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三位科學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的研究你看懂了嗎?

2020-12-04 每日經濟新聞

北京時間10月8日傍晚,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吉姆·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瑞士科學家米歇爾·麥耶(Michel Mayor)和瑞士科學家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

此前輿論普遍認為今年粒子物理和凝聚態物理領域科學家獲獎可能性最大,且其中很可能有日本科學家獲獎,三位天體物理學家獲獎也算爆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冷門。

吉姆·皮布爾斯的獲獎原因是對宇宙演化過程的理論發現,米歇爾·麥耶和迪迪埃·奎洛茲的獲獎原因是他們對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的發現。

他們將獲得金質獎章、證書,並分享9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654萬元人民幣)的獎金。其中吉姆·皮布爾斯獲得450萬瑞典克朗,米歇爾·麥耶和迪迪埃·奎洛茲共享450萬瑞典克朗。

頒獎詞:

2019年諾貝爾獎得主吉姆·皮布爾斯研究了擁有數十億個星系和星系團的宇宙。他的理論框架發展了20多年,是我們現代理解從大爆炸到現在的宇宙歷史的基礎。

米歇爾·麥耶和迪迪埃·奎洛茲探索了我們的家星系——銀河系,尋找未知的世界。1995年,他們首次在太陽系外發現了一顆行星,一顆系外行星,圍繞著一顆太陽型恆星——51帕伽西。他們開啟了天文學的一場革命,自那以後銀河系已經發現了4000多顆系外行星。奇異的新世界仍在不斷被發現,其大小、形狀和軌道之豐富令人難以置信。

三位科學家的研究

吉姆·皮布爾斯

吉姆·皮布爾斯於1935年4月25日出生在加拿大曼尼託巴省的溫尼伯,是一位加拿大裔的美國物理學家和理論宇宙學家,目前是普林斯頓大學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科學名譽教授。他在曼尼託巴大學獲得了學士學位。1958年秋天,他離開曼尼託巴進入普林斯頓大學,在 Robert Dicke 的指導下完成了博士學位。他整個職業生涯都留在了普林斯頓。

自1970年以來,他被廣泛認可是「世界上領先的理論宇宙學家之一」,其對原始核合成、暗物質、宇宙微波背景和結構形成做出了重要的理論貢獻。

吉姆·皮布爾斯編寫過三本教科書,包括1971年的《物理宇宙學》,1980年的《宇宙的大規模結構》和1993年的《物理宇宙學原理》均已成為該領域的標準參考書。

米歇爾·麥耶

米歇爾·麥耶於1942年1月12日出生在瑞士洛桑,是一名瑞士天體物理學家,也是日內瓦大學天文學系名譽教授。他於2007年正式退休,但目前仍活躍在日內瓦天文臺擔任研究員。

米歇爾·麥耶在1966年獲得了瑞士洛桑大學的物理學碩士學位,並在1971年獲得了日內瓦天文臺的天文學博士學位。他曾發表過一篇「關於太陽附近恆星的運動學特性的論文:與銀河系螺旋結構的可能關係」文章。1971年,他在劍橋大學天文研究所擔任研究員。隨後,他在智利北部的歐洲南方天文臺(ESO)和夏威夷大學系統的天文研究所度過了休假學期。

學術成就:他發現第一顆圍繞類似太陽的恆星運轉的系外行星。同時,米歇爾·麥耶是2010年 Viktor Ambartsumian 國際獎的共同獲獎者, 同時他在2015年還獲得了京都獎(Kyoto Prize)。

在1995年,他與迪迪埃·奎洛茲一起發現了飛馬座 51b(51 Pegasi b),這是第一顆繞太陽狀恆星運行的太陽系外行星。系外行星的發現,對於現代天文學來說,如同開闢了新的大航海時代。

雖然在1992年就有人用脈衝星自轉的細微變化推算出兩顆系外行星(後來增加到四顆),但真正掀起革命的還是1995 年麥耶發現的飛馬座 51b。這是被發現的第一顆圍繞類似太陽的恆星運轉的系外行星,同時也是熱木星的原型。

同時,此發現也是人類第一次發展出實用而系統的探測系外行星的方法:利用行星對恆星位置的微擾產生的恆星光譜都卜勒頻移推算出行星/恆星的質量比。

迪迪埃·奎洛茲

迪迪埃·奎洛茲出生於1966年2月23日,是一名瑞士的天文學家。他在劍橋卡文迪許實驗室的天體物理學小組以及日內瓦大學發現太陽系外行星方面擁有著豐富的記錄。

迪迪埃·奎洛茲於1995年獲得日內瓦大學的博士學位。作為日內瓦大學的一名學生,他和博士生導師米歇爾·麥耶一同發現了第一顆圍繞類似太陽的恆星運轉的系外行星——飛馬座51b(51 Pegasi b)。同時,奎洛茲使用徑向速度測量(都卜勒光譜儀)對飛馬座51b進行了分析,驚訝地發現了一個軌道周期為4.2 天的行星。飛馬座 51b的發現,挑戰了當時公認的行星形成觀點。

