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Arthur Ashkin 去世

2020-10-03 江蘇雷射產業創新聯盟

美國科學家,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Arthur Ashkin 近日逝世,享年98歲。

Arthur Ashkin 1947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1952年在康奈爾大學獲得核物理博士學位。20世紀60年代後期,他開始用雷射操縱微粒,1986年發明了「光鑷」。

Ashkin 被稱作是雷射輻射壓力之父,獲得了許多該領域的「第一」:他第一個觀察到原子上的光學梯度力、第一個對原子進行雷射冷卻、第一個觀察原子光學俘獲。基於這些研究,Ashkin 將這項工作擴展到捕獲和操縱細菌,病毒和細胞等生物材料。Ashkin利用「光鑷」探索細胞內部,操縱其內部結構,並為理解人體正常和患病狀態的新方法奠定基礎。

2018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因其「光鑷及其在生物系統中的應用」 將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Arthur Ashkin,另一半授予Gérard Mourou 和Donna Strickland 。據悉,Arthur Ashkin還打破了諾貝爾獎獲得者最高年齡的紀錄。

2018年10月2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了物理學諾貝爾將,由美國物理學家阿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法國物理學家傑哈·莫羅(Gérard Mourou)和加拿大物理學家唐娜·斯崔克蘭(Donna Strickland)獲得。

2018年的諾貝爾發明獎得主革新了雷射物理學。極小的物體和極快的進程現在以一種新的方式出現。先進的尖端精密儀器正探尋著還未經探索的研究領域,並開闢著它在工業與醫療上的多種應用。

○ 圖一

Arthur Ashkin發明了一種光學鑷子,它能利用雷射束手指來捕捉粒子、原子、病毒和其他活細胞。這個新的工具讓Ashkin實現了一個科幻小說中的古老的科學夢想——利用光的輻射壓力來移動真實存在的物體(圖二)。他成功地用雷射將微小的粒子向雷射束的中心推進,並讓它們維持在那個位置上。光學鑷子被成功發明。

○ 圖二

Ashkin在1987年取得重大突破,他用在不傷害活細菌的情況下成功地用光學鑷子對活細菌進行了捕獲。他立即著手研究的生物系統和光學鑷子,現已被廣泛用於生命機理的研究之中。

○ 圖三:光鑷子使運用光來觀察、轉動、切割以及推拉成為可能。在許多實驗室,雷射鑷子被用來研究生物過程,如蛋白質、分子馬達、DNA或細胞內部的生命。

Gérard Mourou和Donna Strickland為人類創造出最短且最強的雷射脈衝鋪平了道路(圖四)。1985年,他們發表了一篇革命性的論文,這篇論文是Strickland的博士論文的基石。

○ 圖四:Mourou and Strickland發展的技術叫做啁啾脈衝放大(CPA)。

他們採用了一種巧妙的方法,在不破壞被增強型材料的情況下,成功地製造出超短、高強度雷射脈衝。首先,他們從時間上對雷射脈衝進行拉伸,以減小其峰值的功率,然後對其進行放大,最後再對它們進行壓縮。如果脈衝在時間上被壓縮並變得更短,那麼更多的光就會聚集在同一個微小空間中——脈衝的強度就會急劇增加。

○ 圖五:鋒利的雷射束使得在各種材料上精確地切割或鑽孔成為可能。

Strickland和Mourou新發明的技術名為啁啾脈衝放大(CPA),很快便成為後來的高強度雷射的標準。它的用途包括每年有數百萬人用最鋒利的雷射束進行的視力矯正手術。

