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首發|從基因捕獲技術到NGS臨床應用,「聯川生物」獲1.15億元B...

2020-12-05 36氪

近日,杭州聯川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川生物)宣布完成總計1.15億元B輪融資。本輪融資由杭州和達生物醫藥創業投資領投,北京君川資本、杭州泰夢投資及老股東華睿投資、浙商創投、如山資本等跟投。

據悉,本輪融資將用於自主基因捕獲平臺及基因合成平臺的研發,及其在臨床基因檢測領域的技術轉化及市場開發。

關於聯川生物,36氪曾對其有過介紹,它成立於2006年,主營業務是通過基因檢測等手段,為國內 高校、科研院所、醫院及醫藥研發企業等提供科研諮詢和技術服務,並研發和銷售相關診斷試劑盒。目前,聯 川生物建有符合國家GMP標準的基因檢測試劑生產基地,並在美國休斯頓設立有國際研發中心。。

聯川生物董事長兼總經理郎秋蕾博士告訴36氪,不同於市面上多數基因測序服務提供商,聯川生物 最早是從上遊技術服務開始發展,並逐漸延伸到下遊的一系列商業化應用。從發展進程上看,聯川生物已依次進入基因晶片、高通量測序、DNA合成等領域。

在晶片製造方面,據介紹,原位合成晶片僅需要用戶提供目標序列,即可通過機器自動合成DNA、RNA或是多肽探針,這些晶片可以用於基因檢測,蛋白檢測等實驗。

而聯川生物擁有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Paraflo微流體定製化晶片平臺,可以為科研用戶提供從基因組,轉錄組,到蛋白質組的高通量定製化表達譜解決方案,這一平臺能解決此前晶片平臺存在的許多不足,比如探針合成昂貴、均一性差、無法靈活定製化等問題,從而顯著提升雜交特異性和效率。

此外,聯川生物也是較早一批提供microRNA表達譜晶片服務的公司,能為研究人員提供最新的microRNA資料庫檢測。

郎秋蕾博士表示,在測序應用方面,隨著基因測序進入臨床應用的浪潮的到來,團隊發現科研服務的市場有限,但臨床應用前景更大。不過,在臨床應用領域,聯川生物並不屬於先發選手,唯有 在技術上取得優勢才有競爭力。結合自身優勢,如何圍繞應用場景做技術創新就成了重中之重。

彼時,醫院人員在臨床上進行基因測序的實驗操作時仍存在如操作步驟繁瑣在內的諸多不便,因此,團隊將目標鎖定在了一步靶向基因 捕獲技術。現如今,聯川生物已自主研發出VariantPro一步法靶向基因捕獲技術(擁有國際PCT 專利),這是一套創新的基於多重PCR的靶向測序文庫製備技術,能實現一步法完成靶向序列捕獲 和文庫製備的全過程

36氪了解到,基因捕獲技術是基因檢測必備的關鍵技術,它通過對特定區域進行測序,能有效降低測序成本和提高測序深度,從而更精確地發現基因上的突變信息。目前基因捕獲核心技術主要掌握在國外大生物科技公司手上,譬如Roche、Agilent、Life Technologies等。

反觀國內,長期以來,基因檢測的中小企業缺乏核心捕獲、建庫技術,而國內的醫學檢驗所和醫院無法部署整個上遊產業,國外企業更是難以進行全流程服務,這就導致當下基因檢測產品與服務昂貴且低效。

對此,聯川生物的VariantPro將基因捕獲流程從多步簡化至一步,不僅降低了高通量測序技術臨床應用的複雜性,也縮短了檢測周期。

圖片來源:銳景創意

不過,郎秋蕾博士表示,在經過10多年的技術沉澱後,公司也在探索「往下走」。

「我們對自己的體系做了一個診斷,我們的優勢在於創新性研發實力,因此會想往上遊延伸,技術積累足夠後自然而然會往下走。我們去年也鎖定了NGS的應用場景,即體外診斷,研發相應試劑盒,走『入院』模式。」

