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科普 | 利用光學鑷子,或許可以在未來開啟一場雷射星際探險

2021-02-25 知識就是力量

加州理工學院應用物理與材料科學教授哈裡·阿特沃特(Harry Atwater)領導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通過在物體表面創建特定的納米級圖案,設計了一種僅使用光線去懸浮和推動物體的方法。雖然這項研究目前仍停留在理論層面,但這意味著人們對新的太空推進方式的開發邁出了重要一步。理論上,使用這種僅靠光能驅動和加速的技術的太空船可以在20年內到達最近的太陽系外行星。

作為雷射物理領域突破性發明的光學鑷子(2018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能利用雷射操縱微小的物體,如納米粒子。然而,光學鑷子只能在非常短的距離內操縱,並且只能操縱非常小的物體。本研究的第一作者、博士後學者伊利奇(Ognjen Ilic)作了一個類比:「人們可以使用來自吹風機的穩定氣流來懸浮桌球。但如果桌球太大,或者距離吹風機太遠,這就不會起作用。」

新研究的關鍵是在物體表面上創建特定的納米級圖案。這種圖案會與光相互作用,使物體在受到擾動時可以自行調整,產生恢復性的扭矩,從而使其保持在光束之中。有了這一特性,光學鑷子就不再需要高度聚焦的雷射束,只要雷射「編碼」了自身的穩定性,光源甚至可以在數百萬英裡(1英裡=1.609344千米)之外。

「我們已經想出了一種可以懸浮宏觀物體的方法,」人工光合作用聯合中心的主任阿特沃特說,「一個大膽有趣的應用就是使用這種技術來推動新一代的太空飛行器。儘管目前距離實際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們正在測試其原理。」

理論上講,這種太空飛行器可以用地球發出的雷射加速。它無需攜帶燃料,卻可以持續加速,使太空飛行器最終將達到一個非常高的,甚至是相對論級別的速度,從而完全可以前往其他恆星。