它應用前景是無比巨大的,還有著無數的應用領域未被完全開發出來。

消息來源:OSA、nobelprize、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rthur Ashkin去世,他發明了「雷射鑷子」,曾...
    賈浩楠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9月21日,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rthur Ashkin在美國新澤西的家中去世,終年98歲。10月4日,他的親屬向外界確認了這個消息。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rthur Ashkin去世,他發明了「雷射鑷子」,曾抱怨被諾獎遺忘
    在美國新澤西的家中去世,終年98歲。△圖源:諾貝爾獎官網Arthur Ashkin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就是發明了從物理學到生物醫學等各個領域都廣泛使用的工具「雷射鑷子」。1970年,他將這一裡程碑式的發現發表在物理學頂級期刊PRL上。1980年,他又提出了一種利用光學陷阱來測量電子電荷的方法。之後的1986年、他與貝爾實驗室的同事,主要是美籍華人科學家朱棣文,完成了雷射鑷子的第一次實際應用,實現了對原子的捕獲。
  • 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去世 享年94歲
    日本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去世【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去世 享年94歲】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當地時間12日晚,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逝世,享年94歲。
  • 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去世,享年94歲
    中新網11月13日消息,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當地時間12日晚,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逝世,享年94歲。當地時間11月12日晚,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逝世,享年94歲。圖為小柴昌俊生前接受採訪時的畫面。
  • 諾貝爾物理學獎2018年得主Arthur Ashkin去世
    賈浩楠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9月21日,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rthur Ashkin在美國新澤西的家中去世,終年98歲。1947年,他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獲得物理學學位。
  • 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出爐了
    諾貝爾物理學獎近5年獲獎者2017年,三名美國科學家雷納·韋斯、基普·索恩和巴裡·巴裡什獲獎,理由是「在LIGO探測器和引力波觀測方面的決定性貢獻」。數說諾貝爾物理學獎(1901年至2017年)111次:1901年以來,諾貝爾物理學獎共頒發過111次。其中有六個年份沒有頒發過諾貝爾物理學獎,分別是1916、1931、1934、1940、1941和1942年。
  • 新聞人物: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簡介
    卡爾多·賈科尼  新華網斯德哥爾摩10月8日電 新聞人物: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美國科學家雷蒙德·戴維斯、日本科學家小柴昌俊和美國科學家裡卡爾多·賈科尼,以表彰他們在天體物理學領域做出的先驅性貢獻
  • 九成以上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都具有這些特徵
    93%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有博士學位在216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人中,僅有15位沒有博士學位,其中4位之所以沒有博士學位並不是因為他們沒有獲得博士學位,而是因為英國的劍橋大學在1919年之後才有博士學位,這樣換算過來就是93%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都有博士學位
  • 了解諾貝爾物理學獎
    ;瑞典語:Nobelpriset i fysik)是根據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五個諾貝爾獎之一,該獎旨在獎勵那些對人類物理學領域裡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190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首次頒發。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甄選委員會通常在每年10月公布得主。頒獎典禮於每年12月10日,即諾貝爾逝世周年紀念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並由瑞典國王親自頒獎 。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都畢業於哪個學校?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詹姆斯·皮布爾斯(獲獎原因:宇宙學相關研究)、米歇爾·馬約爾(獲獎原因:首次發現太陽系外行星)、迪迪埃·奎洛茲(獲獎原因:首次發現太陽系外行星)。1、詹姆斯·皮布爾斯畢業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 憑藉「雷射鑷子」獲得諾貝爾獎的Arthur Ashkin去世了
    9月21日,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rthur Ashkin在美國新澤西的家中去世,終年98歲。 昨天,他的親屬向外界確認了這個消息。
  • 數據解讀:1901-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諾貝爾物理學獎獎牌正面109次諾貝爾獎各領域沒有頒發獎項的年份自獎項於1901年設立至今,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共被授予了109次。201人1901-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國籍統計從1901年到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共頒發了201人次,但是有一位名為約翰·巴丁(John Bardeen)的人兩次獲獎,所以總獲獎人數是200人。其中47人是單獨獲獎,32人是與一位同仁共同獲獎,30人與另兩位合作者一起捧得殊榮。
  •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崔琦教授一行
    闊別63年後,75歲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崔琦教授攜夫人琳達女士返回平頂山寶豐老家。4月22日、23日,先後參觀考察寶豐縣清涼寺汝官窯遺址等文博單位,零距離感受家鄉悠久璀璨的歷史文化。省、市外僑辦等有關同志陪同考察。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天體物理學5年3次獲諾獎
    在現場連線採訪的最後,皮布爾斯說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並向百餘年來在這一領域的所有研究者致以了敬意。延伸閱讀:一分鐘了解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物理學獎是1900年6月根據諾貝爾的遺囑設立的,屬諾貝爾獎之一。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諾貝爾物理學獎近5年得主名單
    當地時間10月6日,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在瑞典揭曉,Roger Penrose 、Reinhard Genzel和Andrea Ghez摘得獎項。  根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介紹,諾貝爾物理學獎是根據瑞典著名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遺囑,以其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5個獎項之一,旨在獎勵對人類物理學領域裡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設立物理學獎項,最早在阿爾弗雷德·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中被提及。
  • 快訊|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北京時間10月6日下午18點05分許,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965年1月,即愛因斯坦去世十年後,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證明了黑洞確實可以形成並對其進行了詳細描述。在他們的心臟,黑洞隱藏著一個奇異之處,所有已知的自然規律都在其中停止了。自愛因斯坦以來,他開創性的文章仍被視為對廣義相對論的最重要貢獻。
  • 他們聽見了宇宙的聲音--記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新華社北京10月3日電 他們聽見了宇宙的聲音--記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新華社記者彭茜 郭爽  在一片嘈雜的背景噪音中,一聲「噗」的清脆聲響,如水滴落水,持續時間短暫得不到1秒,這正是由引力波轉化成的宇宙之聲。
  • 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揭曉!獲獎者都有誰?
    北京時間10月8日下午5點45分,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獲得者是:James Peebles、Michel Mayor以及Didier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新聞—科學網
    2014年,日本科學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學家中村修二獲獎,理由是「發明了藍色發光二極體(LED),並因此帶來的新型節能光源」。 數說諾貝爾物理學獎(1901年至2018年) ▲ 112次: 1901年以來,諾貝爾物理學獎共頒發過112次。
  •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將出席LMN 2021世界雷射製造大會
    在新的一年即將到來之際,LMN世界雷射製造大會收到了來自法國的喜訊: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世界著名雷射專家傑哈·莫羅教授將重磅亮相LMN 2021世界雷射製造大會。在其近期為大會發布的賀詞中,他強調了雷射技術發展的重要意義,並對大會作出了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