圍繞這一應用體系,聯川生物已陸續布局了腫瘤伴隨診斷、傳染病篩查等業務。郎秋蕾博士表示,首先,從市場規模來看,IVD要遠遠大於LDT;此外,腫瘤伴隨診斷還遠未爆發、尚處發展初期,隨著各種新藥陸續研發上市,這一細分領域還有廣闊的市場容量。

此外,聯川生物也針對傳染病打造了POCT的產品。在應對疫情之外,郎秋蕾博士還指出,國家接下來一定會加大傳染病監測力度,相關的監控和免疫調查可能變得常態化。要保證這點,除了要求產品有足夠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外,便攜性也是關鍵。

談及公司的發展戰略時,郎秋蕾博士告訴36氪,技術驅動商業應用永遠是不便的思路,成立之初的第一階段,公司已通過技術沉澱和科研服務打好了基礎;第二階段實現了科研服務和臨床服務的雙驅動;現如今,公司已進入體外診斷檢測試劑盒產品商品化和系列化的第三階段。

創新不斷,為提高公司產品技術護城河,聯川生物也在探索DNA合成技術平臺的商業化應用

據悉,DNA合成技術可應用於基因合成/數據存儲(DNA硬碟)/文庫構建,工業微生物改造、抗體新藥發現等多個領域,具有重要的價值。據悉,聯川生物目前已對此展開技術研發,並取得關鍵性進展。

