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操作!一把「鑷子」,皆是頂刊!諾獎之後,又有新突破

2020-09-04 高分子科學前沿

【傳統光鑷技術】

雖然如今眾所周知,但是當年(2018)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光鑷(optical tweezer)可算是一匹「黑馬」。

因光鑷技術獲得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三位科學家

早在1987年,Arthur Ashikin教授就在頂級期刊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Optical trapping and manipulation of viruses and bacteria」的論文,公開了他研究的第一代光鑷技術,用雷射束來隔離和移動微米級的物體(紅血球的大小)。

那麼,什麼是光鑷呢?簡單來講,光鑷其實就是利用「光的力」(photon force/radiation pressure)來移動物體的一把鑷子。原理就是微粒在不均勻光場下,光場梯度力(gradient force)會將其推動到光強最強的地方(三維光學勢阱),如果移動光場,那麼微粒也會隨之移動,從而實現對微粒的捕獲與操控。

光鑷技術原理

目前,光鑷已經成為了非侵入性捕獲和操縱膠體粒子和生物細胞的強大工具,其產生的皮牛(pN)數量級的力十分適用於生物細胞、亞細胞以及原子物理方向上的研究。然而,光是有衍射極限的,要想實現對納米尺度目標物體的捕獲,就需要大幅度的增加雷射功率,來提高足夠的捕獲深度。而雷射功率的提高勢必會對捕獲的生物標本造成光毒性和熱應力。因此,研究人員開始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對或儘量少對目標物體造成損傷的情況下,實現目標物體的捕獲。

【電場輔助光鑷技術】

2009年,西班牙光子科學研究所的Romain Quidant等人提出來利用自誘導反向作用(self-induced back-action)來捕獲目標物體。在該工作中,研究人員利用孔徑接近截止共振的金屬薄膜製備了一個SIBA光阱(optical trap),在雷射照射下,小孔附近會產生極高的電場增強,從而降低了對雷射強度的需求。利用被捕獲粒子對周圍局部場強的影響,研究人員實現了對直徑100 nm和50 nm的聚苯乙烯微球的捕獲,而入射功率僅為0.7mW和1.9mW。與傳統光鑷相比,SIBA不僅大大降低了最小入射光強,還將阱內的局部場強降低了一個數量級。

利用金屬薄膜的納米孔徑製備SIBA光阱

【熱輔助光鑷技術】

除了利用電場來輔助捕獲粒子之外,2018年,德克薩斯大學的鄭躍兵課題組在Nature Photonics上發文,利用熱來協助捕獲納米微粒。

要知道,在傳統的光鑷技術中,因光子-聲子轉換而產生的光熱效應普遍被視為一種負面因素,嚴重的降低了光學操縱的穩定性。因此,限制材料的光學響應一直是傳統光學操控技術的關鍵問題。而鄭躍兵教授另闢蹊徑,通過對熱等離子體基底進行光學加熱,雷射光斑內溶解的離子的空間分離可以產生定向的熱電電場,從而實現了對不同材料、大小和形狀的金屬納米離子的低功率操縱(比傳統光鑷低3個量級)。

光-熱電納米鑷的工作原理

【多場耦合光鑷技術】

然而上述技術仍然要求目標物體被限制在高光強的區域,不可避免對目標物體(尤其是光敏感物體)產生影響。近日,範德堡大學的Justus C.Ndukaife課題組發展了一種新型的「光-熱-電流體動力學」多場耦合的納米光鑷技術(opto-thermo-electrohydrodynamic tweezers,OTET),在實現對納米微粒的捕獲和動態操縱的同時,還使得目標納米微粒偏離了最高光場強區域幾個微米。在這個位置上,目標物體所受的光強和光熱效應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該技術可以根據需要在極低濃度下(飛摩爾)迅速捕獲低於10 nm的生物分子這種損傷極低的非侵入性光鑷技術有望在納米科學和生命科學領域開創新的機遇,並以題為「Stand-off trapping and manipulation of sub-10 nm objects andbiomolecules using opto-thermo-electrohydrodynamic tweezers」的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的《Nature Nanotechnology》上。

