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物理學獎2018年得主Arthur Ashkin去世

2020-10-05 量子位

賈浩楠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9月21日,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rthur Ashkin在美國新澤西的家中去世,終年98歲。

昨天,他的親屬向外界確認了這個消息。

圖源:諾貝爾獎官網

Arthur Ashkin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就是發明了從物理學到生物醫學等各個領域都廣泛使用的工具「雷射鑷子」。

他的故事十分傳奇,參與過美國核武器研究、諾獎靈感來自無意聽到的對話,後來卻被同組華人科學家「搶」走了諾獎……

這位為廣大科研人員提供「生產工具」的Arthur Ashkin,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歷?

放棄核武器,轉投雷射研究

1922年9月2日,Arthur Ashkin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區。

Ashkin家是來自烏克蘭的猶太裔移民。

二戰期間,阿什金在哥倫比亞大學實驗室工作,為當時美軍用的軍用雷達開發了一種磁控管。

1947年,他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獲得物理學學位。

Arthur Ashkin的哥哥,Julius Ashkin,也是一位核物理學家,當時服務於美國的核武器研究——曼哈頓計劃。在兄長的引薦下,Arthur Ashkin也加入了曼哈頓計劃。

當年參與美國核武器研發的不少科學家,都為開發毀滅性武器而自責,其中最著名的是曼哈頓計劃的總負責人奧本海默。

在美國對日本使用核武器之後,他在國會發言:「我的雙手沾滿鮮血……」

而Arthur Ashkin也在1952年完全退出了曼哈頓計劃,但他的理由,並不是人道主義。

因為他的哥哥太過優秀,Arthur總覺得自己活在兄長的光環下——「我被稱為阿什金的弟弟阿什金」。

於是,小阿什金決定轉換領域。

1952年獲得康奈爾大學的博士學位後,Arthur Ashkin加入貝爾實驗室,研究微波。大約十年後,他開始專注於雷射和非線性光學,並且一直在這個領域探索,直至1992年退休。

Arthur Ashkin的主要科研、職業生涯全部在貝爾實驗室度過。

1963-1983年,他擔任貝爾實驗室雷射系領導,他最重要的「雷射鑷子」成果,就是在這期間取得的。

「偷聽」來的諾獎靈感

Arthur Ashkin獲得諾獎的研究成果,是發現了雷射對微觀物體的捕捉現象。

並在此基礎上發明了「雷射鑷子」,準確的說,是「光阱」。

雷射鑷子可以捕捉、移動小至原子,大至細菌微生物的物體,如今廣泛運用在物理、生物醫學等等廣大研究領域。

而Arthur Ashkin的靈感來源,卻是一次偶然「偷聽」到的對話。

1966年,他作為貝爾實驗室雷射研究部門的負責人,去鳳凰城參加一個科學會議。

在那裡,他偶然聽到兩位研究人員討論雷射的一些奇怪性質:雷射束中的塵埃顆粒會來回亂竄 。

這個時候,雷射還是一個新東西,6年前才剛被發明出來。

這兩位研究人員認為,造成塵埃位移的原因可能是「光壓」(light pressure)

這裡解釋一下,光壓是指光照射到物體上對物體表面產生的壓力,可以通過光的電磁理論或光的量子理論計算大小。

這番討論引起了Arthur Ashkin的注意,回到實驗室後,他做了一系列實驗和計算,證明光壓並不是引起微粒位移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熱輻射。