相關焦點

  • 研發基因捕獲技術以推動NGS臨床應用,基因科技企業「聯川生物」獲...
    聯川生物董事長兼CEO郎秋蕾表示,這筆資金將用於基因檢測產品的研發,臨床實驗和CFDA註冊,以及基因檢測先進技術和智慧財產權的收購和儲備。  聯川生物成立於2006年,於2017年5月15日掛牌新三板市場(股票代碼:871474),主營業務是通過基因檢測等手段,為國內高校、科研院所、醫院及醫藥研發企業等提供研究和技術服務,並銷售相關生物試劑。
  • 36氪首發|基因治療達商業化臨界點,「Exegenesis Bio」獲數千萬...
    來源:36氪36氪獲悉,基因療法公司Exegenesis Bio Inc(以下簡稱「Exegenesis」)已完成數千萬美元B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君聯資本領投,博遠資本、泰福資本和上一輪老股東險峰旗雲、凱泰資本跟投,浩悅資本擔任本輪融資的獨家財務顧問。
  • 創投日報|「Exegenesis Bio」獲數千萬美元B輪融資,「歐卡智能」獲...
    近期,引起36氪關注的是一款由深圳賦之科技研發的新產品「Ebo寵物陪伴機器人」,它能通過聲音、光線、運動等方式與寵物互動……(查看更多請點這裡)醫療融資披露:專注革新感染性疾病檢測,「傑毅生物」獲千萬級別A輪投資據悉,「傑毅生物」獲得辰德資本千萬級別投資,正式完成A輪融資。
  • 基因編輯療法再獲資本青睞,「博雅輯因」完成4.5億元B輪融資
    據悉,生物技術公司「博雅輯因」今日宣布完成4.5億元B輪融資。本輪融資由三正健康投資領投,紅杉資本中國基金、雅惠投資、崑崙資本跟投,公司現有投資者IDG資本、禮來亞洲基金、華蓋資本、松禾資本跟投。 博雅輯因是36氪持續關注的生物技術公司,該公司是基因編輯領域的頭部企業,以基因組編輯技術為基礎,針對多種遺傳疾病和癌症,加速藥物研究並開發創新療法。
  • 36 氪首發 | 時隔兩月,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23魔方」再獲 6200...
    國內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已經進入了快速增長期,前瞻產業研究院預計,未來五年我國基因檢測複合增速在 35% 左右,2020 年有望突破三百億。據統計,2017 年,國內基因檢測領域融資總額超過 10 億美元。3 月份,36 氪曾報導過 23 魔方獲經緯領投的 1 億元人民幣 B+ 輪,其融資輪次較為密集。
  • 醫療健康行業周報 | 「金匙醫學」獲2.3億元A輪融資;「網際網路+醫療...
    據悉,「金匙醫學」已於近日完成2.3億元C輪融資。本輪融資投資方為華蓋資本、杏澤資本和元生創投,A輪投資方君聯資本第三次追加投資,華興資本擔任本次交易獨家財務顧問。「金匙醫學」全稱北京金匙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7年8月,是一家基因檢測醫學診斷服務商。
  • 36氪首發|單細胞技術走向臨床,「宸安生物」獲7000萬元B輪融資
    36氪獲悉,生物科技公司宸安生物已完成7000萬元B輪融資,由德聯資本領投,火山石投資、百度風投、ETP、無錫金控、盛鼎投資、晨興資本跟投。此輪融資將主要用於推進以質譜流式技術為核心的單細胞組學診斷平臺布局,加速系統作為臨床診斷產品的註冊申報與商業化,並進一步開拓與臨床專家和創新藥企的研發合作。宸安生物成立於2016年,36氪曾對其有過詳細介紹,主要專注於單細胞層面的伴隨診斷服務,目前已自主研發出國內首臺質譜流式設備。
  • 36氪首發|克隆讓動物「重生」,「希曼基因」獲得數百萬元天使投資
    36氪獲悉,商業化寵物克隆企業「希曼基因」,宣布獲得數百萬元天使投資,投資方為武盾保安、趣品科技。希曼基因是從事動物基因科技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實現了從動物基因檢測、基因編輯、細胞治療到動物克隆的動物生命周期管理閉環。
  • 36氪首發 | 結構生物學CRO機構「佰翱得」完成超億元A輪融資,啟動「千靶萬苗」計劃
    36氪獲悉,創新藥研發服務機構「佰翱得」近日完成了逾億元人民幣的A輪戰略融資,本輪融資由「康君資本」領投,融資所得資金主要用於升級冷凍電鏡平臺,啟動「千靶萬苗」計劃。關於「佰翱得」,36氪曾經做過詳細報導。
  • 36氪首發 | 從代謝組學切入精準醫療,「騏驥生物」獲2100萬元天使...
    研究人員普遍認為,與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相比,代謝組學將在臨床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36氪近期接觸到的生物技術公司「騏驥生物」就是利用代謝組學分析來進行精準醫療研發。據創始人王文軍介紹,騏驥生物已於2018年3月完成2100萬元天使輪融資用於獨立醫學檢驗所的建設和相關產品的商業化,資方為華夏鼎輝投資和遠毅資本。 騏驥生物成立於2013年,王文軍表示,經過5年的發展,目前已做好足夠的技術和數據積累,並實現了從承接科研項目和提供技術服務的實驗室到獨立臨床醫學檢驗所的身份轉變。
  • 專注模式動物開發,「集萃藥康」完成超4億元B輪融資
