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聯川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川生物)宣布完成總計1.15億元B輪融資。本輪融資由杭州和達生物醫藥創業投資領投,北京君川資本、杭州泰夢投資及老股東華睿投資、浙商創投、如山資本等跟投。
據悉,本輪融資將用於自主基因捕獲平臺及基因合成平臺的研發,及其在臨床基因檢測領域的技術轉化及市場開發。
關於聯川生物,36氪曾對其有過介紹,它成立於2006年,主營業務是通過基因檢測等手段,為國內 高校、科研院所、醫院及醫藥研發企業等提供科研諮詢和技術服務,並研發和銷售相關診斷試劑盒。目前,聯 川生物建有符合國家GMP標準的基因檢測試劑生產基地,並在美國休斯頓設立有國際研發中心。。
聯川生物董事長兼總經理郎秋蕾博士告訴36氪,不同於市面上多數基因測序服務提供商,聯川生物 最早是從上遊技術服務開始發展,並逐漸延伸到下遊的一系列商業化應用。從發展進程上看,聯川生物已依次進入基因晶片、高通量測序、DNA合成等領域。
在晶片製造方面,據介紹,原位合成晶片僅需要用戶提供目標序列,即可通過機器自動合成DNA、RNA或是多肽探針,這些晶片可以用於基因檢測,蛋白檢測等實驗。
而聯川生物擁有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Paraflo微流體定製化晶片平臺,可以為科研用戶提供從基因組,轉錄組,到蛋白質組的高通量定製化表達譜解決方案,這一平臺能解決此前晶片平臺存在的許多不足,比如探針合成昂貴、均一性差、無法靈活定製化等問題,從而顯著提升雜交特異性和效率。
此外,聯川生物也是較早一批提供microRNA表達譜晶片服務的公司,能為研究人員提供最新的microRNA資料庫檢測。
郎秋蕾博士表示,在測序應用方面,隨著基因測序進入臨床應用的浪潮的到來,團隊發現科研服務的市場有限,但臨床應用前景更大。不過,在臨床應用領域,聯川生物並不屬於先發選手,唯有 在技術上取得優勢才有競爭力。結合自身優勢,如何圍繞應用場景做技術創新就成了重中之重。
彼時,醫院人員在臨床上進行基因測序的實驗操作時仍存在如操作步驟繁瑣在內的諸多不便,因此,團隊將目標鎖定在了一步靶向基因 捕獲技術。現如今,聯川生物已自主研發出VariantPro一步法靶向基因捕獲技術(擁有國際PCT 專利),這是一套創新的基於多重PCR的靶向測序文庫製備技術,能實現一步法完成靶向序列捕獲 和文庫製備的全過程。
36氪了解到,基因捕獲技術是基因檢測必備的關鍵技術,它通過對特定區域進行測序,能有效降低測序成本和提高測序深度,從而更精確地發現基因上的突變信息。目前基因捕獲核心技術主要掌握在國外大生物科技公司手上,譬如Roche、Agilent、Life Technologies等。
反觀國內,長期以來,基因檢測的中小企業缺乏核心捕獲、建庫技術,而國內的醫學檢驗所和醫院無法部署整個上遊產業,國外企業更是難以進行全流程服務,這就導致當下基因檢測產品與服務昂貴且低效。
對此,聯川生物的VariantPro將基因捕獲流程從多步簡化至一步,不僅降低了高通量測序技術臨床應用的複雜性,也縮短了檢測周期。
圖片來源:銳景創意
不過,郎秋蕾博士表示,在經過10多年的技術沉澱後,公司也在探索「往下走」。
「我們對自己的體系做了一個診斷,我們的優勢在於創新性研發實力,因此會想往上遊延伸,技術積累足夠後自然而然會往下走。我們去年也鎖定了NGS的應用場景,即體外診斷,研發相應試劑盒,走『入院』模式。」
圍繞這一應用體系,聯川生物已陸續布局了腫瘤伴隨診斷、傳染病篩查等業務。郎秋蕾博士表示,首先,從市場規模來看,IVD要遠遠大於LDT;此外,腫瘤伴隨診斷還遠未爆發、尚處發展初期,隨著各種新藥陸續研發上市,這一細分領域還有廣闊的市場容量。
此外,聯川生物也針對傳染病打造了POCT的產品。在應對疫情之外,郎秋蕾博士還指出,國家接下來一定會加大傳染病監測力度,相關的監控和免疫調查可能變得常態化。要保證這點,除了要求產品有足夠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外,便攜性也是關鍵。
談及公司的發展戰略時,郎秋蕾博士告訴36氪,技術驅動商業應用永遠是不便的思路,成立之初的第一階段,公司已通過技術沉澱和科研服務打好了基礎;第二階段實現了科研服務和臨床服務的雙驅動;現如今,公司已進入體外診斷檢測試劑盒產品商品化和系列化的第三階段。
創新不斷,為提高公司產品技術護城河,聯川生物也在探索DNA合成技術平臺的商業化應用。
據悉,DNA合成技術可應用於基因合成/數據存儲(DNA硬碟)/文庫構建,工業微生物改造、抗體新藥發現等多個領域,具有重要的價值。據悉,聯川生物目前已對此展開技術研發,並取得關鍵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