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緒紅。受訪單位供圖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發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9月22日22時訊(記者 秦思思)今天,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正式揭曉,重慶大學周緒紅院士獲科技突出貢獻獎。未來的建築到底是什麼樣子?剛剛拿獎的周緒紅院士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用中國的技術 建造更高更好的摩天大樓
在不久前的智博會上,周緒紅院士在現場展示了中國首個足尺實體6層冷彎薄壁型鋼結構房屋振動臺試驗視頻。試驗結果表明,冷彎薄壁型鋼結構多層房屋是安全可靠的,將推動多層冷彎薄壁型鋼結構體系在中國的發展與應用。
「以前,在大學裡學建築時,教材裡有摩天大樓的圖片和內容。但是真正的摩天大樓是什麼樣子,從來沒見過。」周緒紅說道,後來出國做訪問學者,看到國外的高樓大廈他感到十分震撼。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就有一個強烈的想法「一定要用我們中國自己的技術,修建更高更好的摩天大樓。」
據悉,周緒紅在鋼結構、鋼-混凝土混合結構,廣泛應用於卡達、科威特等30多個國家和國內廣東、重慶等省市的300餘項工程,近3年新增產值152.45億元,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帶領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科躋身全國第一方陣。
抗震防火的「未來式建築」
「在之前,國內和國外都進行了類似的實驗,但國內的試驗足尺『模型』只有3層。」周緒紅院士介紹,6月的那次試驗,為世界首次6層足尺並 「雙向」地震動輸入的振動臺試驗,試驗是水平橫縱兩個方向輸入地震波,能模擬出更複雜的真實地震情況,並且是這類試驗中世界上高寬比最大的一個建築。
周緒紅院士表示,冷彎薄壁型鋼結構房屋從低層向多高層發展,那麼就必須解決兩大技術問題,一個是抗震,一個防火,而這個試驗就是針對房屋的抗震性能進行研究。
在試驗中,模擬汶川Wolong波、El Centro波和人工波,對該建築進行試驗,經過前後100餘次地震的模擬,該建築物仍然屹立不倒。
周緒紅院士表示,當地震達到8度時,能明顯看到房屋在劇烈的晃動,停止實驗後,發現裡面有些牆板開裂了,部分螺釘連接有鬆動,但都是非常正常的試驗現象,建築物主體結構完全沒有問題。「我們要做到,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周緒紅院士說。
周緒紅院士表示,目前國家正在大力發展裝配式鋼結構建築。而冷彎薄壁型鋼結構房屋用鋼量低、自重輕、裝配效率高、人工投入少。生產和施工過程均為幹作業,噪聲、粉塵和建築垃圾排放小,且房屋品質易保證,是一種具有廣泛應用前景的裝配式綠色建築。
「未來的建築就是以工業化、信息化、智能化為基礎的綠色建築,包括生產、施工過程的綠色化和建築使用過程中的綠色化。」周緒紅院士說。
與傳統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相比,這項技術可節省四到五成混凝土,綜合成本基本持平。與傳統的鋼結構相比,可節省用鋼量三到四成,綜合成本降低三成左右。「搞土木工程就要重實踐、講應用。」周緒紅說,未來他希望更高、抗震性能更好的建築,也希望他的技術被更多人採用,能在中國的農村、小鎮得到廣泛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