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緒紅:讓國外的超高層建築借鑑中國技術

2020-09-23 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

來源:重慶日報網

原標題:

讓國外的超高層建築借鑑中國技術

周緒紅 記者 蘇思 攝/視覺重慶

以前,國外出現摩天大樓,常令國人嘖嘖讚嘆。

如今,重慶大學「高層鋼-混凝土混合結構的理論、技術與工程應用」的項目成果,已廣泛應用於卡達、科威特等30多個國家以及廣東、重慶等國內省市的300餘項工程中。紐約新世貿大廈,甚至800多米的卡達多哈塔都要借鑑該項目的技術。

帶領團隊在高層和超高層建築領域取得國際領先研究成果的就是重慶大學鋼結構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緒紅。9月22日,在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周緒紅獲得科技突出貢獻獎。

「在建築領域,100米是高層建築,超過100米就是超高層建築。超高層建築代表一座城市的形象,是國家技術、水平的象徵。」周緒紅回憶,上世紀,美國就出現紐約世貿大廈等摩天大樓,那時我國還沒有超高層建築。

後來,國內也開始建100米以上的超高層建築,但主要採用現澆混凝土的方式,汙染比較嚴重,抗震安全性也很難保證;國外則採用純鋼結構建造超高層建築,但造價很高,難以大規模採用。

2002年,周緒紅調到長安大學,就想做關於「交錯桁架」方面的實驗。當時世界上沒有人做過這個實驗,設計是否合理、結果會怎麼樣都不知道。

周緒紅多方籌措到5萬元,並成功進行實驗、得到一系列重要數據,發表了關於「交錯桁架」的第一篇論文。

歷經挫折和反覆試驗、論證,2012年,有關「交錯桁架」的研究成果終於正式被編製成了全國通用的技術標準。

「簡言之,交錯桁架就是用桁架的交錯布置,用很低的成本輕鬆實現大跨度建築。」周緒紅介紹,學校、醫院、賓館、辦公樓大多都是這種構造,中間帶個走廊,兩邊是房間。這種構造用鋼量少,但建築的功能、跨度提高一倍。

如今,在周緒紅的帶領下,團隊研發出「高層鋼-混凝土混合結構的理論、技術與工程應用」項目成果,並於2019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其成果包含支撐巨型框架-核心筒、鋼管約束混凝土結構、交錯桁架結構、鋼管混凝土異形柱框架等幾種結構體系。這幾種體系各有特點和優勢:如支撐巨型框架-核心筒體系主要適用於300-800米的地標性建築;適用非常廣泛的是交錯桁架結構體系,用很低的成本輕鬆實現大跨度建築;鋼管約束混凝土結構體系則是針對抗震安全性的一套體系。

如今,該項目成果廣泛用於地標性建築、住宅、醫院、學校、辦公和商業等高層建築,在我國的城市化和城市群發展中有很大的應用範圍。

數據顯示,使用「高層鋼-混凝土混合結構的理論、技術與工程應用」建造的建築,與純混凝土結構的100-300米建築相比,可降低40%的砂石使用量;與純鋼結構的同類建築相比,可降低用鋼量30%-40%,綜合成本也降低約30%。

這意味著可以採用這項技術建造出更巨型、更有視覺衝擊的城市建築,既不會大幅增加投資,建築的安全性也能夠得到充分保障,同時又豐富了城市的建築景觀。

「高和大只是建築的一種表徵。更重要的是建築綠色發展,重視環保和生態文明建設。」周緒紅表示,今后土木工程必須走信息化和智能化引導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未來的建築是以工業化、信息化、智能化為基礎的綠色建築。

