也會提供樣品製備的培訓、生信分析等周邊服務。為確保最終數據質量,萬乘基因除了會對樣品、建庫各個步驟分別做嚴格質控外,也會參與到樣品製備環節中;另外,鑑於很多組織(尤其病變組織)中的細胞比較脆弱,往往不能獲得高質量的單細胞實驗結果,萬乘基因通過細胞核測序解決了該問題,並減少了用戶自己處理樣本的難度。

萬乘基因服務流程

傳統「批量的」RNA測序方法測量的是樣品中成千上萬個細胞的平均基因表達水平;而單細胞測序則能揭示出每個細胞獨特的微妙變化,甚至可以揭示全新的細胞類型,具有重大科研和臨床意義,該技術現已被生物界視作和PCR,Crispr一樣顛覆性的技術。

單細胞測序目前又被分為低通量單細胞測序和高通量單細胞測序。目前,低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和市場相對成熟,已開發出PGD/PGS、CTC單細胞測序等臨床或科研應用,但囿於成本和工作量,低通量單細胞測序很難在更複雜的臨床環境和科研領域進行大規模應用。隨著微流控技術應用的推廣和普及,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以美國10x Genomics的GemCode技術為代表——才開始得到大規模應用,並成為科研中大幅度提高細胞檢測解析度的通用型工具。

其中,成立於2012年的10x Genomics通過為客戶提供高通量單細胞測序儀和配套試劑,現已發展為單細胞市場的獨角獸公司,年銷售額超過1億美元;反觀國內,尚無比肩10x Genomics的公司。

施威揚告訴36氪,目前本土市場上絕大多數單細胞測序服務廠商均使用10x Genomics的儀器平臺提供標準化的建庫測序服務,通常自身不提供配套的單細胞樣品製備和質檢服務,且由於其服務基本依賴單一儀器平臺,因此靈活性低也無法提供定製化服務。

施威揚表示,高通量單細胞測序的原理看似簡單,但它是一項高難度的複合技術(涉及多學科),若要滿足商業化的前提,還要完成自動化儀器平臺研製,建庫試劑盒的研發、整套標準化的檢測,以及生信分析流程的構建,這些都有很高的壁壘;萬乘基因已建立好了具備100%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通量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平臺,包括設備、晶片、試劑和分析工具等,能將業務規模複製

至於市場前景和未來的研發方向,現階段公司主要聚焦於科研服務,鑑於10xGenomics的市場表現,施威揚認為,未來5年純科研服務的增速也會非常可觀;另外,公司未來也會延伸至臨床市場。他告訴36氪,未來圍繞單細胞的檢測手段,能直接帶動疾病早篩、腫瘤伴隨診斷、藥物篩查等產生新機會,也會刺激形成諸多下遊應用,包括醫藥研發和工業微生物等。

另外,因單一組學也越來越不能滿足市場需求,萬乘也在著力研發多組學(包括表觀組、基因組、蛋白組等)測序手段,對細胞差異進行多維度檢測。據悉第二個組學測序平臺預計在2019年第二季度研發完成。

最後介紹一下核心團隊,創始人兼核心技術負責人施威揚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生物系,為美國華盛頓大學博士,長期研究胚胎發育中細胞命運決定的基因網絡調控機制和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市場運營負責人吳子牛畢業於清華大學生物系,擁有20年以上生物醫療產業市場與銷售管理經驗;實驗室負責人李蒨畢業於德國Universitt Ulm大學細胞學專業,擅長樣品處理和分子實驗;生信團隊負責人於天維博士為埃莫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國際知名生物信息學專家。

