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進行了一場新實驗,「光學火箭」將電子提升到幾乎光速!

2020-12-04 牛掰籃球

科學家進行了一場新實驗,「光學火箭」將電子提升到幾乎光速!

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的一組研究人員最近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能夠將等離子體電子加速到接近光速。這種「光學火箭」能夠以比傳統火箭產生的力量大萬億億倍的力量推動電子,可能對從太空旅行到計算和納米技術的各種事物產生嚴重影響。

談到太空探索和科學研究的未來,很明顯,光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空間機構正在調查「光通信」 - 使用雷射發送信息 - 以處理越來越多的數據任務將收集並發送到地球。另一方面,研究人員和工程師正在尋找雷射來對物質和光學計算機進行微觀操作。然而,這些應用的主要挑戰之一是所涉及的設備的尺寸。歸結為傳統的高能雷射通常是大而昂貴的。因此,縮小使用光來加速粒子的過程的能力不僅對研究人員來說是一個福音,它還可能導致無數的新應用。

這正是UNL極光實驗室(ELL)團隊使用實驗室的Diocles Laser所做的。這種比太陽亮1000萬倍的X射線雷射用於將快速雷射脈衝聚焦在等離子體電子上 - 這一過程稱為尾場加速(或電子加速)。描述他們的發現的研究最近出現在物理評論快報中。

通常,光在被反射,散射或吸收的任何地方施加微小的力。雖然力非常小,但是當它正確且連續地聚焦時,它可以具有累積效應。在實驗過程中,研究小組發現光脈衝會使等離子體中的電子被推出脈衝路徑,從而在尾流中產生等離子體波。

電子還從這些「尾場波」中獲得了額外的加速度,這使它們達到超相對論速度(即接近光速)。正如極光實驗室主任Donald Umstadter在「今日內布拉斯加」新聞稿中所解釋的那樣:「強烈光線的這種新的和獨特的應用可以改善緊湊型電子加速器的性能。但是我們的結果的新穎和更一般的科學方面是光的施加導致物質的直接加速。「

這個新實驗有效地證明了控制尾場加速初始階段的能力,這可以改善緊湊型電子加速器的性能。由於常規電子加速器的巨大尺寸,它具有以前不可能的許多應用,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種這樣的應用被稱為「光學鑷子」,其中光被用於操縱微觀物體。另一個可能的應用是被稱為「輕帆」(又稱太陽能或光子單元)的概念,這是一種空間推進方法,其中聚焦雷射束用於將反射帆加速到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

其中一個例子就是Breakthrough Starshot,這是一個由Breakthrough Initiatives開發的太空飛行器- 一個由俄羅斯億萬富翁Yuri Milner創立的非盈利組織。這種太空飛行器由一個被瞄準器拖曳的納米技術組成,它依靠聚焦雷射將其加速到相對論的速度(光速的20%)。在這個速度下,飛行器將能夠在短短20年內完成前往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的旅行,並可以發送任何系外行星的圖像(包括Proxima b)。

與此同時,這項實驗很可能為粒子物理學家開闢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機會。該研究由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UNL)極光實驗室(ELL)的博士後研究員Grigoroy Golovin領導,其中包括來自ELL和上海交通大學的多位科學家。