【工作原理】

圖1為OTET系統的工作原理。OTET平臺由等離子體納米孔陣列垂直施加的交流電場組成。通過將雷射移動到等離子體納米孔洞陣列上,在納米孔附近產生了光致熱梯度和扭曲的交流電場(圖1a)。納米孔陣列與光的耦合產生了高度增強且局域化的電磁熱點(圖1b),進一步促進了光的吸收,導致了流體中的溫度升高和熱梯度。當對納米孔陣列繼續施加垂直的交流電場,陣列的形貌導致了電場的畸變,產生了法線和切線的電場分量。在納米孔陣列和流體界面處感應的電雙層(electrical double layer, EDL)中,交流電場的切線分量對擴散電荷產生了庫侖力。而這種由電場引起的擴散電荷的運動導致了流體的電滲透運動,懸浮粒子呈徑向向外(圖1d,e中的藍色球),而等離子體納米孔陣列附近的流體在雷射誘導加熱和外加交流電場的作用下,也產生了電熱等離子體流動(electro-thermoplasmonic flow, ETP flow),並產生了徑向向內的流體渦(圖1d,e)。這兩種相反的微流體流動形成了一個流體速度為0的停滯區,也就是納米微粒被捕獲的區域。由於停滯區的位置離雷射束的位置較遠,被捕獲的納米離子就偏離了光強最強區域幾微米。

圖1.OTET系統的工作原理

基於這項技術,作者實現了單個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分子的捕獲、動態移動與釋放(圖2,3)。單個BSA的直徑僅為3.4 nm!

圖2. BSA分子捕獲、移動與釋放

圖3. 對BSA分子動態操縱的逐幀圖像

同時,作者還研究了施加的交流電場的頻率對OTET系統捕獲納米微粒的穩定性和捕獲區域的影響。結果顯示,頻率越高,捕獲區域離納米孔洞陣列越近,且捕獲穩定性越差。

圖4.交流電場頻率對納米微粒捕獲穩定性和區域的影響

最後,作者調控電場頻率實現了對在含有不同大小的聚苯乙烯微粒溶液中(分別為20 nm和100 nm的微米)對20 nm的聚苯乙烯微粒的選擇性捕獲。在2.5 kHz 的頻率下,所有的微粒(包括20 nm和100 nm的微粒)都被捕獲。頻率繼續增加至3.5 kHz,所有的微粒向圖案中心移動,當頻率增加到4 kHz時,100 nm的微粒被釋放,而20 nm的微粒仍然被捕獲著。從而實現了對不同大小納米微粒的選擇性捕獲與分離。

圖5.利用OTET系統實現納米微粒的大小分類

總結:作者發展了一種基於光-熱-電流體力學的多場耦合OTET技術,能夠在不傷害生物分子的前提下,實現對低濃度下小生物分子的迅速捕獲。該技術為從生物細胞釋放的胞外囊泡中捕獲和分類外泌體這一難題提供了簡單而高效的解決方案,對於單個外泌體分析和理解細胞異質性對釋放外泌體的在藥物傳遞和診斷應用中的影響至關重要,大大推動了光鑷技術在納米科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的發展。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投稿模板:

單篇報導:上海交通大學周涵、範同祥《PNAS》:薄膜一貼,從此降溫不用電!