相關焦點

  • 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成果落地,萬乘基因獲500萬元天使輪融資
    krypton了解到,基因檢測初創公司萬城基因在投資人的共同投資下,已經獲得了500萬元的天使輪融資。這輪融資主要用於上海中心實驗室和代理網絡的建設,高通量核單細胞測序技術的開發,以及單細胞測序設備的設計和製造。
  • 專注液滴微流控技術 萬乘基因致力高通量單細胞多組學測序的應用普及
    隨後,施教授與他本科期間在清華大學生物系的同學吳子牛先生聯合在北京成立了萬乘經緯基因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簡稱萬乘基因,公司致力於推動高通量單細胞多組學測序技術實現標準產品化,為客戶提供穩定的單細胞測序服務。成立一年後的1月,萬乘基因獲得合力投資的500萬天使輪融資,而後快速啟用新實驗室,並推出了多種單細胞組學的服務。
  • 36氪首發|單細胞技術走向臨床,「宸安生物」獲7000萬元B輪融資
    36氪獲悉,生物科技公司宸安生物已完成7000萬元B輪融資,由德聯資本領投,火山石投資、百度風投、ETP、無錫金控、盛鼎投資、晨興資本跟投。此輪融資將主要用於推進以質譜流式技術為核心的單細胞組學診斷平臺布局,加速系統作為臨床診斷產品的註冊申報與商業化,並進一步開拓與臨床專家和創新藥企的研發合作。宸安生物成立於2016年,36氪曾對其有過詳細介紹,主要專注於單細胞層面的伴隨診斷服務,目前已自主研發出國內首臺質譜流式設備。
  • 36 氪首發 | 時隔兩月,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23魔方」再獲 6200...
    36 氪獲悉,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 23 魔方宣布完成 6200 萬元 B3 輪融資,本輪由辰德資本領投,軟銀中國、本草資本、經緯中國、雅惠醫療跟投。本輪過後,其已累計完成六輪融資,總額為 2.345 億,是目前國內消費級基因檢測賽道裡,公開融資規模最大的企業。
  • 專注高通量單細胞多組學技術,「新格元生物」完成3000萬美元A輪融資
    據悉,「新格元生物」已於近日完成3000萬美元A輪融資。本次融資由中金資本旗下基金領投,千驥資本、杏澤資本、道彤投資和華興資本跟投,是該公司繼2018年與2019年分別獲得由元禾原點及夏爾巴投資領投的種子輪及Pre-A輪融資後的第三輪融資。目前總融資額已超過3億元。
  • 36氪首發|自主研發高密度基因晶片,「Genebox基因寶」獲數千萬元...
    我們曾報導過拉索生物,公司曾於2018年完成由上市連鎖藥房大參林(股票代碼:603233)投資的3600萬元天使輪融資,於2019年完成由大鉦資本領投的近億元A輪融資。拉索生物通過「Genebox基因寶」品牌為消費者提供全數位化體驗的個人基因檢測產品和服務。此外,公司還和萬孚生物(股票代碼:300482)全資子公司萬德康聯合研發並提供寵物基因檢測產品和服務。公司在廣州擁有1200平米的第三方醫學檢驗實驗室,在蘇州擁有2000平米的基因晶片研發生產GMP車間。A+輪融資主要用於公司在蘇州基因晶片GMP車間的工業化量產,以及其他產品的研發。
  • 36氪首發|克隆讓動物「重生」,「希曼基因」獲得數百萬元天使投資
    36氪獲悉,商業化寵物克隆企業「希曼基因」,宣布獲得數百萬元天使投資,投資方為武盾保安、趣品科技。希曼基因是從事動物基因科技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實現了從動物基因檢測、基因編輯、細胞治療到動物克隆的動物生命周期管理閉環。
  • 36氪首發|基因治療達商業化臨界點,「Exegenesis Bio」獲數千萬...
    來源:36氪36氪獲悉,基因療法公司Exegenesis Bio Inc(以下簡稱「Exegenesis」)已完成數千萬美元B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君聯資本領投,博遠資本、泰福資本和上一輪老股東險峰旗雲、凱泰資本跟投,浩悅資本擔任本輪融資的獨家財務顧問。
  • 創投日報|「Exegenesis Bio」獲數千萬美元B輪融資,「歐卡智能」獲...
    創投日報收錄了今天「36氪創投頻道」報導的融資新聞,以及我們正在關注的各個領域早期創業項目,enjoy~智能硬體融資披露:AR眼鏡在手訂單接近20萬臺,「Kura AR」完成數百萬美元天使輪融資36氪獲悉,AR眼鏡品牌「Kura AR」近期完成數百萬美元天使輪融資,由雲天使基金領投,某光學廠商以及數個行業內個人投資者跟投。
  • 36氪首發 | 從智能櫃裡取外賣,「嗎哪私廚」獲500萬元天使輪融資
