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阿格·玻爾逝世 |
為已故著名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第四子;享年87歲 |
(圖片來源:尼爾斯·玻爾研究所)
20世紀物理學巨人尼爾斯·玻爾之子、197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人稱「小玻爾」的阿格·玻爾(Aage N. Bohr)9月8日逝世,享年87歲。
阿格·玻爾1922年6月19日出生於丹麥哥本哈根,他出生幾個月後其父尼爾斯·玻爾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作為偉大物理學家之子,阿格·玻爾孩提時經常有機會與當時世界上一些頂尖的物理學家見面。1975年獲得諾貝爾獎時,他在一份自傳中說:「當時一些非凡的科學家加入到我父親的工作中,我們小孩子也因此有了許多個叔叔。」這些叔叔包括:荷蘭的克拉默斯(Hendrik Kramers)、瑞典的克萊因(Oskar Klein)、日本的仁科芳雄(Yoshio Nishina)、德國的海森堡(Werner Karl Heisenberg)以及奧地利的泡利(Wolfgang Pauli)。
阿格·玻爾1940年進入哥本哈根大學學習,正是在納粹德國入侵並佔領丹麥後不久。3年後,希特勒下令驅逐丹麥猶太人至集中營。幸運的是,玻爾一家和大多數其他丹麥猶太人一起逃到了瑞典。後來,阿格·玻爾和父親去了英格蘭。因尼爾斯·玻爾參與研製原子彈,阿格·玻爾便跟隨父親穿梭往來於倫敦、華盛頓和美國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
二戰結束後,阿格·玻爾在哥本哈根大學重新開始學習,並於1946年獲得物理學碩士學位。1948年,他加入美國普利斯頓高級研究所,並於1949年和1950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獎學金(fellowship)。
20世紀50年代,阿格·玻爾返回哥本哈根,與Ben R. Mottelson合作,解釋了原子核中的質子和中子的旋轉運動如何扭曲核的形狀。這一發現在人造核聚變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幫助他後來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也正是在做出這項工作後,他才於1956年從哥本哈根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
阿格·玻爾一生有2段婚姻。1950年他與Marietta Soffer結婚,育有3個孩子,但Marietta Soffer不幸於1978年去世。1981年,他與Bente Meyer結婚。
阿格·玻爾後來成為哥本哈根大學的教授,在其父於1962年去世後,他成為了尼爾斯·玻爾研究所的所長,一直到1970年。從1975年至1981年,阿格·玻爾曾擔任北歐理論原子物理學研究所所長。(科學網 梅進/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