相關焦點

  • 科學網—科學家將於5月重新進行「中微子超光速」實驗
    參與這項中微子實驗的歐洲科研人員2月23日發表聲明說,將在今年5月重新進行相關實驗,以便檢測這一結果的真實性。 在去年9月進行的一項實驗中,義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下屬的一個名為「OPERA」的實驗裝置接收了來自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中微子,兩地相距730公裡。結果顯示,中微子跑過這段距離的時間比光速還快了60納秒(1納秒等於10億分之一秒)。
  • 為什麼超新星爆炸時,能將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再噴射到宇宙中?
    這些衝擊波如此強大,它們可以充當粒子加速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將粒子流(宇宙射線)噴射到宇宙中,然而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仍然是一個謎。現在,科學家們已經設計出一種新方法,可以研究天體物理衝擊波的內部工作原理,方法是在實驗室中創建一個縮小版本的衝擊波。
  • 比光速還快物體,每秒多跑六公裡,已被科學家實驗證實
    根據科學家們的數據分析,差不多每秒要比光速快6公裡左右。這個數據是如何得來的呢?科學家們主要是通過對脈質子在束射擊的過程中所產生的脈衝介子速度來進行中微子的速度測量的,科學家們發現中微子的速度要比光速快,與他們在實驗之前的推測結果相符。
  • 科學家詳解:中微子超光速實驗到底可不可信
    目前發現它有3種類型:電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振蕩現象」是指中微子在飛行過程中通過振蕩形態從一種類型轉變成另一種類型。這次歐洲的OPERA實驗(乳膠徑跡裝置的中微子振蕩項目)研究μ中微子變為τ中微子的特性。  遼寧日報:沒想到測出了中微子的速度,比光速還快?  楊長根:按照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沒有粒子的速度是超過光速的,中微子也不例外。
  • 科學家利用電子光量子幹涉技術對電磁場進行全息成像
    然後,科學家可以用參考光束的複製品照亮顯影的圖像,以創建原始物體的虛像。全息學最初是由物理學家丹尼斯·加博爾於1948年提出的,用於提高電子顯微鏡的解析度,使用光學光學器件進行演示。甲全息圖可以通過與已知參考疊加它捕獲的信號的相位和振幅分布來形成。原始概念之後是電子全息術在雷射器發明之後,光學全息術成為三維成像宏觀物體,信息加密和顯微鏡成像的流行技術。
  • 太空幾乎是真空的,如果火箭一直加速,能否超光速?
    也就是說,太空幾乎是真空狀態。太空是空蕩蕩的,物體運動時所受阻力基本上為零。不然的話,地球不可能繞著太陽一直公轉46億年。要是有明顯的阻力,地球早就耗盡軌道能量,掉進太陽之中。既然太空沒有阻力,如果讓火箭在太空中一直加速,它會超光速嗎?火箭自帶氧化劑,燃料可以在無氧的太空中燃燒。
  • Advanced Photonics | 全新設計顯著提升光學神經網絡性能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們首先通過圖像分類和相干光成像的實驗檢驗[1],證明了這一平臺的計算潛力。隨後,通過耦合光學神經網絡和常見的深度學習網絡模型提升了該平臺的性能[2]。近日,研究人員充分利用了光學計算的並行特徵,極大地提高了光學神經網絡分類的精確度,進一步縮小了光學神經網絡與先進卷積神經網絡之間的差距。
  • 中微子真的可以超過光速嗎?科學界的烏龍事件——奧佩拉實驗!
    奧佩拉實驗:研究人員把大量質子加速到接近光速,然後轟擊靶物質,產生了高能量的中微子束;然後中微子穿過厚厚的地下巖石,被距離732公裡外的義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檢測到,發現中微子速度比光速快了0.0025%;也就是在該實驗中,中微子比光子早到了60.7納秒(實驗誤差不超過10納秒),換成距離是20米。
  • 既然電子的速度不能達到光速,那為什麼電流的傳導速度卻是光速?
    答案就是光速。我們都知道,電流是電子的定向移動產生的,電子雖然很小,但是它還是有質量的,現在的科學家們已經計算出了電子的質量為 9.10956 x 10^-31 千克。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提出一條物理學的鐵律,即凡是有質量的物質都不可能達到光速,迄今為止,這一鐵律都未曾被打破過。
  • 科學家將在空間站進行「量子糾纏態」實驗(圖)
    據國外媒體報導,早在193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以及納森羅森提出了「EPR悖論」,這個思想實驗描述了兩個相互作用的粒子,沿著相反方向分離,在不確定性原理的框架下,我們無法同時得知其中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動量信息,如果對位置測量得越精確,那麼對動量的測量就越不精確,而且對其中一個粒子進行測量行為並不是幹擾另一個粒子,但是EPR悖論認為無論這兩個粒子分離後相距多遠
