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物理學巨人、諾獎得主菲利普安德森逝世,享年96歲

2020-12-04 澎湃新聞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系教授William Bialek等多位科學家在社交媒體上發布消息,美國理論物理學家菲利普安德森(Philip Warren Anderson)於當地時間3月29日逝世,享年96歲。

因「對磁性和無序體系電子結構的基礎性理論研究」,安德森與內維爾莫特(Sir Nevill F. Mott)、約翰凡扶累克(John H. van Vleck)共獲197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該研究為電子器件的開關與記憶技術提供了理論基礎,對計算機的發展意義重大。

William Bialek表示,安德森是「20世紀物理學的一位巨人」,在96歲高齡仍時常來工作。

安德森在局域性、反磁性、高溫超導等凝聚態物理重要領域上均做出過突出貢獻。儘管凝聚態物理是一門研究許多粒子集體行為的理論,他也跨界影響了粒子物理的發展。1962年,他發表了一篇關於光如何獲得質量的著名論文,推動了多年後粒子物理基石「標準模型」的建立和希格斯機制的提出,幫助解決質量的起源問題。

1923年12月13日,安德森出生於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隨後在伊利諾州的厄巴納度過童年。他的父親是伊利諾伊大學的植物病理學家,外公則是一名數學教授。

1940年從本地高中畢業後,安德森進入哈佛大學學習,師從約翰凡扶累克。二戰時期,他曾在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工作過。

1949年至1984年,安德森任職于貝爾實驗室,解決了凝聚態物理的許多問題,提出了安德森局域化的概念,發現晶體中的無序度達到一定程度時,電子將由原來的擴展態轉變為局域態,即「無序導致局域」。他也寫下了安德森模型(一種哈密頓算符)以描述過渡金屬系統中的電子。

此外,安德森還提出了BCS超導理論的計算方法。

在貝爾實驗室工作的後期,安德森曾兼職在英國劍橋大學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任教。

1984年,安德森從貝爾實驗室退休,擔任普林斯頓大學全職教授。

2013年,普林斯頓大學曾舉辦活動慶祝安德森的九十大壽,約150名曾與之共事過的同事與學生參加,其中包括5名諾貝爾獎得主與1名菲爾茲獎得主。

安德森有一句名言:「多則不同」 (More is different)。這句話生動地點出了所謂「凝聚態物理」的本質。2004年諾獎得主Frank Wilczek在活動上認為,安德森本人研究之高產也可用這句話概括。「你對現代科學了解越多,就越會驚奇一個人怎麼能取得這麼多成果。」

