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光壓 - 從獲諾貝爾物理獎的光學鑷子到太空旅行都靠它

2020-12-04 光電玩家的知識學堂

2018 年的諾貝爾物理獎一半頒給了發明光學鑷子的美國物理學家亞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因為在他的神奇發明之下,人們可以不必用有形的工具夾持或移動微觀物體,就能操控它們進行觀察,從而避免了工具對樣品的損傷和汙染。在生物醫學,生命科學研究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通過光電設備發出的上下光束來操控微小

光電儀器發出的兩個雷射束「捕獲」微觀

光學鑷子裡的雷射束能夠操控物體,原因在於這些雷射向物體施加了力的作用。根據現代物理理論,光束具有粒子屬性,光子與物體的碰撞同樣遵循動量守恆,所有光就像噴湧的粒子流一樣,打在物體表面就會產生推動力。在聚焦的光束照射下,微觀物體會被兩束光的合力束縛,就像被「捕捉」一樣,當光束移動時,也就跟著移動。

當然,這種光壓力是非常微弱的,日常生活中對宏觀物體的影響完全可以忽略,即使在光電領域也少有關注。只有在微觀研究中才能看到對微小粒子的顯著作用。然而,當物體處於太空中呢?光的壓力能產生作用嗎?

這就是「太陽帆」的技術背景。

在長途太空旅行中,一個最大的問題是能源的供應。現在的辦法是讓飛船起飛時就攜帶化學燃料,這只能支撐短時間的飛行,當飛船需要跨越太陽系飛向更遠距離時,自帶燃料的做法顯然行不通。那麼很自然的人們會想到利用太陽光能來驅動,但像太陽能電池那樣吸收光能量轉化為電的做法也是不行的,因為在太空中沒有介質,也沒有摩擦力,我們無法通過類似於輪子或螺旋槳之類的物體產生推進力。在現在的宇宙飛船中,化學燃料的燃燒向後方噴射氣體因此獲得反向的推進力。而設想中的太陽帆則獲得太陽光正向的光壓力獲得動力。

在太空中,沒有介質的摩擦阻力,所以即使一點微小的推力都能夠產生加速度,當加速度隨時間累積後就能讓飛船達到可觀的速度,這就是光壓力能夠在太空中應用的原因。

飛行器張開巨大的帆,捕捉來自太陽光的

太陽帆使用巨大的薄膜帆布,以太陽光的輻射壓做為太空船推進力。因為物體表面的光反射越強,光壓力就越大,因此帆表面塗有強反射的鏡面塗層。帆的角度還可以靈活調節,甚至不必遠離太陽,在需要靠近太陽時,也可以利用類似三角帆的原理,以螺旋型路線向太陽行進。

實際上,這種太陽帆已經不僅僅停留在設想當中,人們甚至進行了實驗驗證。2010 年日本種子島太空中心發射的行星際探測器 IKAROS 就是世界上第一個採用了太陽帆的太空飛行器。

IKAROS 模型圖

IKAROS 在當年6月11日完全展開太陽帆後,即利用太陽光壓力加速飛向金星,成功完成了飛行和姿態控制。

IKAROS 的成功表明太陽帆的確具有了實用的價值,相信今後利用同樣技術的太空飛行會越來越多。

不過上述太陽帆仍然存在一個缺陷,那就是對太陽太過依賴。因為距離太陽越遠,光輻射越弱,所以當飛船要跨越太陽系進行深空探索時,太陽帆將難以獲得足夠的推進力。而下一個恆星的距離非常遙遠,不可能等到用其它恆星光輻射的時候才來加速。於是,人們又提出了直接用定向雷射來照射遠去的太陽帆的計劃。

從地球上的光電裝置發射雷射推動太空船

由於沒有空氣散射,雷射在太空中的傳播效率非常高,衰減很小,很適合遠距離的照射,唯一要注意的是,控制雷射光束的擴散角和對準方向,因為距離太遠就容易「差之毫厘謬以千裡」。