他用一個及其微小的透明玻璃球做實驗。雷射的光子通過這個球體,確實能夠把它推來推去。

但出乎意料的是,球體卻被「吸」在了雷射束的中心。

其實這個現象用最簡單的動量守恆就能解釋:當光子穿過球體並被它偏轉時,球體也向相反方向移動。由於光束中心有大量光子,球體因此被驅使著向中心移動。

Ashkin當即意識到,通過兩束相互指向的雷射束,可以捕捉微小的物體,並操控其移動。1970年,他將這一裡程碑式的發現發表在物理學頂級期刊PRL上。

1980年,他又提出了一種利用光學陷阱來測量電子電荷的方法。

之後的1986年、他與貝爾實驗室的同事,主要是美籍華人科學家朱棣文,完成了雷射鑷子的第一次實際應用,實現了對原子的捕獲。

隨後,Arthur Ashkin又將這個新技術用於生物科學領域。他開始嘗試用雷射捕獲活著的微生物,1987年發表了相關結果。

他開創的所謂」細胞內部手術」,可以雷射誘捕器在細胞內抓取並移動細胞核和葉綠體等大型細胞器。為生物醫學研究手段進步作出巨大貢獻。

而Arthur Ashkin後來透露,雷射捕獲微生物,其實也是一個「偶然」的發現。當時在一個實驗運行一夜後,他意外地在光束穿過的器材上發現細菌也被困住了。

儘管「偶然性」在Ashkin的研究中扮演重要角色,但「雷射鑷子」的重要性卻是裡程碑式的,諾貝獎委員會根本無法忽略。

但是,第一個因為雷射捕獲技術獲諾獎的,卻不是Arthur Ashkin本人。

「諾獎將我遺忘了」

1997年,Arthur Ashkin當年在貝爾實驗室的主要合作夥伴,也是首次實現雷射捕獲原子的主要研究者,美籍華人科學家朱棣文博士,獲得當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朱棣文博士獲獎的理由是:發明了用雷射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

結果出來後,Arthur Ashkin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十分不高興,認為「自己被諾獎遺忘了」。

但是,2018年終於獲得這個早該得到的物理學獎後,Arthur Ashkin卻表現很平淡,他說:「很早就不糾結獎項和榮譽了,正在寫新論文,不想慶祝舊的東西。」

縱觀雷射輻射壓力之父Arthur Ashkin博士的一生,獲得了許多該領域的「第一」:第一個觀察到原子上的光學梯度力、第一個對原子進行雷射冷卻、第一個觀察原子光學俘獲。

基於這些研究,Ashkin 將這項工作擴展到捕獲和操縱細菌,病毒和細胞等生物材料。Ashkin利用「光鑷」探索細胞內部,操縱其內部結構,並為理解人體正常和患病狀態的新方法奠定基礎。