而傳統火箭的速度受限於自身所攜帶燃料的重量,燃料一旦耗盡,火箭就無法繼續加速,這導致它們無法在合理的時間內實現星際旅行。

除此之外,阿特沃特還設想在地球上使用該技術,以便能夠快速製造更小的物體,比如電路板。

相關焦點

  • 光學「鑷子」與X射線結合,可分析液體中的晶體!
    利用相干x射線衍射技術,科學家可以高精度地測量納米晶材料的表面形貌和應變。然而,進行這樣的測量需要精確控制微小晶體相對於入射x射線的位置和角度。傳統上,這意味著將晶體粘在表面上,從而使晶體變形,而改變其結構,並可能影響反應活性。阿貢傑出研究員琳達楊(Linda Young)表示:用光學鑷子,可以捕捉到溶液中單個粒子的原始狀態,並觀察它的結構演變。
  •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產生:光學鑷子,它的運用和未來
    諾貝爾獎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獎項,每次諾貝爾文學獎頒布時,可以說全地球上的人都在關注它,我們也不會例外,但是每年的諾貝爾獎物理學發布我們都是不明覺厲的,只是會有覺得諾貝爾很厲害的想法。諾貝爾獎項也肯定是很厲害的人獲得的,但我們並不知道,獲得獎項的技術的產生會有什麼用處,它的未來會有怎樣的應用,所以我就把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獲獎產生技術的運用和未來前景如何來和大家說一說。今年,201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了在雷射技術上的三位先驅者。在現在,這項技術已經對世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 光學鑷子與X射線相結合 可以分析液體中的晶體
    牽引光束技術被稱為「這也是巧合授予光學鑷子,」 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它允許樣品僅使用光來操縱。雖然普通光學鑷子涉及單個聚焦雷射束,但研究中使用的全息光學鑷子涉及用空間光調製器精確修改的雷射器。這些雷射器反射鏡以產生的幹涉圖案「是既比簡單地聚焦雷射束更局部化的,並具有迅速的可重構位置熱點」。這些聚焦熱點的電場梯度吸引可極化晶體並將其保持在適當位置。
  • 鑷子、手術刀雷射做
    原標題:鑷子、手術刀雷射做(格物致知) 美國科學家阿什金利用透鏡和雷射,製造了一種「光學鑷子」。只要用光學鑷子把小東西隔空夾住,它們就沒法亂跑亂動了。這時,你想怎麼研究它們都可以。於是,科學家可以盡情地研究各種生物分子和細胞啦。
  • 想像一下,把雷射變成鑷子,抓住物體
    今年的諾貝爾獎發明已經徹底改變了雷射物理學,使得我們以新的眼光看待極小的物體和令人難以置信的快速過程,而先進的精密儀器開闢了更多的研究領域和眾多工業和醫療應用。亞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發明了光學鑷子,用雷射束手指抓住粒子、原子、病毒和其他活細胞。
  • 憑藉「雷射鑷子」獲得諾貝爾獎的Arthur Ashkin去世了
    大約十年後,他開始專注於雷射和非線性光學,並且一直在這個領域探索,直至1992年退休。 並在此基礎上發明了「雷射鑷子」,準確的說,是「光阱」。 雷射鑷子可以捕捉、移動小至原子,大致細菌微生物的物體,如今廣泛運用在物理、生物醫學等等廣大研究領域。
  • 行業資訊丨光學鑷子:物理,力與幻想的融合
    常規的機械或真空鑷子,無論多麼小,都無法抓住這些物品。即使可能,這些設備也可能損壞物品。原子力顯微鏡也不適合。工程師現在可以使用光學鑷子(正式稱為「單束梯度力阱」),該鑷子使用經過特別聚焦的雷射束來夾持小至幾百納米的物體,並以皮牛頓的力對其進行引導。在1970年首次展示光學雷射器時,一些專家嘲笑它為「尋找要解決的問題的解決方案。」事實證明,它們是正確的,而且超出了他們的想像!
  • 神奇的光壓 - 從獲諾貝爾物理獎的光學鑷子到太空旅行都靠它
    2018 年的諾貝爾物理獎一半頒給了發明光學鑷子的美國物理學家亞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因為在他的神奇發明之下,人們可以不必用有形的工具夾持或移動微觀物體,就能操控它們進行觀察,從而避免了工具對樣品的損傷和汙染。在生物醫學,生命科學研究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rthur Ashkin去世,他發明了「雷射鑷子」,曾...
    △圖源:諾貝爾獎官網Arthur Ashkin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就是發明了從物理學到生物醫學等各個領域都廣泛使用的工具「雷射鑷子」。大約十年後,他開始專注於雷射和非線性光學,並且一直在這個領域探索,直至1992年退休。Arthur Ashkin的主要科研、職業生涯全部在貝爾實驗室度過。1963-1983年,他擔任貝爾實驗室雷射系領導,他最重要的「雷射鑷子」成果,就是在這期間取得的。
  • 美造出可探測飛摩爾水平抗原的光學鑷子
    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已對最先進的光學鑷子授予了專利證書,該光鑷重量極輕且敏感度極強,不需消毒或接觸,便可探知血液樣本中濃度極低的病原體的存在。相關報導刊登在11月17日的《每日科學》網站上。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rthur Ashkin去世,他發明了「雷射鑷子」,曾抱怨被諾獎遺忘
