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讓雷射大顯身手

2021-01-19 南方周末

美國、法國和加拿大的三位科學家獲得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圖)


全文共2491字,閱讀大約需要8分鐘


本文首發於南方周末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文 | 南方周末特約撰稿 鞠強

責任編輯 | 朱力遠


北京時間10月2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物理學家阿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法國物理學家傑哈·莫羅(Gérard Mourou)和加拿大物理學家唐娜·斯崔克蘭(Donna Strickland),以表彰他們「在雷射物理領域內的開創性發明」。


其中,阿什金憑藉「發明光學鑷子並在生物系統中應用這一發明」獲得了900萬瑞典克朗(約合696萬人民幣)獎金的一半,而莫羅和唐娜因為「發明產生高強度超短光學脈衝的方法」共同分享了另外一半獎金。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慣例是獎勵不超過三位科學家,但三人可以來自一個大的領域內的兩個不同分支。


阿什金出生於1922年,現年已經96歲高齡,是到目前為止諾貝爾獎歷史上年齡最大的獲獎者。此前年齡最大的獲獎者是2002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俄裔美籍經濟學家裡奧尼德·赫維茨,獲獎時為90歲。


1952年,阿什金在康奈爾大學獲得核物理博士學位後,加入貝爾實驗室,並一直在貝爾實驗室和美國朗訊科技公司工作到1991年退休。他是美國光學會會士、美國物理學會會士、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士,並於1984年和1996年先後當選美國工程院院士和美國科學院院士。在整個研究生涯中,他共獲得了47項專利。而給阿什金帶來巨大聲譽並使他獲得諾貝爾獎的成就,就是他發明的光學鑷子。


20世紀60年代,雷射器剛剛發明不久,阿什金就在實驗中發現可以使用雷射使粒子移動,同時粒子還會固定在光束的中間位置,這種現象是由光的梯度力造成的。發現這種現象後,阿什金更進一步,他使用透鏡來聚焦雷射,這樣粒子就會被固定在光強最大的一點。這樣的作用效果類似於一個陷阱困住了粒子,因此被稱作光阱。


經過長期的研究,阿什金終於在1986年發明了光學鑷子。這項技術就像鑷子一樣,可以使用雷射使原子停下並捕獲原子。隨後,他把這項技術應用到生物系統中,這也是他這次獲獎的理由之一。他使用光學鑷子捕獲了不同種類的細菌、病毒和其他細胞,而在這個操作中不會對活體細菌或者細胞造成傷害,從而可以對它們的生命機制進行研究。


阿什金髮明光學鑷子後,其他研究人員不斷拓展這一技術的應用範圍,並促進了新技術的誕生。光學鑷子的一項重要應用就是對細胞內起重要作用的分子馬達的研究。研究人員使用光學鑷子第一次掃描出稱作驅動蛋白的馬達蛋白,並且還發現驅動蛋白沿著細胞骨架運動的現象。光學全息成像也是光學鑷子的重要應用之一,這項技術允許數千個光學鑷子同時工作。科學家使用這項技術可以從感染細胞中分離出健康的血細胞,從而幫助對抗瘧疾的研究。

阿瑟·阿什金。(美國物理學會/圖)


在貝爾實驗室工作期間,阿什金和著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朱棣文一起進行過光阱研究,這些工作為後來朱棣文冷卻和捕獲原子的研究奠定了基礎。朱棣文在199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就有學者為阿什金感到惋惜,認為他作為這一領域的先驅應該一同獲獎,他本人也對自己沒有獲獎感到不解。這次諾貝爾獎委員會授予他物理學家,可以說是彌補了這個遺憾。


在比阿什金髮明光學鑷子略早的時候,本年度另外兩位物理學獎獲得者莫羅和斯崔克蘭也在雷射科學取得了重要突破,就此改變了雷射科學的面貌。


傑哈·莫羅。(巴黎綜合理工學院/圖)


莫羅出生於1944年,是美國密西根大學榮休教授和巴黎綜合理工學院教授。1973年,他在巴黎第六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加入巴黎綜合理工學院和法國國立高等先進技術學院(ENSTA)應用光學實驗室。1977年,他前往密西根大學任教,1990年在密西根大學創立了超快光學科學中心並擔任創始主任。2005年至2009年,他還擔任了ENSTA應用光學實驗室主任。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前,作為國際著名的應用物理學家,莫羅已經先後獲得過2012年的法國榮譽軍團勳章、2016年的弗雷德裡克·艾夫斯獎章以及今年的阿瑟·肖洛雷射科學獎等多項榮譽。