學術成就:他因開發新的天文儀器和實驗技術從而首次觀察了太陽系以外的行星,與 米歇爾·麥耶共同獲得了2011年 BBVA 基礎科學知識前沿獎。2017年,他獲得了沃爾夫物理學獎。

「數讀」諾貝爾物理學獎

25歲與96歲

在物理學獎得主中,有人登頂已是耄耋之年,但有人獲獎時才年逾弱冠。2018年,物理學獎一半授予時年96歲的阿希金,使他成為諾獎史上最年長獲獎者;而1915年,年僅25歲的勞倫斯布拉格與父親一起摘得桂冠。

一人2次得獎

在1901年至2016年間,獎項共頒發給了204人次,但卻只有203人獲得過這一獎項,因為約翰巴丁曾於1956年和1972年,兩次獲得這一殊榮。

6座物理學獎盃

在這張「星光熠熠」的成績單中,華人佔據著重要位置。在百餘年中,物理學獎是華人拿獎最多的獎項,共6位華人科學家獲此殊榮,包括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朱棣文、崔琦和高琨。

他們與物理學獎「擦肩而過」

提起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遺珠」,不得不提的就是愛因斯坦。他提出的相對論,動搖了牛頓物理學的理論基礎,但在其有生之年,因沒有給出有效論證,導致他未能因此獲物理學獎。

因為同樣原因「錯失」諾獎的還有霍金。1974年,他提出了通過「霍金輻射」來觀察黑洞的方法,但也因為理論「過於超前」,尚未被證實,成為了他永遠的遺憾。

不過,即使科學家提出的「超前」理論被證實,也可能與獎項無緣。拉爾夫阿爾珀自1948年起研究宇宙大爆炸理論,但因條件限制,其觀點未被證實。隨著當代研究進入更深層次,越發證明其理論的正確性。可惜,他已於2007年過世。而諾獎不會頒給已經去世的人。

此外,華裔女物理學家吳健雄利用實驗方法,驗證了宇稱不守恆,但因未能提出該理論,錯失諾獎。

諾貝爾物理學獎近五年得主

2018年

亞瑟·阿斯金、傑哈·莫羅和唐娜·斯特裡克蘭,因在雷射物理學領域的奠基性工作獲獎。

截圖來源:諾貝爾獎官方網站

2017年

雷納·韋斯、巴裡·巴瑞斯和吉普·索恩因引力波探測研究獲獎。

截圖來源:諾貝爾獎官方網站

2016年

大衛·索利斯、鄧肯·霍爾丹和麥可·科斯特利茨,因在理論上發現了物質的拓撲相變和拓撲相而榮獲該獎項。

截圖來源:諾貝爾獎官方網站

2015年

梶田隆章和亞瑟·麥克唐納因發現中微子振蕩,證明中微子有質量而獲獎。

截圖來源:諾貝爾獎官方網站

2014年

赤崎勇、中村修二和天野浩開發了藍色發光二極體(LED),使節電的高亮度照明器材成為可能,極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並因此受到高度評價。

截圖來源:諾貝爾獎官方網站

10月7日起,2019年的諾獎即將拉開帷幕,公布各獎項的具體時間如下(均為北京時間):

生理學和醫學獎:美國科學家威廉·凱林、格雷格·塞門扎以及英國科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

物理學獎:美國科學家吉姆·皮布爾斯、瑞士科學家米歇爾·麥耶和瑞士科學家迪迪埃·奎洛茲。

化學獎:不早於10月9日下午5:45

文學獎:不早於10月10日下午7:00(2018與2019兩年同頒)

和平獎:不早於10月11日下午5:00

經濟學獎:不早於10月14日下午5:45

編輯 | 何小桃 肖勇

溫馨提示:歡迎點擊每經微信菜單欄「每經整點」欄目,掌握最新最熱財經資訊,財經新聞整點報。)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時代周報、