當時安德森則說道:「真棒,這麼多故人來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發明DNA測序法的兩次諾獎得主桑格逝世
    原標題:發明DNA測序法的兩次諾獎得主桑格逝世  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英國生物化學家弗雷德裡克·桑格日前在醫院去世,享年95歲。  桑格完整定序了胰島素的胺基酸序列,同時證明蛋白質具有明確構造;他還提出了快速測定DNA序列的技術雙去氧終止法(桑格法)。
  • 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去世 享年94歲
    日本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去世【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去世 享年94歲】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當地時間12日晚,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逝世,享年94歲。
  • 96年諾貝爾獎得主菲利普·安德森去世,享年96歲
    菲利普·安德森是戰後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之一,於3月29日在普林斯頓大學溫德羅斯分校逝世,享年96歲。 安德森是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名譽教授約瑟夫 · 亨利。安德森的理論預先考慮了諾貝爾獎得主彼得·希格斯和弗朗索瓦·英格倫特的工作。197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菲利普 · 安德森和他的前研究生 f · 鄧肯 · 霍爾丹一起慶祝2016年霍爾丹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日子。1967年,安德森開始在貝爾實驗室和英國劍橋大學任教。
  • 「杜撰」上帝粒子的諾獎得主萊德曼去世,享年 96 歲
    10月4日消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前費米實驗室負責人Leon Lederman因痴呆併發症去世,享年96歲。他是粒子物理學領域的一位重要人物,曾經管理著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實驗室之一。他在1988年因為中微子的研究與Melvin Schwartz和Jack Steinberger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獎。
  • 197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阿格·玻爾逝世
  • 創「上帝粒子」說法的諾獎得主萊德曼去世,享年96歲
    網易科技訊10月4日消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前費米實驗室負責人Leon Lederman因痴呆併發症去世,享年96歲。他是粒子物理學領域的一位重要人物,曾經管理著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實驗室之一。
  • 粒子物理學一生的信徒:諾獎得主維爾特曼去世,享年89歲
    在科普圖書《神奇的粒子世界中》,199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馬丁努斯·維爾特曼(Martinus Veltman)寫道,如果說,20世紀前半葉由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所主導,那麼毋庸置疑,後半葉的明星就是粒子物理學。其他諸如超導領域的發現,都只是寬度上的,而非深度上的,不足以改變我們理解自然本質的方式。
  • 「光纖之父」、諾獎得主、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高錕逝世,享年84歲
    香港01新聞9月23日報導,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逝世,享年84歲。高錕一生最大成就,莫過於發明光纖通訊,亦因如此,他有「光纖之父」之稱,享譽全球。高錕一生都離不開科學,曾為入讀心儀的電機工程系,刻意到英國留學。高錕在六十年代已提出光纖理論,但初時不獲認同,更被批評「痴人說夢」。然而,他並沒有放棄,更持續不懈研究,終獲得世人拜服的成就。
  • 25歲與96歲,歷史上的那些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主席David Haviland表示。這是諾獎連續兩年關注在天體物理學領域,去年諾獎頒布給了宇宙學理論和地外行星的發現者。25歲與96歲:在物理學獎得主中,有人登頂已是耄耋之年,但有人獲獎時才年逾弱冠。
  • 25歲與96歲,歷史上的那些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主席David Haviland表示。這是諾獎連續兩年關注在天體物理學領域,去年諾獎頒布給了宇宙學理論和地外行星的發現者。25歲與96歲:在物理學獎得主中,有人登頂已是耄耋之年,但有人獲獎時才年逾弱冠。2018年,物理學獎金的一半授予了時年96歲的亞瑟阿斯金,使他成為諾獎史上最年長獲獎者;諾貝爾物理學獎最年長的獲獎者 亞瑟阿斯金(Arthur Ashkin)而1915年,年僅25歲的勞倫斯·布拉格與父親一起摘得桂冠。
  • 錢學森堂侄、諾獎得主錢永健逝世 享年64歲(圖)
    原標題:錢學森堂侄、華裔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錢永健在美去世中新網9月1日電據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官網消息,該校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華裔科學家錢永健(Roger Tsien)於當地時間8月24日在俄勒岡州去世,享年64歲。
  • 揭秘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3位獲獎者履歷!看看他們到底有多牛
    新晉諾貝爾獎得主履歷亞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1922年生,96歲。美國科學家。1922年生,96歲。美國科學家。Thouless讀康奈爾大學時的導師Hans Bethe是196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而Bethe的導師Arnold Sommerfeld還培養出了另外三位諾獎得主,包括量子力學的創始人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和泡利(Wolfgang Pauli),以及得拜(Peter Debye),師門集齊了5個諾獎得主。
  • 25歲與96歲,歷史上的那些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虎嗅網
    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主席David Haviland表示。這是諾獎連續兩年關注在天體物理學領域,去年諾獎頒布給了宇宙學理論和地外行星的發現者。25歲與96歲:在物理學獎得主中,有人登頂已是耄耋之年,但有人獲獎時才年逾弱冠。
  • 諾特定理——20世紀、21世紀物理學的指路明燈
    我的回答是:艾米·諾特的工作徹底改變了我們理解宇宙的方式,當你看到宇宙暴脹理論、超對稱粒子、廣義相對論、量子理論、弦理論以及未來的萬有理論等等這些科學理論時,都不應該忘記艾米·諾特,因為正是她創造了著名的諾特定理,而諾特定理是所有這些現代理論的核心概念,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礎。
  • 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去世,享年94歲
    中新網11月13日消息,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當地時間12日晚,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逝世,享年94歲。當地時間11月12日晚,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逝世,享年94歲。圖為小柴昌俊生前接受採訪時的畫面。
  • C肝病毒發現者拉開「諾獎周」序幕,明晚物理學獎得主揭曉
    3位C肝病毒發現者10月5日斬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拉開了2020年「諾獎周」的序幕。即將在北京時間10月6日傍晚亮相的則會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疫情下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抗擊病毒性疾病的功臣,不失為應景。按照慣例,諾貝爾獎得主名單會在每年10月上旬公布,隨後在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紀念日時舉辦頒獎晚宴。
  • 數讀「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們與物理學獎」擦肩而過
    「數讀」諾貝爾物理學獎25歲與96歲:在物理學獎得主中,有人登頂已是耄耋之年,但有人獲獎時才年逾弱冠。2018年,物理學獎一半授予時年96歲的阿希金,使他成為諾獎史上最年長獲獎者;而1915年,年僅25歲的勞倫斯·布拉格與父親一起摘得桂冠。
  • 提出「上帝粒子」的諾獎得主Leon Lederman去世,享年96歲
    Leon Lederman 是粒子物理學的領軍人物,領導著世界上最負盛名的物理實驗室之一。他曾經獲得了諾貝爾獎,並首次把希格斯粒子稱為「上帝粒子」,以強調它的重要性,此後該說法廣為流傳。他漫長而充足的生活在當地時間 10 月 3 日早上戛然而止:Leon Lederman死於痴呆症的併發症,時年 96 歲。
  • 諾獎物理學花落三家,他們都是天體物理學大牛
    迪迪埃·奎洛茲因開發新的天文儀器和實驗技術而獲得了2011年BBVA基礎科學知識前沿獎(與米歇爾·麥耶共同獲獎),並首次觀察了太陽系以外的行星。2017年,他獲得了沃爾夫物理學獎。"數讀"諾貝爾物理學獎在諾貝爾寫於1895年、要求設立五大領域獎項的遺囑中,物理學是他最先提到的領域。諾貝爾要求物理學獎被授予"在物理學領域作出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
  • 享年87歲!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威廉姆森逝世,曾創立交易成本理論
    享年87歲!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威廉姆森逝世,曾創立交易成本理論  Connor Feng • 2020-05-24 11:56:37 來源:前瞻網 E5214G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