相關焦點

  • 三位雷射物理領域科學家獲諾貝爾物理獎
    亞瑟阿斯金來自美國貝爾實驗室(Bell Laboratories),其貢獻為「光學鑷子及其在生物系統的應用」。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從諾貝爾官方網站獲悉,阿斯金髮明了一種光學鑷子,可以用來捕獲粒子、原子、病毒和其他活細胞。這個新工具讓阿斯金重新實現了一個古老的科學夢想,即利用光的輻射壓力來移動物體。
  • 藏文科普 | 利用光學鑷子,或許可以在未來開啟一場雷射星際探險
    加州理工學院應用物理與材料科學教授哈裡·阿特沃特(Harry Atwater)領導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通過在物體表面創建特定的納米級圖案,設計了一種僅使用光線去懸浮和推動物體的方法。雖然這項研究目前仍停留在理論層面,但這意味著人們對新的太空推進方式的開發邁出了重要一步。理論上,使用這種僅靠光能驅動和加速的技術的太空船可以在20年內到達最近的太陽系外行星。
  •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產生:光學鑷子,它的運用和未來
    諾貝爾獎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獎項,每次諾貝爾文學獎頒布時,可以說全地球上的人都在關注它,我們也不會例外,但是每年的諾貝爾獎物理學發布我們都是不明覺厲的,只是會有覺得諾貝爾很厲害的想法。諾貝爾獎項也肯定是很厲害的人獲得的,但我們並不知道,獲得獎項的技術的產生會有什麼用處,它的未來會有怎樣的應用,所以我就把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獲獎產生技術的運用和未來前景如何來和大家說一說。今年,201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了在雷射技術上的三位先驅者。在現在,這項技術已經對世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rthur Ashkin去世,他發明了「雷射鑷子」,曾抱怨被諾獎遺忘
    △圖源:諾貝爾獎官網Arthur Ashkin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就是發明了從物理學到生物醫學等各個領域都廣泛使用的工具「雷射鑷子」。雷射鑷子可以捕捉、移動小至原子,大至細菌微生物的物體,如今廣泛運用在物理、生物醫學等等廣大研究領域。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rthur Ashkin去世,他發明了「雷射鑷子」,曾...
    △圖源:諾貝爾獎官網Arthur Ashkin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就是發明了從物理學到生物醫學等各個領域都廣泛使用的工具「雷射鑷子」。「偷聽」來的諾獎靈感Arthur Ashkin獲得諾獎的研究成果,是發現了雷射對微觀物體的捕捉現象。並在此基礎上發明了「雷射鑷子」,準確的說,是「光阱」。雷射鑷子可以捕捉、移動小至原子,大至細菌微生物的物體,如今廣泛運用在物理、生物醫學等等廣大研究領域。
  • 行業資訊丨光學鑷子:物理,力與幻想的融合
    常規的機械或真空鑷子,無論多麼小,都無法抓住這些物品。即使可能,這些設備也可能損壞物品。原子力顯微鏡也不適合。工程師現在可以使用光學鑷子(正式稱為「單束梯度力阱」),該鑷子使用經過特別聚焦的雷射束來夾持小至幾百納米的物體,並以皮牛頓的力對其進行引導。在1970年首次展示光學雷射器時,一些專家嘲笑它為「尋找要解決的問題的解決方案。」事實證明,它們是正確的,而且超出了他們的想像!
  • 憑藉「雷射鑷子」獲得諾貝爾獎的Arthur Ashkin去世了
    ,就是發明了從物理學到生物醫學等各個領域都廣泛使用的工具「雷射鑷子」。 並在此基礎上發明了「雷射鑷子」,準確的說,是「光阱」。 雷射鑷子可以捕捉、移動小至原子,大致細菌微生物的物體,如今廣泛運用在物理、生物醫學等等廣大研究領域。
  • 雷射物理與超快光學——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解讀
    作為此次獲獎中的關鍵技術之一,光鑷子技術利用聚焦光束產生的力 (力的大小一般為皮牛量級)來操控微小物體,類似一個鑷子,因此在顆粒物質、微納米科學以及生物、醫藥等研究領域獲得了廣泛的應用。其原理可以簡單如圖一所示:光不僅有能量,也具有一定動量。當光與物質相互(圖一中小球)作用時,會發生散射或折射,從而導致光的傳播方向發生改變,即光子的動量發生改變。
  • 美法加三位科學家獲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
    唐娜·斯特裡克蘭是55年來首次有女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從而將該獎項的女性獲獎者增至3人。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雷射物理學領域開創性的發明」,其中一半獎金授予美國貝爾實驗室科學家阿瑟·阿什金,因其在「光學鑷子及其在生物系統中的應用」領域所做的工作;另一半獎金由法國巴黎綜合理工學院科學家熱拉爾·穆魯和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共同分享,以表彰他們在「產生高強度、超短光脈衝方法」方面的工作。
  • 安德烈婭·蓋茲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系該獎第4位女性獲得者
    其中,獎金的一半被授予普林斯頓大學的詹姆斯·皮布爾斯,理由是物理宇宙學的理論發現;另一半獎項則授予了日內瓦大學教授米歇爾·馬約爾和日內瓦大學兼劍橋大學教授迪迪埃·奎洛斯,理由是發現了圍繞太陽型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這三位科學家的發現永遠改變了人們對於宇宙的認知。北京時間今天下午5點45分,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即將揭曉。
