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師製造的鑷子,可以撿起單個納米級分子的微小物體

2020-09-05 科技全頻

工程師們首次製造出了能夠鑷緊單個生物分子和蛋白質而又不會損壞它們的光鑷-這是對技術的巨大改進。

現有的光鑷可以使用高度聚焦的雷射捕獲和操縱微小物體,無法捕獲比紅血球還小的東西。但是,根據周一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雜誌上的研究,新的納米鑷子可以拾取單個的蛋白質和DNA分子。建造它們的範德比爾特大學工程師希望,這意味著醫生將能夠更早地診斷出像阿爾茨海默氏症這樣的疾病。

新的納米鑷子在技術上稱為光熱電液動鑷子(OTET),它使用雷射捕獲並舉起小至10納米的單個物體-無需直接瞄準物體並用強光對其造成傷害。

首席研究員Justus Ndukaife 在新聞稿中說: 「我們已經制定了一種策略,使我們能夠鉗制極小的物體,而不會將它們暴露於會破壞分子功能的高強度光或熱中。」 「捕獲和操縱如此小的物體的能力使我們能夠了解我們的DNA和其他生物分子在單個層面上表現得非常詳細的方式。」

OTET能夠分離,分類和研究單個蛋白質,對於正在調查患者阿爾茨海默氏病或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跡象的醫生而言,將特別有價值。由於OTET可以處理單個的小分子,因此從理論上講,醫生將能夠發現與阿茲海默氏病相關的蛋白質。