  • 如果光速真的被超越:時空觀或將徹底改寫(圖)
    同時,研究人員會測量μ子的數量,所得結果將和格蘭· 薩索實驗室測量到的中微子數相比較。中微子從歐洲核子研究所到格蘭· 薩索實驗室的旅行都是在地殼中進行,距離是732 千米。這個距離是用全球定位系統(GPS )來測量的,兩地時鐘也是通過這個系統來校準。OPERA 項目組稱,距離的測量誤差不會超過20 釐米,時鐘的誤差也不超過10 納秒。通過長達半年的數據分析,項目組終於宣布了驚人的初步結果。
  • MIT研發光學深度神經網絡:幾乎不需能耗
    雖然有很多人提倡使用光學計算機,但研究成果並不實用。這個團隊研究的光神經網絡系統能應用到很多程序上。傳統計算機的架構在處理某些重要神經網絡任務所需計算時並不是很有效。這樣的任務通常涉及重複的矩陣乘法,需要在CPU和GPU上進行密集的計算。經過多年研究,這個MIT提出了一種相反的方式執行這種操作。「一旦你調試好這個晶片,它就能運行矩陣乘法。
  • 顛覆物理學的中微子:宇宙中飛行速度幾乎達到光速
    直到1930年,奧地利物理學家沃爾夫岡·鮑利(Wolfgang Pauli)才提出,β衰變過程中有一種未知的電中性粒子會伴隨電子產生,該粒子攜帶著缺失的能量和動能。「我做了一件可怕的事情。我假設了一種無法被探測到的粒子,」鮑利對一位朋友如此說道。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這種粒子就像幽靈一樣,幾乎不能與任何東西相互作用,而且幾乎沒有質量。
  • 4個比光速還快的宇宙現象
    契忍可夫輻射是以蘇聯科學家Pavel Alekseyevich Cherenkov之名作為命名,在1934年他成為第一位測量到此光的人,並以此發現在195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例如,當火箭穿越空氣時,會在前端引起壓力波,而此壓力波將以聲速離開火箭,當火箭越靠近音障之時,壓力波自物體軌道離開的時間就越少。一旦火箭速度趕上聲速時,形成一串的波就會產生震動,而在那之前則會形成響亮的音爆。同樣的,當電子在水中穿越的速度要比光在水中的速度快時,電子就會引發光的震波,所以有時不僅會出現藍光,也會出現紫外線光。
  • 科學有故事,從光到光學的一路坎坷
    本文為您介紹人類認識光的歷史,從光到光學的過程。公元前400多年,中國的《墨經》記錄了世界上 最早的 光學知識,其中有影的定義和生成,光的直線傳播、小孔 成像實驗、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中物像關係等多條記載。無論從時間上還是就科學性而言,《墨經》都稱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幾何光學著作。
  • 光速每秒是多少公裡,它的動力來源於哪裡?科學家給出了猜想
    ,科學家發現光沒有質量之後,對它越來越感興趣,想要知道光到底是什麼,它有可能是粒子還有可能是一種波,一開始科學家認為光應該是一種有質量的粒子,但是這個結論是經不起科學家驗證的,科學家通過雙縫實驗看到了光的波形象!
  • 還以為光速是最快的?科學家:這4種現象跟光速比,堪稱「瞬移」!
    很多人都有探索太空的想法,但是受限於我們人類飛船的速度太慢,而至今都只能徘徊在太陽系內,人類一直都致力於提高飛船速度,甚至達到或超過光速,來實現遨遊太空的夢想。一直以來,很多的科學家都表示,在人類所認知的宇宙中,任何物質幾乎都無法超越光速,換句話說,即人類已知的質量粒子都是無法超越光速的。
  • 還以為光速是最快的?科學家:這4種現象跟光速比,堪稱「瞬移」
    很多人都有探索太空的想法,但是受限於我們人類飛船的速度太慢,而至今都只能徘徊在太陽系內,人類一直都致力於提高飛船速度,甚至達到或超過光速,來實現遨遊太空的夢想。一直以來,很多的科學家都表示,在人類所認知的宇宙中,任何物質幾乎都無法超越光速,換句話說,即人類已知的質量粒子都是無法超越光速的。
  • 還以為光速是最快的?科學家:這4種現象跟光速比,堪稱「瞬移」
    一直以來,很多的科學家都表示,在人類所認知的宇宙中,任何物質幾乎都無法超越光速,換句話說,即人類已知的質量粒子都是無法超越光速的。小夥伴們可能已經開始質疑了: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真如科學家們所認為的那樣,人類已知的質量粒子都無法超越光速嗎?
  • 1934年就發現了超光速現象?科學家實驗後,證實理論了正確性
    對於光速相信很多人都理解,並且在印象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了,而說起超越光速的速度,相信大家也都聽說過,比如宇宙膨脹的速度,量子糾纏的現象都是超光速現象。但是要知道這些現象科學家只是合理的推測並沒有被證實,那麼有沒有已經被證實的超光速現象存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