系統報導:加拿大最年輕的兩院院士陳忠偉團隊能源領域成果集錦

相關焦點

  • 神操作!一把「鑷子」,皆是頂刊!諾獎之後,又有新突破!
    因光鑷技術獲得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三位科學家早在1987年,Arthur Ashikin教授就在頂級期刊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Optical trapping and manipulation of viruses and bacteria
  • 一把鑷子,皆是頂刊!諾獎之後,又有新突破!
    因光鑷技術獲得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三位科學家早在1987年,Arthur 簡單來講,光鑷其實就是利用「光的力」(photon force/radiation pressure)來移動物體的一把鑷子。 原理就是微粒在不均勻光場下,光場梯度力(gradient force)會將其推動到光強最強的地方(三維光學勢阱),如果移動光場,那麼微粒也會隨之移動,從而實現對微粒的捕獲與操控。
  • 諾獎熱背後帶來的冷思考:發頂刊真的重要嗎?
    2015年,她們分享了生命科學突破獎;2016 年再次分享阿爾伯特獎。雖然證明了CRISPR-Cas9可以編輯哺乳動物細胞基因,但在前幾年那場著名的CRISPR專利大戰中,張鋒團隊已經明確表示,杜德納首先提出CRISPR 可能會在人類細胞上起作用的預測,自己團隊則將這一想法付諸實踐。對於諾獎來說,獎勵的優先級是發現高於實踐。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rthur Ashkin去世,他發明了「雷射鑷子」,曾抱怨被諾獎遺忘
    他的故事十分傳奇,參與過美國核武器研究、諾獎靈感來自無意聽到的對話,後來卻被同組華人科學家「搶」走了諾獎……這位為廣大科研人員提供「生產工具」的Arthur Ashkin,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歷?放棄核武器,轉投雷射研究1922年9月2日,Arthur Ashkin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區。Ashkin家是來自烏克蘭的猶太裔移民。
  • 諾獎熱背後,帶來4點冷思考
    在新冠病毒肆虐的今年,生理學或醫學獎不負眾望頒發給了3位C肝病毒鬥士;物理學獎連續第二年頒給天體物理學;化學獎則由兩位女性科學家包攬。今年的諾獎同往年一樣,出現了一些爭議。他早年間同博士生導師Karl Deisseroth合作創建的光遺傳技術,是一個全新的原創領域,被認為有拿諾獎的潛力。發頂刊真的重要嗎?
  • 諾獎解讀|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去年諾獎獲得者「神...
    另一半則聯合授予萊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裡亞·格茲,「以表彰他發現銀河系中心有一個超大質量的緻密物體。」羅傑·彭羅斯將享有一半獎金,萊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烈亞·季姿將分享另一半獎金。「近幾年,黑洞的研究不僅是熱門,也取得了越來越多新的發現,這些新發現也在不斷填補原先的空白,包括超大質量黑洞的發現、中等質量黑洞的現身、黑洞『照片』等等。」
  • 諾獎解讀|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去年諾獎獲得者「神預言」黑洞得獎
    另一半則聯合授予萊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裡亞·格茲,「以表彰他發現銀河系中心有一個超大質量的緻密物體。」羅傑·彭羅斯將享有一半獎金,萊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烈亞·季姿將分享另一半獎金。「近幾年,黑洞的研究不僅是熱門,也取得了越來越多新的發現,這些新發現也在不斷填補原先的空白,包括超大質量黑洞的發現、中等質量黑洞的現身、黑洞『照片』等等。」
  • 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去年諾獎獲得者「神預言」黑洞...
    另一半則聯合授予萊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裡亞·格茲,「以表彰他發現銀河系中心有一個超大質量的緻密物體。」羅傑·彭羅斯將享有一半獎金,萊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烈亞·季姿將分享另一半獎金。 「近幾年,黑洞的研究不僅是熱門,也取得了越來越多新的發現,這些新發現也在不斷填補原先的空白,包括超大質量黑洞的發現、中等質量黑洞的現身、黑洞『照片』等等。」
  • 收穫諾獎之後,屠呦呦團隊又有新突破,但屠依舊不是院士該怎麼看