獲取更多每日科技新資訊,歡迎訂閱關注「科技全頻」。


相關焦點

  • 世界最小鑷子問世 可夾住單個病毒或分子
    世界最小鑷子問世 可夾住單個病毒或分子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3月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西班牙和澳大利亞科學家研製出世界上體積最小的鑷子,可夾起單個病毒或分子。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物理學家馬修-胡安表示這種裝置能夠為希望操作生物學樣本或者使用納米晶體建造微小結構的科學家帶去福音。他說:「據我所知,這是迄今為止製造的世界上體積最小的鑷子,允許科學家操作、掃描和移動病毒等非常微小的物體。」與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鑷子不同,這種鑷子利用高度聚焦的光束抓取和操作物體。
  • 可操控<10 nm物體和生物分子的光鑷技術
    然而,衍射極限阻止了納米尺度物體的低功率俘獲,大幅度增加雷射功率可以提供足夠的捕獲勢深度來捕獲納米尺度的物體。但是,大量所需的光強會在捕獲的生物標本中造成光毒性和熱應力。由等離子體納米天線和光子晶體腔組成的低功率近場納米光鑷已被開發用於穩定的納米尺度物體跟蹤。然而,演示的方法仍然要求物體被困在高光強區域。
  • 科學家開發出足夠小的小鑷子來移動DNA
    田納西州範德比爾特大學的研究人員說,這些細小的鑷子使研究人員更容易更好地了解我們的DNA和其他生物分子。雷射鑷子能夠移動微小的物體,但仍然有局限性。 通常,光鑷只能將其雷射聚焦到大約其波長的一半。例如,紅光的波長為700納米,因此只能操作350納米寬的對象。
  • 光學鑷子與X射線相結合 可以分析液體中的晶體
    然而,進行這種測量需要精確控制微小晶體相對於入射X射線束的位置和角度。傳統上,這意味著將晶體粘附或粘合到表面上,這反過來使晶體變形,從而改變其結構並可能影響反應性。現在,科學家在能源公司(美國能源部DOE)阿貢國家實驗室和芝加哥大學已經開發出一種新技術,它結合了納米級的電力「牽引光束」具有高功率X射線,使他們能夠定位和操縱溶液中不與基材接觸的晶體。
  • 行業資訊丨光學鑷子:物理,力與幻想的融合
    工程師如何從納米粒子組裝出微觀尺寸的機械結構,如何測量微米尺寸的撓性接頭的強度或如何操縱和移動微小的物體(例如DNA片段或活細胞
  • 新型「納米鑷子」可在無損活細胞條件下提取DNA鏈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最新研製的顯微等級納米鑷子可以改變科學家對疾病的了解,並開發新的治療方案。
  • 新型「納米鑷子」可在無損活細胞條件下提取 DNA 鏈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最新研製的顯微等級納米鑷子可以改變科學家對疾病的了解,並開發新的治療方案。研究人員揭開了這種納米等級鑷子的神秘面紗,它的寬度比人類頭髮直徑細2000倍。它們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電流捕獲分子,在沒有損害任何分子部分的情況下,將分子從活細胞中抽出來。
  • 藏文科普 | 利用光學鑷子,或許可以在未來開啟一場雷射星際探險
    加州理工學院應用物理與材料科學教授哈裡·阿特沃特(Harry Atwater)領導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通過在物體表面創建特定的納米級圖案,設計了一種僅使用光線去懸浮和推動物體的方法。雖然這項研究目前仍停留在理論層面,但這意味著人們對新的太空推進方式的開發邁出了重要一步。理論上,使用這種僅靠光能驅動和加速的技術的太空船可以在20年內到達最近的太陽系外行星。
  •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教授Brad Nelson:操縱微米納米級物體的機器人|...
    Nelson教授研究的方向主要是細微對象的控制、微米級機器人的製造和應用、納米級物體操控方案與製造、仿生機器人研究與開發、微電場微磁場等,多數都是應用於微小尺寸的機器人的技術;大型的醫療設備/醫療機器人當然也有,「多尺度機器人」嘛。
  • 光學「鑷子」與X射線結合,可分析液體中的晶體!
    利用相干x射線衍射技術,科學家可以高精度地測量納米晶材料的表面形貌和應變。然而,進行這樣的測量需要精確控制微小晶體相對於入射x射線的位置和角度。傳統上,這意味著將晶體粘在表面上,從而使晶體變形,而改變其結構,並可能影響反應活性。阿貢傑出研究員琳達楊(Linda Young)表示:用光學鑷子,可以捕捉到溶液中單個粒子的原始狀態,並觀察它的結構演變。
  • 傳送門:納米光鑷隔空取物
    圖源:VEER利用它可以從受感染的細胞中分類健康細胞,可以識別可能是癌症的細胞。可以用來測量被捕捉分子的微小運動和類似的微小應力。光鑷技術使生物學界能夠研究負責生物運動的各個分子馬達的工作原理,這種生物馬達在分子內運輸化學物質,並允許細胞遊動,當它們共同工作時,並允許整個生物移動。
  • 新型「聲學鑷子」,不用雙手即可對培養皿中的微小物體進行操作
    來自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聲學鑷子」,可以在不用手的情況下對培養皿中的微小物體進行操作。這樣的系統通常非常複雜,還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研究人員希望能讓他們的系統變得簡單而實惠,從而將其商業化。
  • 「明星」分子引發的革命戰爭,你不知道的分子領域!
    明星般受人追捧的分子,讓我們來了解一下科學家們多年夢寐以求,希望製造一一種有洞的分子來容納或者傳遞不同的原子、離子,巴基球正好圓了這一夢想。 目前,科學家們正嘗試打開「球門」,把原子、離子摻雜其中,使之成為能製取若干新型物質的分子容器。
  • 新方法利用光可使大尺寸物體懸浮及移動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研究人員18日在《自然·光子學》期刊線上版上發表論文稱,他們通過在物體表面創建特定的納米結構,設計出一種使用光即可使物體懸浮並推其移動的新方法。研究人員稱,這一理論方法將有很多實際用途,甚至可用於新一代光能驅動太空飛行器的開發。  光是操縱物質的有力工具。
  • 想像一下,把雷射變成鑷子,抓住物體
    前者讓雷射像鑷子一樣能抓住物體,後者更是每年無數眼科手術所依靠的技術。Donna Strickland 還成為歷史上第三位獲得物理獎的女性。這個新工具讓 Ashkin 實現了科幻小說的夢想——利用光的輻射壓力來移動物體。他成功地獲得了雷射,將小顆粒推向光束的中心,並將它們固定在那裡。已經發明了光學鑷子。1987 年,當 Ashkin 使用鑷子捕獲活細菌而不傷害它們時,取得了重大突破。他立即開始研究生物系統,光學鑷子現在被廣泛用於研究生命機器。
  • 工程師製造微米級光學鉗子
    現在,範德比爾特大學電氣工程助理教授 Justus Ndukaife 已經開發出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光熱-電氫流體動力鉗子,這種光學納米鉗子可以捕獲和操縱更小的物體。8月31日,《自然納米技術》雜誌網絡版刊登了一篇&34;的文章。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恩杜卡伊夫和研究生楚川紅和森陽,他們正在恩杜卡伊夫的實驗室進行研究。
  • 納米科學:工程師創造的原型晶片只有三個原子厚!
    納米科學:工程師創造的原型晶片只有三個原子厚!50多年來,矽晶片製造商已經設計出了開關電源的創新方法,產生了編碼文字,圖片,電影和其他形式數據的數字和零。現在由斯坦福電氣工程副教授Eric Pop領導的團隊已經展示了如何大規模生產這種原子級薄材料和電子產品。為什麼這會有用?因為這樣的薄材料也是透明和柔韌的,其方式使得電子器件不能用矽製造。「如果你的窗戶也是電視機,或者你可以在汽車的擋風玻璃上進行抬頭顯示怎麼辦?」
  • 精確調控納米級薄膜!分子層刻蝕新技術,有望變革半導體製造方式
    隨著摩爾定律走向極限,十分有必要尋找一種新的方法,將更多的電路封裝到單個設備中,以提高設備的計算速度和性能。阿貢國家實驗室化學家Jeff Elam(左)和Anil Mane(右)及其同事進行分子層刻蝕。
  • 新方法利用光可使大尺寸物體懸浮及移動—新聞—科學網
  • |諾獎成果又獲突破,納米級光鉗(OTET)!
    來移動微小物體的技術。簡單的說,就是利用雷射聚集形成光阱,微小物體受光壓而被束縛在光阱處,移動光束使微小物體隨光阱移動。這種技術可以用於移動細胞,把細胞捏成各種形狀,或者冷卻原子。由於光鑷的力可以精準地直接作用於細胞甚至更小的目標,在生物學方面的應用變得越來越廣泛。但是目前光鉗的操控能力約為微米級別,而提升光鉗對更小尺寸的操控能力將極大地拓寬該技術在生物、物理、化學等領域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