    36氪獲悉,外賣用餐定製平臺「嗎哪私廚」獲得了個人投資的500萬元天使輪融資。據悉,本輪融資資金將主要用於技術開發和團隊組建。「嗎哪私廚」成立於2017年2月,主要針對寫字樓的白領用戶提供外賣套餐。聯合創始人張小虎向36氪介紹,平臺以單品為切入點,主推單份14.8元的爆品盒飯套餐。團隊與線下商戶合作,設計好菜單並提前預測下單數量,由商戶在非就餐高峰的空閒時間提前出餐。為了保證盒飯的品質,「嗎哪私廚」自主研發了一款「巴拿巴」外賣智能設備,可加熱製冷,通過手機驗證碼智能存取。
  • 36氪首發|納米孔測序成為基因測序藍海,「齊碳科技」完成 4000...
    36氪獲悉,齊碳科技宣布完成4000萬元的第三輪融資,領投方為中關村協同創新基金、雅惠精準醫療基金,百度風投繼續跟投。本輪資金將全部用於新一代納米孔基因測序儀的技術研發,計劃於2020年1月研發出最小可行化產品。齊碳科技的納米孔基因測序屬於第四代測序技術。
  • 36氪首發|從基因捕獲技術到NGS臨床應用,「聯川生物」獲1.15億元B...
    關於聯川生物,36氪曾對其有過介紹,它成立於2006年,主營業務是通過基因檢測等手段,為國內 高校、科研院所、醫院及醫藥研發企業等提供科研諮詢和技術服務,並研發和銷售相關診斷試劑盒。目前,聯 川生物建有符合國家GMP標準的基因檢測試劑生產基地,並在美國休斯頓設立有國際研發中心。。
  • 36氪首發 | 電動汽車研發商「帝亞一維」獲數千萬元融資,樣車已...
    36氪獲悉,新能源汽車研發商「帝亞一維」(帝亞一維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獲得了新一輪數千萬元的投資,本輪由專注於新能源產業的華熠新能源產業基金獨家出資。 帝亞一維創辦於 2017 年 2 月,是集純電動汽車研發、製造、營銷為一體的電動汽車研發企業。
  • 36氪首發 | 從代謝組學切入精準醫療,「騏驥生物」獲2100萬元天使...
    精準醫療策略利用高通量的分子監測技術篩選與疾病相關的生物標誌物,為疾病發生的病理學機理研究及動態監測提供了新的思路。 而在精準醫療的分子監測技術中,代謝組學技術分析的結果與疾病發生的相關性更為密切(相較於基因組學和蛋白組學等)。
  • 「單細胞測序」技術發展迅速,實現產業化還要多久?
    2019年9月,美國單細胞測序公司10x Genomics在納斯達克上市,IPO3.9億美元,成為該領域的領頭羊。國內單細胞測序行業發展較為滯後,但也頗受資本青睞。2019年3月,萬乘基因完成五百萬元天使輪融資;6月,百奧智匯完成A輪融資,新格元生物完成近億元pre-A輪融資;10月,尋因生物完成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
  • 36氪首發|定位算法交易服務商,「卡方科技」獲數千萬元B輪融資
    來源:36氪文 | 睿初編輯 | 詠儀36氪獲悉,算法交易服務商卡方科技今日宣布獲得數千萬元B輪融資,由廣發信德領投,老股東華蓋資本跟投,由義柏資本擔任獨家財務顧問。卡方科技聯合創始人鄭盛表示,本輪融資將用於進一步的研發投入及人才引進。
  • 36氪首發 |「銳翌生物」獲遠毅資本近千萬美元A輪融資,布局微生物...
    銳翌生物創始人兼CEO秦楠博士表示,本輪融資將用於公司微生物組測序及大數據中心建設,醫學檢驗所建設,醫學產品的升級及報批。  成立於2014年的銳翌生物,主要依託NGS測序平臺及高性能計算分析能力,面向腸道微生態和腫瘤的精準醫療需求,以深度基因測序和大數據分析為核心技術,提供領先的腸道菌群和腫瘤基因檢測服務及綜合解決方案。
  • 36氪首發|「史河科技」完成3500萬元PreA+輪融資,實現高空作業機器...
    36氪獲悉,智能高空機器人公司「史河科技」已經於2019年10月完成3500萬元PreA+輪融資,由中發展集團與銀盈資本聯合領投,盛世資本、京信供銷基金、科鑫資本跟投,公司估值數億元。本輪資金將主要用於產品的下一步研發。史河科技是一家聚焦於高空作業機器人研發,旨在用機器人替代人工從事高空工作。
  • 基因編輯療法再獲資本青睞,「博雅輯因」完成4.5億元B輪融資
    據悉,生物技術公司「博雅輯因」今日宣布完成4.5億元B輪融資。本輪融資由三正健康投資領投,紅杉資本中國基金、雅惠投資、崑崙資本跟投,公司現有投資者IDG資本、禮來亞洲基金、華蓋資本、松禾資本跟投。 博雅輯因是36氪持續關注的生物技術公司,該公司是基因編輯領域的頭部企業,以基因組編輯技術為基礎,針對多種遺傳疾病和癌症,加速藥物研究並開發創新療法。
  • 高通量多通道的單細胞測序設備,將投入醫療科研應用
    該企業在Nasdaq上市,目前是單細胞基因測序領域的旗艦企業,2020年初市值曾高達100億美元。同時期,林巍博士所在實驗室也啟動單細胞測序項目開發,並與合作者陸續發表了基於液滴高通量單細胞技術框架應用的相關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