科普中國、中國新聞網、DeepTech深科技等

相關焦點

  • 剛剛三位科學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的研究你看懂了嗎?
    北京時間10月8日傍晚,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吉姆  此前輿論普遍認為今年粒子物理和凝聚態物理領域科學家獲獎可能性最大,且其中很可能有日本科學家獲獎,三位天體物理學家獲獎也算爆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冷門。  吉姆·皮布爾斯的獲獎原因是對宇宙演化過程的理論發現,米歇爾·麥耶和迪迪埃·奎洛茲的獲獎原因是他們對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的發現。
  • 三位科學家獲2020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揭露了「黑洞和銀河系的...
    記者 | 田思奇   當地時間2020年10月6日中午,瑞典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將本年度的物理學獎授予三位科學家與黑洞相關的研究成果。這是在2019年之後,諾貝爾物理學獎連續第二年頒給天文學領域。諾貝爾獎官網稱,本年度的獎項揭露了「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研究「黑洞」的三位科學家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10月6日,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三位科學家因發現宇宙中最奇特的現象之一——黑洞——而獲得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其中一半獎勵授予Roger Penrose教授,他的研究表明廣義相對論成功預測了黑洞的形成,而另一半由Reinhard Genzel教授和Andrea Ghez教授分享,他們發現我們銀河系的中心存在超大質量緻密天體,而超大質量黑洞是目前已知的唯一解釋。
  • 三位研究黑洞科學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來源標題:三位研究黑洞科學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昨天(10月6日)揭曉,來自英國、德國、美國的三位科學家分別因「由於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一個有力預測」「在銀河系中心發現了一個超大質量的緻密物體」的研究成果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公布:3位科學家分享獎項
    就在剛剛,201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2017年,三名美國科學家雷納•韋斯、基普•索恩和巴裡•巴裡什獲獎,理由是「在LIGO探測器和引力波觀測方面的決定性貢獻」。2016年,三位英美科學家大衛•索利斯、鄧肯•霍爾丹、麥可•科斯特利茨獲獎,理由是「理論發現拓撲相變和拓撲相物質」。
  • 3位天文學家獲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改變我們對銀河系的認識
    北京時間10月6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位天體物理學家:英國的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德國的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美國的安德裡亞·蓋茲(Andrea Ghez),以表彰他們在黑洞相關的研究,改變了我們對宇宙和銀河系的認識。
  • 3位科學家因黑洞研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羅傑·彭羅斯、萊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裡亞·格茲3位科學家獲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網站介紹稱,彭羅斯因「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而獲獎,根澤爾與格茲因「在銀河系中心發現了一個超大質量的緻密天體」而獲獎。
  • 安德烈婭·蓋茲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系該獎第4位女性獲得者
    這三位科學家的發現永遠改變了人們對於宇宙的認知。北京時間今天下午5點45分,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即將揭曉。小編整理歷屆物理學獎的相關數據,帶你「數說諾獎」。113一共頒發了113次,其中1916年、1931年、1934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沒有頒獎。1人單獨獲獎的有47次;2人同時獲獎的有32次;3人共同獲獎的有34次。
  • 諾貝爾物理學獎再次頒給女性 美法加科學家同獲殊榮
    瑞典當地時間今日中午(北京時間17:45),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Arthur Ashkin、法國科學家Gerard Mourou和加拿大科學家Donna Strickland,以表彰他們在雷射物理學領域的奠基性工作。他們將獲得金質獎章、證書,並分享9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696萬元)的獎金。
  • 三位雷射物理領域科學家獲諾貝爾物理獎
    這也是時隔55年,諾貝爾獎史上第三位女性科學家獲得這一獎項。他們將獲得金質獎章、證書,並分享9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696萬元)的獎金。亞瑟阿斯金來自美國貝爾實驗室(Bell Laboratories),其貢獻為「光學鑷子及其在生物系統的應用」。
  • 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三位科學家因研究黑洞獲獎
    三位物理學家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異的現象之一——黑洞。北京時間10月6日17時,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正式揭曉,三位科學家獲得這項殊榮,其中一半授予Roger Penrose
  • 關注丨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終於頒給了黑洞研究
    關注丨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終於頒給了黑洞研究 2020-10-09 13: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三位科學家獲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們是誰?
    當地時間10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總秘書長託馬斯·佩爾曼宣布,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和Charles M. Rice以表彰他們在「發現C型肝炎病毒」方面作出的貢獻,三位獲獎者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合760萬人民幣)。
  • 三位科學家獲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們是誰?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頒發給發現C肝病毒的三位科學家。當地時間10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總秘書長託馬斯·佩爾曼宣布,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和Charles M.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三位科學家因黑洞研究獲獎
    當地時間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安德裡亞·格茲(Andrea Ghez),三位獲獎者因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特的現象黑洞,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合760萬人民幣)。
  • 剛剛,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
    關於諾貝爾物理學獎,你還只知道居裡夫人嗎?花3分鐘了解更多!1903年,居裡夫婦和貝克勒爾由於對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居裡夫人因發現元素釙和鐳再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獎的人。據統計,在百餘年中,物理學獎是華人拿獎最多的諾貝爾獎項,共有6名華人科學家獲此殊榮,分別是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朱棣文、崔琦和高琨。
  • 研究黑洞 他們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據新華社電 瑞典皇家科學院6日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名科學家。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因證明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直接結果而獲獎;德國科學家賴因哈德·根策爾和美國科學家安德烈婭·蓋茲因在銀河系中央發現超大質量天體而獲獎。
  • 剛剛,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
    ,你還只知道居裡夫人嗎?1903年,居裡夫婦和貝克勒爾由於對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居裡夫人因發現元素釙和鐳再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獎的人。據統計,在百餘年中,物理學獎是華人拿獎最多的諾貝爾獎項,共有6名華人科學家獲此殊榮,分別是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朱棣文、崔琦和高琨。
  • 諾貝爾"C位"獎項物理學獎今日揭曉:誰將"續寫"物理學教科書?
    資料圖:2016年的諾貝爾獎頒獎儀式【諾貝爾心目中的「C位」獎項?】在諾貝爾寫於1895年、要求設立五大領域獎項的遺囑中,物理學是他最先提到的領域。諾貝爾要求物理學獎被授予「在物理學領域作出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三位科學家因黑洞研究獲獎|約翰|巴丁|...
    當地時間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安德裡亞·格茲(Andrea Ghez),三位獲獎者因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特的現象黑洞,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合760萬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