    據悉,「集萃藥康」已於近日完成超4億元B輪融資。本輪融資由高瓴創投領投,雲鋒基金、摩根史坦利投資管理基金、紅杉資本中國基金、泰福資本等基金共同參與投資,這是繼「集萃藥康」2019年1.6億元A輪融資後的新一輪融資。本輪資金將主要用於推進全球化產能布局及新技術研發平臺的建設。
  • 36氪首發 | 瞄準增長中的質譜行業,「豪思生物」獲數億元B輪融資
    36氪獲悉,臨床質譜檢測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豪思生物」,今日宣布獲得數億元B輪融資。本輪融資由遠洋資本和前海母基金聯合領投,惠遠資本跟投,老股東火山石資本和沃生投資等繼續追加投資。以LC-MS質譜為例,通過分析檢測樣本中的代謝組及其變化,將體內的生物化學信息轉換成數字信息,可構建代謝組大數據,並發展此大數據的人工智慧信息挖掘技術,有望應用於臨床疾病篩查、診斷、治療及預後監測等。
  • 36氪首發 |「23魔方」獲億元B+輪融資,經緯中國領投
    3月6日,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23魔方宣布完成1億元人民幣的B+輪融資,本輪融資由經緯中國領投,原投資方雅惠醫療、漢王科技、德商奇點繼續跟投。本輪融資後,23魔方將進一步加大在市場方面的投入,同時繼續擴大產能,實現全自動化、全流水線的檢測分析流程。
  • 36氪首發 | 「Genebox基因寶」獲近億元A輪融資,大鉦資本加碼大...
    36氪獨家獲悉,健康管理平臺「Genebox基因寶」近日完成近億元 A 輪融資,本輪由大鉦資本領投。公司曾獲3600萬元天使輪融資,投資方為上市公司連鎖藥房大參林。 我們曾報導過「Genebox基因寶」,這家公司成立於2018年5月,18年底上線消費級基因檢測產品基因寶,差異化在於側重檢測報告的實用性,比如與股東大參林藥房合作開發的藥物掃碼功能,用戶可以結合檢測報告查看藥品的個體適用性。 經過一段時間的業務探索,Genebox基因寶及時作出調整迭代。
  • 創投日報 |「久趣英語」完成數億元 C1 輪融資,跨境商品綜合服務...
    創投日報收錄了今天「36氪創投頻道」報導的融資新聞,以及我們正在關注的各個領域早期創業項目,enjoy~ 融資新聞報導 36氪首發 | 百度、深創投、前海母基金押注小班課,「久趣英語」完成數億元 C1 輪融資 36氪首發 | 跨境商品綜合服務平臺「行雲全球匯」完成1億美元 B+ 輪融資,重點發力線下門店 36氪首發 | 圍繞最高
  • 將NGS技術應用於三代試管臨床應用,「貝康醫療」獲1.5億人民幣C輪...
    36氪獲悉,專注於生殖領域的蘇州貝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貝康醫療)已完成1.5億人民幣C輪融資。本輪投資由博華資本領投,聚明創投、鷹潭金虎跟投。 圖片來源:銳景創意 據了解,該產品的獲批,填補了我國三代試管臨床應用的技術空白,標誌著三代試管PGS檢測正式進入有證時代。
  • 基因檢測概念股擴容:聯川生物啟動上市輔導,擬掛科創板
    本文為IPO早知道原創作者|劉小七微信公眾號|ipozaozhidao據IPO早知道消息,杭州聯川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聯川生物」)已與國金證券(600109,股吧)籤署上市輔導協議,並於近日在浙江證監局備案,擬在科創板上市。聯川生物成立於2006年,於2017年在新三板掛牌,並於今年5月摘牌。
  • 36氪首發 | 電動汽車研發商「帝亞一維」獲數千萬元融資,樣車已...
    36氪獲悉,新能源汽車研發商「帝亞一維」(帝亞一維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獲得了新一輪數千萬元的投資,本輪由專注於新能源產業的華熠新能源產業基金獨家出資。 帝亞一維創辦於 2017 年 2 月,是集純電動汽車研發、製造、營銷為一體的電動汽車研發企業。
  • 36氪首發 | 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成果落地,「萬乘基因」獲500萬元...
    36氪獲悉,基因檢測初創公司萬乘基因已獲得500萬元天使輪融資,投資方為合力投資,本輪融資主要用於建立上海中心實驗室和代理商網絡、研發細胞核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以及設計製造單細胞測序設備。為確保最終數據質量,萬乘基因除了會對樣品、建庫各個步驟分別做嚴格質控外,也會參與到樣品製備環節中;另外,鑑於很多組織(尤其病變組織)中的細胞比較脆弱,往往不能獲得高質量的單細胞實驗結果,萬乘基因通過細胞核測序解決了該問題,並減少了用戶自己處理樣本的難度。
  • 36氪首發|自主研發高密度基因晶片,「Genebox基因寶」獲數千萬元...
    北京拉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基因寶)完成數千萬元人民幣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大鉦資本領投。我們曾報導過拉索生物,公司曾於2018年完成由上市連鎖藥房大參林(股票代碼:603233)投資的3600萬元天使輪融資,於2019年完成由大鉦資本領投的近億元A輪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