相關焦點

  • 周緒紅談未來建築「用中國技術建造更好的摩天大樓」
    用中國的技術 建造更高更好的摩天大樓在不久前的智博會上,周緒紅院士在現場展示了中國首個足尺實體6層冷彎薄壁型鋼結構房屋振動臺試驗視頻。試驗結果表明,冷彎薄壁型鋼結構多層房屋是安全可靠的,將推動多層冷彎薄壁型鋼結構體系在中國的發展與應用。「以前,在大學裡學建築時,教材裡有摩天大樓的圖片和內容。
  • 超高層建築不再怕「震」
    截至目前,我國是世界上擁有超高層建築最多的國家。 同時,作為地震多發國家,我國60%以上地區處於地震設防區域,超高層建築的抗震性能受到極大關注。在土木工程業內人士看來,超高層建築地震災變機理和控制技術成為超高層建築結構設計與分析的關鍵。
  • 「我國超高層建築發展現狀及案例介紹」專題講座
    浙江在線·住在杭州網5月28日消息 5月22日下午在浙江工業大學師生活動中心,由浙江工業大學工程設計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浙工大設計集團」)特邀的同濟大學校長助理、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兼結構總工程師、英國皇家註冊結構工程師丁潔民作了題為「我國超高層建築發展現狀及案例介紹」的專場講座。
  • 周緒紅:所有的「無用功」都不會白做
    【光明訪名家】光明日報記者 張國聖與想像中的開場白不同,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教授周緒紅一開口,就說自己從事的土木工程是「最經典、最基礎」的學科,又笑著補充一句:「看起來比較落後,沒有什麼科技含量。」
  • 超高層建築中高區除溼問題的解決方案
    目前超高層建築越來越多,由於暖通系統問題,導致高區冷凍水溫度偏高,除溼能力大幅下降,因此,開發節能高效型的除溼技術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1 超高層建築中高區除溼存在的問題目前超高層建築的空調製冷系統一般採用以下方案:地下室設置冷凍機房(或集中換熱機房),冷凍水(6/13℃)通過豎向管井分別供至建築的低、中、高區。
  • 高屋建瓴,雲端論道——中物超高層調研廣州東西塔
    為探討超高層建築管理的經驗與價值,加強委員單位之間的互動交流,8月21日,超高層建築專業工作組2020年度第1期調研在廣州珠江新城展開。本次調研由中國物業管理協會設施設備技術委員會主辦。廣開言路,提煉經驗——超高層智慧管理主題分享會超高層建築專業工作組成員、北京億柯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孫林先生分析解讀了當前物聯網發展趨勢,認為IOT等技術支撐了行業的快速發展,並對項目的重點關注問題做了分享。孫林指出在超高層建築管理企業數位化進程中,需要對數據建模、硬體參數、傳輸方式、閾值模型、部署方式、數據接口等問題做區分和關注。
  • 超高層建築10kV應急電源系統的應用研究
    導言:通過對超高層建築應急電源供電系統的多方案比較,展開技術經濟分析,選擇最佳的超高層建築應急電源供電系統。應急電源系統是超高層建築供電可靠性的重要保障超高層建築隨著建築高度的提升,供配電系統的應災能力、供電的可靠性和持續性要求進一步提高。
  • 杜拜新地標的結構設計與特殊施工,挑戰新型超高層建築
    連廊「THE LINK」在100m高空處將兩棟300多米高的超高層建築連接在一起,形成結構上和功能上一體化的建築,堪稱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挑戰。日建設計曾經為包括東京晴空塔在內的眾多超高層建築進行過結構設計。我們利用在日本國內積累的知識、技術和經驗,在世界各地開展設計工作。
  • 重慶大學周緒紅院士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獎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3日訊(記者 秦思思)今(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重慶大學周緒紅院士獲「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受訪單位供圖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發中國工程院院士、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結構工程師學會會士、重慶大學周緒紅教授長期致力於土木工程專業的教學、科研及人才培養工作,在鋼結構和鋼-混凝土混合結構體系研發、理論研究和工程應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
  • 颱風中搖晃的超高層建築們
    在表面維護結構的抗風設計方面,主要是指建築外表面的圍擋物品,如門、窗、外牆等。對於現代超高層建築來說,最主要的圍護結構就是玻璃幕牆。這部分的抗風設計比較簡單,主要是通過風洞試驗測出其表面風壓係數或體型係數,從而計算出作用在維護結構上的風壓。通過這些得到的風壓便可以對維護結構進行設計。
  • 日本裝配式超高層建築工程是如何實現抗震的?
    裝配式的建築,柱子和梁都是現場拼裝而成,這樣的房子遇到大地震真的安全嗎?下面小編帶你一起來看看日本裝配式超高層建築工程的房子是如何實現抗震的。     以東京本八幡的一棟超高層全預製結構為例     一、基本結構     框架結構,結構高度144.2米。地上42層,標準層層高3.3米,一層地下室,管樁基礎。
