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學「鑷子」與X射線結合,可分析液體中的晶體!

2020-11-26 博科園
博科園:本文為光學與光子學類

理解液體溶液中微小晶體上的化學反應是許多領域的核心,包括材料合成和多相催化,但要獲得這樣的理解,科學家必須在反應發生時進行觀察。利用相干x射線衍射技術,科學家可以高精度地測量納米晶材料的表面形貌和應變。然而,進行這樣的測量需要精確控制微小晶體相對於入射x射線的位置和角度。傳統上,這意味著將晶體粘在表面上,從而使晶體變形,而改變其結構,並可能影響反應活性。阿貢傑出研究員琳達楊(Linda Young)表示:用光學鑷子,可以捕捉到溶液中單個粒子的原始狀態,並觀察它的結構演變。

博科園-科學科普:現在美國能源部阿貢國家實驗室(DOE)和芝加哥大學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新技術,將納米級「牽引光束」的能量與高能x射線結合起來,使它們能夠在不與襯底接觸的溶液中定位和操縱晶體。牽引器光束技術被稱為「光鑷」,它也碰巧獲得了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它只允許光操縱樣本。普通光鑷使用單聚焦雷射束,而研究中使用的全息光鑷使用空間光調製器精確修飾的雷射。這些雷射被反射到鏡子上,形成一個「熱點」的幹涉圖樣,這些「熱點」比簡單聚焦的雷射束更加局域化,並且具有快速可重構的位置。這些聚焦熱點的電場梯度吸引可極化晶體並將其固定。

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利用雷射、鏡子和光調製器在溶液中固定晶體的「光鑷」。這種「鑷子」使x射線衍射測量懸浮在溶液中的晶體成為可能。圖片:Robert Horn/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阿貢科學家們用一對鑷子分別夾在晶體的一端,就可以在液態溶液的存在下,在不暴露於其他表面的情況下,高精度地操縱半導體微晶體的三維結構。這項研究的通訊作者、阿貢傑出的研究員琳達·楊(Linda Young)說:通常,當人們用x射線衍射觀察微晶體時會粘在樣品夾上,這就會造成失真。但現在,有了光學鑷子,就可以捕捉到溶液中單個粒子的原始狀態,並觀察其結構演變。理論上,可以添加反應物,捕獲溶解或反應,並在原子水平上監測變化。楊和同事們獲得了只用光操縱樣本的能力,從而能夠利用阿貢先進光子源(APS)產生的相干x射線。

APS是美國能源部科學用戶設施辦公室(DOE Office of Science User Facility)。利用布拉格相干衍射成像(CDI)技術,研究人員能夠在真實條件下,從不同角度研究晶體的結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BNL)的科學家、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高元解釋說:通過將光鑷與布拉格CDI配對,科學家們現在有了一種新方法來探索液體介質中的材料,發現來自不同技術的結合,包括將雷射與APS的相干光束配對。為了使實驗成功,還需要納米材料中心的納米製造技術來製造樣品電池。納米材料中心(CNM)也是美國能源部科學用戶設施辦公室。這項技術可能對未來的研究很有用,包括成核和晶體生長。

通常,人們在空氣或真空中觀察孤立的納米晶樣品。想要在液相中控制這樣的物體。例如希望能夠像x射線晶體學那樣,實時精確地觀察催化或結晶過程。光鑷的穩定性是未來相干x射線實驗的主要優勢。相干衍射對樣品的位置和方向非常敏感,這個實驗證明了這種新技術的可能性。由於該技術的穩定性,研究人員能夠獲得相干衍射數據,這使得他們能夠以亞納米級的精度重建樣品,顯示出亞納米級的缺陷和表面晶體ZnO微晶的晶界。APS的阿貢物理學家、論文作者羅斯·哈德(Ross Harder)說:

當我們展望APS的升級時,它將使x射線的亮度提高几個數量級,這些測量將會快得多,而且提供了關於樣本如何隨時間變化更令人興奮的洞察。芝加哥大學化學教授、該論文的另一位作者諾伯特·舍勒(Norbert Scherer)說:最終,研究人員希望將這項技術擴展到捕捉被雷射脈衝激發晶體的超快演化。這是實現我們更大抱負的第一步,那就是可視化晶格如何變化的隨時間變化的結構動力學。為了進行這項實驗,研究人員依靠在CNM製造微流體元件。在CNM的碳高性能計算集群上也進行了電動力學仿真。芝加哥大學研究人員貢獻了在全息光鑷技術方面的專業知識。

博科園-科學科普|研究/來自: 阿貢國家實驗室參考期刊文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DOI: 10.1073/pnas.1720785116博科園-傳遞宇宙科學之美

博科園-請看更多精彩內容:

小行星「貝努」噴射顆粒羽流年齡估計10億歲!

新發現!粒子物理學迎來新的裡程碑!