  • 百年諾貝爾物理獎:女性獲獎率僅1.4%,最年輕獲獎者25歲!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花落誰家?
    三人的獲獎理由是:「用於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委員會將一半授予亞瑟·阿斯金,理由是「用於光學鑷子及其在生物系統中的應用」,另一半授予傑哈·莫羅和唐娜·斯特裡克蘭,理由則是「為其生成高強度,超短光脈衝的方法」。獲獎時,96歲的亞瑟·阿斯金,刷新了諾獎得主高齡記錄。當有人打電話想採訪他時,他婉拒了,理由是:「我要忙著寫論文」。
  •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有多厲害?想像一下,把雷射變成鑷子,抓住物體
    知乎機構號:知識分子(300+ 贊同,知乎編輯推薦,收錄於知乎圓桌)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授予 2018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用於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將一半授予 Arthur Ashkin「用於光學鑷子及其在生物系統中的應用」,另一半授予 Gérard Mourou 和 Donna Strickland
  • 量子光學先鋒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昨天,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宣布,將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兩名「量子光學」領域的先鋒——法國科學家塞爾日·阿羅什(Serge Haroche)與美國科學家大衛·維因蘭德(David Wineland),以獎勵他們「提出了突破性的實驗方法,使測量和操控單個量子體系成為可能」。
  • 揭秘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3位獲獎者履歷!看看他們到底有多牛
    因為光學鑷子,他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20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用雷射操縱微粒的工作,為1986年光學鑷子的發明奠定了基礎。他還開創了光學俘獲過程,最終用於操縱原子,分子和生物細胞。關鍵現象是光的輻射壓力 ; 這種壓力可以分解為光學梯度和散射力。
  • 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這次是因為發現神奇的黑洞
    原標題:剛剛,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這次是因為發現神奇的黑洞,「上帝粒子」、引力波、量子光學等研究者都曾獲獎   剛剛,諾貝爾物理學獎也公布了獲獎者,這次頒發給了黑洞發現者。
  • 諾貝爾物理學獎2018年得主Arthur Ashkin去世
    雷射鑷子可以捕捉、移動小至原子,大至細菌微生物的物體,如今廣泛運用在物理、生物醫學等等廣大研究領域。這裡解釋一下,光壓是指光照射到物體上對物體表面產生的壓力,可以通過光的電磁理論或光的量子理論計算大小。
  • 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這次是因為發現神奇的黑洞「上帝粒子」、引力波、量子光學等研究者都曾獲獎
    自1901年首次頒獎至今,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共頒發過114次,共有215名科學家獲得過該獎項,其中包含4名女性科學家。神奇的黑洞北京時間2019年4月10日21時,人類首張黑洞照片面世,該黑洞位於室女座一個巨橢圓星系M87的中心,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質量約為太陽的65億倍。它的核心區域存在一個陰影,周圍環繞一個新月狀光環。
  • 從光壓到光鑷
    Phillips) 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朱棣文在諾貝爾演講中回憶了他在貝爾實驗室的重要經歷:我進入雷射冷卻和囚禁領域始於我從新澤西默裡山搬到霍姆德爾(Holmdel)的分部去領導量子電子學研究室。我從與在霍姆德爾的辦公室隔壁的阿瑟•阿什金的交談中,開始了解他用光囚禁原子的夢想。他發現我聽得越來越認真,開始給我讀他的文章。
  • 10月2日 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最終揭曉 雷射物理拔得頭籌
    2018年10月2日17點55分,諾貝爾獎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來自美國的亞瑟·阿斯金、法國的傑哈·莫羅和加拿大的唐娜·斯特裡克蘭共同獲獎,以表彰他們「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傑哈·莫羅和的唐娜·斯特裡克蘭的貢獻為「產生高密度超短光學脈衝的方法」,亞瑟·阿斯金的貢獻為「光學鑷子及其在生物系統的應用」。
  • 剛剛,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這次是因為發現神奇的黑洞,「上帝粒子」、引力波、量子光學等研究者都曾獲獎
    剛剛,諾貝爾物理學獎也公布了獲獎者,這次頒發給了黑洞發現者。自1901年首次頒獎至今,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共頒發過114次,共有215名科學家獲得過該獎項,其中包含4名女性科學家。故而,「黑洞是時空曲率大到光都無法從其事件視界逃脫的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