退休後,Arthur Ashkin的研究興趣轉向了太陽能,實驗室也變成了自家地下室。

他還曾半開玩笑說,自己關於太陽能的研究再獲一次諾貝爾獎也沒問題。

— 完 —


量子位 QbitAI · 頭條號籤約


關注我們,第一時間獲知前沿科技動態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rthur Ashkin去世,他發明了「雷射鑷子」,曾...
    賈浩楠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9月21日,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rthur Ashkin在美國新澤西的家中去世,終年98歲。10月4日,他的親屬向外界確認了這個消息。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rthur Ashkin去世,他發明了「雷射鑷子」,曾抱怨被諾獎遺忘
    賈浩楠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9月21日,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rthur Ashkin
  • 日媒: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小柴昌俊去世,終年94歲
    日本放送協會(NHK)剛剛消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日本物理學家小柴昌俊去世,終年94歲。據新華社介紹,因在「探索宇宙中微子」方面的貢獻,小柴昌俊與美國科學家雷蒙德·戴維斯和裡卡爾多·賈科尼共享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日媒:日本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小柴昌俊去世
    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11月13日報導,12日夜,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日本東京大學榮譽教授小柴昌俊去世,享年94歲。他是全球第一個捕獲到超新星爆炸產生的中微子的科學家。報導稱,小柴昌俊生於愛知縣,1951年從東京大學畢業後進入該校研究生院學習,在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研究生院取得博士學位,曾在芝加哥大學擔任研究員。
  • 日媒:日本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小柴昌俊去世
    參考消息網11月14日報導 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11月13日報導,12日夜,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日本東京大學榮譽教授小柴昌俊去世,享年94歲。他是全球第一個捕獲到超新星爆炸產生的中微子的科學家。報導稱,小柴昌俊生於愛知縣,1951年從東京大學畢業後進入該校研究生院學習,在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研究生院取得博士學位,曾在芝加哥大學擔任研究員。他在芝加哥大學提出宇宙線來源於超新星的學說。報導指出,為了檢測超新星釋放的中微子,小柴昌俊在神岡礦山舊址地下建設了觀測裝置「神岡探測器」。1987年,他利用該裝置成功捕獲到超新星爆炸釋放出的中微子。
  • 憑藉「雷射鑷子」獲得諾貝爾獎的Arthur Ashkin去世了
    9月21日,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rthur Ashkin在美國新澤西的家中去世,終年98歲。 昨天,他的親屬向外界確認了這個消息。
  • 197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阿格·玻爾逝世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公布:3位科學家分享獎項
    【諾貝爾物理學獎近五年得主】2018年,美國科學家亞瑟•阿斯金(Arthur Ashkin)、法國科學家傑哈•莫羅(Gerard Mourou)和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Donna Strickland)獲獎,理由是「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
  • 日媒:日本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小柴昌俊去世-新聞頻道-和訊網
    參考消息網11月14日報導 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11月13日報導,12日夜,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日本東京大學榮譽教授小柴昌俊去世,享年94歲。他是全球第一個捕獲到超新星爆炸產生的中微子的科學家。報導稱,小柴昌俊生於愛知縣,1951年從東京大學畢業後進入該校研究生院學習,在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研究生院取得博士學位,曾在芝加哥大學擔任研究員。他在芝加哥大學提出宇宙線來源於超新星的學說。報導指出,為了檢測超新星釋放的中微子,小柴昌俊在神岡礦山舊址地下建設了觀測裝置「神岡探測器」。1987年,他利用該裝置成功捕獲到超新星爆炸釋放出的中微子。
  • 日媒: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小柴昌俊去世,享年94歲
    共同社11月13日消息,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東京大學特別榮譽教授小柴昌俊12日去世,享年94歲。東京大學透露了該消息。小柴因觀測來自宇宙的基本粒子「中微子」,開拓了中微子天文學的成就,獲得了諾獎。
  • 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Arthur Ashkin 去世
    美國科學家,2018年諾貝爾Arthur Ashkin 1947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1952年在康奈爾大學獲得核物理博士學位。20世紀60年代後期,他開始用雷射操縱微粒,1986年發明了「光鑷」。
  • 25歲與96歲,歷史上的那些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三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物理學獎近五年得主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James Peebles,Michel Mayor和 Didier Queloz,以表彰在宇宙認知的顛覆性貢獻。
  • 25歲與96歲,歷史上的那些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虎嗅網
    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三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異的現象之一——黑洞。Penrose指出,廣義相對論導致了黑洞的形成。諾貝爾物理學獎近五年得主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James Peebles,Michel Mayor和 Didier Queloz,以表彰在宇宙認知的顛覆性貢獻。
  • 2018年諾貝爾獎得主在瑞典諾貝爾博物館椅子上留籤名
    當地時間12月6日,瑞典斯德哥爾摩,2018諾貝爾獎得主展示在諾貝爾博物館籤名的椅子。圖為2018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弗朗西斯·阿諾德(Frances H. Arnold)展示其籤名的椅子。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阿瑟·阿什金教授的兒子麥可·阿什金展示籤名的椅子。
  • 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歷屆得主一覽
    中新網10月2日電 據外媒消息,北京時間2日下午,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Arthur Ashkin, Gerard Mourou和Donna Strickland因在雷射物理學領域的奠基性工作,獲得此獎項。作為根據諾貝爾遺囑設立的五大獎項之一,諾貝爾物理學獎在百餘年的歷史上,有著諸多優秀的獲獎者。
  • 25歲與96歲,歷史上的那些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三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異的現象之一——黑洞。Penrose指出,廣義相對論導致了黑洞的形成。Genzel和Ghez發現,在銀河系中心,一個看不見的、極其重的物體控制著恆星的軌道,目前唯一的解釋就是有超大質量黑洞的存在。
  • 諾貝爾物理學獎歷屆得主一覽:最年輕獲獎者僅25歲
    (原標題: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歷屆得主一覽) 中新網10
  • 第四位女性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誕生
    【環球網報導 記者 李東堯】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6日18時許正式揭曉,一半由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獲得,理由是「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對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
  • 彭羅斯等獲得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可惜獲獎人中缺了霍金
    ,諾貝爾物理學獎對天體物理情有獨鍾。可以這麼說,彭羅斯恐怕是近年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最重量級、名氣最大的人物。他最出名的貢獻是和史蒂芬·霍金一起提出了著名的彭羅斯-霍金奇點定理,並因此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這一獎項通常被認為是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外最重要的物理學獎,許多沃爾夫獎獲得者也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諾貝爾獎的規則是只頒給活著的人。
  • 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河北設學術工作站
    記者 煙成群 攝長城網6月9日訊(記者煙成群)6月9日上午,博海生物·諾貝爾獎學術工作站在石家莊設立,2006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宇宙胚胎學之父」喬治·斯穆特教授為學術工作站揭牌。該工作站將有力促進石家莊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對提升省會科技創新能力、增強輻射帶動功能、推動經濟加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