    屠呦呦進入大眾的視野,可能是在2015年開始,在那一年,因為發現了青蒿素,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一獎項,打破了國內科學界在該獎自然科學領域為零的尷尬,當然這一獲獎,也讓屠呦呦立馬獲得了非常多的大眾的關注,不過屠呦呦並沒有因為這種額外的關注而放下自己的學術研究,在領完獎之後,屠呦呦帶領自己的團隊
  • 憑藉「雷射鑷子」獲得諾貝爾獎的Arthur Ashkin去世了
    他的故事十分傳奇,參與過美國核武器研究、諾獎靈感來自無意聽到的對話,後來卻被同組華人科學家「搶」走了諾獎…… 這位為廣大科研人員提供「生產工具」的Arthur Ashkin,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歷?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rthur Ashkin去世,他發明了「雷射鑷子」,曾...
    1963-1983年,他擔任貝爾實驗室雷射系領導,他最重要的「雷射鑷子」成果,就是在這期間取得的。「偷聽」來的諾獎靈感Arthur Ashkin獲得諾獎的研究成果,是發現了雷射對微觀物體的捕捉現象。並在此基礎上發明了「雷射鑷子」,準確的說,是「光阱」。
  • 就理論物理而言,西方期刊與諾獎皆不靠譜
    就理論物理而言,西方期刊與諾獎皆不靠譜,那什麼靠譜呢?《宇宙物理體系》靠譜。如若不信,可公開論戰。先把物理基礎概念定義論戰清楚,比如,什麼是能量?什麼是物質?物質與能量的區別?什麼是時間?什麼是空間?爾後把宇宙大自然基本物象解釋論戰清楚,比如,蘋果為什麼下落?磁鐵為什麼相吸?
  • 物理諾獎的科學哲學突破:從彭羅斯和霍金說起
    今年諾獎官方文件裡解釋,彭羅斯的獲獎成果就是這個奇點定理。 因此,按照諾獎傳統,霍金本來是有機會獲得諾獎的。 這固然改變了諾獎風格,但我認為這是一個好的突破,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或許物理諾獎委員會也注意到了本次諾獎有特別之處。主席的話意味深長:「今年獲獎人的發現開闢了關於緻密和超大質量天體的新領域。但是關於這些奇異的天體,仍然有很多問題有待回答,並驅動未來的研究。」 獲獎成果可以是提出重大問題,而不必提供完備的答案。
  • 物理諾獎的科學哲學突破:從彭羅斯和霍金說起
    今年諾獎官方文件裡解釋,彭羅斯的獲獎成果就是這個奇點定理。 因此,按照諾獎傳統,霍金本來是有機會獲得諾獎的。在2017年諾獎公布前和霍金去世後,我都說過霍金可以以此分享2017年物理學諾獎 [4,5]。可惜這沒有發生。
  • 諾獎陸續揭曉,怎麼老是無緣中國?
    諾獎陸續揭曉,怎麼老是無緣中國?其實這句語法表述有誤,應該是中國怎麼總是無緣諾獎?2020年諾獎陸續公布,已經衰落幾年的美國獲獎人數又佔據多席。我就奇了怪了,咱們不是有新四大發明嗎,怎麼全部名落孫山了?
  • 諾獎黃金周來了
    7日的化學獎,一起與讀者朋友共度 「諾獎黃金周」。今年,全球學術界活動因新冠疫情不同程度受阻。在疫情嚴重的亞洲、歐洲和北美,研究機構全面將課程轉入線上,公共空間關閉,科研人員大多在家辦公。大量需要實地操作的科研活動陷入停滯,這包括了物理、生物、醫藥領域的實驗室操作,還有基于田野調查或需要與人接觸的社科研究。同時,由於航班限制和入境管控,一些研究人員無法回到所在機構或外出參與交流。
  •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有多厲害?想像一下,把雷射變成鑷子,抓住物體
    他們的研究在我們生活中有什麼實際應用?亞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發明了光學鑷子,用雷射束手指抓住粒子、原子、病毒和其他活細胞。這個新工具讓 Ashkin 實現了科幻小說的夢想——利用光的輻射壓力來移動物體。他成功地獲得了雷射,將小顆粒推向光束的中心,並將它們固定在那裡。已經發明了光學鑷子。
  • 2020,諾獎將至
    在9月23日揭曉的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2020年「引文桂冠獎」中,有一項也與免疫學相關的研究成果。一般而言,從出成果到獲諾獎需要20年以上的時間,甚至更長。「因此,我覺得新冠病毒研究可能會有重大成果,也不排除新冠疫情對諾獎提名人潛意識有影響,但畢竟時間太短,無法檢驗相關成果的開創性和影響力,新冠病毒研究成果近期獲獎的可能性不大。」郭鐵成說。
  • 諾獎黃金周,知識分子來了
    7日的化學獎,一起與讀者朋友共度 「諾獎黃金周」。 今年,全球學術界活動因新冠疫情不同程度受阻。 在疫情嚴重的亞洲、歐洲和北美,研究機構全面將課程轉入線上,公共空間關閉,科研人員大多在家辦公。大量需要實地操作的科研活動陷入停滯,這包括了物理、生物、醫藥領域的實驗室操作,還有基于田野調查或需要與人接觸的社科研究。同時,由於航班限制和入境管控,一些研究人員無法回到所在機構或外出參與交流。
  • 三十年前Nature的拒稿信,還是諾獎成果
    來源:中科幻彩搞科研,除了要有紮實的實驗技能之外,心理素質也要過硬,要在被拒稿n次後,依舊堅強。但實際上,很多諾獎級別的研究,跟很多新手小白的遭遇也是一樣的,拒稿信甚至更為扎心。曾在歷史上拒絕過一大批諾獎成果,那些年被拒稿的諾獎研究,甚至都能編輯成冊了195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