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的諾貝爾物理獎一半頒給了發明光學鑷子的美國物理學家亞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因為在他的神奇發明之下,人們可以不必用有形的工具夾持或移動微觀物體,就能操控它們進行觀察,從而避免了工具對樣品的損傷和汙染。在生物醫學,生命科學研究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光學鑷子裡的雷射束能夠操控物體,原因在於這些雷射向物體施加了力的作用。根據現代物理理論,光束具有粒子屬性,光子與物體的碰撞同樣遵循動量守恆,所有光就像噴湧的粒子流一樣,打在物體表面就會產生推動力。在聚焦的光束照射下,微觀物體會被兩束光的合力束縛,就像被「捕捉」一樣,當光束移動時,也就跟著移動。
當然,這種光壓力是非常微弱的,日常生活中對宏觀物體的影響完全可以忽略,即使在光電領域也少有關注。只有在微觀研究中才能看到對微小粒子的顯著作用。然而,當物體處於太空中呢?光的壓力能產生作用嗎?
這就是「太陽帆」的技術背景。
在長途太空旅行中,一個最大的問題是能源的供應。現在的辦法是讓飛船起飛時就攜帶化學燃料,這只能支撐短時間的飛行,當飛船需要跨越太陽系飛向更遠距離時,自帶燃料的做法顯然行不通。那麼很自然的人們會想到利用太陽光能來驅動,但像太陽能電池那樣吸收光能量轉化為電的做法也是不行的,因為在太空中沒有介質,也沒有摩擦力,我們無法通過類似於輪子或螺旋槳之類的物體產生推進力。在現在的宇宙飛船中,化學燃料的燃燒向後方噴射氣體因此獲得反向的推進力。而設想中的太陽帆則獲得太陽光正向的光壓力獲得動力。
在太空中,沒有介質的摩擦阻力,所以即使一點微小的推力都能夠產生加速度,當加速度隨時間累積後就能讓飛船達到可觀的速度,這就是光壓力能夠在太空中應用的原因。

太陽帆使用巨大的薄膜帆布,以太陽光的輻射壓做為太空船推進力。因為物體表面的光反射越強,光壓力就越大,因此帆表面塗有強反射的鏡面塗層。帆的角度還可以靈活調節,甚至不必遠離太陽,在需要靠近太陽時,也可以利用類似三角帆的原理,以螺旋型路線向太陽行進。
實際上,這種太陽帆已經不僅僅停留在設想當中,人們甚至進行了實驗驗證。2010 年日本種子島太空中心發射的行星際探測器 IKAROS 就是世界上第一個採用了太陽帆的太空飛行器。

IKAROS 在當年6月11日完全展開太陽帆後,即利用太陽光壓力加速飛向金星,成功完成了飛行和姿態控制。
IKAROS 的成功表明太陽帆的確具有了實用的價值,相信今後利用同樣技術的太空飛行會越來越多。
不過上述太陽帆仍然存在一個缺陷,那就是對太陽太過依賴。因為距離太陽越遠,光輻射越弱,所以當飛船要跨越太陽系進行深空探索時,太陽帆將難以獲得足夠的推進力。而下一個恆星的距離非常遙遠,不可能等到用其它恆星光輻射的時候才來加速。於是,人們又提出了直接用定向雷射來照射遠去的太陽帆的計劃。

由於沒有空氣散射,雷射在太空中的傳播效率非常高,衰減很小,很適合遠距離的照射,唯一要注意的是,控制雷射光束的擴散角和對準方向,因為距離太遠就容易「差之毫厘謬以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