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正式揭曉了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中國工程院院士、長安大學原校長周緒紅獲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科技突出貢獻獎。長期以來,周緒紅院士一直從事土木工程專業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技術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促進了我國鋼結構和鋼-混凝土混合結構技術的發展,為推動我國土木工程行業的科技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周緒紅,1956年9月出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結構工程師學會會士,曾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萊斯大學、密西根大學、耶魯大學短期培訓,並先後任湖南大學副校長、長安大學校長、蘭州大學校長、重慶大學校長,現任重慶大學鋼結構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還受邀擔任中國建築金屬結構協會名譽會長、《中國建築金屬結構》雜誌特邀編委、國家鋼結構工程技術中心技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力學學會常務理事、教育部科技委國際合作學部主任、住建部建築結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016年他獲評英國皇家結構工程師學會和英國皇家特許結構工程師。他曾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一等獎8項、國家發明專利40餘項;主編或參編國家與行業標準8本;主編國家和省級工法12本;出版專著2部、教材9部,發表論文350 餘篇。
周緒紅出生在湖南省益陽市南縣的國營北洲子農場,從小天資聰穎,5歲便上了小學,到初中時卻因家庭原因遭遇停學。因此他在初中階段就輟學在家,一邊玩耍,一邊看一些自己願意看的書,培養了一些個人愛好和興趣。後來教過他的老師認為他年齡小,學習不錯,就找到他父母,動員他繼續讀書。就這樣周緒紅參加了初中畢業考試,進入高中繼續跟班學習。
1973年高中畢業後周緒紅自編的數學複習資料
當時最吸引周緒紅的就是一本已經破舊的《十萬個為什麼》,並從中得到啟發。有一段時間,周緒紅愛上了與原子能有關的知識,對原子核的裂變與聚變問題產生了濃厚興趣,甚至鼓起勇氣給當時的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寫信,大膽地談了自己對原子能利用的看法和疑問,居然很快收到了中國科學院專家認真的回信!"至今還記得當時看到印有鮮紅的'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信箋時那激動與興奮的心情,這更加激發了我汲取科學知識的興趣。"周緒紅回憶道。
1973年元月,周緒紅在農場職工子弟學校高中畢業,那時他還未滿17歲。作為農場職工的子弟,他被安排在農場生產資料庫工作,開始做一些雜事,由於他從小愛好無線電,喜歡拆裝電器、機械,上班後就從事農場電工和汽車修理等工作。有意思的是,幾年後周緒紅得知"恢復高考"的消息,就是從自己買零件組裝的半導體收音機裡聽到的。
周緒紅學習製作收音機的筆記
1977年11月,周緒紅已經工作了5年,此時他已經過了21歲。聽到國務院批轉教育部的文件中提到,高校招生考試是為了在本世紀(即20世紀)末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培養科學家、教育家……當時他就有一種理想和使命感,覺得考上大學多學知識,成為一名科學家,就可為國家作貢獻!
年輕時的周緒紅
周緒紅當時備考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初中沒有讀什麼書,當時的高中學制也就兩年多,深感自己基礎知識不紮實,再加上高中畢業近五年幾乎沒摸過高中書本,時間短,又沒有複習資料。但由於他高中成績好,深得老師的鼓勵,雖然離高考大約只有一個多月時間,但他很快就進入了複習狀態。"我讀中學時就經常向老師借參考書,有的我做了詳細的讀書筆記,並像編書一樣整理成一章章一節節,還把自己的體會寫成前言,有時我就乾脆把參考書原書抄下來,於是我不分日夜地複習自己編寫或手抄的這些資料。"
1977年12月中旬,周緒紅參加了湖南全省統一考試,高考當天母親特意給他煮了兩顆雞蛋以示鼓勵。他回憶當時的語文高考題目是"心中有話向黨說",他藉此機會向黨表達了感激之情,傾訴了一種強烈的求知願望,同時也表達了既要勇敢地站出來接受黨和祖國的挑選,也要一顆紅心兩種準備。
1978年1月下旬,周緒紅在當年全國錄取率僅有4.8%的情況下終於圓夢大學。他深知自己大學機會來之不易,所以學習十分刻苦用功。葉劍英元帥的一首名為《攻關》的詩:"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是周緒紅大學時代的座右銘,他幾乎把它寫在了每一個本子、每一本書的扉頁上,時時刻刻勉勵自己勤奮學習,珍惜時光。
周緒紅的學士學位證書
1982年,周緒紅獲得工學學士學位;1986年,他獲得工學碩士學位;1992年,他獲得工學博士學位。自1999年8月起,直到2017年12月,周緒紅先後擔任湖南大學副校長、長安大學校長、蘭州大學校長、重慶大學校長,當選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並於2011年12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13年獲組合結構傑出貢獻獎,2014年獲中國鋼結構三十年領軍人物稱號,2016年當選英國皇家結構工程師學會會士,2019年當選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
周緒紅帶領團隊,持續二十多年對鋼結構、鋼—混凝土混合結構等領域進行研究,研發了新型交錯桁架—框架體系等4種新型高層混合結構體系,能夠運用於不同高度的高層建築;創建了高層混合結構分析理論,形成了高層混合結構的設計技術;開發了高效裝配化施工技術,引領了我國高層混合結構建造技術的發展。其成果廣泛應用於卡達、科威特等30多個國家和廣東、重慶等國內省市的300餘項工程,近3年新增產值152.45億元,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
2002年5月至2006年7月,周緒紅院士任長安大學校長,從此便與長安大學有了不解之緣。2018年5月,長安大學宣布設立土木工程學科周緒紅院士工作站,陳峰校長與周緒紅院士籤署了工作協議並向周緒紅院士頒發聘書,雙方共同為土木工程學科周緒紅院士工作站揭牌。周緒紅院士說,長安大學一直是自己心目中的母校,西安是自己的第二故鄉,多年來他從始至終地關心著母校的發展。他表示下一步將率領團隊成員,在提升長安大學學科競爭能力、科研創新能力、匯聚人才能力方面發揮作用,力爭引薦更多的院士來交流指導,將院士工作站建成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對外交流的平臺和基地,為長安大學的"雙一流"建設做出貢獻。
更多精彩資訊,歡迎關注頭條號:長安大學招生就業處
註:文章部分素材來自長安大學官微,中國科學報官微,中國建築金屬結構雜誌官微