高達每秒1111111米!超新星「踢」恆星的力度如此之大

相關焦點

  • 光學鑷子與X射線相結合 可以分析液體中的晶體
    了解化學反應如何在液體溶液中的微小晶體上發生是各種領域的核心,包括材料合成和多相催化,但獲得這種理解需要科學家觀察反應的發生。然而,進行這種測量需要精確控制微小晶體相對於入射X射線束的位置和角度。傳統上,這意味著將晶體粘附或粘合到表面上,這反過來使晶體變形,從而改變其結構並可能影響反應性。現在,科學家在能源公司(美國能源部DOE)阿貢國家實驗室和芝加哥大學已經開發出一種新技術,它結合了納米級的電力「牽引光束」具有高功率X射線,使他們能夠定位和操縱溶液中不與基材接觸的晶體。
  • 肉眼「看」晶體結構:X射線散射和中子散射的作用
    它是由於原子在能量相差懸殊的兩個能級之間的躍遷而產生的粒子流,波長介於0.01納米到10納米之間(對應頻率範圍30PHz到30EHz),是一種介於紫外線和γ射線之間的電磁輻射。光學光譜是原子中外層的電子躍遷時發射出來的,而X射線光譜是原子中最靠內層的電子躍遷時發出來的,X射線在電場磁場中不發生偏轉。因此,X射線是不帶電的粒子流。
  • X射線晶體衍射、核磁共振和冷凍電鏡
    ——施一公目前常用的解析蛋白質結構的方法主要有X射線晶體衍射技術、核磁共振技術和冷凍電鏡技術。X射線晶體衍射技術晶體向來以其規律性和對稱性而備受推崇,直到17世紀才漸漸被科學地研究。從1895年威廉·倫琴(Wilhelm Rntgen)發現X射線,到1912年單晶X射線衍射技術提出並開發,再到1958年肌紅蛋白作為首個運用X射線晶體衍射技術解析出來的蛋白質結構,該技術已經成為解析蛋白質結構中最重要、最有力的工具。
  • X射線光電子能譜分析
    X射線光電子能譜分析X射線光電子能譜法(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m-----XPS)在表面分析領域中是一種嶄新的方法。雖然用X射線照射固體材料並測量由此引起的電子動能的分布早在本世紀初就有報導,但當時可達到的分辯率還不足以觀測到光電子能譜上的實際光峰。
  • 行業資訊丨光學鑷子:物理,力與幻想的融合
    Padgett,《光,動作:光學鑷子》,《當代物理學》,2002年如果這一切看起來有些神秘,神奇甚至令人難以置信,那麼這就是量子物理學,這是正常的反應。儘管由物理學家開發,光鑷已經成為生物學,醫學和化學領域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用於處理從測試球到DNA字符串的微小物體。
  • X射線研究表明:水的行為類似於液晶
    現在,它們是在手錶、電視和計算機屏幕的數字顯示器(LCD)中使用最廣泛的技術之一。液晶通過施加電場來工作,該電場使液體的相鄰分子以類似於晶體的方式排列。人們熟悉的物質狀態(又稱相)為氣態、液態、固態,較為生疏的是等離子態和液晶態。液晶相由具有特殊形狀分子組合時會產生,它們可以流動,又擁有結晶的光學性質。
  • 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譜圖分析
    對於固體樣品,計算結合能的參考點不是選真空中的靜止電子,而是選用費米能級,由內層電子躍遷到費米能級消耗的能量為結合能Eb,由費米能級進入真空成為自由電子所需的能量為功函數Φ,剩餘的能量成為自由電子的動能Ek,式(1)又可表示為:hn=Ek+Eb+Φ (2)Eb=hn-Ek-Φ (3)  儀器材料的功函數Φ是一個定值,約為 4 eV,入射X光子能量已知
  • 檢測中心X射線螢光光譜儀(XRF)安裝完成
    分析元素:8O-92U3. 含量範圍:ppm到100%4. X光管:最大功率:4.2kW, 最大電流:170mA, 最大電壓:70kV5. 樣品方式:固體,粉末壓片,熔片,液體6. 晶體配置:AX03, PET, LiF200, Ge, LiF2207.
  • 《國際科學技術前沿報告2019》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國際發展態勢分析
    硬X射線通常是指波長較短,能量較高的x射線,波長在0.01nm~0.1nm之間,穿透性較強, 適用於金屬部件的無損探傷及金屬物相分析。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將為多學科提供高分辨成像、超快過程探索、先進結構解析等尖端研究手段。主要國家在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方面均積極布局,截至目前,世界上在運行的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有5個,在建或升級的有2個(表1)。
  • X射線的魔力|與諾貝爾獎的不解之緣
    由X射線的穿透力得知,若X射線像波一樣,則其波長要短得多——可能只有可見光波長的千分之一。製作如此精細的光柵在當時是完全是不可能的。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斯.勞厄(Max vonLaue)想到,如果人工做不出這樣的光柵,自然界中的晶體也許能行。晶體是一種幾何形狀整齊的固體,而在固體平面之間有特定的角度,並且有特定的對稱性。這種規律是構成晶體結構的原子有次序地排列的結果。