    1963-1983年,他擔任貝爾實驗室雷射系領導,他最重要的「雷射鑷子」成果,就是在這期間取得的。「偷聽」來的諾獎靈感Arthur Ashkin獲得諾獎的研究成果,是發現了雷射對微觀物體的捕捉現象。並在此基礎上發明了「雷射鑷子」,準確的說,是「光阱」。
  • 雷射物理與超快光學——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解讀
    作為此次獲獎中的關鍵技術之一,光鑷子技術利用聚焦光束產生的力 (力的大小一般為皮牛量級)來操控微小物體,類似一個鑷子,因此在顆粒物質、微納米科學以及生物、醫藥等研究領域獲得了廣泛的應用。其原理可以簡單如圖一所示:光不僅有能量,也具有一定動量。當光與物質相互(圖一中小球)作用時,會發生散射或折射,從而導致光的傳播方向發生改變,即光子的動量發生改變。
  • 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讓雷射大顯身手
    經過長期的研究,阿什金終於在1986年發明了光學鑷子。這項技術就像鑷子一樣,可以使用雷射使原子停下並捕獲原子。隨後,他把這項技術應用到生物系統中,這也是他這次獲獎的理由之一。他使用光學鑷子捕獲了不同種類的細菌、病毒和其他細胞,而在這個操作中不會對活體細菌或者細胞造成傷害,從而可以對它們的生命機制進行研究。
  • 從膠片版《無限太空》到雷射版《星際迷航3:超越星辰》——50年的...
    戲裡,太空探險仍在不斷進行,戲外,放映技術也在不斷創新,從50年前的膠片電影到如今的數字雷射電影,探索創新之路一直在延續。  9月9日,來自國內影視製作類院校,摯愛電影的新生代們一同走進了國內首家搭載中影光峰雷射光源放映解決方案的雷射版CGS「頭等艙」——中影國際影城小西天店,在雷射廳裡共同欣賞這部承載著歷史沉澱,但卻依舊能夠輕鬆燃爆觀眾High點的延續作品。
  • 藏文科普 | 肉食者不鄙
    可以說,人是嗜好吃肉的猿。人類需要食肉,主要的原因是為了供養我們的巨型大腦。神經元耗能非常厲害,安靜不動時,大腦要消耗人體能量的20%~25%。換句話說,大腦是個很「燒油」的器官。我們必須找到高質量的食物,才能「供得起」高耗能的大腦。雖然我們今天都知道,「聰明」在人類生存史上的價值。但沒有足夠的營養,消耗極大的巨型大腦對我們只是累贅,不是助力。所謂「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
  • . | 「光學鑷子」助力研究蛋白變構的分子機制
    Maillard教授,他的課題組主要研究變構蛋白質複合物中亞基之間的信號傳遞,並非常擅長使用「光學鑷子(optical tweezers)」技術,用來實時探測蛋白質受到外力的反應。因此作者利用了光學鑷子技術,結合拉伸分子動力學(steered molecular dynamics, SMD)來研究環磷酸腺苷cAMP與cAMP依賴的蛋白激酶A(PKA)之間的通信機制。
  • 科學家進行了一場新實驗,「光學火箭」將電子提升到幾乎光速!
    科學家進行了一場新實驗,「光學火箭」將電子提升到幾乎光速!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的一組研究人員最近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能夠將等離子體電子加速到接近光速。這種「光學火箭」能夠以比傳統火箭產生的力量大萬億億倍的力量推動電子,可能對從太空旅行到計算和納米技術的各種事物產生嚴重影響。談到太空探索和科學研究的未來,很明顯,光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空間機構正在調查「光通信」 - 使用雷射發送信息 - 以處理越來越多的數據任務將收集並發送到地球。
  • 丨藏文科普
    文/顧壘翻譯/才讓扎西本文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藏文刊
  • 用納米粒子的量子光學冷卻吧!
    緊密聚焦的雷射束可以充當光學「鑷子」,捕捉和操縱微小物體,從玻璃粒子到活細胞。博科園-科學科普:這種方法的發展使阿瑟·阿什金獲得了去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雖然迄今為止大多數實驗都是在空氣或液體中進行,但人們對使用光學鑷子在超高真空中捕捉物體的興趣越來越大:這種孤立的粒子不僅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傳感性能,而且還可以用於研究納米尺度熱機的基本過程,或涉及大質量的量子現象。在這些研究工作中,一個關鍵因素是獲得對粒子運動的完全控制,在量子物理定律支配其行為的理想狀態下。之前的嘗試,要麼調整光鑷本身,要麼將粒子浸入高反射鏡結構之間的額外光場中,即光學腔。
  • 藏文科普 | 「發光元素」點亮我們的生活
    可以說,稀土元素三基色螢光粉的開發與應用是螢光燈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日光燈啟動時,有電流流經燈絲,使燈絲預熱而易於發射電子,所以這種日光燈稱為熱陰極日光燈,又稱預熱式日光燈,燈管的內壁塗有一層螢光粉薄膜,不同配方的螢光粉,能發出不同顏色的光。見下表。在元素周期表中,稀土元素是17種元素的統稱,它的得名是因為瑞典科學家在提取稀土元素時應用稀土的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