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聽見了宇宙的聲音--記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2020-12-01 中國新聞網

  新華社北京10月3日電 他們聽見了宇宙的聲音--記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新華社記者彭茜 郭爽

  在一片嘈雜的背景噪音中,一聲「噗」的清脆聲響,如水滴落水,持續時間短暫得不到1秒,這正是由引力波轉化成的宇宙之聲。

  這個聲音源自13億年前一個雙黑洞系統的合併,由此產生的引力波信號經過13億年漫長旅行,於2015年9月14日抵達地球,被「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的兩個探測器捕捉到。

  2017年10月3日,為探聽到這一「宇宙之聲」作出貢獻的美國科學家雷納·韋斯、巴裡·巴裡什和基普·索恩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們性格各異,組成了一支互補的團隊:韋斯來自美國東岸的麻省理工學院,是位言行稍顯拘謹的實驗物理學家;索恩來自西岸的加州理工學院,是位風趣活躍的理論物理學家,與韋斯是LIGO的聯合創始人;巴裡什也來自加州理工學院,曾主持過國際直線對撞機項目(ILC),因優異的科研管理經驗而擔當LIGO項目主任。

  遺憾的是,LIGO聯合創始人、英國實驗物理學家羅納德·德雷弗於今年3月去世,未能見證這一榮譽。他與韋斯、索恩共同獲得2016年邵逸夫天文學獎。

 

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3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Rainer Weiss,Barry C. Barish和Kip S. Thorne。

  雷納·韋斯--LIGO的「發明者」

  雷納·韋斯的生日是9月29日,對於剛過完85歲生日的他來說,諾獎是最好的生日禮物。

  「我認為這是對背後千名科研人員的認可」,他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說。

  此前他已獲得很多獎項,他甚至說,這些獎令他有些不安,「我會用90%的獎金幫助研究生,但我並不是一個英雄」。

  出生於德國的韋斯在上世紀70年代就提出了用雷射幹涉技術來探測引力波的實驗構想,這是LIGO裝置的基礎。隨後,韋斯遇到了索恩,二人仔細研究了探測引力波的可行性。韋斯推動了儀器方面的科學研究,使得LIGO相關設備達到了足夠的靈敏度和穩定性,最終捕捉到了「宇宙之聲」。

  2015年第一次探測到引力波後,韋斯和索恩緊緊擁抱在一起。韋斯說:「如果我們能把這一消息告訴愛因斯坦,那麼他的表情一定會很好玩。」百年前,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

  基普·索恩--LIGO的「代言人」

  「引力波將成為未來幾年、幾十年甚至幾個世紀人類探索宇宙的強有力工具,」 77歲的基普·索恩獲獎後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這是全人類的勝利。」

  不過,他說1000多名參與引力波探測工程的科學家沒能分享這一獎項,「有些令人失望」,但他還是十分榮幸能夠代表他們接受這一榮譽。

  擅長科普寫作,語言表達能力極強的索恩被認為是美國引力波探測項目公認的「代言人」。1970年,年僅30歲、打扮「嬉皮」的他成為加州理工學院歷史上最年輕的教授。他「任性」地依照個人興趣,開創了物理學多個分支領域,促成了引力波探測各相關領域研究的大發展。

  LIGO科學合作組織的研究成員、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陳雁北在上世紀90年代曾是索恩的學生。他對新華社記者說,索恩推動了引力波探測研究合作,幫助搭建了整個研究理論框架,促成了這一領域研究「大生態」的發展。

  索恩不僅對科研充滿激情,還是一位在文學和藝術領域遊刃有餘的「跨界達人」。2009年退休後,他前往好萊塢參與電影製作。首部電影便是著名的《星際穿越》,索恩擔任科學顧問。這部科幻電影成為很多物理課堂的必放影片。

  索恩撰寫的科普書籍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其科普演講節目在媒體上反覆播放,他推動科幻小說新的創作方向……正是索恩等人的努力,讓全世界無數年輕人開始對引力波、相對論、時間旅行等話題著迷,激發更多年輕人投身自然科學探索。

  巴裡·巴裡什--LIGO的「大主管」

  對於81歲的巴裡·巴裡什來說,獲得諾貝爾獎是「意料之中」的事。

  他特意設了一個鬧鐘,等著接諾貝爾獎團隊的電話。果然,電話在凌晨2:41分響起,早於他的設定鬧鐘4分鐘。

  「雖然我們有一些預期,但瑞典皇家科學院的保密工作還是做得非常好,」他告訴美聯社記者。

  曾主持過國際直線對撞機項目的巴裡什在科研項目管理方面特別有一套,威望極高。早期LIGO項目內部也曾充滿競爭、矛盾和對立,一度關係僵化。負責該項目的加州理工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脾氣」和「秉性」各異,在合作中遇到很多問題。直到加州理工學院找到巴裡什來主持實驗工作,才逐漸把兩個學校的合作拉上正軌。

  他於1997年至2006年擔任LIGO項目主管,把早期「各自為政」的幾個研究小組,成功轉化為由1000多名科學家參與的高效的國際大科學合作工程。他在採訪中說,是科學目標和不斷的技術挑戰激勵著他堅持走下去。