  • 【材料課堂】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譜圖分析
    對於固體樣品,計算結合能的參考點不是選真空中的靜止電子,而是選用費米能級,由內層電子躍遷到費米能級消耗的能量為結合能Eb,由費米能級進入真空成為自由電子所需的能量為功函數Φ,剩餘的能量成為自由電子的動能Ek,式(1)又可表示為:hn=Ek+Eb+Φ        (2)
  • 綜述:粉末X射線衍射法在藥物多晶型研究中的應用
    目前,研究藥物多晶型的方法有單晶X射線衍射法(SXRD)、粉末X射線衍射法(PXRD)、紅外光譜法(IR)、拉曼光譜法(RM)、差示掃描量熱法(DSC)、熱重法(TG)、毛細管熔點法(MP)、光學顯微法(LM)、偏光顯微法(PM)、固態核磁共振(SS-NMR)等。
  • 美造出可探測飛摩爾水平抗原的光學鑷子
    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已對最先進的光學鑷子授予了專利證書,該光鑷重量極輕且敏感度極強,不需消毒或接觸,便可探知血液樣本中濃度極低的病原體的存在。相關報導刊登在11月17日的《每日科學》網站上。
  • 具有液體薄膜表面的柔性光子晶體
    控制光子晶體的製備更為困難。每一個微小的結構都必須被製造、精確複製和放置。光子晶體一旦被製造,就不變了,這使得它非常不靈活。同樣,光子能量的改變也不能像電子能量那樣有效。結果是,如果光子晶體是計算機的未來,我們將不得不學習如何使它們能夠在飛行中被修改。
  • X射線單晶體衍射儀
    得到合用的晶體是整個大分子結構測定中關鍵的一步,常說有了良好的晶體,結構測定一半的問題已解決了。這種置換入重原子的大分子應與無重原子時的原晶體有相同的晶胞參數和空間群,且絕大多數原子的位置相同,故稱同晶置換。從這些含重原子晶體的衍射數據,利用基於派特遜法的方法可解出重原子的位置,據此算出其結構因子和相角,進而利用相角關係計算出沒有重原子的原晶體的相角,解出結構。
  • 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取得進展
    隨著科技的發展,技術的創新和發展對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提出了更多、更高和更全面的要求。其中,作為全固態雷射器輸出紫外、深紫外雷射的關鍵元件,紫外、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的研製、應用亟待發展和突破。  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特殊環境功能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潘世烈研究團隊近年來致力於新型紫外、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的設計與合成。
  • 進展|X射線誘導產生單個零場斯格明子及其二維「人工晶體」
    斯格明子的產生機制是由X射線誘導的交換偏置再定向效應所主導的。除精確地產生單個斯格明子外,他們還利用X射線產生了多種結構的斯格明子二維「人工晶體」。該項研究利用掃描透射X射線顯微鏡(STXM)對[Pt/Co/IrMn]n交換偏置多層膜結構進行了系統的研究,首次發現X射線輻照可以誘導反鐵磁序的重取向,進而實現了反鐵磁序以及與之耦合的鐵磁序的高空間分辨光學調控。
  • . | 「光學鑷子」助力研究蛋白變構的分子機制
    Maillard教授,他的課題組主要研究變構蛋白質複合物中亞基之間的信號傳遞,並非常擅長使用「光學鑷子(optical tweezers)」技術,用來實時探測蛋白質受到外力的反應。       縱觀整個進化過程,自然界會利用結構保守的蛋白domain作為信號傳導模塊,在多個domain的裝配過程中,這些信號模塊會將配體結合的信號傳遞到其他功能domain,從而實現胞內信號傳導。
  • 中國科學家發現可縮短雷射波長光學晶體
    2 月19日的《自然》雜誌,以《中國藏匿的晶體》為題,用3頁篇幅對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陳創天院士率領的團隊,發現並生長出一種最新的光學晶體———氟代硼鈹酸鉀(KBBF)晶體進行了詳細報導,並稱「中國實驗室成為這種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的晶體的唯一來源,它表明中國在材料科學領域實力日益增強」。
  • 【測試方法】X射線螢光光譜介紹(XRF)
    FPC:7-148°3.主要功能:250μm微區分布分析,可以對固體、粉末、液體的元素進行準確的定性、定量分析,具有重複性好、測量速度快、精度高、靈敏度高等特點。莫塞萊研究從鋁到金的38種元素的X射線特徵光譜K和L線,得出譜線頻率的平方根與元素在周期表中排列的序號成線性關係。表明X射線的特徵光譜與原子序數是一一對應的,使X螢光分析技術成為定性分析方法中最可靠的方法之一。2 、布拉格定律(Bragg’s law)反映晶體衍射基本關係的理論推導定律,1912年英國物理學家布拉格父子(W.H. Bragg和W.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