  • 暖通設計師必備的,超高層建築空調負荷計算方法,北京院這樣計算
    一、概況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的不斷發展,新建超高層建築的數量和高度不斷增加,已經建成的上海中心大廈建築高度為632米,在建的北京中國尊大廈設計高度為528米。超高層建築已經成為城市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誌之一。
  • 關於超高層建築給排水設計中疑點、難點探討及解析,看本文就夠了
    中國建築設計院有限公司 侯遠見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近幾年新建的超高層建築在全國各地不斷湧現,而且有越建越高的趨勢,但超高層設計人員的水平參差不齊,之前很少有設計師能接觸到此類建築加之超高層建築本身無論對使用還是消防安全等要求甚高,常常有設計師對此類建築設計出現重大的系統錯誤。
  • 地震史上8.0強震中,對超高層建築影響大嗎?還得一個關鍵條件
    二、高層建築的抗震技術建築物抗震從大的類別區分主要有兩類,一類是被動抗爭,比如增加結構強度,增加阻尼吸收震動等!三、有超高層建築在地震中被徹底破壞的案例嗎?這棟建築在地震中已經傾斜,但從整體結構看是比較完整的,在建築物強度方面經受了考驗,關鍵應該是軟土基地基的問題,這是導致建築物傾倒的重要原因,而高層及超高層建築的打樁深度與地基處理是非常完善的
  • 環球金融中心安裝風阻尼器 成為大陸超高層建築首例
    超高層建築的「定樓神針」———風阻尼器昨天亮相上海環球金融中心90層(395米),這一裝置可大幅度降低超高層建築物由於強風引起的搖晃。世界各地的很多超高層建築物都設置了同樣的風阻尼器,但是在中國大陸,上海環球金融中心是第一個安裝風阻尼器的實例。
  • 南昌高新未來標誌性建築:三棟超高層集體出地面!
    近期,據觀南昌360關注到,除了沿線再度規劃景觀天橋及瞭望塔外,周邊銜接的商業配套整體建設正在持續進行中,特別是位於地鐵4號線魚尾洲站的新力新生薈及超高層辦公項目,最近都有了新的突破。同時也將成為高新的標誌性建築之一!現場三棟超高出地面各自實現不同新突破項目整體沿商業地塊的位置除了前期基坑支護外,內部施工項越來越多。
  •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抗風研究成果榮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原標題: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抗風研究成果榮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圖為:「中國尊」風洞試驗照片   課題名稱:重大建築工程抗風設計關鍵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   主要完成人:金新陽,陳凱
  • 建築節能新生代 南玻超白LOW-E玻璃
    毋容置疑,高層建築作為建築地標擁有巨大的影響力,對地方政府和企業均具有難以抗拒的吸引力,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現在已經是世界上高層建築擁有量排名第一的國家,而且,各地還在爭先恐後的設計和建造高層和超高層建築。
  • 用於超高層滅火!我國成功開展海拔4300米無人機滅火系統試驗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28日電(徐曉 張晨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二部獲悉,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二部仿真公司無人機滅火系統團隊,前不久與應急管理部國家消防裝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成功進行了海拔
  • 初中輟學的他,卻當上3所重點大學校長,還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長期以來,周緒紅院士一直從事土木工程專業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技術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促進了我國鋼結構和鋼-混凝土混合結構技術的發展,為推動我國土木工程行業的科技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工程院院士、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結構工程師學會會士,曾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萊斯大學、密西根大學、耶魯大學短期培訓,並先後任湖南大學副校長、長安大學校長、蘭州大學校長、重慶大學校長,現任重慶大學鋼結構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還受邀擔任中國建築金屬結構協會名譽會長、《中國建築金屬結構》雜誌特邀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