唐娜·斯崔克蘭。(滑鐵盧大學/圖)


斯崔克蘭出生於1959年,先後在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和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獲得學士和博士學位,目前是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副教授。1989年,斯崔克蘭正是在莫羅的指導下獲得了博士學位。


斯崔克蘭攻讀博士學位時,雷射器已經發明了20多年,但此時物理學家期望獲得更強雷射脈衝的願望卻遇到了困境:如果繼續增加短脈衝的光強,放大材料就會被燒毀。莫羅和斯崔克蘭共同著手解決這個困境。1985年,二人發明了啁啾脈衝放大技術(CPA)。啁啾原指鳥的不同叫聲,這裡指的是不同的頻率,可以形象說明這個技術的原理。


他們發明的技術是將一段短脈衝在時域上展寬,然後放大,再進行壓縮。這樣當脈衝展寬時,功率極值會變得很低,因此放大到更高的倍數也不會燒毀放大器;然後再在時域上壓縮脈衝,這樣就可以極大地增強脈衝的強度。運用這項技術,脈衝可以短到飛秒(10-15秒)量級,功率可以達到太瓦(1012瓦特)量級。此後,脈衝變得更短,強度更高,但都離不開莫羅和斯崔克蘭開創的這條道路。


啁啾脈衝放大技術誕生後,對雷射科學產生了革命性影響,在核物理、粒子物理等物理學分支中獲得了廣泛的應用。物理學家用這個技術製造出超高速相機,利用飛秒量級的脈衝對原子和分子進行拍照,可以更好地洞察微觀世界的秘密。同時,這項技術還推動了醫學的進步。超短超強雷射脈衝可以精確地對包括生物物質在內的各種材料進行切割,白內障屈光手術的進步就得益於這項技術;這種脈衝還能用於製造手術支架,這類微米尺度的支架可以用來擴張和加固人體內血管、尿道和其他通路。


新的雷射技術使我們在未來能夠獲得更快的電子產品、更高效的太陽能電池、更好的催化劑和更強大的加速器。物理學家展望未來的時候,也正期待雷射技術能夠達到更高的功率,比如1021瓦特,或者實現更短的脈衝,比如達到10-21秒的量級。在這個過程中,也許啁啾脈衝放大技術還能大顯身手,也許這個技術會碰到瓶頸,物理學家不得不轉而尋找新的技術,但不管怎樣,物理學家在追求超短超強脈衝極致的路上都不會停步。


值得一提的是,斯崔克蘭是55年來首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科學家。在此之前,只有2位女性物理學家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分別是1903年的居裡夫人和1963年的瑪麗亞·梅耶。


我們可以看到,光學鑷子和啁啾脈衝放大技術誕生30多年來,不僅極大地推動了相關領域的發展,而且為人類生活帶來了福祉。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位讓雷射大顯身手的科學家,真正踐行了諾貝爾的遺囑:獎勵為人類做出傑出貢獻的人。



國慶「悅」讀專題 | 長假書桌 10.3


南方周末精選35篇佳作,推出「長假書桌」,在國慶期間為我們的用戶奉上一道悅讀盛宴:

百年傳奇 | 重溫大家的世紀風雲

圖片故事 | 品味光影魅力

幸福課 | 尋找人生幸福的密碼

風物 | 探尋風物間的文化積澱

後臺 | 打撈新聞背後的故事


戳擊下方圖片,開啟「悅」讀時光:

相關焦點

  •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有多厲害?想像一下,把雷射變成鑷子,抓住物體
    圖片:Tweets by ‎@NobelPrize2018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在雷射領域做出了哪些貢獻?他們的研究在我們生活中有什麼實際應用?2018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雷射物理領域:Arthur Ashkin 因為發明光鑷技術(Optical Tweezer),獨享一半獎金;Gérard Mourou 和 Donna Strickland 因為發明啁啾脈衝放大技術
  • 三名科學家因雷射物理研究分享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三名科學家因雷射物理研究分享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8-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來自美國、法國和加拿大的三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雷射物理學領域取得的突破性貢獻。
  • 諾貝爾物理學獎2018年得主Arthur Ashkin去世
    賈浩楠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9月21日,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rthur Ashkin在美國新澤西的家中去世,終年98歲。雷射的光子通過這個球體,確實能夠把它推來推去。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rthur Ashkin去世,他發明了「雷射鑷子」,曾...
    賈浩楠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9月21日,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rthur Ashkin在美國新澤西的家中去世,終年98歲。10月4日,他的親屬向外界確認了這個消息。
  • 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異的現象「黑洞」
    2018年,美國科學家亞瑟•阿斯金(Arthur Ashkin)、法國科學家傑哈•莫羅(Gerard Mourou)和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Donna Strickland)獲獎,理由是「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
  • 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異的現象「黑洞」
    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三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異的現象之一——黑洞。Penrose指出,廣義相對論導致了黑洞的形成。Genzel和Ghez發現,在銀河系中心,一個看不見的、極其重的物體控制著恆星的軌道,目前唯一的解釋就是有超大質量黑洞的存在。
  • 三人分享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幫我們理解了宇宙演化和地球地位
    記者 | 潘金花北京時間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加拿大裔美國物理學家詹姆斯·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以表彰他在物理宇宙學的理論發現,另一半授予瑞士天文學家米歇爾·麥耶(Michel Mayor)與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以表彰他們發現圍繞主序星的首顆太陽系外行星
  • 諾貝爾物理學獎再次頒給女性 美法加科學家同獲殊榮
    瑞典當地時間今日中午(北京時間17:45),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Arthur Ashkin、法國科學家Gerard Mourou和加拿大科學家Donna Strickland,以表彰他們在雷射物理學領域的奠基性工作。他們將獲得金質獎章、證書,並分享9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696萬元)的獎金。
  • 揭秘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3位獲獎者履歷!看看他們到底有多牛
    評委會給出的獲獎原因是:表彰他們在雷射物理研究領域的突破性發明 !雷射物理通過新的裝置可對非常小的物體進行實驗,並實現難以置信的快速進程,先進的精密儀器正在開闢未知研究領域,並應用於工業和醫療領域。再往前看,201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是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和加拿大科學界Arthur B. McDonald,他們發現了中微子振蕩,表明中微子具有質量。當然,諾貝爾物理學獎,不得不提的是閃耀的華人獲獎者們。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異的現象之一「黑洞」
    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三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異的現象之一Mourou)和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Donna Strickland)獲獎,理由是「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
  • 諾貝爾物理學獎小知識
    ——截至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共頒發了113次,沒有頒發的六年分別是1916、1931、1934、1940、1941和1942年。 ——從1901年至2019年,共213人次獲獎,實際獲獎個人為212人,因為美國物理學家John Bardeen於1956年和1972年兩次獲獎。
  • 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穆魯:我相信中國會做得越來越好
    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法國科學家熱拉爾·穆魯日前在北京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相信中國會做得越來越好。」12日下午,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思源報告廳內擠滿了數百名師生,連過道上都站滿了人。在熱烈持久的掌聲中,滿頭華發、一身黑色西裝的穆魯緩步走來,微笑著與師生們揮手致意。
  • 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3名科學家因雷射物理獲獎
    北京時間10月2日17時50分許,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Arthur Ashkin, Gerard Mourou和Donna Strickland,以表彰他們「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他們將獲得金質獎章、證書,並分享9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696萬元)的獎金。
  • 第四位女性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誕生
    【環球網報導 記者 李東堯】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6日18時許正式揭曉,一半由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獲得,理由是「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對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
  • 諾貝爾物理學獎歷屆得主一覽:最年輕獲獎者僅25歲
    月2日電 據外媒消息,北京時間2日下午,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Arthur Ashkin, Gerard Mourou和Donna Strickland因在雷射物理學領域的奠基性工作,獲得此獎項。
  • 2014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重新創造了光
  • 雷射物理與超快光學——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解讀
    10月2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2018年物理學諾貝爾獎頒給發明光鑷技術的美國科學家亞瑟·阿斯金(Arthur Ashkin)以及發明啁啾脈衝放大技術的法國科學家傑哈
  • 剛剛三位科學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的研究你看懂了嗎?
    北京時間10月8日傍晚,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吉姆1995年,他們首次在太陽系外發現了一顆行星,一顆系外行星,圍繞著一顆太陽型恆星——51帕伽西。他們開啟了天文學的一場革命,自那以後銀河系已經發現了4000多顆系外行星。
  • 剛剛,三位科學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的研究你看懂了嗎?
    北京時間10月8日傍晚,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吉姆·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瑞士科學家米歇爾·麥耶(Michel Mayor)和瑞士科學家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
  • 近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及主要成就
    新華網北京10月7日電 瑞典皇家科學院7日宣布,美國籍科學家南部陽一郎和日本科學家小林誠、益川敏英獲得200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南部陽一郎因為發現了亞原子物理學中的自發對稱性破缺機制而獲獎。小林誠、益川敏英則因有關對稱性破缺起源的發現而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