  美國《科學》雜誌在一篇關於巴裡什的報導中寫到:「他雖然沒有發明LIGO,但是他讓LIGO成為了現實。」

相關焦點

  • 三名美國科學家分享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華社斯德哥爾摩10月3日電(記者 李驥志 付一鳴)瑞典皇家科學院3日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雷納·韋斯、巴裡·巴裡什和基普·索恩,以表彰他們為「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項目和發現引力波所作的貢獻。
  •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揭曉
    瑞士、美國和英國科學家分享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10月4日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瑞士科學家雅克·杜博歇、美國科學家約阿希姆·弗蘭克以及英國科學家理察·亨德森,以表彰他們在冷凍顯微術領域的貢獻
  • 新聞人物: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簡介
    卡爾多·賈科尼  新華網斯德哥爾摩10月8日電 新聞人物: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美國科學家雷蒙德·戴維斯、日本科學家小柴昌俊和美國科學家裡卡爾多·賈科尼,以表彰他們在天體物理學領域做出的先驅性貢獻
  • 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出爐了
    (原標題: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美法加三名科學家因雷射物理獲獎)北京時間10月2日17時50分許,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Arthur Ashkin, Gerard Mourou和Donna Strickland,以表彰他們「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他們為什麼獲獎?
    剛剛,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正式揭曉。詹姆斯·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米歇爾·麥耶(Michel Mayor)、迪迪爾·奎洛茲(Didler Queloz)因為對宇宙演化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的理解做出的貢獻成為獲獎者。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新聞—科學網
    他們的發現永遠改變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 諾貝爾物理學獎近5年獲獎者 2018年,美國科學家阿瑟·阿什金、法國科學家熱拉爾·穆魯和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獲獎,理由是「在雷射物理學領域所作出的開創性發明」。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他們的發現顛覆了對宇宙的認知!
    導讀:剛剛,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由三名科學家共享。他們的發現已經永遠改變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 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事實和趣聞 諾貝爾獎官網今天為我們分享了1901年至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相關事實和趣聞。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他們的發現顛覆了對宇宙的認知!並照亮...
    導讀:剛剛,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由三名科學家共享。  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吉姆·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米歇爾·麥耶(Michel Mayor)和 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以表彰在宇宙認知的顛覆性貢獻。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天體物理學5年3次獲諾獎
    諾貝爾物理學獎主要集中四個領域,粒子物理、天體物理、凝聚態物理、原子分子及光物理。此次摘得桂冠的是研究天體物理的三位科學家,他們的研究發現,顛覆了之前人們的宇宙觀。過去五年當中,天體物理的成果已經三次得獎。除了今年以外,還有2015年的中微子振蕩(屬於天體物理或粒子物理)以及2017年引力波的發現。
  • 九成以上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都具有這些特徵
    93%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有博士學位在216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人中,僅有15位沒有博士學位,其中4位之所以沒有博士學位並不是因為他們沒有獲得博士學位,而是因為英國的劍橋大學在1919年之後才有博士學位,這樣換算過來就是93%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都有博士學位
  • 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去世,享年94歲
    中新網11月13日消息,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當地時間12日晚,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逝世,享年94歲。當地時間11月12日晚,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逝世,享年94歲。圖為小柴昌俊生前接受採訪時的畫面。
  • 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去世 享年94歲
    日本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去世【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去世 享年94歲】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當地時間12日晚,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逝世,享年94歲。
  •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揭曉 三位得主資料介紹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新鮮出爐!】北京時間10月3日下午5點45分,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他們將共同分享900萬瑞典克朗(約734萬人民幣)的獎金,其中韋斯獲得一半、索恩以及巴裡什分享另一半。  據悉,諾貝爾獎獎金曾經是1千萬瑞典克朗,然而在2012年瑞典諾貝爾基金會表示,為避免長期財務計劃出現風險,將獎金金額縮減了20%,於是就降到了800萬瑞典克朗。
  • 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揭曉!獲獎者都有誰?
    北京時間10月8日下午5點45分,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獲得者是:James Peebles、Michel Mayor以及Didier
  • ...黑洞|萊因哈德·根澤爾|宇宙|謝懿|諾貝爾物理學獎|科學家|羅傑...
    以下為近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名單及其主要成就: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學家亞瑟·麥克唐納。兩位科學家因發現中微子振蕩,證明中微子有質量而獲得了這一獎項。2016年,英國科學家大衛·索利斯、鄧肯·霍爾丹和麥可·科斯特利茨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因在理論上發現了物質的拓撲相變和拓撲相而榮獲該獎項。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給了三位天體物理學家
    今天諾貝爾物理獎給了三位天體物理學家,意外在與其組合「宇宙學和地外行星領域相差太大了」。但是,其中發現太陽系外行星的實驗天文學家為復旦大學物理學教授、《知識分子》/《賽先生》諾獎黃金周物理學顧問施鬱老師於2015年預計。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這次研究的是黑洞
    2020年諾獎,聚焦銀河系「最深處的秘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仍然聚焦天體物理學領域,帶我們發現宇宙探索的又一「高光時刻」——黑洞和銀河系「最深處的秘密」。這三位科學家正是在這一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 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Arthur Ashkin 去世
    物理學獎獲得者Arthur Ashkin 近日逝世,享年98歲。Arthur Ashkin 1947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1952年在康奈爾大學獲得核物理博士學位。20世紀60年代後期,他開始用雷射操縱微粒,1986年發明了「光鑷」。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為啥又是天體物理?
    中國科技新聞網10月7日訊(孔辰)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昨天揭曉,再次「花落」天體物理學。當地時間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另一半授予雷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安德裡亞·格茲(Andrea Ghez),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特的現象之一——黑洞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為啥又是天體物理?
    來源:中國科技新聞網中國科技新聞網10月7日訊(孔辰)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昨天揭曉,再次「花落」天體物理學。當地時間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另一半授予雷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安德裡亞·格茲(Andrea Ghez),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特的現象之一——黑洞」。他們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約合人民幣76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